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應用福衛二號衛星遙測影像於崩塌災害的調查與分析--以大甲溪和高屏溪上游流域為例
書刊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
作者:張政亮
作者(外文):Chang, Cheng-liang
出版日期:2006
卷期:37:2
頁次:頁117-147
主題關鍵詞:遙測地理資訊系統崩塌Remote sensingGISLandslid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
  • 點閱點閱:58
期刊論文
1.蕭國鑫、尹承遠、劉進金、游明芳、王晉倫(20031200)。SPOT影像與航照資料應用於崩塌地辨識之探討。航測及遙測學刊,8(4),29-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慶偉(19961000)。南投縣和社地區崩塌地發育之地質影響因子。地工技術,57,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三畏(19840700)。臺灣崩坍問題探討。地工技術,7,4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文賜、周天穎、林昭遠(20010400)。應用監督性類神經網路於衛星影像分類技術之探討。航測及遙測學刊,6(1),4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邵泰璋、史天元(20000300)。類神經網路於多光譜影像分類之應用。航測及遙測學刊,5(1),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邦築、鄭光炎(19970900)。地理資訊系統在土石流防災上之應用。臺北技術學院學報,30(2),75-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紀宗吉、林永祥、鄧宏仁(2004)。華衛二號影像判釋大甲溪流域山崩與土石流。地質,23(3),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東炯(19980900)。臺灣北部地區潛勢土石流現場調查與分析。農業工程學報,44(3),5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宏宇(19951100)。花蓮銅門村土石流初始機制之地質特性。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19,33-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宏宇(20000300)。山崩地裂與地質環境。土木技術,3(3)=25,46-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謝玉興(2004)。南橫公路邊坡崩塌與降雨關係研究。臺灣公路工程,30(11),26-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蘇明道、王元愷、劉哲欣、林俊宏(19990600)。空間分析在土石流發生潛勢研討之應用--以陳有蘭溪為例。農業工程學報,45(2),5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chumm, S. A.(1979)。Geomorphic threshold: the concept and its application。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113-134。  new window
14.Trustrum N. A.、Gomez, B.、Page, M. J.、Reid, L. M.、Hicks, M.(1999)。Sediment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utput: the relative role of large magnitude events in steepland catchments。Zeitschrift fur Geomorphologie,115,71-86。  new window
15.張政亮、張瑞津、紀宗吉(2005)。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坡地災害調查分析--以大甲溪中上游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43,101-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簡碧梧、游繁結(19950400)。臺灣的崩塌地災害。工程環境特刊,6,2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瑞津、沈淑敏、劉盈劭(20010500)。陳有蘭溪四個小流域崩塌與土石流發生頻率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4,63-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錦發、蘇泰維(2004)。敏督利颱風山崩、土石流災害-大甲溪流域。地質,23(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美聆、陳正興、林銘郎、陳宏宇、許銘熙、林俊全(20040800)。大甲溪流域之初步勘災結果與建議。土木水利,31(4),19-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怡仁、江永哲(19910200)。土石流災害調查方法之簡介。水土保持學報,23,7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榮河(19990800)。土石流之發生機制。地工技術,74,2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信亨、林美聆(20020400)。地理資訊系統及類神經網路應用於土石流危險溪流危險度判定。地工技術,90,7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俊全(1997)。山坡地潛在災害評估方法之探討。工程環境會刊,16,17-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朱子豪(2001)。應用地裡資訊系統輔助山坡地潛在崩山評估模式之建立。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環境災害研討會,49-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宗儀(1997)。土石流發生的地質地形誘因--以賀伯颱風災害為例。第一屆土石流研討會,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如江(1979)。地工技術在台灣山崩之應用。中國工程師學會邊坡穩定暨坍方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國鑫、游明芳(2004)。高解析影像應用於崩塌地辨識。2004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弘祐、蔡光榮(1997)。高雄地區坡地土壤力學特性資料庫之建立研究。第七屆大地工程學術研討會,155-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豐敏、吳岸明(2004)。中華衛星二號影像及應用。2004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4/10/2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政亮(2004)。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蘭陽地區環境地質災害分佈之調查分析。蘭陽溪生命史--「宜蘭研究」第五屆學術研討會,73-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琦、蕭達鴻、徐豐裕(2000)。921集集大地震崩塌地崩塌前之地形特徵。921集集大地震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Gao, J.、Lo, C. P.(1991)。GIS Modeling of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morphology on landslide occurrence in Nelson County。GIS/LIS '91。Virginia:American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American Congress on Surveying and Mapping。954-963。  new window
10.林孟龍、林俊全(1998)。蘭陽溪上游集水區(家源橋以上)山崩之規模頻率分布關係。「臺灣之第四紀」第七次研討會,34-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張石角(1993)。山坡地調查規劃、評估及其崩塌預測與治理。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臺灣山崩調查與山崩危險度評估。臺北市:中央地質調查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游中榮(1996)。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北橫地區山崩潛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元振(1992)。地理資訊系統在區域邊坡穩定分析之應用: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段(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鈴津(1995)。玉山國家公園潛在地質災害敏感地區劃設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進陽(1999)。GPS/GIS應用於高雄地區坡地地工環境災害分布之調查分析(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秀鳳(2005)。應用類神經網路評估台14線公路邊坡崩壞潛能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簡李濱(1992)。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坡地安定評估之計量方法(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一琮(1992)。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探討土石流與地形特性之相關性(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盈劭(2001)。地形敏感性的比較研究-以陳有蘭溪北段小支流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有忠(1999)。陳有蘭溪流域土石流發育之地質控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麗玲(1995)。土地資源資料庫之建立與應用:以評估山坡地潛在災害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台北:渡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春蓀(1975)。台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調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吳久雄,蔡銖華,胡錦地(1989)。台灣省山坡地崩塌調查報告,台灣省水土保持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runsden, D.(1993)。Barriers to geomorphological change。Landscape sensitivity。Wiley。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