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語》「以」字的用法探討
書刊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類
作者:何永清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e, Yung-gi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2:1
頁次:頁1-23
主題關鍵詞:論語動詞介詞連詞虛詞Confucian analectsThe word YiVerbPrepositionConjunctionFunction word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期刊論文
1.張月明(1997)。《論語》、《孟子》、《左傳》中的「可以」。古漢語研究,1997(2),5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錫良(1998)。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古漢語研究,1998(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振奇(2007)。淺析古漢語介詞「以」的支配現象的倒裝。科技信息,32,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爽(2000)。《論語》中的「於」、「以」比較。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6),74-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曉萍(2000)。《論語》《孟子》中介詞「以」用法之分析。綏遠師專學報,20(4),9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東娜(2007)。《論語》介詞「以」的考察。新學術,6,4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福國(2006)。《論語》「毋吾以也」釋義商榷。棗莊學院學報,23(3),93-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家文(2001)。古漢語介詞「以」支配成分的移位和省略。古漢語研究,4,44-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強(2006)。《論語》中的介詞結構。語文學刊,6,131-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峰(2006)。《論語》中的賓語前置句。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6(4),38-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尹君(2004)。《論語》中「以」的使用情況探析。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127–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尹戴忠(2004)。《論語》中的介賓短語。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5,115-117 ; 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景豔(2004)。《論語》中「以」的用法。濱州師專學報,20(3),7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應凱(1994)。介詞源流考。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1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曉強(2006)。《論語》語法札記三則。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6),89-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潘玉坤(2000)。古漢語中「以」的賓語前置問題。殷都學刊,4,79-1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羅竹風(1997)。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左松超(200308)。文言語法綱要。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城(2010)。古代漢語專題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漢麟(2004)。馬漢麟古代漢語講義。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小方(2009)。古代漢語。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振鐸(2000)。古籍知識手冊。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齊臨(2009)。論語真義。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及徐(2009)。新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路鳳山(2010)。論語。瀋陽市:萬卷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六平(1983)。漢語文言語法綱要。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景農(200704)。漢語文言語法。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譚全基(198108)。古代漢語基礎。臺北市: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征(201003)。古代漢語教學參考。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科第(200107)。漢語虛詞辭典。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世瑛(1978)。常用虛字用法淺釋。臺北市:復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馬建忠(1898)。馬氏文通。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倪志僩(1981)。論孟虛字集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白玉林、遲鐸(2008)。古漢語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裴學海(1954)。古書虛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許慎、段玉裁(2000)。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史存直(2006)。文言語法。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何樂士(2006)。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樹達(1977)。詞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許世瑛(1978)。論語二十篇句法研究。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1988)。漢語大字典。四川: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毛子水(1986)。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熙元(1981)。論語通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伯峻(1981)。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何淑貞(1885)。古漢語特殊語法研究。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周何、田博元(1979)。國學導讀叢編。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耀曾、李勉、方俊吉、施炳華、蔡崇名(1991)。新譯論語讀本。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政白(2002)。古漢語虛詞。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何樂士、赦鏡浩、王克仲、麥梅翹、王海棻(1985)。古漢語虛詞通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曾家麒(2010)。閱讀經典中的孔子。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趙順孫(1980)。四書纂疏。臺北市: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楊伯峻(1999)。論語譯注(含「論語詞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解惠全、徐朝華、王延棟、鄧宗榮、高維國、季紹德(2009)。古代漢語讀本。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謝冰瑩、邱燮友、李鍌、賴炎元、劉正浩、陳滿銘(1993)。新譯論語讀本。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嚴靈峰(1988)。論語章句新編。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國英、李遠富(2010)。古代漢語教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