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西部河口地區之地形學研究
作者:林雪美
作者(外文):Lin, Hsueh-me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指導教授:石再添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6
主題關鍵詞:河口地形學研究定性比較定量分析海陸交互作用堆積形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河口位於河海的交界處,受陸地及海岸環境的共同影響。河口地區具
有水文、沈積及地形等特性,故河口地形的探討,可說是陸地、河川、海
岸三者綜合的基礎研究。  本研究首先蒐集國內外有關河口研究的文
獻,加以評讀;再由航空照片及地形圖判讀河口地區的地形特徵,計測河
口地區各項地形特徵,並作歷年河口海岸圖的套疊分析。研研究期間季節
進行河口堆積形態的實察、採集河口堆積物作粒度分析,並實測地形、水
文及氣候等因子。  本研究以台灣西部30條主次要河川的河口地區作為
研究對象,藉由定性比較與定量分析等方法,期以地形學之研究觀點,達
成了解河口地區的地形與堆積特性、分析河口地區的海陸交互作用、歸納
河口堆積的類型及其型態的空間變化、比較河口地形的短期與長期變化、
探討河口地形演變的特性等目的,俾提供為下游平原開發利用之參考。 
 研究結果可知流域面積、主流長等河川幾何特徵,與內陸區坡降、河口
外坡降等地形起伏特徵,在陸地的逕流作用、海岸的潮流、風浪作用等多
項營力的共影響下,形成河口地區互有差異的水路與堆積形態。  河口
海岸為動態的環境系統,影響河口地形的因素很多。依河海能量與河口動
力可將西部河口加以歸納:西北部及西南部河口多數為風浪與逕流營力混
合主導,中部多數河口顯示潮汐作用為其主導營力,中南部河口以逕流與
潮汐混合作用為主,南部則多為明顯的逕流主導型河口。  西部各河口
的主要水路與堆積形態有所不同,而且稍具空間差異。依其堆積規模與位
置,可分為兩岸沙洲型、左岸沙洲型、右岸沙洲型、沒口沙洲型、扇狀堆
積型、寬闊灘面型及少堆積型等七類的河口堆積型態。藉河口堆積物的粒
度分析,可進一步量化河海特性對河口堆積形態的影響。口內沙的粒度分
布不具空間分布的連續性,說明河口內堆積物確實受各具獨特性的河川作
用影響,其中流域形狀與河口區坡降為二重要影響因素;平口區粒度多有
粗而不均的現像,其粒徑中數與標準差與各項海陸象營力均有相關,並與
形狀係數、河口區坡降等地形特性有顯著的高相關;口外沙分析亦顯示冬
夏季粒度均與流域形狀、河口區各項坡降等特性有顯著的相關,而與河海
營力相關稍低,顯見口外堆積物受河川地形的影響較大仍為其共同性。 
 就西部30個河口地形時間變化而言,短期變化具有四項特性:(1) 淡水
河、鳳山溪、西湖溪、大安溪、八掌溪、二仁溪、林邊溪等河口比洪流量
高、河川係數大,短時距即能造成河口地形的瞬間變化。(2) 中港溪、西
湖溪、烏溪及濁水溪等為受河川流量、潮汐升降及河口區坡降影響,而有
較明顯地形日變化的河口。(3) 鹽水溪至岡山溪及東港溪以南10條河川
,6∼8月間流量倍增,河口地形會有較明顯的沖淤月變化。(4) 曾文溪以
南各河川,受洪枯流量與季節風轉換影響,河口地形的季節變化具有較明
顯的空間差異,尤其率芒溪至四重溪多成沒口溪形態,其河口域與沙洲壩
、坡度、出水路等均有頗為顥著的差異。  另受降水改變、流量與輸沙
作用、風浪侵蝕、植被保護等自然因素,及水庫建設、土地利用、河海整
治、沙石開採等人為因素影響,河口亦有長期的地形變化。1904∼1989年
間西部河口地形長期的變化趨勢可概分為逐年向外海增長者、時進時退變
化不定者及歷年幾無變化者。而就可量化的自然變數而言,西部河口地形
長期的變化量與河川規模、流域狹長形狀、開口寬度等幾何特徵成正比關
係。綜合地形特性而言,由海濱長與河口內外坡降比所堆估的河口中心點
變動量,有較高的解釋力;而河海營力方面,則受逕流作用的平均流量與
平均輸沙量影響稍大。(關鍵字: 河口、地形學研究、地形特性、海陸交
互作用、堆積型態、變化、定性比較、 定量分析)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