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義勇隊在華南地區的抗日活動
書刊名:臺灣文獻
作者:卞鳳奎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2
卷期:53:4
頁次:頁183-224
主題關鍵詞:臺灣義勇隊抗日人口史Demographic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
期刊論文
1.上沼八郎(1978)。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臺灣留學生--同化政策と留學生問題の展望。國立教育研究所紀要,94,133-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友邦(1939)。論臺灣革命的新階段。戰時日本,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友邦(1940)。臺灣要獨立也返歸中國。臺灣先鋒,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一之(1940)。臺灣革命運動史提綱。臺灣先鋒,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陸泳(1937)。福建人(雜感)。抵抗三日刊,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真(1994)。抗戰時期福建的臺灣籍民問題。臺灣研究集刊,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總督府官房外事課(1938)。時局特報。時局特報,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43)。臺灣青年。臺灣青年,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畢來(1985)。國共合作抗敵記─回憶臺灣義勇隊的誕生。臺聲,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一之(1939)。臺灣義勇隊。譯報周刊,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鄧東光(1941)。第一臺灣醫院。臺灣先鋒,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菊池一隆(1987)。東南區????中國工業合作運動─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中心?。社會文化史學,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嚴秀峰(1982)。抗戰時期的臺灣義勇隊─駁正藍敏女士的自說自話(上)/(下)。中外雜誌,3(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40)。臺灣義勇隊一年來工作概述。臺灣先鋒,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省三(1941)。戰地片段。臺灣先鋒,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士德(1944)。從金華轉進龍巖─臺灣義勇隊工作近況。臺灣青年,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貞浩(1941)。臺灣義勇隊之成立由來。朝鮮義勇隊,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友邦(1943)。臺灣人民的願望。臺灣青年,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謝光南(1940)。臺灣反帝運動的新階段。臺灣先鋒,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啟光(1940)。祝朝鮮義勇隊兩週年。朝鮮義勇隊,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馬義(1942)。如何援助韓臺革命。臺灣先鋒,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牛光祖(1944)。青年團中央直屬臺灣義勇隊分團部一年來團務概況。臺灣青年,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友邦(1942)。臺灣青年的任務與今後的修養─為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臺灣義勇隊分團部而作。臺灣先鋒,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真(1991)。臺灣義勇隊的籌組及在福建的活動。臺灣研究集刊,1991(6),90-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Gordon, Leonard(1968)。American Planning for Taiwan, 1942-1945。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37(2)。  new window
26.嚴秀峰(1987)。臺灣義勇隊與抗戰。臺灣史研究會會訊,2,2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三郎(1981)。日據時期台灣的留日學生(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曾才(1988)。中國外交史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雲漢(1971)。國民革命與臺灣光復的歷史淵源。臺北:幼師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雲漢(1980)。國民革命與臺灣光復的歷史淵源。國民革命與臺灣光復的歷史淵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人民出版社(1986)。人口學大辭典。人口學大辭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正平(1998)。李友邦與臺灣抗日。李友邦與臺灣抗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筱峰(1990)。半山中的孤臣孽子。臺灣近代名人誌(5)。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友邦(1943)。中國抗戰與臺灣革命。臺灣革命運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外務省東亞局第三課(1941)。赤色抗日戰線?在支逞邦人?動向。赤色抗日戰線?在支逞邦人?動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旭瀛書院(1940)。支那事變?旭瀛書院。支那事變?旭瀛書院。廈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廈門市檔案局、廈門市檔案館(1997)。廈門抗日戰爭案資料。廈門抗日戰爭案資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友邦(1990)。三年來之臺灣復省運動。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曉波(1998)。臺灣抗日五十年。臺灣抗日五十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1943)。抗戰六年來之宣傳戰。抗戰六年來之宣傳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友邦(1943)。為什麼組織臺灣少年團。臺灣革命運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1982)。黃埔軍校史料,1924-1927。黃埔軍校史料,1924-1927。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月澄(1947)。〈毋忘臺灣〉落花夢。〈毋忘臺灣〉落花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臺灣總督府警察局(1939)。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III)。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III)。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臼井勝美(1983)。中國????近代日本?外交。中國????近代日本?外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何應欽、吳相湘(1962)。何上將抗戰期間軍事報告(上)。臺北:文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賀耀祖(1973)。我對於朝鮮義勇隊的希望─本隊成立時,賀耀祖先生對本隊全體同志的訓詞。資料韓國獨立運動(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1950)。臺籍志士在祖國的復臺努力(2)。臺籍志士在祖國的復臺努力(2)。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曉波(1993)。李友邦與臺灣義勇隊初探。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430107)。大公報,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友邦(1949)。我參加臺灣革命運動的回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樓子芳(1992)。李友邦臺灣義勇隊在浙江的抗戰活動─兼論臺灣義勇隊的成立時間和性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38)。臺灣獨立革命黨黨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37)。江生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37)。省聞一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軍司令部(1938)。支那事變?本島人?動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37)。省聞一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37)。省聞一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37)。省聞一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37)。省聞一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學禹(1938)。非常時期中本省建設方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38)。新閩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崇安縣政管理臺民名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46)。轉頒對臺人處理弁法仰遵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38)。臺灣獨立黨代表抵華宣傳抗日,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38)。閩北臺民組義勇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真(1992)。臺灣義勇隊的籌組及在福建的活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臺灣義勇隊中華民國32年5月份職隊員名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臺灣義勇隊中華民國31年6月份職隊員名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臺灣義勇隊中華民國32年6月份職隊員名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臺北武官情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42)。臺灣少年團戰績─本報漳州通信,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竹內實。現代中國人??視角─黃浦軍官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933)。台灣人張克敏?動靜?關??件(1933年7月17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28)。在支鮮人及台灣籍民?國民政府?關係調查?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太田政弘(1931)。要注意台灣人?動靜?關??件(李肇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943)。中央日報,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942)。臺灣志工復土運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峙。怎樣解放臺灣同胞─為光復臺灣運動而作,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45)。臺灣革命同盟會第四屆代表大會宣言,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董智森(1994)。嚴秀峰的悲慘往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渡(1992)。如此痛苦的擁抱祖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