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咸同年間山東地區的動亂--咸豐三年至同治二年
作者:陳華
作者(外文):CHEN, HUA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守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1
主題關鍵詞:清代咸同年間山東--中國動亂團練捻黨幅黨太平軍GING-DYNASTYSHAN-DONG-CHIN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8
咸豐、同治年間,清朝統治下的疆域泰半淪入戰火之中,各類的叛亂團體紛紛起事。
如江南太平軍的建國立號、淮北捻黨的據地自雄、兩廣天地會諸政權的成立,以及西
南、西北的回變、貴州的曲亂等,均其著者。除此之外,山東亦為動亂頻繁的一個地
區,在山東境內起事的叛亂團體名目眾多,計有曹州的捻黨和長槍會、沂州的幅黨、
淄川的「團匪」、以邱莘的八卦教、鄒縣的文賢教等。不過,山東地區的這些亂事,
無論在規模,在影響上,均遠不能與太平軍或淮北捻黨相比,故較少為學界論及。本
文乃試圖將山東這些叛黨的活動始末,描述出輪廓來。就目前所知,有關這些叛黨的
史料,或為當時清廷將官剿撫之報告,或為支持清朝政權的士紳見聞所記,或為後來
修地方志時追述文字;而各叛黨本身,除八卦教有數篇文告留存外,殆無資料流傳,
則憑以描述事變之經過雖差可足矣,若欲深入探討各叛黨的性質,或分析其領袖人物
的出身背景、思想、觀念等,則多少受到限制。但本文仍希望由論述其活動中,呈現
出各類叛黨的一些性質;並嘗試討論幾項問題,如這許多叛黨的源流各如何?何以均
於咸、同年間起事?其中捻黨、幅黨初只為幫會組織或強梁盜寇之屬,「團匪」原只
為地方自武力,為什麼在此時都先後蓄髮稱王,步上叛亂之途?而無論是捻黨、幅
黨、「團匪」、或八卦教、文賢教之起事,均未能提出有效的政治、經濟上的號召,
也均未能建立統一而嚴密的軍政系統,他們既難以吸引外地群眾,也不為本地各階層
民人所接受,此間原因何在?是否這些教黨都有其內在條件的限制或弱點?此皆為本
文試圖討論的問題。以下便就本文各章之安排作一說明。
山東地區咸、同年間的動亂由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初開始,至同治二年(一八六三
)八月大政戡定,前後約達十年之久。其間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咸豐三年(一八五
三)至五年(一八五五)四月,為動亂初起之期;咸豐五年(一八五五)四月至十
年(一八六0)十月,為動亂持續之期;咸豐十年(一八六0)十月至同治二年(
一八六三)八月,為動亂加劇而至於衰退之期。本文之第三、第四、第六章即分別論
述這三個時期。
這樣的分期討論所面臨的問題,一是某個叛亂團體的始末,不能在同一章中一貫敘述
,而必須分散於不同期之諸章內,一是各類叛亂團體是否皆能適用此同一分期法?就
筆者的考慮,分期討論有其意義,此分期階段也大致符合各類叛亂團體的活動過程。
蓋因捻黨、幅黨、教黨以及由團練轉化成的「團匪」,雖然淵源各異,但他們紛紛在
咸、同年間起事,乃因其具有共同的時代背景,他們都共同受到當時情勢及一些重大
事件的影響。如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太平天國遣軍北伐;五年(一八五五)四月
,北伐軍覆滅,是年六月黃河改道;十年(一八六0)底皖捻大舉深入山東;同治二
年(一八六三),淮北捻巢蕩平,太平天國又瀕臨滅亡;這些事件的發生或所造成的
情勢,與山東境內各叛亂團體之興亡盛衰,實均息息相關,而上述的三個時期即是以
這些事件為「分期點」。故此種分期法對這些叛亂團體都具有相當的意義。吾人由這
幾個分期階段來綜合探討此數團體在經過一些共同的「分期點」後所發生的變化,較
諸將他們各自獨立為一章之分別敘述,當更能顯示咸、同年間山東地區動亂情況的發
展。故本文採取以時間為經線的方式,分期討論之。但在討論每個時期的一章中,所
分列各節,仍盡量以討論各單一團體為原則。
以上所說的山東省各類叛黨,大致可歸入三個系統:捻、幅黨屬地方幫會系統;邱莘
教黨及鄒縣教黨屬秘密宗教系統;淄川「團匪」則屬團練系統。其中,捻、幅黨早在
嘉慶年間已見其名,故本文以第二章的一、二、三節來探討捻、幅黨的源流及其早期
活動。至於白蓮教的淵源及性質,論者已多,不作贅語,僅在第二章第四節中敘述嘉
慶教亂後迄咸豐初年,山東地區教黨的活動狀況。再言「團匪」之指竿起事,係在咸
豐十年(一八六0)之後,但山東各州縣在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即已開始辦團;在
此期間民團的發展情形,不僅關係著若干團練後來轉化為「團匪」的緣由,也對當地
其他叛黨有很重要的影響;故本文第五章敘述咸豐三年(一八五三)至十年(一八六
0)間民團勢力的形成及活動性質。此外,以第一章敘述山東地區動亂的背景,第七
章敘述動亂的餘波與清廷的善後措施。
本文所稱「山東地區」,乃以山東省為範圍,而所以取此省境為討論的範圍,不僅是
因其為一完整的行政區域,及境內人文環境有相同之處;更重要的原因,是上述的曹
捻、沂幅、邱莘教、鄒教、長槍會、淄川民團等叛亂團體,均於山東境內起事,而之
後他們的活動地帶也大扺在山東境內(除了擾及冀南、蘇北、豫東等少數地方之外)
。其中捻、幅、教黨多起於山東邊界地區,地當兩省或數省交境處,原利於此拏彼竄
,但當咸豐三年(一八五三)亂氛漸熾後,他們的發展多趨向山東腹地。蓋其西側為
畿輔所在,難以深入;西南鄰接淮北,為皖捻盤踞巢穴,無插足餘地;南境除蘇北一
隅外,再往南即清軍與太平軍對峙之處,難越雷池;加上山東的腹地與半島一隅在咸
豐初年尚未遭到嚴重天災或兵燹的破壞,較為富庶,於是此膏腴地區遂成為叛黨理想
的發展趨向。此外,各叛黨或多或少,又都帶有地域的色彩,限制了他們出省遠略的
鴻圖,是故咸、同年間山東的動亂可視為一地區性的叛變。而以山東為一區域來作個
案的討論,亦富有相當的意義。
又,本文所討論之各類叛黨,乃指其已發展到公開反抗清廷,企圖奪取政權的叛變(
rebellion )階段,如蓄髮、或則稱王建號等情事。至如各地臨時見財起意,旋聚旋
散之「土匪」或「小寇」,則僅附帶言之,不特別討論。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