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影響因素之建構-以生態系統理論之觀點
作者:李美萱
作者(外文):LI, MEI-HSUA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曾淑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生態系統理論Junior High SchoolNew Residents’ ChildrenAcademic Achievement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以瞭解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微觀、中間、外圍及巨觀系統中影響學業成就之因素,與各因素間之中介效果,期建構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生態系統;採問卷調查方式,分層隨機抽樣,有效問卷955份,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
研究者利用調查結果建構出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生態系統,其微觀系統包含性別、自尊心、人際關係、家長參與;中間系統有生活適應、社會支持;外圍系統有居住地區、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身分別;巨觀系統有社會歧視。此外,自尊心、人際關係、家長參與、生活適應具有中介效果。各系統中,微觀系統是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核心,又以人際關係為重;其次為外圍系統,又以居住地區影響較大。
研究發現家長參與、社會支持在不同系統的影響力差距最為顯著,因此,善用家長參與、社會支持使其成為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的助力而非阻力;再者,師長可由班級經營中可透過同儕互動經驗強化新住民子女之自尊心及人際關係,亦可以透過家訪了解家庭社經地位、家長身分別,搭配平時的生活適應提供多面向的協助;家庭、學校及其生活環境應要將性別平等更有意識地落實,並營造有利讀書學習空間,皆將有利新住民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new residents' childr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within the micro, meso, exo, and macro systems,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effects among these factors,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 ecological systems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employed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yielding 955 valid responses.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s, one-way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ere applied.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the researchers constructed an ecological systems framework for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new residents' children. The micro system includes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self-este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The meso system involves variables related to life adapt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The exo system incorporates factors like residential area,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al backgrounds. The macro system encompasses social discrimination. Furthermore, self-este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life adaptation were found to have mediating effects. Among the systems, the micro system emerged as the core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new residents' children, particularly with emphasi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exo system followed, with significant impact from the residential area.
The study reveals that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support exhibit notable variations in influence across different systems. Thus, harness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support can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new residents' children. Moreover, educators can strengthen self-esteem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peer interactions within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rough home visits to underst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and parental roles, along with providing multidimensional assistance for life adaptation. To enhance academic achievement, fostering gender equality awareness and creating conducive study environments at both home and school settings are vital consideration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Bronfenbrenner, U.(2010)。人類發展生態學(曾淑賢、劉凱、陳淑芳譯)。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78)。
Goodman, N. (1995)。社會學導論(盧嵐蘭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92)。
Neuman, W. L. (2014)。基礎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陳榮政主譯)。臺北市:學富。(原著作出版於2007年)
Papalia, D. E., Olds, S. W. (1994)。兒童發展(黃慧真譯)。臺北市:桂冠。(原著作出版於1990年)
方玉梅(2012)。臺南市國小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課後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
王全興、楊喬鈞(2015)。國中生知覺數學教師期望、數學學業情緒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教育學術彙刊,7,71-112。
王美文(2014)。彰化縣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校投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
王柏文(2019)。從生態系統理論探討更生人重返社會之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403,39-42。
王碧君(2015)。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養問題與改善建議。台灣教育,695,21-28。
王燕、張雷(2005)。兒童學習自我概念在父母教養風格與學業成就間的中介效應。應用心理學,11(2),186-192。
內政部移民署(2015)。102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需求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內政部移民署(2020)。107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移民署。
內政部移民署(2023)。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按證件分11112。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sdate=200401&edate=202301。2023/02/21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21)。人口統計資料。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2002)。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臺北市:師大書院。
江羿珍、林正昌(2014)。應用決策樹探討中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教育心理學報,45(3),303-327。
江淑惠、向展萱(2018)。國中生智慧型手機成癮與學業成就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7(2),49-58。
朱雅萱、陳志賢(2010)。淺談新移民家庭青少年子女自我認同。教師之友,51(3),22-30。
余民寧、韓珮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臺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何緯山(2007)。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何緯山、陳志賢、連廷嘉(2011)。新移民家庭子女自我概念、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大仁學報,38,49-67。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
巫博瀚、賴英娟、施慶麟(2013)。「Rosenberg自尊量表」之試題衡鑑:評等量尺模型的應用。測驗學刊,60(2),263-289。
呂俊甫(1987)。發展心理與教育—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呂仁禮(2011)。以SEM檢定影響學業成就之文化資本因素暨模式複核效化。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5,139-174。
呂仁禮(2016)。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有效能學校階層線性模式探究¬¬¬¬¬¬¬—以PISA2012臺灣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呂寶靜(2021)。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第三版)。高雄市:巨流。
吳小娟(2006)。家長參與之生態學觀點。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國際標準期刊號ISSN:1609-2503。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6/56-49.htm
吳芝儀(2000)。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232。
吳佩青、黃郁婷(2015)。屏東縣外籍配偶國中子女的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00,45-65。
吳金香、張茂源、王昇泰(2007)。從兒童學習權觀點談「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問題。學校行政雙月刊,50,269-281。
吳明珏(2018)。公共圖書館推展家庭學習方案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圖書館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吳明隆、林慶信(2004)。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較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37-55。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毓瑩(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的親師互動及其子女自我效能與學校生活之橫斷與縱貫探究(報告編號:NSC95-2420-H-152-001-KES)。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吳毓瑩、蔡振州、蕭如芬(2010)。東南亞裔新移民母親之家長參與及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157-186。
吳毓瑩、蔡振州(2014)。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的學業成就真的比較差嗎?與本地對照組比較之三年追蹤探究。教育研究集刊,60(1),77-113。
吳璧如(2006)。學生對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態度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1),55-92。
吳瓊洳、蔡明昌(2014)。新住民家長參與親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2,1-32。
宋宥賢(2017)。臺灣國中中輟輔導復學資源運用之困境與相關挑戰:以生態系統論整合國中輔導教師觀點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48(2),53-84。
宋蕙君(2021)。淺談新住民家長在臺生活及學校參與之困境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1),78-81。
李承傑、董旭英(2018)。臺灣新住民與原漢族群學生教育抱負影響機制之研究。教育學報,46(1),51-72。
李建邦、李彥欣(2015)。以路徑分析結合決策數區別影響新移民子女與一般學生數學科學習意圖之關鍵因素。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13(2),27-44。
李建明(2011)。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模式之建構與檢證-以臺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李美賢、闕河嘉(2018)。臺灣「東南亞新二代」的形象建構。傳播、文化與政治,7,133-174。
李淑吟(2014)。大臺北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社會/文化資本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李婉薇(2019)。屏東縣琉球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李維純(2007)。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其青少年子女自我概念發展與轉換之探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李鴻章(2007)。臺東縣原住民父母教育期望、子女知覺與學業成就之關聯與變遷。教育學術彙刊,1(2),1-21。
邱琍敏(2018)。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及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學生之比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邱仕凱(2018)。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學業發展自我效能為中介變數。教育學誌,40,59-120。
沈咏昕(2015)。新移民母親管教方式與子女學習成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沈淑津(2013)。高雄市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周愫嫻、張耀中(2005)。臺灣中輟問題的核心議題:現況與趨勢分析。國教新知,52(4),50-64。
周盈秀(2006),從資優生徐安盧看父母教養態度對孩子學習態度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林永盛(2007)。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林雨柔、陳怡茹、萊素珠(2013)。從生態系統理論之配對關係初探新移民家庭子女之幼兒園適應。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1),77-94。
林宛蓉(2015)。新北市土城區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
林信言(2008)。臺北市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國民小學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林效荷(2014)。近年各級學生輟學及休退學概況分析。教育部統計處。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3_all_dropout.pdf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俊瑩、胡志翔、陳成宏(2020)學校少數族群學生比例對其學習成就的影響。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1(2),1-26。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研究,8(1),45-88。
林俊瑩(2009)。到底是學生好?還是學校行?校際間學生學業成就差異表現之影響機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0(2),1-30。
林俊瑩(201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中學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林義男(2000)。教育大辭書-家長參與Parent Involvment。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400/
林詩惟(2017)。新北市國中小中輟學生概況。數據分析,12(4),11-18。
林慧貞(2006),淺談外籍配偶子女教養的親職協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56-58。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56/56-58.htm。
郎亞琴、花雅芸(2011)。新住民子女在自我概念與親子互動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中州管理與人文科學叢刊,1(1),255-271。
洪瑄羚、王菀姿、劉又慈(2017)。生態系統理論在國中校園性別教育與輔導之應用。諮商與輔導,383,42-63。
施怡廷(2020)。從生態系統理論檢視發展遲緩兒童需要的媽媽特質。身心障礙研究,18(2),82-96。
姜言霞(2019)。中學生科學學業成就影響因素分析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4(4),111-119。
柯旻伶、趙善如、陳婕誼、龔家琳(2015)。青少年家庭社會資本與主觀信服感模型建構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生為例。朝陽人文學刊,13(4),23-50。
涂妙如(2007)。以生態系統論評析國內近二十年來「父職角色」之研究脈絡。弘光學報,50,199-220。
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市:五南。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10902臺閩縣市原住民族人口-按性別年齡。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2D9680BFECBE80B67F2ABEC7F81C6A7C。2020/02/13
唐貺怡、黃春泰、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臺灣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的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8,47-64。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郭進財、蔡順銅、孫美蓮(2010)。雲嘉地區大學校院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2),135-145。
陳玉娟(2009)。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成因及其策略之研究:以國民教育階段為例。初等教育學刊,33,33-57。
陳吉仲、郭曉怡、李佩倫(2007)。影響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的因素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0(4),119-142。
陳志盛、沈玫宜(2020)。嘉義縣新住民子女學習成就差異性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28,68-89。
陳志賢(2016)。新移民家庭諮商所需之多元文化諮商能力探討。輔導季刊,52(2),5-12。
陳李綢(2013)。青年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心理。
陳怡帆、程瑞福(2013)。以生態系統觀點析論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與升學進路。體育學報,46(4),443-458。
陳怡帆(2015)。以生態發展系統觀點看運動員生涯轉換之經歷[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陳怡妤(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陳招興(2007)。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情形及其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研究所。
陳宜伶、陳淑美(2011)。新移民子女高學業成就個案研究。學校行政,76,89-109。
陳珍如(2009)。隔代教養學童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陳姣伶(2008)。就業母親的嬰兒照顧選擇及托育經驗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陳春妙(2011)。從生態系統理論看幼兒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4,83-87。
陳若琳、黃馨慧(2005)。外籍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育天地,135,19-25。
陳昺菎(2015)。新住民青少年族群認同模式之建構與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
陳英豪(2017)。以生態系統理論之居間系統探討提早入學學生的幼小銜接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239-244。
陳梅仙(2011)。彰化縣國民中學國文科教師教學信念與新移民子女國文科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陳敏銓(2020)。國中生在公民與社會科的目標導向、自我調整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陳莉婷(2020)。大學生依附類型、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力之相關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
陳富美(2005)。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孩子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7(1),47-64。
陳毓文(2010)。新住民家庭青少年子女生活適應狀況模式檢測。教育心理學報,42(1),29-52。
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陳靜穎(2011)。男女大不同?性別角色社會建構對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系。
陳韻如(2015)。幼兒父親父職參與之影響因素-生態系統理論觀點的模式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陶宏麟、銀慶貞、洪嘉瑜(2015)。臺灣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隨年級的學習成果差異。人員及社會科學集刊,27(2),289-322。
連廷嘉(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連心瑜、高碧霞、羅美芳(2012)。生態系統理論於兒童肥胖防治之應用。長庚護理,23(3),313-322。
梁峻哲(2012)。國中生的學習概念類型與學習風格及學習態度對理化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2017)。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資料時間:105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5.pdf
教育部(2018)。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資料時間:106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6.pdf
教育部(2019a)。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資料時間:107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7.pdf
教育部(2019b)。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教育部(2020)。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就學概況-資料時間:108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8_son_of_foreign.pdf
教育部(2021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行政院公報,27(46),教育科技文化篇。https://nttues.nttu.edu.tw/p/16-1066-107528.php?Lang=zh-tw
教育部(2021b)。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就學概況-109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9_son_of_foreign.pdf
教育部(2021c)。教育部統計處統計調查網。https://stats.moe.gov.tw
教育部(2022)。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就學概況-110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10_son_of_foreign.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6)。(47)103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家庭背景概況。教育統計簡訊,取自https://reurl.cc/kXxqo9
教育部統計處(2017)。(64)國中小學生輟學概況分析。教育統計簡訊,取自https://stats.moe.gov.tw/
教育部統計處(2018)。(97)新住民就學概況。教育統計簡訊,取自https://reurl.cc/Rz5O2D。
教育部統計處(2020a)。國民中小學學生數-依年級別查詢。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NwAwAA2。2020/02/13
教育部統計處(2020b)。國民中小學學生數-依學校所在地區查詢。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NgA5AA2。2020/02/13
教育部統計處(2020c)。108年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就學概況提要分析。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8_son_of_foreign_ana.pdf
教育部統計處(2021a)。109年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就學概況提要分析。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9_son_of_foreign_ana.pdf
教育部統計處(2021b),性別統計專區-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學生國中學生數、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DCD2BE18CFAF30D0
教育部統計處(2022),111學年各級學校名錄及異動一覽表。https://reurl.cc/kX3dax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21)。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第三版)。臺北市:教育部。
張志銘、龔窈萱、張世沛(2013)。以運動參與為干擾變相探討體適能對學業成就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7(4),121-137。
張志維(2021)新住民子女之文化資本對國語文學習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濟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張芳全、陳冠蓉、那昇華、陳滄鉦、林永盛、洪毓琄、柯淑慧、蕭玉盞、李健銘、蔡瑞芳、施奈良、樟樹閔、林維彬、何佩憶(2010)。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王瀚(2014)。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本與家庭氣氛之縱貫性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3),57-94。
張芳全(2017)。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實證。臺北市:五南。
張美珍(2007)。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市:東華。
張訓譯、李大有(2019)。從社會資本分析新住民子女的教育機會。康大學報,9,31-44。
張淑滿(2014)。運用社群網路建立健康促進活動之管理架構研究:以大學生班級社群正向心理促進介入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
張閔涵、陳明聰(2013)。從一位新住民青少年之傑出表現瞭解其母親的教養態度。雲嘉特教,17,62-68。
張貴琳(2011)。影響學生學科素養表現的社經地位因素探究—OECD與北歐地區PISA研究觀點。中等教育,62(1),110-121。
張愫嫻、張耀中(2005)。臺灣中輟問題的核心議題:現象與趨勢分析。國教新知,52(4),50-64。
張憲庭(2010)。中學生學業成就潛在成長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許綠芸(2020)。雲林縣國、高中階段之新住民子女家庭資源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系。
許添明(2016)。影響我國偏遠與非偏遠地區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教育資源研究(E98048)【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doi.org/10.6141/TW-SRDA-E98048-1
許誌庭、姜添輝(2015)。提升人力資本以強化國際競爭力的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探討。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4,25-60。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出生相關指標。https://pop-proj.ndc.gov.tw/dataSearch2.aspx?r=2&uid=2104&pid=59。
彭佳伶(2008)。東南亞新移民家庭語言環境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所學刊,26,113-145。
黃志銘(2008)。南投縣國民中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校生活適應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黃芳銘(2002)。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怡樺(2006)。苗栗縣國民小學四位高學業成就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黃春太(2009)。臺灣南部地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黃彥超(2015)。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分析:以一所國小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99,47-63。
黃彥超(2016)。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學習態度低落嗎?個案學校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學校行政雙月刊,101,201-219。
黃郁婷、林揚瑩(2013)。外籍配偶國中子女的親子關係與族群認同初探。學校行政雙月刊,87,202-221。
黃淑玲、游美惠(2012)。性別象度與臺灣社會。高雄市:巨流。
黃盈蕙(2012)。國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公立國中九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黃雅琪(2014)。跨越地平線?新住民子女家庭文化資本、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毅志(2008)。如何精準測量職業地位? ‘‘改良版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59。
黃韻慈、王鴻祥、洪唯軒、孫芃(2015)。踏上大師之路-以生態系統架構設計師生涯歷程資料庫。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研究論文,315-320。
傅淑蓉(2014)。家庭社會資本對子女多元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國三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萊素珠、廖瑞鳳(2015)。以生態系統理論之配對觀點探討兩歲幼兒轉銜家庭與幼兒園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2,131-158。
曾于芬、高碧霞(2012)。運用生態系統理論於一位學齡期氣喘兒童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59(1),95-102。
曾千芝、曾麗錚、黃博聖(2017)。本國及子女與新移民子女在數學成就與數學創造力的相關研究-以桃園地區國小六年級生為例。創造學刊,8(2),1-18。
曾惠鈴(2008)。高中職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游玉英、許全守(2019)。從社會控制理論之觀點探討國中學生中輟預防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31,1-33。
單波、張露黎(2020)。價值觀念的跨文化理解-以「謙虛」為例。文化中國,102,53-69。
温芷涵(2020)。高雄市新住民子女社會支持與雙文化認同整合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溫明麗(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葉明珍(2010)。醫院護理人員職涯持續意願及預測因子:生態系統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暨研究所。
葉懿萱(2008)。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同儕情感關係、學業成就與自尊關係之縱貫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聞遠苓、黃郁婷(2017)。臺中市新住民家長參與子女學習之研究¬-以越南及印尼配偶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11,44-65。
監察院(2108)。「新住民融入臺灣社會所衍生之相關權益探討」通案性案件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監察院(2012)。跨國婚姻事務之管理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鄧煌發(2000)。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的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5,233-276。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廖繼資(2018)。新移民子女學校學習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中市新移民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鄭招興(2007)。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情形及其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研究所。
鄭芬蘭(2000)。教育大辭書-學業成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4365/
鄭智陽(2013)。基隆市國民中學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幸福感與學校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趙珮晴、余民寧(2012)。自律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8(3),1-32。
劉乃綸(2015)。探討新住民、原住民和本省漢人父母親族群婚姻配對的社經背景對子女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育達科大學報,41,15-42。
劉于綺(2006)。以生態系統理論觀點探討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之友,47(4),48-56。
劉行五(2013)。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壓迫因素、社會支持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劉禕翎(2006)。從新住民談新臺灣之子的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56-60。http://nhu.edu.tw/~society/e-j/56/56-60.htm
蔡金田、洪詠涵(2017)。國立大學教育相關學系學生學業表現與社交關係之研究。東海教育評論,12,1-36。
蔡青秀(2017)。探究一位長男媳婦家庭地位、自我轉化與其生態系統。家庭教育雙月刊,70,14-29。
蔡順清(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對教師專業之信任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臺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蔡維芸(2015)。家長參與子女學習與子女數位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社會科學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
蔡翰毅(2017)。臺灣新移民家庭學童學習表現之影響因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世新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系。
蔡懷萱(2012)。班級生態系統課程介入方案之建構及其對校園霸凌防治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蔡寶瓊、陳潔華(2012)。教育的性別視角-課堂與教學實證研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賴英娟、陸偉明、董旭英(2011)。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臺灣大學生自尊、生活目標、希望感及校園人際關係對憂鬱情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2(4),677-700。
賴翠媛(2006)。新移民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業表現及接受學校相關輔導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12-24。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學系。
盧美貴(2015)。幼兒教保概論。臺北市:五南。
錢柏康(2016)。從生態系統理論看網路霸凌。諮商與輔導,369,18-21。
蕭吟常(2007)。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蕭佳純(2017)。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聯之研究:教師創意教學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1),79-110。
謝亞恆(2008)。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謝智玲(2012)。新住民子女社會支持、自尊與行為適應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20,53-75。
謝璟婷(2007)。從生態系統理論談青少年的自殺成因及預防策略。諮商與輔導,260,7-13。
韓美文(2015)。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取得證照信心為干擾變數。績效與策略研究,12(2),55-72。
戴宏達(2014)。從生態理論看男性護理應屆畢業生的職業選擇與護理主管聘任意願調查[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
魏秀珍(2005)。軍職父親之父職意涵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魏麗敏(2008)。新住民家庭生活適應及輔導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2,66-85。
魏麗敏(2011)。新移民女性自我價值感、生活適應、子女教養方式之團體諮商應用分析。諮商與輔導,307,49-53。
藍茜茹、魏麗敏(2018)。從新住民女性親子教育與生活適應談多元文化的輔導政策和教育工作。長庚科技學刊,29,77-88。
羅清俊(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打開天窗說量化。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蘇瑜芬(2014)。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
龔心怡、李靜儀(2016)。應用Bronfenbrenner之生態系統取向探究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因素。教育實踐與研究,29(1),35-66。
龔元鳳(2007)。大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族群認同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貳、英文部分
Ahmad, P. L. & Ahmad, T. L. (2016). A study on relation between self 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of jammu district.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31(7), 19-23.
Bellibas, M. S. (2016). Who are the most disadvantag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ith low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Kuram ve Uygulamada Egitim Bilimleri; Istanbul, 16(2), 691-710.
Burns, R. A., Crisp, D. A. & Burns, R. B. (2020). Re-examining the reciprocal effects model of self-concept,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a comparison of the cross-lagged panel and random-intercept cross-lagged panel framework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 77-91.
Cardona, B., Jain S. & Canfield-Davis, K. (2012). Home-school relationships: a qualitative study with diverse families. The Qualitiative Report, 17, 1-20.
Cartland, J., Ruch-Ross, H. S., Henry, D. B. (2003). Feeling at home in one’s school: A first look at a new measure. Adolescence, 38, 305-319.
Clark, K. N., Dorio, N. B., Eldridge, M. A., Malecki, C.K., Demaray M. K. (2020). Adolesc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odel of social support and gri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7(2), 204-221.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Davis-Kean, P. E., & Sexton, H. R. (2009). Race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 achievement multiple pathways to success. Merril-Palmer Quarterly, 55(3), 285-318.
El Nokali, N. E., Bachman, H. J. and Votruba-Drzal, E. (2010). Parent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Dev., 81(3), 988-1005.
Epstein, J. L. (1984). School policy and parent involvement: research results. Educational Horizons, 62(2), 70-72.
Georgiou, S. N. (1997). Parental Involvement: Definition and Outcome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3), 189-209.
Halvoren, J. G. (1991). Self-report family assessment instruments: an evaluative review. Fam Pract Res J., 11(1), 21-55.
Ito, T., Umemoto, T. (2022). Examining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PLOS ONE, 17(9).1-14.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74229
James, G. (2001). Principal leadership of parent invol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9(2),162-186.
Kirksey, J. J., Gottfried, M. A. & Freeman, J. A. (2022). Does parental involvement change after schools assign students an IEP?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14(4), 1-14.
Kim, S., Main, G. (2017). Comparing chil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outh Korea and the UK: Testing an ecological systems approach. Child Ind Res, (10), 19-32.
Krishna, R. G. (2019). Adjustment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 14 (1), 63-72.
Kvernmo, S. & Heyerdahl, S. (1996). Ethnic identity in aboriginal sami adolescents: the impact of the family and the ethnic community contex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 453-463.
Kiuru, N., Wang, M. T., Salmela, A. K., Kannas, L., Timo, A., Riilla, H. (2020). Associations between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hool Well-be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during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9, 1057-1072.
Liang, C. T. H., Li, L. C. & Kim, B. S. K. (2004). The Asian American racism-related stress inventory: development,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1(1), 103-114.
Lori, L. T. & Candy, W. (2021). A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for military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Issues, 31(1), 11-21.
Low, A. Y. T., Lo, T. W., and Cheng, C. H. K. (2020). Family dynamic and antisocial adolescents in Macau.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49, 941-952.
Marks, G. (2008). Are father's or mother's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mor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student performance? Recent international evidenc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5(2), 293-309.
McClure, A. C., Tanski, S. E., Kingsbury, J., Gerrard, M., & Sargent, J. D. (2010).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ow self-esteem among U.S. adolescents. Academic Pediatrics, 10(4), 238-244. https://doi.org/10.1016/j.acap.2010.03.007
Mezirow, J. (2003).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s discourse. 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1(1), 58-63.
Milne, A. & Plourde, L. A. (2006). Factors of a Low-SES household: What Aids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33(3), 183-193.
Noa, W., Orit, N. S., & Ephrat, H. (2021). “A home of my own”: The experience of children of international migrants. Clinical Socail Work Journal, 49, 325-335.
Powell, C. L., Arriola, K. R. J. (2003).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3), 175-181.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Y: Basic Books.
Shaffer, D. R. & Kipp, K. (2014). Development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9th ed). Belmont, CA: Cengage.
Tagarro, M. & Galinha, S. (2016). Adaptation of Rosenberg´s self-esteem scale and Ebeps-A© self-esteem subscale on Portuguese students.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 Behavioural Sciences, 17(3), 188-197.
Tardy, C. H. (1985). 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3(2), 187-202.
Tazouti, Y. & Jarlégan, A. (2019).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arental self-efficacy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the link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 25 (3), 250-266.
Timothy, C. C. & Donna, M. R. (2017). Teaching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 bioecological system: implementing wnning colors®. Simulation & Gaming, 48(4), 539-552.
Topor, D. R., Keane, S. P., Shelton, T. L. & Calkins, S. D. (2010). Parent involvement and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ultiple mediational analysis. J Prev Interv Community, 38(3), 183-197.
Verkuyten, M. & Thijs, J. (2004). Global and ethnic self-esteem in school context: minority and majority groups in Netherland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7(3), 253-281.
Zheng, L. R., Atherton, O. E., Trzesniewski, K., & Robins, R. W. (2020). Are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reciprocally related?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exican-origin you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8(6), 1058-107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