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抗戰時期國立中學設置(1937~1945)
書刊名:檔案半年刊
作者:許詠怡
作者(外文):Hsu, Yung-yi
出版日期:2021
卷期:20:1
頁次:頁52-65
主題關鍵詞:國立中學抗戰戰時教育National high schoolsAnti-Japanese warEducation during wartim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國立中學是抗戰時期中等教育的一項特殊措施,它的重要意義不只在於它打破晚清以來「地方立中學,中央立大學」的制度慣例,更在於它是為收容戰時失學失業中等學校員生的重要機構。西元(以下同)1937 年 7 月,中日戰爭爆發後,烽火四起,短短數月間,中國沿海地區幾近淪陷。大量中國人民或為逃避戰禍,或不甘為日本政權所統治,紛紛追隨國民政府遷移至中國內陸。中華民國政府為維持社會秩序,培養實力以做長期抗戰的準備,在民窮財匱的情況下,仍持續施行各項安置措施。在教育方面,國立中學即為此類措施的一環,該項措施不但提供戰火摧殘下中等學校員生一個棲身之所,更保存了中國的知識人才,為中國戰後重建提供了不可抹滅的貢獻。本文旨在探討抗戰時期國立中學設置原因轉化的過程,並指出原抗戰初期為讓中等學校員生續學就業而設立的國立中學,其設置原因隨抗戰的變化而有所轉變,為新目的服務的國立中學漸次設立,於 1940 年後成為新趨勢。另一方面,根據這類國立中學的設置歷程,本文發現這個改變實際上大多受制於政治、軍事、國際局勢等因素影響,且教育部其實並非這些學校「國立化」的主導者,而是被動的執行者。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