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儒道佛生命哲學與整全療育
作者:謝國樑
作者(外文):Guo-Liang Shie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林仁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心性工夫意義藝術生命哲學生命療育PersonalitySkillMeaningArtPhilosophy of LifeHolistic Healing of Lif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文是以感性、知性、德性(身心靈)之中國文哲的視域探究「生命療育」如何可能?此「療育」超越一般的「療癒」概念,主張此「育」是自我學習成長與自我療癒(自覺),非是對治性的他律方式。研究方式非採分析性哲學思路,是以內容分析比較及實踐性與體證性的直白表述詮釋,含有筆者親身的實踐過程內契體驗。全文共分六章,論述生命「整全性」療育之言,內容含括了中國心性學說、工夫實踐等,及引入了「藝術」作為涵養療育輔助之用,試圖建構「生命療育」之知識系統「義用」模式,分別提出:意識療育、能量療育、藝術療育、意義療育、本土式哲學諮商、內觀自證等療育方式,其本旨是六環連轉,順逆隨心,自我療育,萌昇智慧。故撰述本文之目的,重在生命的自我轉化與提升。筆者另從對心性學說的理解,以天心與人心來融通詮釋儒、道、佛家心性學說精髓,並提出本體法則、生命之心等微末之言的自我詮釋。整個研究概圍繞於「真理」層次闡論知行合一與道學雙益、定慧等持之重要性。
none
一、古典文獻(略依時代先後排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市:廣文書局,1971年)。
漢.王充、蔣祖怡選註:《論衡選》(香港:中華書局,1974年)。
漢.賈誼、方向東集解:《賈誼集匯校集解》(南京市: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新北市:萬卷樓,2002年)。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新北市:頂淵文化,2003年)。
漢.高誘注、清.莊逵吉校:《淮南子注》(臺北市:世界書局,1969年)。
漢.楊雄撰、韓敬注:《法言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漢.葛玄:《太上老君清靜經圖註》(新臺市:華夏出版有限公司,2023年)。
魏.王弼,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余培德點校,《周易正義》(臺北市:九州出版社,2004年)。
晉.郭象註:《莊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2007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市:藝文出版社,1966年)。
南朝梁.劉勰、鈴木虎雄、黃叔琳校注:《文心雕龍注(上中下)》(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58年)。
隋.蕭吉:《五行大義》(臺北市:新文豐,2004年)。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唐.張懷:《書斷》(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唐.王玄覽、朱森溥校釋:《玄珠錄校釋》(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89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中市:曾文出版社,1975年)。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上下)》(臺北市:世界書局,1991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市:東昇出版,1980年)。
宋.朱熹集注:《監本詩經》(臺北市:世界書局,2018年)。
宋.朱熹,張伯行集解:《近思錄》(臺北市:臺灣商務,196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66年)。
宋.黎靖德编,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宋.朱熹、宋.黎靖德輯、鄭明校點:《朱子語類》(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宋.張載:《張載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程頤撰、王孝魚點校:《周易程氏傳》(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
宋.林希逸:《莊子口義補注》校刊本(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南宋.陸九淵,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
明.釋德清:《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南市:和裕出版社,2009年)。
明.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市:新文豐出版,2015年)。
明.郝敬,向輝點校:《毛詩原解;毛詩序說(上中下)》(北京市:中華書局,2021年)。
明‧來知德註:《易經來註圖解》(臺南市:大千世界出版社,1973年)。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明‧袁中道:《袁中道文選》(臺北市:南港山文史工作室,2015年)。
明‧袁中道、鑄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市:文光圖書,1968年)。
明‧羅欽順:《羅整庵先生存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市:商周出版,2018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王夫之:《莊子解》(臺北市:廣文書局,1972年)。
清‧王夫之:《老子洐;莊子通;莊子解》(臺北市:中華書局,1972年)。
清‧王符、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申鑒;中論》(臺北市:世界書局,1967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嘉慶刊本)》(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
清‧馮武,王雲五主編:《書法正傳》(上海市:臺灣商務,1930年)。
清‧周亮工:《尺牘新鈔》(臺北市:岳麓書社,2016年)。
清‧魏星文:《三教心法》(臺北市:文史哲出版,1987年)。
《大正新修大藏經》,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編,1924-1934年,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卷9。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40卷本),《大正藏》卷12。
彌勒說,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卷30。
天親造,真諦譯,《佛性論》,《大正藏》卷31。
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大正藏》卷31。
護法等造,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卷31。
龍樹造,《大智度論》,《大正藏)卷25。
馬鳴造,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卷32。
二、當代專書(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周和君譯:《觀照的奇蹟》(臺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2004年)。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何定照譯:《正念的奇蹟》(臺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2004年)。
丁原植:《文子新論》(臺北市:萬卷樓圖書,1999年)。
丁光迪:《諸病源候論養生方導引法研究》(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
上原巖作、姚巧梅譯:《療癒之森:進入森林療法的世界》(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13年)。
小川明,李毓昭譯:《觀察力》(臺中市:晨星出版社,1998年)。
大衛‧威爾科克(David Wilcock),隋芃、白樂譯:《源場:超自然關鍵報告》(臺北市:橡實文化出版,2012年)。
心定和尚:《禪定與智慧》(臺北市:香海文化,2005年)。
王雲五、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1972年)。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市:臺灣商務,1966年)。
王邦雄、陳德和:《老莊與人生》(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7年)。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市:里仁書局,2010年)。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13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上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
王步高:《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司空圖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得臣,《理則學》(臺北市:平平出版社,1965年)。
王俊彥:《元氣之外無太極:宋明清理學中的「氣論」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20年)。
王雷泉釋譯:《摩訶止觀》(臺北市:佛光文化,1997年)。
毛寬偉,《周濂溪學說發微》(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中村元主編,葉阿月譯:《印度思想》(臺北市:幼獅文化,1984年)。
中村元,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想思維》(臺北市:臺灣學生,1991年)。
沈清松等:《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新北市:立緒文化公司,1997年)。
尤阿希姆‧法爾史提希(Joachim Faulstich),賴雅靜譯:《內在的療癒力量-超越醫學限制的奇蹟與希望》(臺北市:方智出版社,2009年)。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李孟浩譯:《情緒療癒》(新北市:立緒文化,1998 年)。
古清美:《近思錄今註今譯;大學問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2020年)。
司馬志:《荀子新解》(新北市:華志文化,2014年)。
弘音:《禪解《五行》篇》(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
永本法師:《天台小止觀》(新北市:佛光書局,2005年)。
皮朝綱:《禪宗的美學》(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李明輝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新北市:大家出版,1990年)。
布蘭特‧寇特萊特(Brant Coraighr),易之新譯:《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臺北市:心靈工坊,2005年)。
布萊恩‧魏斯(Brian L. Weiss),黃漢耀譯:《生命輪迴: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臺北市:張老師文化,1994年)。
史蒂芬‧馬爾霍爾(Stephen Mulhall),亓校盛譯:《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12年)。
卡爾‧齊默(Carl Zimmer)、唐嘉慧譯:《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臺北市:時報文化,2004年)。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市:聯經出版,1990年)。
印順:《印度之佛教》(臺北市:正聞出版,1985年)。
印順:《佛法概論》(臺北市:正聞出版,1992年)。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臺北市:正聞出版,1981年)。
印順:《中觀今論》(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73年)。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90年)。
江慎修:《河洛精蘊》(臺南市:大千世界出版社,1972年)。
向智長老(Nyanaponika Thera),賴隆彥譯:《正念之道》(臺北市:橡樹林文化,2006年)。
宇野精一,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一)儒家》(新北市:幼獅文化,1977年)。
宇野精一,邱棨鐊譯:《中國思想(二)道家》(新北市:幼獅文化,1977年)。
任繼愈:《中國古代哲學名著全譯叢書》,(四川省:巴蜀書社出版,199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二三)》(臺北市: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牟宗三:《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上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認識心之批判》(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朱光潛:《詩論》(新北市:正中書局,1962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市:書泉出版社,1994年)。
伍振鷟:《兩宋理學教育思潮》(臺北市:偉文圖書出版社,1978年)。
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Emily Esfahani Smith)、洪慧芳譯:《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臺北巿:時報文化,2018年)。
艾蘭(Sarah Allen)、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0年)。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00年)。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高雄市:麗文文化,1998年)。
李珍華、傅琁琮:《河岳英靈集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李 厚:《美的歷程》(新北市:元山書局,1984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新北市:谷風出版社,1986年)。
李孺義:《無的意義:樸心玄覽中的道體論形而上學》(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年)。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0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勉、高美華編著:《中國聖經》,臺南市:世一文化,2018年。
李 勉:《管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1988年)。
李宗芹:《傾聽身體之歌》(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
李 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長春市:長春出版社,1990年)。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文津出版,1992年)。
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臺北市:鵝湖月刊雜誌社,1981年)。
李安德(Andre Lefebvre) ,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臺北巿:桂冠圖書,1992年)。
李國棟:《無所不在的磁:粒子磁矩與固體磁性》(新北市:世潮出版,2005年)。
李嗣涔:《科學氣功》(臺北市:三采文化,2016年)。
杜威(John Dewey):《我們如何思維》(臺北市:五南,1992年)。
杜文齊:《易學圖解》(臺北市:旭屋文化,1997年)。
佐佐木宏幹等著、李玲瑜譯:《心靈治療:信仰與精神醫學》(臺北市:東大發行,1997年)。
佐佐木現順、周柔含譯:《業的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2003年)。
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臺北市:明文書局,1993年)。
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呂凱文:《正念療育的實踐與理論》(高雄市:台灣正念學學會,2015年)。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臺北市:樂學書局,2006年)。
宋茂生:《禪、氣功與聲樂》(臺北市:大呂出版社,1993年)。
宋天正:《中庸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1977年)。
宋學軍:《一次讀完26本心理學經典》(臺北市:海鴿文化,2014年)。
宋德宣:《新儒家》(臺北市:揚智文化,1994年)。
宋光宇:《論語心解:從心性的修煉和體悟探索《論語》的實意涵》(臺北市:萬卷樓,2008年)。
沈瑞琳:《綠色療癒力》(臺北市:麥浩斯出版,2010年)。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
沈富進:《彙音寶鑑》(嘉義縣:文藝學社,1954年)。
沈清松等:《中國人性論》(臺北市:東大出版,1990年)。
余德慧等著:《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6年)。
余德慧:《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4年)。
余德慧:《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4年)。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2012年)。
吳 定:《公共政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吳若權:《甘露與淨瓶的對話》(臺北市:方智出版,2007年)。
吳若權:《向宇宙召喚幸福:靈魂療癒的旅程》(臺北市:皇冠文化,2013年)。
吳儀洛編:《增註本草從新》(高雄市:立文出版,1974年)。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市:臺灣商務,1988年)。
吳汝鈞:《印度中觀哲學》(臺北市:圓明出版社,1993年)。
吳汝鈞:《唯識哲學》(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86年)。
吳汝鈞:《唯識現象學(一):世親與護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 怡:《新釋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
吳 怡:《新釋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2021年)。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2000年)。
吳家駒注譯、黃志明校閱:《新譯人物誌》(臺北市:三民書局,2018年)。
吳聞生注:《左傳微》(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市:文津出版,1994年)。
吳明富、黃傳永:《藝樹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13年)。
坂本百大、劉宗德譯:《3天讀懂哲學》(臺北市:大是文化,2007年)。
沃爾夫(Fred Alan Wo1f)、呂捷譯:《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臺北市:臺灣商務,1999年)。
坎恩•韋伯(Ken Wilber),若水譯:《事事本無礙》(臺北市:光啟文化,1991年)。
林谷芳編:《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2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市:明文書局,1996年)。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市:臺灣商務,2010年)。
林安梧譯著:《新譯老子道德經》(宜蘭縣:道教總廟三清宮,2015年)。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臺北市:三民書局,1993年)。
林安梧譯:《太上老君說清靜經》(宜蘭縣:道教總廟三清宮,2015年)。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上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市:幼獅文化公司,1996年)。
林明德等:《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臺北市:五南圖書,2007年)。
林端容:《高齡者團體藝術治療:失智症的介入與預防活動手冊》(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18年)。
林端容:《藝術治療:心靈之旅》(臺北市:陞運文化,2012年)。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00年)。
林麗珊:《人生哲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
林 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市:黎明文化,1982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臺北市:臺灣商務,1993年)。
林品石:《呂氏春秋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1985年)。
林顯宗:《與靈溝通:深層溝通穿越心靈療法》(臺中市:瑞成書局,2002年)。
林光明、林怡馨:《梵文咒語ABC-1》(臺北市:嘉豐出版社,2004年)。
孟 穎:《六祖壇經》(臺南市:靝巨書局,1989年)。
屈大成:《佛學概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公司,2002年)。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8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1987年)。
周群振:《儒學源流溯始-古代儒家的心性思想》(臺北市:鵝湖出版社,2010年)。
周玉津:《詩的作法與欣賞》(臺南市:大廈出版社,1992年)。
周紹賢:《道家與神仙》(臺北市:中華書局,1982年)。
岡部和雄、田中良昭編,辛如意譯:《中國佛教研究入門》(臺北市:法鼓文化,2013年)。
阿貝托‧維洛多(Alberto Villoldo),許桂綿譯:《印加能量療法:一位人類學家的巫士學習之旅》(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2002年)。
芭芭拉‧安‧布藍能(Barbara Ann Brennan),呂忻潔、黃詩欣譯:《光之手:人體能量場療癒全書》(臺北市:橡樹林文化,2015年)。
肯恩‧戴特沃德(Ken Dychtwald),邱溫譯:《身心合一:探索肢體心靈的奧妙互動》(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2009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擴與新變》(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河合隼雄(HayaoKawai),鄭福明、王求是譯:《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阿德勒(Alfred Adler),盧娜譯:《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臺北市,人本自然文化,2014年)。
波寇維茲(Sidney Perkowitz),林志懋譯:《光的故事》(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1984年)。
南懷瑾:《我說參同契》(臺北市: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南懷瑾:《楞嚴大義今義》(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0年)。
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市:水牛圖書,1991年)。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市:大林出版社,1981年)。
禹克坤:《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2年)。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東大出版,1988年)。
侯廼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范壽康:《朱子及其哲學》(臺北市:臺灣昇明書店,1964年)。
派特.亞倫(Pat B. Allen)著、江孟蓉譯:《療癒,從創作開始-藝術治療的內在旅程》(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13年)。
洪芳怡:《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施忠連:《靈犀和覺悟:心性的智慧》(臺北市:國際村文庫書店,1993年)。
施良方:《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1996年)。
胡雪岡:《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胡楚生:《新譯論語新編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年。
胡楚生:《潛夫論集釋》,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15年)。
胡塗醫:《問道中醫:名醫李時珍第十六代嫡傳胡塗醫,貫通古今中西的80堂醫道課》(臺北市:三采文化,2020年)。
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新臺市:佛光文化,1998年)。
約瑟夫‧坎伯瑞(Joseph Cambray),魏宏晉、曾冠喬、陳俊元、周嘉娸、施養賢譯:《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宇宙》(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2年)。
約翰‧包威爾(John Powell),全通翻譯:《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臺北市: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2016年)。
威爾伯,杜偉華、蘇健譯:《意識光譜》(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
草薙龍瞬、劉滌昭譯:《不反應的練習:消除煩惱,清理內心的思考法》(臺北市:究竟出版,2016年)。
馬定波:《中國佛教心性說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78年)。
耿靜波:《北宋五子心性論與佛教心性論關係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殷海光:《邏輯新引》(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1988年)。
容格:《容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Dreams,Reflections)(臺北市:張老師文化,1997年)。
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の形成》(東京市:春秋社,昭和5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196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徐德偉:《揭開煉金術的秘密》(新北市:豐閣文化出版社,2010年)。
徐兆仁編:《悟道真機》(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徐兆仁編:《禪定指南》(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徐兆仁編:《全真秘要》(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徐鵬編:《唐五十家詩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市:臺灣學生,2008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
袁 珂:《山海經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1986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唐 華:《中國易經哲學思想原理》(臺北巿:大中國圖書,1994年)。
唐娜‧伊頓(Donna Eden),大衛‧費恩斯坦(David Feinstein)合著,蔡孟璇譯:《能量醫療》(臺北市:琉璃光出版,2004年)。
高希均:《開放台灣》(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5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1988年)。
祖保泉:《司空圖詩文研究》(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孫亦平主編:《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上》(臺北市:昭明出版,2003年)。
孫亦平主編:《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下》(臺北市:昭明出版,2003年)。
孫正忞:《舞蹈律動治療》(臺北市:大洋出版社,1986年)。
朗達‧拜恩(Rhonda Byrne),謝明憲譯:《The Secret秘密》(臺北市:方智出版社,2007年)。
馬瑞諾夫(Lou Marinoff),吳四明譯:《柏拉圖靈丹:日常問題的哲學指南》(臺北市:方智出版社,2001年)。
馬斯洛(Maslow, Abraham H. (Abraham Harold) ),劉燁編譯:《馬斯洛的智慧》(臺北市:正展出版,2006年)。
郭曉東:《識仁與定性》(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章嘉等著:《中國佛教史論集》(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1956年)。
郭美女:《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200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2016年)。
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
勞思光:《思想方法五講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梁翠梅:《藝術治療:身心靈合一之道》(臺北市:華都文化,2009年)。
陳迺臣:《教育哲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1990年)。
陳 拱:《王充思想評論》(臺北市:臺灣商務,1996年)。
陳慧劍:《維摩詰今譯》(臺北市:東大圖書,2011年)。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陳子琳:《內功與靜坐秘笈》(臺北市:培林出版社,1990年)。
陳 芳:《中國先秦與古希臘藝術之比較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2001年)。
陳俊輝:《生命哲學vs.生命科學》(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年)。
陳俊輝:《哲學的基本架構》(臺北市:水牛圖書,1992年)。
陳明志編:《中樂因您更動聽-民族管弦樂導賞(上)》(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新北市:臺灣商務,2017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新北市:臺灣商務,2017年)。
陳鼓應:《存在主義》(臺北市:臺灣商務,2003年)。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臺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
陳茂仁:《臺灣傳統吟詩入門:大家來吟詩》(臺北市:博揚文化,2013年)。
陳大齊:《實用理則學》(臺北市:遠東圖書,1988年)。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3)。
陳明彪:《王龍溪心學易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滿銘:《論孟義理別裁》(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03年)。
陳兆榮:《中庸探微》(臺北市:正中書局,1975年)。
陳知青:《老莊思想粹講》(臺北市:頂淵文化,1989年)。
陳德興:《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臺北市:五南圖書,2009年)。
陳思苓:《文心雕龍臆論》(四川省:巴蜀書社,1988年)。
陳方既:《中國書法精神》(北京市:華文出版社,2003年)。
康 原:《臺灣囝仔歌的故事(一)》(臺北市:自立晚報出版,1994年)。
崇德編著:《中國格言集》(臺南市:大孚書局,1992年)。
陸雅青:《藝術治療-繪晝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5年)。
張則幸、金福順:《科學思維的辯證模式》(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4年)。
張少康:《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5年)。
張松輝注譯:《新譯坐忘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16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巿:臺灣東華書局,1996年)。
張立文等:《性》(臺北巿:七略出版社,1997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張智光:《邏輯的第一本書》(臺北市:先覺出版社,2003年)。
張 晶:《神思:藝術的精靈》(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張元夫:《六經述聞:尚書》(臺北巿: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張文治:《國學治要(第六編):詩詞治要》(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2018年)。
張文治:《國學治要(第四編):理學治要》(臺北市:世界書局,2011年)。
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河北省: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張金泉:《新譯張載文選》(臺北市:三民書局,2011年)。
張榮明: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新北市:桂冠圖書,2004年)。
許常惠:《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臺北市:樂韻出版社,1992年)。
許宗興:《自我與喜悅之道》(臺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許心華、謝昊霓:《生命之謎VS.量子糾纏》(臺北市:博思智庫,2020年)。
許鐘榮:《中國名著選譯叢書》(臺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陶國璋:《思考的盲點》(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陶禮天:《司空圖年譜匯考》(北京市:華文出版社,2002年)。
閆修篆:《皇極經世書今說:觀物內篇》(臺北市:老古文化,2004年)。
程士德主编:《内經》(臺北市:知音出版社,1990年)。
理查‧尼茲彼(Richard E. Nisbett),劉世南譯:《思維的疆域: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考方式為何不同》(臺北市:聯經出版,2007年)。
強納森‧高曼(Jonathan Goldman)著,林瑞堂譯:《療癒之聲:探索諧音共嗚的力量》(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2010年)。
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臺北市:三民書局,2011年)。
傅佩榮:《西方哲學思索:啟發人生的120位哲學家、穿越2600年的心靈巡禮(上)古代+中世紀》(臺北市:天下文化,2020年)。
傅雪漪:《傅雪漪古典詩詞配樂吟唱曲選》(臺北市:臺灣書店,1998年)。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臺北市:東大圖書,1999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市:東大圖書,1986年)。
馮 馮:《禪定天眼通之實驗(上下)》(臺北市:天華出版,1984年)。
馮樹勳:《陰陽五行的階位秩序: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6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臺北市:藍燈文化,1993年)。
馮友蘭,《新理學》(臺北市:臺灣商務,1946年)。
琳恩.麥塔嘉(Lynne McTaggart)、蔡承志譯:《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臺北市:商周出版,2014年)。
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臺北市: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
隆納德‧赫曼(Ronald Hayman)著,李志成譯:《尼采》(臺北市:麥田出版,1999年)。
湛若水:《氣的原理:人體能量學的奧秘》(臺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
華建勛:《萬象之根:中國國畫基本原理與方法》(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1997年)。
黑格爾(G. W. Hegel),賀麟譯:《小邏輯》(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黑格爾(G. W. Hegel),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上)》(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黑格爾(G. W. Hegel),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下)》(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黃懺華,《印度哲學史綱》(臺北市:真善美,1966年)。
黃連忠釋譯:《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臺北市:佛光文化,1998年)。
黃振輝:《宇宙神秘學》(臺北市:心理企業管理顧問公司,2005年)。
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
黃光國:《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3年)。
黃武永:《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市:巨流圖書,1976年)。
黃信二:《孟子與象山心性學之詮釋意涵》(臺北市:里仁書局,2014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年)。
焦作林譯注:《春秋左傳通注》(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2019年)。
曾文星主編:《華人的心理與治療》(臺北市:桂冠,1996年)。
曾銀湖:《四念處》(臺南市:和裕出版社,1996年)。
曾錦坤:《心靈與身體:傳統心身關係探論》(臺北市:渤海堂,2002年)。
曾霄容:《生命論》(臺北市:青文出版社,1969年)。
曾漢塘、陳張培倫:《邏輯與生活》(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13年)。
游喚民:《尚書思想研究》(湖南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勞伯‧蕭勒士(Robert H. Thouless),林炳錚譯:《如何使思想正確》(臺北市:協志工業叢書出版,1959年)。
喬思•慧麗•赫克(Joyce Whiteley Hawkes),鍾清瑜譯:《從心靈到細胞的療癒》(臺北市:橡樹林文化,2009年)。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臺北市:明倫出版社,1980年)。
葉乃嘉:《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圖書,2008年)。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董群釋譯:《法華經》(高雄市:佛光文化,1996年)。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臺北市:時報文化,1998年)。
楊惠南:《吉藏》(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楊國樞:《華人本土心理學》(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2005年)。
楊國樞:《本土心理學的創新與超越》(臺北市:桂冠圖書,2005年)。
楊春鼎:《形象思維學》(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7年)。
楊克隆編著:《台灣歌謠欣賞》(新北市:新文京開發,2007年)。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1989年)。
楊定一:《真原醫-21世紀最完美的預防醫學》(臺北市:天下雜誌,2012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
楊家駱:《佛學五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75年)。
楊家駱:《諸子與理學》(臺北市:世界書局,1956年)。
楊白衣:《唯識讀本》(高雄市:法藏出版社,1966年)。
楊化群:《藏傳因明學》(四川市: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經觀榮:《仁:以人為本及孔子的修己安人之學》(臺北市:文津出版,2007年)。
溫公頤:《中國中古邏輯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溫森特‧布羅姆著,文楚安譯:《榮格:人與神話》(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 年)。
達智禪師:《釋尊打坐呼吸法》(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85年)。
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物種起源》(新北市:臺灣商務,1999年)。
聖嚴法師:《明末佛教研究》(臺北市:法鼓文化,1999年)。
聖嚴法師:《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臺北市:法鼓文化,1997年)。
聖嚴法師:《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臺北市:法鼓文化,2002年)。
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市:臺灣商務,2001年)。
愛德蒙‧惠特曼(Edmund Burke Feldman )著,劉美玲譯:《藝術教育的本質》(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2003年)。
溫公頤:《中國中古邏輯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葛慕藺:《形上學》(臺北市:先知出版社,1977年)。
葛連祥:《中國詩論》(臺北市:葛連祥出版,1961年)。
詹幼馨,《司空圖《詩品》衍義》(臺北市:王記書坊,1985年)。
奧修(Osho)、沈文玉譯:《直覺:超越邏輯的全新領悟》(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2002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廖明活:《中國佛性思想的形成和開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
熊十力:《明心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趙梅伯:《唱歌的藝術》(臺北市:黎明文化,1985年)。
趙峰樵:《生命能原理》(臺北市:瑩欣公司,1984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市:五南圖書,1998年)。
瑪麗‧巴薩諾(Mary Bassano),江佩娟譯:《光:思索光的本質》(新北市:世茂出版社,1997年)。
瑪姬.海德(Maggie Hyde),趙婉君譯:《榮格‧占星學》(新北市:立緒文化,2001年)。
維吉爾‧亞德烈(Virgil C. Aldrich),周浩中譯:《藝術哲學》(臺北市:水牛圖書,1987年)。
維克多•弗蘭克,趙可式、沈錦慧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到存在主義》(臺北市:光啟出版社,1985年)。
維克多•弗蘭克,李雪媛、柯乃瑜、吕以榮等譯:《向生命說Yes!一位心理醫師在集中營的歷劫記》(臺北市:光啟出版社,2012年)。
榮格、衛禮賢,張卜天譯:《金花的秘密:中國的生命之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6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2000年)。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1年)。
劉國樑注譯,黃沛榮校閱:《新譯周易參同契》(臺北市:三民書局,2016年)。
劉國樑、連遙注譯:《新譯悟真篇》(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市: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劉錦賢:《孟子的生活智慧》(臺北市:台灣商務,2006年)。
劉仲容、楊瑞宗、蘇桓:《哲學與人生》(新北市:空大,2018年)。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鄭志明:《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嘉義縣:南華大學宗教中心,2000年)。
鄭志明:《宗教與民俗醫療》(臺北市:大元書局,2004年)。
鄭秀玲:《奇妙的聲音》(臺北市:三民書局,1981年)。
鄭良樹:《老子論集》(臺北市:世界書局,1983年)。
鄧公玄:《人性論》(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
潔絲慕音(Jasmuheen)著,林玲如、繆靜芬譯:《眾神的食物:食氣三部曲(1)》(臺北市:橡實文化出版,2016年)。
潔絲慕音(Jasmuheen)著,繆靜芬譯:《普拉納課程:食氣三部曲(2)》(臺北市:橡實文化出版,2016年)。
潔絲慕音(Jasmuheen)著,童貴珊譯:《與眾神共振:食氣三部曲(3)》(臺北市:橡實文化出版,2016年)。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潘定凱譯:《超越生死門:高等靈界知識與修證法門》(臺北市:琉璃光出版公司,2010年)。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潘定凱譯,《靈性科學入門》(臺北市:琉璃光出版公司,2008年)。
魯爾夫‧杜伯里(RoIFDobclli),王榮輝譯:《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臺北市:商周出版,2012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上)》(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下)》(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1999年)。
蔡壁名:《莊子,從心開始‧完結篇(上)大宗師‧關於自由的人生解答之書》(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蔡壁名:《莊子,從心開始˙完結篇(下)應帝王˙順物自然的心內修復之書》(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蔣 勳:《身體記憶52講》(臺北市:遠流出版,2016年)。
蔣志純:《心物合一:量子太極哲學圓融三諦三觀》(臺北市:五南圖書,2020年)。
蔣志純:《法界緣起:量子力學與金剛經》(臺北市:五南圖書,2021年)。
慧開法師:《生命的永續經營(上中下)》(新北市:香海文化,2020年)。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
賴炎元:《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1984年)。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市:臺灣學生,2001年)。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賴賢宗:《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12年)。
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賴賢宗:《當代佛學與佛學傳統》(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
賴賢宗:《道德經釋論》(新北市:聖環圖書,2023年)。
賴賢宗:《龍門丹道養生進階》(新北市:聖環圖書,2023年)。
賴賢宗:《道竅天籟:道德經內丹詮釋與實踐》(新北市:聖環圖書,2023年)。
賴賢宗:《龍門丹道築基》(新北市:聖環圖書,2023年)。
賴賢宗:《西派丹道別傳:汪東亭與馬炳文之研究》(新北市:聖環圖書,2024年)。
賴賢宗:《《道德經》守中內丹學:黃元吉《道德經講義》的詮釋與實踐》(新北市:聖環圖書,2023年)。
賴永海釋譯:《維摩詰經》(高雄市:佛光文化事業,1997年)。
賴先生:《清靜經》(臺中市:蓮花出版社,2005年)。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13年)。
錢穆:《晚學盲言(上下)》(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71年)。
蕭瑞麟:《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臺北市:五南圖書,2017年)。
蕭天石:《華陀玄門內照圖;古本養生導引法》(新北市:自由出版社,1976年)。
謝水南:《實用彈性思考法:思考放輕鬆》(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3年)。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市:三民,2016年)。
謝煥章:《氣功的科學基礎》(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88年)。
繆戊、葉嘉瑩:《詞學古今談》(臺北市:萬卷樓圖書,1992年)。
戴維‧羅森,申荷永譯:《榮格之道:整合之路》(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戴榮冠:《《古微書》研究:以編纂與天文曆法詮釋體系為對象》(臺北市:元華文創,2018年)。
韓廷傑釋譯:《中論》(高雄市:佛光文化,1997年)。
韓廷傑釋譯:《成維識論》(高雄市:佛光文化,1997年)。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陳信宏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臺北市:先覺出版公司,2018年)。
彌勒論師,談錫永譯:《寶性論新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6年)。
魏麗敏、黃德祥著:《諮商理論與技術》(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16年)。
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Robert Augustus Masters, PhD),張琇雲譯:《靈性岐路:揭露新時代靈修華麗糖衣下的誤用與陷阱》(臺中市:一中心公司,2017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年)。
羅安憲:《儒道心性論的追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8年)。
羅傑‧渥許(Roger Walsh)、法蘭西絲‧方恩(Frences Vaughan),易之新、胡因夢譯:《超越自我之道》(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3年)。
龐樸:《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市:萬卷樓,2000年)。
寶野和博、本丸諒,衛宮紘譯:《永久磁鐵》(新北市:世茂出版,2017年)。
釋恆清:《佛性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
釋聖嚴:《比較宗教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2014年)。
蘇俊源:《源來如此》(新北市:泉源出版,1990年)。
B•艾倫•華勒士(B. Alan Wallace)、偶值譯:《專注力》(臺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2007)。
Dan Falk (佛克),嚴麗娟譯:《探索時間之謎:從天文曆法、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15年)。
Edward de Bono(愛德華‧波諾)、唐潔之譯:《思考的奧秘:心智的歷程(I)》(臺北市:桂冠圖書,1983年)。
Edward de Bono(愛德華‧波諾)、唐潔之譯:《思考探奇:心智的歷程(二)》(臺北市:桂冠圖書,1996年)。
Edward de Bono(愛德華‧波諾)、彭碧台譯:《在對錯之外思考》(臺北市:桂冠圖書,1996年)。
Edward de Bono(愛德華‧波諾)、郭志毅譯:《我對你錯(二)》(臺北市:桂冠圖書,1996年)。
Gerald Corey著,修慧蘭等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公司,2016年)。
Gerald Corey著,李茂興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學習手冊》(臺北市:揚智文化公司,1998年)。
Irving M. Copi、張身華譯:《邏輯概論》(臺北市:幼獅文化,1992年)。
JS工作室,《覺悟之道的五段歷程》(高雄市:台灣心靈覺醒研究協會,2013年)。
J. William Worden,李開敏等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11年)。
Murray Stein,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Martin Seligman、洪蘭譯:《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臺北市:遠流出版,2000年)。
Petrûska Clarkson,卓紋君等譯:《完形治療的實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2年)。
Rebecca T. Isbell & Shirley C. Raines,黃秋玉譯:《幼兒創造力與藝術》(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Sandra Anne Taylor,齊樂一、張志華譯:《量子物理與宇宙法則:量子成功的科學》(臺北市:宇宙花園,2010年)。
Shlomit C. Schuster著,張紹乾譯:《哲學診治:諮商和心理治療的另類途徑》(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
Todd Siler著、聞起譯:《突破心靈藩籬:整合藝術、科學、宇宙和心靈的新思維》(臺北市:遠流出版,1998年)。
Vincent Ryan Ruggiero、李政賢譯:《思考的藝術:批判與創造思考》(臺北市:五南圖書,2010年)。
三、期刊與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鵝湖月刊》(第365期,2005年11月1日)。
邱琡雯:〈聖俗共構、剛柔相濟:佛教道場男性氣概初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5卷第4期(臺北市:思與言雜誌社,2017年12月)。
陳德和:〈當弗朗克遇上老子—意義的治療與作用的保存〉,《鵝湖月刊》第32卷第12期總號第384(臺北市:鵝湖月刊出版社,2007年6月)。
陳德和:〈戰國老學的兩大主流一政治化老學與境界化老學〉,《鵝湖學誌》第35期(臺北市:鵝湖月刊出版社,2005年12月)。
陳德和:〈宗教人文化的道家思維—以老子思想為例〉,《鵝湖月刊》第35卷第9期總號第417(臺北市:鵝湖月刊出版社,2010年3月)。
黎建球:〈哲學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哲學與文化》(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2004年1月,356期)。
黎建球:〈哲學諮商的三項基本原則〉,《哲學與文化》(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2010年1月,428期)。
錢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略述有關六祖壇經之真偽問題》(臺北巿: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1980年)。
賴賢宗:〈空性智慧、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治療學〉,《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嘉義縣,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八月)。
謝國樑:〈臺灣「唸歌」意義治療功能探析──以3位庶民的心聲為例〉,《文學新鑰》32期(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系,2020年12月1日)。
謝國樑:〈論生命智慧之證成—以邏輯性弔詭、辯證性詭辭為核心〉,《鵝湖月刊》第48卷第4期總號第568(臺北市:鵝湖月刊出版社,2022年10月)。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92期,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1月。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428期,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1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博士論文
王采淇:《道家工夫論及莊子工夫層級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12年。
方蕙玲:《張載思想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3年。
李韶堯:《《黃帝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李欣霖:《荀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博士論文,2016年。
金慧洙:《從朱子工夫論詮釋其理氣心性論》,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林修德:《透過冥契主義重構《莊子》體道工夫的研究向度》,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林永勝:《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林東毅:《唐代重玄思想研究—從道論到心性論》,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16年。
林泰石:《生命本體的體驗與生命教育的核心基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
吳玓瑾:《先秦道家思辨哲學之始源觀念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論文,2012年。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陳乃腕:《智顗大師圓頓止觀法門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張靜環:《漢代心性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黃勤媛:《論陽明致良知之本體實踐工夫及其意義治療》,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黃薏如:《莊子淑世精神的現代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年。
黃源典:《先秦道家之意義治療意蘊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系博士論文,2004年。
楊智惠:《《莊子》的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楊晨輝:《孔子心性概念分析》,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劉靖國:《儒家生命哲學及其生命教育理論建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賴昇宏:《《禮記》氣論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二)碩士論文
金春植:《張載氣化論之結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陳逸珊:《《莊子》心性論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五、專輯與學術研討會
賴賢宗:〈丹道修煉的哲學詮釋與榮格心理學:邁向「道家的整合養生學」〉,發表 於正修科技大學2012年12月14日至15日《2012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成 果報告》,頁157-195。
程代勒:《書象˙非相:程代勒書法創作專輯》(臺中市:程代勒,2023年)。
楊嚴囊繪、蕭瓊瑞作:《妙極˙成采–風骨˙通變–忘形˙比興》(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22年)。
六、其他
古今文字集成。http://www.ccamc.co/introduction.php
說文解字。https://www.shuowen.org/
智慧藏。http://lib.wordpedia.com/
中研院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
華文知識入口網。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7_534.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