:::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崑曲曲牌組合形式及其音樂之研究
作者:陳茗芳
作者(外文):CHEN, MING-F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博士班
指導教授:鄭榮興
施德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崑曲曲牌體曲牌形式套曲KunquQupaitiQupai StyleTao-q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曲牌」的體制與形成是文人與音樂家共同的創作,兼具文學與音樂雙重意義與藝術性,亦是「崑曲」表演程式中呈現張力與情節展開的重要環節,為崑曲表演及劇情寫意的重要載體,具敘事與情感表達的功能,表達賓白與身段皆在曲牌唱曲的基礎上發展由曲而生,關目情節輕重與曲牌的搭配,如何呈現排場的戲劇張力即是曲牌運用的重要考量;為烘托情緒與氛圍,強調人物、情節及舞台的特性,配合情節、情感及排場長短,曲牌由單曲、二曲或多曲連用,發展變化成多種形式,根據施德玉老師以詞格為素材,分析探究之組合形式有重頭、重頭變奏、子母調、帶過曲、雜綴、曲組、套數、合腔、合套、集曲和犯調十一種類型,為曲牌音樂建立系統性及理論基礎。
本研究乃根據施德玉老師梳理出的十一種曲牌形式為基礎,從音樂本體以曲牌曲體為對象,於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透過曲牌的形式、曲體變化及應用等,就十一種曲牌形式分別舉例曲譜,以構成曲牌的音樂要素進行分析與研究,並將曲牌音樂與劇情並行討論,藉著音樂形式結合劇情的內涵,全面性探討曲牌音樂本體在戲劇張力與某種程度的呈現下如何發展及變化,藉由曲譜與演出實踐相互例證,十一種曲牌形式與演出實踐及運用如何相得益彰,進而探討曲牌創作與形式運用的邏輯、藝術性及功能。
The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Qupai” which include the meanings of literature and music and artistry is the mutual composition of literati and musicians. The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are crucial components to demonstrate the tension and plot development in “Kunqu” style, essential media in performing and delineating plots, and contain the function of narrating and expressing emotions. The conveying of dialogue as well as performing all derived from the foundation of qupai, the arrangement between important parts and qupai, and how to present dramatic tension of pai-chang are the considerations. Qupai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various forms, such as danqu, erqu, and duoqulianyong to bring out the emotions and atmosphere, emphasize characters, plots, and the features of stage, and coordinate plots, emotions, and the length of pai-Chang. Using ci-ge as material, the types of combinations which were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by researcher Shih, Te-Yu are chong-tou, chong-tou bian-zou, zi-mu-diao, dai-guo-qu, za-zhui, qu-zu, tao-shu, he-qiang, he-tao, ji-qu, and fan-tiao. The styles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ystem for qupai.
Due to the eleven qupai styles sorted by researcher Shih, Te-Yu’s previous study,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qupai and quti and gave the examples of the eleven qupai styles through the forms of qupai and the vari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quti. Therefore, the qupai consist of musical elements were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With the consistency of musical forms and plots, I discussed how the qupai develops and interacts with dramatic tension under certain level, and how the eleven qupai styles complement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The logic, artistry, and functions of qupai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orms are further discussed.
一、古籍
(明)王季烈、劉富梁。2018。《集成曲譜》。太原:山西人民。
(明)王季烈。1971。《螾廬曲談》。臺灣:臺灣商務。
(清)李漁。1959。〈閑情偶寄‧選劇第一‧別古金〉。《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劇。
(宋)耐得翁。1982。《都城紀勝》。北京:中國商業。
(明)凌濛初。1980。《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譚曲雜札。北京:中國戲劇社。
(元)鍾嗣成。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二冊:錄鬼簿。北京:中國戲劇。
(元)關漢卿撰。1973。《關漢卿戲曲集》。臺北:宏業書局。
二、專書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2006。《崑曲經編劇目典藏》。上海:中西書局。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2006。《崑曲精編劇目典藏》,第十八卷。上海:中西書局。
中國戲曲研究院輯校。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
王國維。2005。《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王永炳。1992。《琵琶記研究》。臺北:學海。
王秋桂主編。1987。《善本戲曲叢刊》第九輯。臺北:學生書局。
王安祈。1986。《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學生書局。
王守泰。1982。《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上海:學林。
王國維。1975。《宋元戲曲史》。臺北:河洛圖書。
任中敏。2013。《散曲概論》,第六卷。臺北:臺灣中華。
朱昆槐。1991。《崑曲清唱研究》。臺北:大安。
吳新雷。2009。《吳新雷崑曲論集》。臺北:國家。
吳祖強。2002《曲式與作品分析》。北京:人民音樂。
吳梅。1988。《顧塵曲談》。臺北:臺灣商務。
吳國欽。1988。《關漢卿全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吳梅。1977。《顧曲塵談》。臺北:廣文。
李昌集。1991。《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李復波、熊澄宇。1989。《南詞敘錄註釋》。北京:中國戲劇。
林鶴宜。1994。《晚明戲曲劇種與聲腔研究》。臺北:學海。
武俊達。1993。《崑曲唱腔研究》。北京:人民音樂。
汪經昌。1963。《曲學例釋》。臺北:中華書局。
周貽白。1962。《戲曲演唱論著輯釋》。北京:中國戲劇。
施德玉。2017。《板腔體與曲牌體(增訂版)》。臺北:國家。
俞為民。2012。《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洪惟助主編。2010。《千里風雲會》。臺北:里仁書局。
洪惟助。2010。《崑曲宮調與曲牌》。臺北:國家。
俞為民。2005。《中國古代曲體文學格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俞為民。2004。《宋元南戲考論讀篇》。北京:中華書局。
俞為民。1993。《明清傳奇考論》。臺北:華正書局。
洛地。1995。《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
胡忌、劉致中。1989。《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
陳凱莘。2013。《從案頭到氍毹:《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詮釋改編與舞臺藝術之遞進》。
臺北:臺大。
陳夢雷。2009。《古今圖書集成》。北京:北京圖書館。
陳慶煌。2003。《西廂記的戲曲藝術》。臺北:里仁。
陳萬鼐。1974。《中國古劇樂曲之研究》。臺北:史學。
孫崇濤主編。2007。《古本琵琶記彙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
陸萼庭。2005。《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
陸萼庭。2002。《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
翁敏華。2002。《關漢卿戲曲選評》。上海。上海古籍。
徐子超、周妙中。1989。《千忠錄》。北京:中華書局。
許之衡。2015。《曲律易之》。北京:中國戲劇。
許子漢。1999。《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臺大文學院。
許子漢。1998。《元雜劇聯套研究》。臺北:文史哲。
許之衡。1979。《曲律易知》。臺北:郁氏印獎會。
雷競璇。2005。《崑劇蝴蝶夢─一部傳統戲的再現》。臺北:牛津大學。
曾永義。2009。《洪昇及其長生殿》。臺北:國家。
曾永義。2004。《中國古典戲劇選》。臺北:國家。
曾永義。2002。《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
曾永義。2002。《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
曾永義。1998。《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
曾永義。1997。《論說戲曲》。臺北︰聯經。
華連圃。1968。《戲曲叢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蔭瀏。1997。《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臺北:丹青。
楊恩壽。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九冊:詞餘叢話。北京:中國戲劇。
楊家駱主編。1974。《歷代詩史長編》,第四冊。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
鄭西村。2000。《崑曲音樂與填詞》。臺北:文津出版社。
鄭騫。1973。《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
葉嘉瑩主編。2003。《秦觀詞新譯輯評》。北京:中國書店。
葉長海注釋。1983。《王驥德〈曲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劉崇德。2009。《中國古代曲譜大全》。瀋陽:遼海。
錢南楊。1980。《元本琵琶記校註》。上海:上海古籍。
蔡毅。1989。《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第二冊、第十卷。濟南:齊魯書社。
羅麗容。2006。《曲學概要》。臺北:里仁書局。
羅錦堂。1900。《錦堂論曲》。臺北:聯經。
羅錦棠。1982。《明清傳奇選注》。臺北:聯經。
三、學術期刊論文
王寧。2010。〈「因詞生樂」與「依譜填詞」─崑劇詞樂關係淺論〉,《千里風雲會》,頁
451-480。
孔繁信。1995。〈試論南北曲的合流與發展〉《河北師院學報》,第三期,頁98-103。
李國俊。2008。〈北曲般涉調【耍孩兒】與【煞】曲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師
大國文學誌》,頁39-58。
林佳儀。2008。〈《納書楹曲譜》之集曲作法初探〉。《臺灣音樂研究》第六期,頁95-130。
施德玉。2007。〈集曲體式初探〉,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藝術學報》第二期,頁125-150。
施德玉。2005。〈曲牌組合形式之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第七十七期,
頁1-27。
施德玉。2005。〈論曲牌體、板腔體知名義、體製與異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
報》七十九期,頁71-86。
施德玉。2004。〈諸宮調套式之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第七十五期,頁
219-238。
高嘉穗。2008。〈南曲集曲結構探微〉。《臺灣音樂研究》第 六期 ,頁131 -166。
陳貞吟。2006。〈試論明散曲中的北曲帶過曲〉。《高雄師大學報》,第二十期,頁1-20。
許子漢。2014。〈《長生殿》排場與用套補論〉。《東華漢學》,第二十期,頁164-203。
許建中。2012。〈《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套曲與套式〉,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學報》第
六期。
葉添芽。2011。〈曲牌【尾聲】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第八十八期,
頁217-239。
葉添芽。2009。〈曲牌【山坡羊】之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第八十五期,
頁407-442。
四、學位論文
卜致立。2006。〈北曲貨郎兒音樂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安祈。1980。〈李玄玉劇曲十三種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蘭。2003。〈《全明散曲》中的南曲體製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
論文。
林佳儀。2001。〈元雜劇情節結構與音樂關係之研究─以現存【中呂宮】全套音樂之劇本
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邱毓絢。2010。〈崑劇《長生殿》南北合套音樂與劇情之關係─以集成曲譜〈絮閣〉、〈驚
變〉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嘉穗。2019。〈犯調研究─以《新編南詞定律》商調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
學系,博士論文。
陳翔羚。2013。〈明傳奇南曲尾聲現象研究─以《六十種曲》為範例〉。東吳大學中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
陳薇新。2009。〈集曲【榴花泣】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
陳美如。1995。〈元人帶過曲音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張元昆。2019。〈元雜劇【雙調】曲牌清代存譜音樂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
系,碩士論文。
許子漢。1993。〈元雜劇聯套規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思超。2011。〈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黃慧玲。1995。〈湯顯祖《四夢》中同曲牌音樂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
文。
楊晏宜。2018。〈宮調形成與聲情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葉姵岑。2017。〈《六十種曲》中的合頭現象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賴秀宜。2002。〈北曲「正宮」【貨郎兒】、【轉調貨郎兒】、【九轉貨郎兒】音樂探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應志遠。1990。〈元雜劇音樂研〉。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辭書與百科全書
丹青藝叢委員會編。1986。《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青。
李修生主編。1995。《元曲大辭典》。上海:古籍。
洪惟助主編。2002。《崐曲辭典》。宜蘭:傳統藝術中心。
胡喬木總編。1983。《中國大百科詞典全書‧戲曲‧曲藝》。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
吳新雷主編。2002。《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
繆天瑞主編。1998。《音樂百科詞典》。北京:人民音樂。
六、樂譜
周雪華。2018。《崑曲長生殿全集 吟香堂曲譜版》。上海:上海教育。
王季烈、劉富梁。2018。《集成曲譜》。太原:山西人民。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