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君毅的道德惡源論
作者:林如心
作者(外文):Lin, Ru X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傅佩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5
主題關鍵詞:唐君毅道德惡當代新儒學Tang Chun-IMoral Evil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6
唐君毅如同其他當代新儒家一樣,致力於對傳統儒學的信念作思辨性、合理性的詮釋。他所努力的工作之一是,如何在「人性本善論」(亦即,「人性已至善完滿的心體論」)之前提下,合理地解釋道德惡的來源。換言之,要解釋「人既性善何以現惡」的問題。本文先客觀地探討唐君毅哲學的動機、性質與方法。接著將他對於「精神因素、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作為道德惡源」的看法,整理出一個清晰明確的理論架構來,並探討他對於「此三項作為道德惡源的因素彼此關係」的看法。以上是本文第二至五章所從事的工作。從第六至九章,我們對唐君毅的道德惡源論,進行內在批判與外在批判。我們指出,他無論以精神因素或自然因素為根本道德惡源(亦即,道德惡的主因),都會遇到種種無法解決的嚴重難題,並且都會與其「人性已至善完滿的心體論」相違。至於其文化因素之道德惡源論,亦同樣遇到無法解決的嚴重難題,並與其「人性已至善完滿的心體論」相違。我們發現唐君毅的道德惡源論,缺乏懷德海所言-個體系所應具的四條件──融貫性、邏輯性、應用性、充分性──其中的第一、二、四項條件。因此,唐君毅想要在「人性已至善完滿的心體論」前提下解釋道德惡源之努力,可說是失敗了。我們認為,當代新儒家們應該摒棄來自真常系佛教「真常心」之說的影響,放棄「人性本善論」(亦即,
「人性已至善完滿的心體論」),回歸到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人
性向善論」,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地解釋道德惡的來源。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