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北地區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
作者:林嘉誠
作者(外文):Lin, Jia-Ch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袁頌西
蔡政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0
主題關鍵詞:台北--台灣大學生政治態度政治參與民主態度政黨行為官員接觸行為公民責任感政治TAIPEI-TAIWANPOLI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第一章:導論:政治態度及政治參與的研究進展
第一節:政治態度的研究進展
第一項:政治態度的基本概念
第一款:政治態度的定義與功能
第二款:政治態度的形成與改變
第三款:政治態度的測量方法
第二項:政治態度主要研究途徑
第一款:一般態度、人格與政治態度
第二款:個人、經濟、政治條件與政治態度
第三款:政治社會化與政治態度
第四款:政治態度之間的相關分析
第五款: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
第二節:政治參與的研究發展
第一項:政治參與的基本概念
第二項:政治參與的研究途徑
第一款: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政治參與
第二款:政治態度、政治人格與政治參與
第三款:經濟政治結構與政治參與
第四款:政治參與之間的相關分析
第五款:理性抉擇與政治參與
第三節:研究宗旨與目的
第二章:本文之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本文之理論架構
第二節:本文的主要假設與研究變項的運作界定
第一項:九項自變項的運作界定
第二項:六項政治態度的運作界定
第一款:民主態度的意義
第二款:政治功效意識的意義
第三款:公民責任感的意義
第四款:政治嘲諷感的意義
第五款:政治疏離感的意義
第六款:政治能力感的意義
第三項:五項政治參與的運作界定
第一款:選舉參與行為意義
第二款:政治消息傳播行為的意義
第三款:參加團體行為的意義
第四款:與官員接觸行為的意義
第五款:參加政黨行為的意義
第四項:本文的主要假設
第三節:本文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項:問卷量表編訂
第二項:本文抽樣方法
第三章: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政治態度
第一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民主態度
第一項:大學生的民主態度
第二項:民主態度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民主態度
第二款:籍貫與民主態度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民主態度
第四款:年級與民主態度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民主態度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民主態度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民主態度
第二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政治功效意識
第一項:大學生的政治功效意識
第二項:政治功效意識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政治功效意識
第二款:籍貫與政治功效意識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政治功效意識
第四款:年級與政治功效意識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政治功效意識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政治功效意識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政治功效意識
第三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厘因素與公民責任感
第一項: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感
第二項:公民責任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公民責任感
第二款:籍貫與公民責任感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公民責任感
第四款:年級與公民責任感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公民責任感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公民責任感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公民責任感
第四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政治嘲諷感
第一項:大學生的政治嘲諷感
第二項:政治嘲諷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政治嘲諷感
第二款:籍貫與政治嘲諷感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政治嘲諷感
第四款:年級與政治嘲諷感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政治嘲諷感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政治嘲諷感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政治嘲諷感
第五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政治疏離感
第一項:大學生的政治疏離感
第二項:政治疏離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政治疏離感
第二款:籍貫與政治疏離感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政治疏離感
第四款:年級與政治疏離感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政治疏離感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政治疏離感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政治疏離感
第六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政治能力感
第一項:大學生的政治能力感
第二項:政治能力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政治能力感
第二款:籍貫與政治能力感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政治能力感
第四款:年級與政治能力感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政治能力感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政治能力感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政治能力感
第四章:大學生政治態度的相關分析
第一節:民主態度與其他政治態度
第二節:政治功效意識與其他政治態度
第三節:公民責任感與其他政治態度
第四節:政治嘲諷感、政治疏離感與政治能力感
第五節:政治疏離感與政治能力感
第六節:政治態度之間淨、複相關分析
第五章: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政治參與
第一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一項:大學生的選舉參與行為
第二項:選舉參與行為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二款:籍貫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四款:年級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二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一項:大學生的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二項:政治消息傳播行為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二款:籍貫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四款:年級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三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一項:大學生的參加團體行為
第二項:參加團體行為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二款:籍貫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四款:年級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四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一項:大學生的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二項:官員接觸行為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二款:籍貫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四款:年級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五節:大學生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一項:大學生的參加政黨行為
第二項:參加政黨行為的個人、社會、地理因素
第一款:性別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二款:籍貫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三款:就讀科系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四款:年級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五款:生長地區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六款:家庭背景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七款:宗教信仰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六章: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相關分析
第一節:選舉參與行為與其他政治參與
第二節:政治消息傳播行為與其他政治參與
第三節:參加團體行為,官員接觸行為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四節:官員接觸行為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五節:政治參與行為之間淨、複相關分析
第七章: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
第一節:民主態度與選舉參與
第一項:民主態度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二項:民主態度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三項:民主態度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四項:民主態度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五項:民主態度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二節:政治功效意識與選舉參與
第一項:政治功效意識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二項:政治功效意識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三項:政治功效意識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四項:政治功效意識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五項:政治功效意識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三節:公民責任感與選舉參與
第一項:公民責任感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二項:公民責任感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三項:公民責任感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四項:公民責任感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五項:公民責任感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四節:政治嘲諷感與選舉參與
第一項:政治嘲諷感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二項:政治嘲諷感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三項:政治嘲諷感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四項:政治嘲諷感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五項:政治嘲諷感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五節:政治疏離感與選舉參與
第一項:政治疏離感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二項:政治疏離感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三項:政治疏離感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四項:政治疏離感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五項:政治疏離感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六節:政治能力感與選舉參與
第一項:政治能力感與選舉參與行為
第二項:政治能力感與政治消息傳播行為
第三項:政治能力感與參加團體行為
第四項:政治能力感與官員接觸行為
第五項:政治能力感與參加政黨行為
第七節: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的淨、複相關分析
第八節: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的多元迴歸分析
結 論
第一節:主要研究發現
第二節:研究檢討與展望
參考書目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