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毛澤東以後中共權力繼承之分析
作者:高永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GAO, YONG-GUA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江炳倫
李長貴
曹伯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7
主題關鍵詞:毛澤東中共權力繼承肯納茲. 華爾滋派系鬥爭模式理論權力MAO-ZE-DONGKENNETH-N-WALTZTHEORETICAL-INTITU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
論文研究的第一步驟是研究主題的選擇和研究範圍的確定,這個階段和概念的界定密
切相關,主題所涉及的概念及其指涉的範圍較具體明確,該主題才研究有的可能。從
這個觀點來看權力繼承這樣的主題,我們發覺「權力」的定義固然紛歧,但是權力作
用的現象卻是比較容易觀察的,而「權力繼承」的定義則是簡單又明確的。因,此對
權力繼承的研究,在概念界定和確定範圍上,可以預期它的困難是比較小的,也是可
行的。
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後,進入共產國家研究的第二階段-理論的抉擇才是學術研究
最困難所在。究竟是選擇已有的理論做演譯的(deductive )印證呢﹖或是蒐集資料
作歸納的(inductgive)理論建立的工作?然而無論選擇那一種方式,都有它嚴重的
缺陷。這也是目前學術界爭辯最激烈的問題,且尚未達到共同的看法。但是,無論是
想要印證理論或建立理論,在著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理論的直覺,此即國際政治研究
上極著名的學者肯納茲‧華爾滋(Kenneth N. Waltz)所說的theoretical
intitution,依筆者的理解,所謂理論直覺乃是研究者在面對一個研究主題時,直覺
上所做的理論連想。以本論文為例,在常識上,權力繼承被視為一種政治危機,則究
竟這個危機對政治系統的功能有何影響?是否危及系統的生存?對政治發展有何正負
作用?在極端強調意識型態的共產社會裡,意識型態和權力繼承的關係究竟為何?這
些研究動機如果用理論去加以連想,很容易立即會想到政治學中發展理論、系統理論
、文化理論,甚或階級的理論是否可以用來解釋中共權力繼承中的諸多現象。從而可
以自這些理論中化約出和權力繼最有因果關係的變數,建立工作的假設,而得以進行
蒐集、分析資料和驗證理論的工作。這部份可以說是演譯的。也因此而有第一章研究
模型和方法的導論;第二章從政治文化的角度,敘述、分析意識型態在權力繼承中的
作用;第三章從政治發展的症候群來分析鄧小平如何鞏固並安排政治繼承;第四章則
從均衡和政策之間的關係看權力繼承中如何爭取政治支持。
由於第三章牽涉到繼承中派系鬥爭問題,第三節中乃特別運用現在美國政治學界最流
行的演譯理論中的模式理論;而第四章因涉及政策問題,一般對政策演變都習慣作經
驗研究,理由是政策研究的指標可以依預算或決算加以統計,十分客觀。因此,在第
四章第三節裡亦對權力繼承和政策結果作了一個簡單的迴歸分析。
第五章是比較獨立的一部份,從事比較中俄共權力繼承的一個最強的理由是俄共的權
力繼承危機並沒有損及共黨的有效統治,因此,俄共經驗將是其他共產國家(包括中
共)最可能模倣的對象。從有限的中共權力繼承經驗,對照俄共的權力繼承經驗,也
許會給我們對中共權力繼承的發展指引一些方向。
最後一章則是對此論文所假定的一些工作假設,在經過歷史事實的驗證後所提出來的
一些修正,以供其他學者或筆者在做更進一步研究時的參考。其次則是對中共未來權
力繼承可能的發展趨勢作一些預估。最後一節則是筆者對於中共權力繼承所作的主觀
評論。
本論文共計六章,十八節,本文連同註釋及書單約近十五萬字。
一篇博士論文應對學術研究有所貢獻。本論文若有貢獻,則當屬第一章第三節的研究
方法論。和第六章第一節工作假設與模型的修正。在這兩節裡變數和變數的關係被假
定得非常清楚,從二、三、四章或即使是在探討蘇聯權力繼承的第五章中,讀者會很
清楚地看出所有的論述無一不是依著研究模型間諸變數的關係在進行。對於熟練的研
究學者,筆者是「野人獻曝」,但對於初撰論文的人,這二節對他們可能會有很大的
幫助。
本論文另外的一個特色是第三章第三節的模式理論和第四章第三路節的迴歸分析。不
熟悉這兩方面的讀者大可跳過不看,以免對本論文感到有不一致的誤解。這兩節的特
色在證明經驗研究中的演譯理論和歸納方法對於中共研究也有很大的解釋和預測的能
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章第三節的簡單迴歸的發現,誤差的可能性極大,因為
樣本不足十個,事實上小樣本的研究在方法上已十分進步,可惜筆者在美國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電腦中心計算此樣本時,不巧電腦連續故障近十五天,由
於歸期在即,只能以簡單迴歸結果作為分析的依據。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