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29-1937)
作者:李仕德
作者(外文):Lee Shih-Der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恩涵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6
主題關鍵詞:治外法權consularjurisdi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英國駐華公使藍浦生(Sir Miles Lampson)在南京向
國民政府呈遞到任國書,這是中英關係極具象徵意義的重要轉折.此後國
民政府與英國從劍拔弩張的尖銳對立關係漸漸的調整適應.國民政府對外
雖然仍倡「革命外交」的口號,但是北伐之後百廢待舉,南京欲從事於國
家建設亟需外來的奧援,國民政府當考慮到激進的「革命外交」徒然製造
中外的緊張關係,所以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過程中,已經放棄了廣州武漢
時期的脅迫式手段;英國對於中國在政治上展現統一之後的商機因存有相
當的期許,於是有所謂的「藍浦生政策」,企圖用以消弭國民政府在北伐
時期對英國的敵視.國民政府與英國之間遂以談判的方式,釐清了北伐期
間的一些糾葛.在九一八事變之前,雙方主要的攻守在於冗長持久的治外
法權談判.九一八事變使國民政府的「革命外交」變貌,在日本的侵略下
,中國的對外關係勢必有所調整.為從事於內部的統一和建設,國民政府
欲藉國聯及國際關係阻擋日本侵略的腳步.時西方國家以英、美兩國和中
國的關係較為密切,而日本的侵華又以英國所受的衝擊最大.以一九三一
年為例,外人在華商業投資仍以英國居首位,其比重超過日本和美國(C.
F. Remer, Foreign Investments in China, p.85).但是基於歷史
的記憶與維護在華利益等多重考量,英國在九一八事變中對中國的責難甚
過於日本,這是中國在國聯控訴日本侵略備受挫折的主因.蘆溝橋事變後
,英國為遠東利益計,力阻中日兩國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隨著布魯塞爾
會議的草草結束,國際間調停中日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及上海陷日
之後,英國對於日本可以說是忍氣吞聲.英國政客殆以為透過外交上的合
縱連橫可以化解遠東的危機,致不輕言放棄和平調解;為自身利益計,英
國甚至企圖與日本就中國相關問題作局部性的妥協.英國雖表同情於中國
,但並未有積極的援華行動,在國際孤立與姑息主義的氣氛中,中國的抗
日戰爭唯有自力更生 .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