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
作者:張政亮
作者(外文):Cheng-liang Chang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地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石再添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5
主題關鍵詞:海岸沙丘形態分布粒度土地資源coastal sand dunesformdistributiongrain sizeland resoure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2
臺灣海岸沙丘發達,本文透過野外實察計測及室內實驗等方法,對各地海
岸沙丘的特性加以探討,其結論如下:一、在生成環境方面  海岸沙丘
的形成,以供沙來源和攜帶沙粒的營力最為重要。以臺灣北部河口平原和
西部海岸因灘面坡緩,海底淺平、河川堆積顯著,泥沙供給充分,故在季
風海陸風吹拂下,除局部岩礁地形與泥質海岸外,均甚發達;東部因山脈
逼臨海岸,河床陡峻,多礫灘地形,堆沙不易,又因海岸陡深,波浪大,
底流速度強,不但無積沙空間,漂沙亦不易向陸靠攏,故沙丘較不發達。
二、在分佈與型態方面  臺灣沙丘地面積分佈約5萬公頃,其中較具起
伏地貌約3千頃。在分類上可分成濱堤沙丘、活動沙丘及安定沙丘帶。 
 1.北部以蘭陽平原、福隆、桃園海岸;西部以後龍、濁水溪、濱外沙洲
、台南內陸舊沙丘地等較為發達。型態上則有並列丘、條狀丘、新月丘、
橫沙丘、圓頂丘、縱沙丘、鯨背丘等。  2.南端海岸沙丘多分佈在河口
平原及珊瑚礁濱台,如海口、九棚、風吃沙等地,其型態變化較多,以圓
頂丘、新月丘、縱沙丘、沙瀑、假性沙丘等較為常見。東部沙丘則在河口
平原一帶,如北埔、知本等地,因沙粒粗重,型態較少變化,多沿濱海線
呈緩起伏。三、沙丘的組成與粒度分析  1.台灣沙丘所處的地質區各異
,故各地沙粒的顏色與性狀有所差異,北部福隆、富貴角及西部的崎頂、
後龍一帶位處砂岩區,故沙粒中石英含量比例較高,顏色呈土黃或灰黃,
顆粒較圓,而蘭陽平原、濁水溪、二仁溪一帶則多以板岩屑和頁岩屑為主
,顏呈灰黑色,顆粒多扁平狀,南端海岸因貝殼沙,顏色略呈黃白。 
 2.粒度分析方面:以東部最粗(1.44∼0.21φ)西部最細(2.71∼2.03
φ),尤以內陸一已漸土壤化的舊沙丘沙最細小。而各地沙丘沙之粒徑數
均較其濱沙為細,此因沙丘位居後濱,風營力由濱線向內陸搬運,故粒徑
漸小。在淘選度、歪度、峰度方面,沙丘沙也優於濱沙。四、沙丘貌的演
變  1.將台灣各地的沙丘特徵值,透過統計分析方法得知沙丘的發達與
否和堆積空間、營力要素、分佈位置以及地形起伏特性等四項因子 佔74%
),有密切相關。  2.對比1926年與1984年的地形圖,可以發現沙丘地
貌在自然侵蝕與人為破壞下,漸低矮而消失。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