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任鴻雋與中國近代的科學思想與事業
書刊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作者:楊翠華
出版日期:1995
卷期:24(上)
頁次:頁295-324
主題關鍵詞:任鴻雋中國科學思想事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27
Other
1.李國偉。科學社群的自主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樊紅業(1991)。任鴻雋胡適過從錄,紐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傅大為(19900100)。科學在臺灣社會的地位。科學月刊,21(1)=241,9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慧芝(1988)。任鴻雋年譜。中國科技史料,19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國偉(1990)。科學與民主的關係─為紀念「五四」七十週年而作。科學月刊,21(5),393-4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陶英惠(1974)。任鴻雋與中國科學社。傳記文學,24,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樊紅業(1993)。任鴻雋:中國現代科學事業的拓荒者。自然辨講法通訊,15(3),66-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任鴻雋(1915)。發刊詞。科學,1(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任鴻雋(1915)。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科學,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任鴻雋(1915)。科學精神論。科學,2(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任鴻雋(1916)。吾國學術思想之末來。科學,2(12),1289-12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任鴻雋(1918)。何謂科學家。科學,4(10),917-9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啟超(1922)。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科學,7(9),859-8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穎頤(1991)。賽先生、德先生的轉形。二十一世紀,4,15-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青峰(1991)。二十世紀中國科學主義的兩次興起。二十一世紀,4,32-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輝(1994)。五四科學思潮辨。自然辯證法通訊,90,44-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任鴻雋(1919)。發明與研究(一)(二)。科學,4(1)/4(2),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銓(1929)。科學與研究。科學,5(7),521-5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任鴻雋(1922)。發展科學之又一法。科學,7(6),521-5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13)。科學。科學,8(10),1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孟和(1927)。科學研究-立國的基礎。現代評論,5(117),224-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叔永(1927)。科學研究-如何才能使他實現。現代評論,5(119),484-4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任鴻雋(1926)。泛太平洋科學會議的迴顧。現代評論,5(107),45-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嚴濟慈(1935)。二十年來中國物理學之進展。科學,19(1),1705-17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先驌(1936)。中國科學發達之展望。科學,20(10),7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鐘健(1934)。論研究有地方性科學之基本工作。科學,18(1),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翁文灝(1925)。為何研究科學如何研究科學。科學,10(11),1309-1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29)。中國科學社第十四次年會記事。科學,14(3),442-4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叔永(1938)。評國聯教育考察團報告。獨立評論,39,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任鴻雋(1939)。科學教育與抗戰建國。教育通訊,2(2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任鴻雋(1917)。外國科學社及本社之歷史。科學,3(1),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任鴻雋(1922)。中國科學社之過去及將來。科學,8(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35)。科學今後之動向。科學,19(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許為民(1992)。《科學》雜誌的兩度停刊與復刊。自然辯講法通訊,14(79),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秉志(1920)。美國偉斯特生物研究所報告。教育雜誌,12(7),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汪敬熙(1932)。今日中國生物學界。獨立評論,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叔永(1935)。再論大學研究所與留學政策。獨立評論,13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1924)。中國科學社對庚款用途之宣言。科學,9(8),868-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任鴻雋(1935)。十年來中基會事業回顧。東方雜誌,32(7),2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Zen, H. C.(1969)。Science: Its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New York。171-172。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江珍賢(1990)。臺灣七零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之意識態-以《科學月刊》為分析個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牟宗三(1993)。五十自述。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uhn, Thomas S.(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wok, Danny Wynn Ye(1965)。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嚴博非(1989)。論『五四』時其中國知識份子對科學的理解。五四:多元的反思。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樊紅業、李真(1990)。科學家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貢獻。歷史的反響。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34)。科學通論。科學通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正昭(1971)。『中國科學社』與中國近代科學化運動(1914-1935)-民國學會個案探討之一。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一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任鴻雋(1981)。中國科學社社史簡述。文史資料選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92)。楊杏佛文存。楊杏佛文存。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任鴻雋(1976)。五十年來的科學。五十年來的中國。重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毓生(1987)。科學主義:偏見與誤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26)。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第一次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Feyerabend, Paul Karl(1978)。Science in a Free Society。Science in a Free Society。Londo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