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陶淵明與李穡詩之比較研究
作者:宋政憲
作者(外文):SONG, ZHENG-X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汪中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5
主題關鍵詞:陶淵明李穡比較TAOYUAN-MINGLI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2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筆者為求追述韓國高麗時代士大夫的歸田隱逸思想之淵源,以探討歸田隱逸文學之鼻
祖-晉代陶淵明,其歸田隱逸思想對高麗時代的李穡的影響。結果發現陶淵明詩文和
李穡有至大的關聯性,因此,為考察陶淵明和李穡詩的關係乃援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
法加以探究。
二、研究資料之運:
為寫此論文,筆者所參考的主要版本書目如下:
(一)靖節先生集,陶澍注,華正書局印行。
(二)陶淵明詩,藝文印書館印行。
(三)陶淵明集,逯欽立校注,里仁書局印行。
(四)陶淵明詩文彙評,楊家駱主編,世界書局印行。
(五)高麗名賢集卷三,牧隱集,大東文化研究院印行。
(六)P. Van Tieghem, La Litterature Comparee.
(七)Ulich Weisste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三、研究結果:
(一)陶淵明影響李穡最深的地方,乃在歸田隱逸思想,李穡為官時,寫了許多乞身
、乞歸、乞骸骨、乞退、掛冠、歸田、歸耕、歸休、歸鄉、歸去來、恨未歸之詩語,
這些並非只是單純的詩語,而是其詩之主題,這些大多得自陶淵明之典故與冠歸隱,
因此,其掛冠後的作品大都在吟詠不仕新王朝之意志與亡國之臣的寂寞心境,此期間
不過五年,但陶淵明隱逸之風卻深植李穡心中。
(二)在事類運用上,以徵其事和襲其辭來加以檢詩。徵其事是引用陶淵明之名和官
職為詩,即號稱淵明、陶淵明、陶潛、元亮、陶隱子、陶令、彭澤、彭澤令、靖節、
陶、陶靖節等,援用陶淵明傳記上的典故之處亦甚多。襲其辭乃受「歸去來兮辭」和
「飲酒詩」其五影響最大,「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讀山海經」、「責子
」、「歸園田居」詩之引用亦不少。事類運用的技法上有直用、變用、縮用,以配合
詩意之伸縮性,此類事類運用不得謂之為剽竊,而是影響的相互關係,雖然其引用陶
淵明典故作詩並非無意識的聯想作用,但其引用典故以表出自己掛冠歸隱的意志與隱
逸之趣,乃意圖上的技法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