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紀實攝影下的社會現實:以張乾琦作品《鍊》The Chain為例
書刊名:議藝份子
作者:曾郁真
出版日期:2018
卷期:30
頁次:頁55-72
主題關鍵詞:張乾琦龍發堂紀實攝影The Cha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2
紀實攝影一向是觀察並述說社會現實的方式之一,攝影家以不同拍攝手法表達個別的社會議題,在題材的選擇上也透露出攝影家個人關注面向、也有攝影家以不同拍攝手法去呈現同個主題,例如同樣拍攝過「龍發堂」系列的攝影家周本驥和侯聰慧(1960-)。紀實攝影長期以來在台灣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影像的批判性時常被忽略,也缺乏以人文角度報導社會底層的眾生。張乾琦(1961-)從1993年開始拍攝系列攝影作品《鍊》,選擇了當時較少人關注的「精神病患」為拍攝對象,試著對觀者述說被遺忘在精神病院中的病患,過著怎麼樣的生活。本文關注點聚焦於回顧「龍發堂」的歷史及社會背景,以及作品展出後的系列報導及學者訪問,除此之外,也與張乾琦其他的作品進行對比,了解張乾琦《鍊》,及其攝影風格的定位。
期刊論文
1.郭力昕(20150600)。意義迷陣裡的權力與暴力:作為當代藝術的新紀實攝影話語--以《鍊》與《野想》為例。傳播文化與政治,1,4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阮義忠(1999)。張乾琦訪問記。攝影家雜誌,45,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南條史生、潘廣宜(20031000)。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枷鎖--張乾琦作品解讀。典藏今藝術,133,102-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永芬(20020200)。無以迴避的主觀與偏見--看張乾琦的圖片故事。現代美術,100,46-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惠美(20010400)。照片所隱藏的,超過所呈現的--張乾琦的報導攝影「鍊」。藝術家,52(4)=311,330-3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紀蕙、林志明(2006)。在一個更大的圖像之中:專訪張乾琦。文化研究,2,320-3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佩君(2002)。見證的藝術:張乾琦的「鍊」。典藏今藝術,113,99-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筑(2007)。龍發堂攝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思穎(2006)。尋找張乾琦:穿越《我願意》、《鍊》、《囍》的幻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惠美(2007)。玩真的--13位台灣藝術家的創作與生命。臺北:典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京濤(2004)。紀實攝影--風格與探索。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乾琦(2001)。張乾琦攝影展。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永盛、林志明(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報導紀實攝影。台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Rothstein, Arthur、李文吉(2004)。紀實攝影。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羅布(2012)。從龍發堂到唐人街--閒聊張幹琦的攝影20年,http://www.cphoto.com.cn/ss/?action-viewnews-itemid-1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hen, Joey。四分之一世紀攝影路,張乾琦攝影•再見•攝影座談花絮,http://digiphoto.techbang.com/posts/6252-one-fourth-century-photography-road-zhang-ganqi-photography-goodbye-photography-foru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