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佛教美術研究之回顧與省思
書刊名: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作者:李玉珉
出版日期:1996
卷期:1
頁次:頁209-234
主題關鍵詞:中國佛教美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
  • 點閱點閱:131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 對我國的文化與藝術影響深 遠, 而直到二十世紀初,學者們才開始中國佛教美術資料的 整理與研究的工作。 本文旨在回顧近百年來,歐美、中日學 者在中國佛教美術上的研究成果, 介紹他們的研究方向與方 法,並簡單評述他們的重要論著。 歐美部分,代表人物有英 國的 Aurel M. Stein, 德國的 Albert Grynwedel、Albert von Le Coq, 法國的 Paul Pelliot、 Victor Segalen、 Emmanuel E. Chavanness, 瑞典的 Osvald Sirun, 美國的 Langdon Warner、 Hellen B. Chapin、Alexander C. Soper 等。 日本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大村西崖、關野貞、常盤大定、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松本榮一、松原三郎等。 我國方面, 大陸以宿白為首的北京大學考古系和段文杰所領導的敦煌研 究院的成果最為豐碩。 另外,閻文儒在佛教造像題材的考訂 上,亦貢獻良多。 台灣方面,陳清香、林保堯、顏娟英則為 代表人物。
Other
1.Wegner, M.(1929)。Ikonographie des Chinesischen Maitreya; mit Liste der Inschriftlich Gesicherten Maitreya-darstellungen。  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李玉珉(19950500)。敦煌莫高窟二五九窟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布川寬(1988)。龍門石窟における唐代造像の研究。東方學報,60,199-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布川寬(19920300)。唐代龍門石窟造像的研究。藝術學,7,163-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宿白(1990)。元代杭州的藏傳密教及其有關遺跡。文物,1990(10),55-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長廣敏雄(198007)。宿白氏の雲岡石窟分期論を駁す。東方学,6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賀世哲(1992)。關於十六國北朝時期的三世佛與三佛造像諸問題。敦煌研究,1992(4),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佐藤智水(1977)。雲岡佛教の性格--北魏國家佛教成立の一考察。東洋学報,59(1/2),27-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oper, Alexander Coburn(1958)。Northern Liang and Northern Wei in Kansu。Artibus Asiae,21,131-164。  new window
9.Chapin, Hellen B.(1936)。A Long Rool of Buddhist Image。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Oriental Art,1。  new window
10.McCallum, Donald F.(1993)。Alexander C. Soper (1904-1993)。Arhives of Asian Art,XLVI,105。  new window
11.Soper, Alexander Coburn(1966)。Imperial Cave-chapel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Donors, Beneficiaries, Dates。Artibus Asiae,28(4),241-270。  new window
12.Soper, Alexander Coburn(1960)。South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buddhist Art of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Th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32,47-112。  new window
13.Abe, Stanley K(1990)。Art and Practice in a Fifth-Century Chinese Buddhist Cave Temple。Arts Orientals,2,1-31。  new window
14.宿伯(1986)。涼石窟遺跡和〞涼州模式〞。考古學報,4,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宿伯(1989)。南朝龕像遺跡初探。考古學報,4,3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孫修身(1982)。莫高窟佛教史 故事畫介紹(2)-(9)。郭煌研究,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賀世哲(1989)。關於北朝石窟千佛圖像諸問題。敦煌研究,1989(3),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史葦湘(1987)。信仰與審美─石窟藝術研究隨筆之一。敦煌研究,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史葦湘(1987)。形象思維與法性─石窟藝術研究隨筆之二。敦煌研究,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史葦湘(1989)。再論產生敦煌佛教藝術審美的社會因素。敦煌研究,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吉村怜(1969)。曇曜五窟論。佛教藝術,7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Chapin, Hellen B.(1932)。Study in Buddhist Iconography: the Six-armed Form of Cintaamanicakra Avalokitesvara。Ostasiatsche Zeitschrift,8,29-43。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娟英(1991)。河北南響堂山石窟寺初探。臺北。331-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宣和畫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澤厚(1985)。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水野清一、長廣敏雄(1951)。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oq, Albert Von Le(1928)。Buried Treasures of Chinese Turkestan。Buried Treasures of Chinese Turkestan。London。  new window
5.段成式(1983)。酉陽雜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彥遠(1974)。歷代名畫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opkirtk, Peter(1984)。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Foreign Devils on the Silk Road。Amherst。  new window
8.Gibson, Agnes C.(1901)。Buddhist Art in Indaia。Buddhist Art in Indaia。London。  new window
9.Gridley, Marilyn Leidig(1993)。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under the Liao: Free Standing Works in Situ and Selected Examples form Public Collections。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under the Liao: Free Standing Works in Situ and Selected Examples form Public Collections。New Delhi。  new window
10.宿伯(1978)。敦煌莫窟早期洞窟雜考。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宿伯(1989)。克孜爾部分洞窟階段劃分與年代等問題的初步探索。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一)。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段文杰(1982)。十六國、北朝時期的敦煌石窟藝術。敦煌研究文集。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段文杰(1982)。早期的莫高窟藝術。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一)。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段文杰(1987)。莫高窟晚期的藝術。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樊錦詩、關友惠、劉玉權(1984)。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二)。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史葦湘(1985)。郭煌莫高窟的寶雨經變。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篇)(上)。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孫修身(1982)。莫高窟佛教史 故事畫介紹(1)。敦煌研究文集。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賀世哲。敦煌莫窟隋代石窟與〞雙弘定慧〞。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篇)(上)。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史葦湘(1990)。產生敦煌佛教藝術審美的社會因素。1987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編)。瀋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水野清一、長廣敏雄(1951)。雲岡造窟次第。雲岡石窟:西暦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国北部仏教窟院の考古学調查報告。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宮治昭(1992)。涅槃と彌勒の図像學。涅槃と彌勒の図像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段文杰(1987)。唐代後期的莫高窟藝術。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樊錦詩、馬世長、關友惠(1982)。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一)。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瀧(1983)。甘肅早期石窟的兩個問題。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藝術篇)(上)。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宿白(1991)。平城實力的集聚和「雲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石窟--雲岡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塚本善隆(1941)。龍門石窟に現れたる北魏佛教。龍門石窟の研究。東京:同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娟英(1995)。北齊小南海石窟與曾稠。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