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五虎將」結構下的趙雲形塑--從史料素材到演義小說的藝術軌跡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陳香璉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1
頁次:頁99-120
主題關鍵詞:五虎將趙雲並列結構三國志平話三國志演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
  • 點閱點閱:50
在「五虎將」的並列結構概念之下,作者形塑趙雲必須面對的挑戰,不同於馬超以道德品格方面的補強與修正為優先,而是著重在史料之間落差的渲染。趙雲本傳雖然記載簡略但已具雛型,加上《雲別傳》的性質是演義小說很好運用的創作素材,所以讓小說家對趙雲的形塑奠定了一個優良的基礎。然而,在《三國志平話》裡趙雲的形象卻大打折扣,造成「五虎將」的並列結構過度失衡。為了維持「五虎將」結構的平衡,羅貫中首先在內容上對趙雲做了大幅度的增補和美化,再經毛宗崗將趙雲的形象透過武藝的強化、品德的渲染,以及藉孔明受予重任使其地位逐步提升,還原趙雲至原來史料素材中該有的高度,並且讓「五虎將」成員彼此之間的質量,可以達到互相抗衡。故本文擬以「五虎將」結構的概念為思考進路,先釐清此一並列名稱的來龍去脈和排序問題後,再進一步探討從史料素材到毛批本《三國志演義》間,趙雲形象塑造的歷史軌跡及其藝術典型完成的美學意義。
期刊論文
1.蔡美雲(2010)。《三國演義》對馬超形象的重塑。陕西理工學院學報,28(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俊偉(201110)。「並列思維」與五虎將--《三國演義》醜化魏延的意義新探。東華中國文學研究,10,27-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啟勝(1997)。作家主觀意圖舆客觀效果的差異--從「馬謖之死」、「魏延之亂」看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潍坊教育學院學報,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索绍武(1984)。白壁無瑕卻有瑕--論《二國演義》中的趙雲。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文進(2010)。由「五虎將」的塑造談《三國演義》對史籍的融鑄與創造--以馬超為主的觀察。第六屆實用中文寫作策略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舉辦) (會議日期: 2010年12月18日)。國立成功大學。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逯耀東談(2006)。魏晉別傳的時代性格(-),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文菁(2010)。《三國演義》五虎將人物形象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毛綸、毛宗崗(2009)。三國演義。醉耕堂刊本。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壽、裴松之(2007)。關張馬黃趙傳。蜀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9)。三國志平話。元刻講史平話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義(2007)。古今貫通方法論。讀書的啟示:楊義學術演講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丘振聲(1991)。誰封的五虎將。三國演義縱橫談。臺北: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貫中(2008)。三國演義。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兵(1985)。中國古典小說的典塑群。明清小說研究。江蘇: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枝忠(1992)。試論「五虎將--《三國演義》」人物論之三。古典小說考論。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逸生(1998)。「五虎將」是小說家決定的。三國小札。廣州:廣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庸愚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序。三國志通俗演義。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歐陽健(1997)。《三國演義》虛實關係的相異性和互通性。四川: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思源(2006)。趙雲七十建奇功。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洪梗(1934)。清平山堂話本。臺北:世界文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姚品文、張峰言(1994)。談羅貫中筆下的趟雲形象的創造。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四川: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義(1998)。中國敍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壽、裴松之、盧弼、錢南夫(2009)。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儒(1957)。百川書志。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焯、崔高維(1987)。義門讀書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姚品文、張峰(199204)。談羅貫中筆下的趙雲形象的創造。「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