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甲午戰爭遼東半島戰役對我防衛作戰之啟示
書刊名:國防雜誌
作者:郭添漢
作者(外文):Guo, Tain-hai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29:4
頁次:頁41-57
主題關鍵詞:甲午戰爭遼東半島戰役防衛作戰First Sino-Japanese WarBattle of WeihaiweiDefense oper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遼東半島戰役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旅順之防務經過16年的經營,耗資數千萬兩,但防守不及一天,就被日軍占領,寫下中國建軍史上最悲慘的一頁。失敗之原因很多,除了清政府缺乏海權思想及戰爭指導失當外,整個戰役過程未建立統一之指揮機制,以致各自為戰,都是此次戰役失敗之原因。不過,最根本原因還在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大連失陷當天,慈禧太后竟若無其事在北京慶祝其60大壽,置前方軍情萬急於不顧。自然不可能對戰事實施正確的指導,其結果只能是一敗再敗。
The Battle of Weihaiwei was the most decisive one in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Lusun's defense facilities, which have been operated for 16 years and poured 10 million of teals, were occupied by Japanese force with little resistance. This battle is considered the most miserable event in the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The lack of sea power thoughts and war guides, no centralized command and control mechanism from Qing government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failure. However, the root factor of the defeat was the corrupted and unqualified government at the time. On the day of Dalian's fall, Empress Dowager Cixi was still cerebrating her 60 year-old birthday in Beijing regardless the harsh situation on the front line. Qing force was consecutively suffering from the defeats 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proper strategic guidelines.
期刊論文
1.李彧彬(20110400)。陸戰隊不對稱作戰研究。海軍學術雙月刊,45(2),7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淑香(2004)。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軍制改革與戰時大本營。遼寧大學學報,32(4),108-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傅應川(199503)。中日甲午戰爭陸戰型態之比較研究。甲午戰爭一百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19-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吉發(1995)。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翰詹科道的反應。甲午戰爭一百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67-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蘭(2003)。雙面影人:日本對中國外交的思想與實踐(1895-1918)。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鈕先鍾(2001)。中國歷史的決定性會戰。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日本參謀本部(1904)。日清戰史。東京:日本參謀本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黎東方(1987)。中國近代史。臺北:復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陸奧宗光、陳鵬仁(1994)。中日世紀戰之戰甲午戰爭。臺北:開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光建(1963)。中日甲午戰爭史。臺北:實踐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衛汝霖(1961)。讀史兵略補編--清史兵略。臺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雲(1979)。細說清代戰爭。臺北:祥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尹文泉(2002)。中國戰史圖鑑。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川崎三郎(1897)。日清戰史。東京:博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壽朋、張靜盧(1984)。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戚其章(1990)。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包遵彭(1951)。中國海軍史。海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3)。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信忠(1964)。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石曉軍(1992)。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則芬(1985)。中外戰爭全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三軍大學(1998)。中外重要戰史彙編。龍潭:三軍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國軍事史編寫組(1988)。中國軍事史第二卷兵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方志平(1993)。血染我山河--日本侵華史實。臺北:金禾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日本參謀本部(1966)。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增泉(2011)。戰爭史筆記(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鴻章、顧廷龍(1985)。李鴻章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胡林翼(1961)。讀史兵略(六)--清紀補編。臺北:國防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軍事科學院(1998)。中國軍事史第十七卷清代後期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國防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編纂委員會(2013)。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戚其章(1991)。中日戰爭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曹立紅(2001)。中國戰爭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旭麓(1980)。盛檔--甲午中日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立強(1987)。中日甲午戰爭與清末軍制改革。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橋本海關(1998)。清日戰爭實記。東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錢鋼(1994)。甲午戰爭100年。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恩奧紀靠夫、王宇樞(1966)。1894〜1895年中日(甲午)之戰。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程嘉文(20140302)。國人自製「殺手級」沱江艦14日下水,http://tw.news.yahoo.com/國人自製一殺手級一沱江艦一14日下水-192000488.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方一鳴(1996)。李鴻章「保船制敵」政策新釋。中日甲午戰爭--論文專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勝凱(1996)。中日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守勢戰略研究。中日甲午戰爭--論文專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信慶(1996)。甲午戰爭威海衛戰役評析。中日甲午戰爭--論文專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濟華(1996)。中日甲午戰爭百年之回顧與啟示。中日甲午戰爭--論文專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歐陽煦(1996)。中日甲午海戰經過與失敗原因檢討。中日甲午戰爭--論文專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一山(1956)。中日戰役。中國戰史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