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韓孟詩派」在文學史論述中的建構方法及其意義
書刊名:東華人文學報
作者:鄭柏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Po-yen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4
頁次:頁39-74
主題關鍵詞:韓孟詩派中唐文學流派文學史韓愈The Han-Meng school of poetryMiddle-TangLiterary schoolLiterary historyHan-Y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
  • 點閱點閱:39
以「韓孟詩派」一詞指涉韓愈、孟郊為首的一群詩人,將之視為同一個詩歌流派,可以說是文學史的成說。不過在此一成說中,卻存在著成員判定不一與成員詩作風格不一致等兩個現象。由此二現象可以引發三組問題:(一)研究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建構「韓孟詩派」?如何解決風格不一卻可成為一個詩派的問題?其方法有什麼樣的效力與問題?(二)研究者建構「韓孟詩派」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建構出一個歷史實存的詩派,或者是因其風格相類所以聚同為派?又到底「韓孟詩派」是個什麼樣性質的詩派?(三)在文學史論述中「體」、「派」這兩個概念的內涵究竟為何?彼此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在文學史論述中有什麼樣性質與意義的轉變?本文以文學史專著與專題研究論文的現代學術論述為第一手研究對象,分析其論證過程與材料選擇,再以古典文獻史料為輔,試圖回答這三組問題。
This paper applied modern academic methodology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exts and case studies as the first stage research subject, and attempts to solve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First, what kind of methodology do the researchers take to build “the Han-Meng School of Poetry” ? Second, what are the purposes for the researchers to build “the Han- Meng School of Poetry” ? Third,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s the concepts of “Form” and “Literary School”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exts an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ir properties and meanings?
學位論文
1.侯雅文(2003)。常州詞派構成與變遷析論(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世明(1996)。唐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袁行霈、羅宗強(1999)。中國文學史(第二卷)。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忠林、邱燮友(1998)。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蔣寅、傅璇琮(2005)。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伯偉(2002)。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慶炳(1987)。中國文學史。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畢寶魁(2000)。韓孟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臺靜農(2007)。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勰、周振甫(1993)。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Jauss, Hans-Robert、Holub, Robert C.、周寧、金元浦、滕守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立元(2004)。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總(1994)。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司空圖、陳國球(1999)。二十四詩品。台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韓愈(1980)。韓昌黎全集。臺北: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董誥、周紹良(2000)。全唐文新編。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章培恆、駱玉明(1996)。中國文學史(中)。中國文學史(中)。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安祖(2004)。《唐國史補》「元和之風尚怪」說考論。唐代文學散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謝旡量(1983)。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大文學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蔭深(1976)。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大杰(1998)。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蕭占鵬(1993)。韓孟詩派研究。韓孟詩派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卓藩(2001)。韓孟詩派闡微。韓孟詩派闡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景進(1999)。滄浪詩話。滄浪詩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唐)張為(1968)。主客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顏崑陽(1993)。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