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全真七子證道詞之意涵析論
作者:張美櫻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李豐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全真七子性命雙修三教合一清淨儉約煉心道教文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全真七子的證道生命,事實上不僅替自己找到了安頓身心的方式,也
替當時憂苦的眾生開闢了心靈休憩之門,同時更在傳道、佈道、證道的過程中,成全了他們自己本身的生命,也發揮了他們自身的生命意義,留下的詞作是他們的見證,同時也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七子詞作的形式,就技巧方面全真七子的詞與文人詞有相同的地方,即傳承自傳統詩詞的各種修辭技巧,然而在相對的比較上,全真七子的詞和金代文人詞則對一些技巧有特別強調的趨式,而在形式上顯現出特殊的風味。
以文學史的觀點看,全真七子的證道詞作中保留音樂性的聲詞、可據以修補︽詞律︾、︽詞譜︾、可觀察宋詞與元曲之間的關係、作為雜劇小說的材料,是相當有價值的資料;從歷史或道教史的角度看,七子的詞作反應當時的社會面向、記錄七真修行與宣教事跡,無論就金代社會或全真教史而言,也都是難能可貴的史料。從文學史和宗教史的角度運用七子詞作,是過去研究全真教史或全真道士詞所取的進路,也有相當顯著的成果。不過以在文學史或宗教史亦或是歷史、社會史的意義而給七子詞作定位,無法讓這些詞作展現其本身的意義,無論多珍貴,其意義都是客屬的,其價值是建立在證成文學史、宗教史或歷史學家的研究,失去了這些詞作本身的存在意義。
過去相關七子詞作的研究礙於研究視角,以傳統文人詞的評賞標準及七子填詞創作目的論述,視之為文學性不高的傳道工具,忽略了這些詞作同時也是宗教人的文學創作,固然內容全是仙言道語,卻代表了出家絕俗的宗教教修行者的心靈活動與內心世界,所以一直未能將這些作品本身的宗教文學特質展現出來。
事實上從道教文學的觀點詮析這些道教修行者的作品,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在形式內容上傳承於傳統文學而有其特殊之處,例如在形式上詞調的改名,類疊技巧的強調、數字的運用、反復用句造成類似迴文形式的特殊效果、福唐獨木體、藏頭詞等特色,自然不是七子詞中所特有,特別是類疊與數字的使用,屬於修辭上的問題,可歸屬於語言風格,然而由於大量的使用,而明顯地在體製之下看似一種形式的樣態,其實它不是嚴格定義的形式,但是在效果上與特異體式、及改調的用意是相同的,都在於運用形式來強調全真人特有的思考內涵。
從宗教語言的風格看七真詞作中大量的煉丹隱語,即可擺脫刻板印象,領會在這些隱藏在這些瑣然無味的術語下,豐富的思想內容與表現手法。例如:雖然這些隱語均只有功能性的意義,不過這些功能性的語言卻也呈現另一種修辭上美感搭配的功效,在詞作中常見金玉等富麗的形容詞、玄、白、黃、青赤等具有顏色象徵的直接用語或隱代之詞;其次證道詞中更以宗教性的揭示性、宣告式、類比式、象徵式、先邏輯性的語言而與一般文學的描述性、形象性的語言有所特出,雖然宗教語言的修辭技巧,定然是由一般語文的修辭技巧而來,除了宗教語彙之外,不會超出一般文學語言的運用,用但為呈現出崇高、莊重、神祕、淨化感等宗教語言風格,所用的修辭技巧則以能達到這些效果的誇張、象徵、比喻、示現、設問與反設問、呼告、仿擬等手法,富感染力地將人的宗教情感引發出來,以達勸化布道的效果。
可見只要掌握宗教語言與宗教內涵,七子詞作本身就有豐富的解讀空間,這些詞作作為文學創作,自有自主的價值意義與定位。
參考書目
一、道藏部分
金蓮正宗記 雩櫟道人編 正統道藏冊五 新文豐出版社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 劉天素 謝西蟾編 正統道藏冊五
七真年譜 李道謙編 正統道藏冊五
歷世仙真體道通鑑續編 趙道一編 正統道藏冊八
甘水仙源錄 李道謙編 正統道藏冊三三
消搖虛經 洪應明編 正統道藏冊五九
重陽全真集 王重陽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重陽分梨十化集 王重陽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 王重陽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 王重陽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重陽立教十五論 王重陽著 正統道藏冊五四
重陽教化集 王重陽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丹陽真人直言 馬 鈺著 正統道藏冊五三
丹陽真人語錄 馬 鈺著 正統道藏冊三九
自然集 馬 鈺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洞玄金玉集 馬 鈺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漸悟集 馬 鈺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丹陽神光燦 馬 鈺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水雲集 譚處端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雲光集 王處一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西嶽華山誌 王處一著 正統道藏冊九
仙樂集 劉處玄著 正統道藏冊四三
黃帝陰符經註 劉處玄著 正統道藏冊四
無為清靜長生真人至真語錄 劉處玄著 正統道藏冊三九
大丹直指 邱處機 正統道藏冊七
青天歌註釋 邱處機 正統道藏冊四
長春子磻溪集 邱處機 正統道藏冊四二
長春真人西遊記 邱處機 正統道藏冊五七
太古集 郝大通 正統道藏冊四二
孫不二元君法語 孫不二著 正統道藏冊九
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祕書 孫不二著 正統道藏冊九
真仙直指語錄 玄全子集 正統道藏冊五四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 李道謙編 正統道藏冊三二
道門定制 呂元素編 正統道藏冊五三
清和真人北遊語錄 段志堅編 正統道藏冊五三
雲山集 姬志真 正統道藏冊十八
全真清規 陸道和編 正統道藏冊五四
歷代仙真體道通鑑 元趙道一 正統道藏冊五
歷代仙真體道通鑑續編 元趙道一 正統道藏冊八
道家金石略 陳 垣編 四川文物出版社1988年
鍾呂傳道集 收於蕭天石編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三 台北:自由出版社
民國八一年
二 經、史、子、集部分
左傳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八年
老子 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七八年
孟子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八年
史記 西漢司馬遷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四年
漢書 東漢班固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四年
後漢書 范曄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四年
宋史 元脫脫著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四年
金史 元脫脫著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四年
三朝北盟會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元史 明宋濂撰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四年
宋史紀事本末 明陳邦瞻編 台北: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五年
元史紀事本末 明陳邦瞻編 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五五年
金史紀事本末 清李有棠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80年
歸潛志 劉祁 台北:新興書局 民國七二年
寧海州志 清舒孔安、王厚階纂 台北成文出版社 民國六五年
道家金石略 陳 垣編纂 四川文物出版社
樂府詩集 梁郭茂倩編 台北:里仁出版社 民國七四年
靜修先生文集 金劉 因 台北:商務印書館 民國六八年
拙軒集 金王 寂 台北:商務印書館 民國六八年
釜水集 金趙秉文 台北:商務印書館 民國六八年
中州集 金元好問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六二年
三、專著
女真史略 陶晉生 台北:食貸出版社 民國七十年
中國宋遼金夏政治史 趙紹銘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中國宋遼金夏經濟史 魯亦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中國宋遼金夏宗教史 張 踐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中國宋遼金夏思想史 周湘斌 趙海崎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金代社會生活 宋德金著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
中國道教史 任繼愈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中國道教史(三卷) 卿希泰主編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 李遠國編 四川:辭書出版社 1991年
東北史論叢 姚從吾 台北:正中書局 民國五九年
元代道教之發展 孫克寬 台中:東海大學 民國五七年
道教全真大師丘長春 台北: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一年
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 張廣保 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老莊哲學新論 蘇海煙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陳 垣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
道藏源流考 陳國符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南宋金元的道教 詹石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列仙傳 王叔岷校箋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民國八四年
全真北宗思想之研究 鄺國強 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0年
道教文學 伍偉民 蔣見元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年
詞籍考 饒宗頤 香港大學出版社 1963年
北宋十家詞研究 黃文吉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五年
全金元詞 唐圭璋編 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金元詞述評 張子良 華正書局 民國六八年
憂與遊 李豐楙 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八五年
唐前生命觀與文學主題 錢志熙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年
道教研究論文集 黃兆漢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988年
中國禪宗通史 杜繼文 魏道儒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5年
宋代禪宗文化 魏道儒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年
宗教生活的理解 美斯特朗著 金 澤 何其敏譯 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5年
宗教生活論 美斯特朗著 徐鈞堯 魏道儒等譯 北京:今日中國出
版社1992 年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法涂爾幹著 桂冠出版社 民國八一年
宗教心理學 L.B布朗著 金定元 王錫嘏譯 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2 年
社會中的宗教羅德納‧ L ‧約翰思通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宗教社會學 德韋伯著 簡惠美譯 遠流出版社 民國八二年
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 黃紹倫編 台北:商務印書館 民國八一年
文學與宗教 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 輔大外語學院編
時報文化出版社 民國七六年
宗教與文學 英海倫‧加德納著 沈 弘 姜先春譯 四川人民出版
社1989年
語言風格學 張德明著 台北:麗文交化公司 民國八三年new window
語言論 高名凱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年
氣流動的身體 日石田實子著 楊宇譯 台北:武陵出社 1996年
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 李豐楙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new window
博士論文
金元全真道士詞研究 陳宏銘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民國八六年
全真教體玄大師王玉陽之研究 劉煥玲 國立成功大歷史系碩士論文
民國八三年
四、期刊論文
宋遼金元道教年譜 范 午 責善半月刊 第2卷第6-10期
全真教考略 孫克寬 大陸雜誌 第8卷第10期 1954年
全真教三論 龍 晦 世界宗教研究 1982年第1期
全真道的興起及其與金元朝關係 郭 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
略論全真道的思想源流 陳俊民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
略論全真道的三教合一說 陳 兵 世界宗教研究 1984年1期
全真教與金元社會 日窪德忠講,余崇生譯 鵝湖月刊11卷7期new window
民國七五年
全真道崳山派的創始人王玉陽行道蹤跡初探 趙均波 道教文化
第5卷第5期1991年
論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政策 武懷玉 史學論集 1992年第2期
邱處機二入關中與全真道的發展 麻天祥 人文雜誌 1992年第2期
道藏全真著作的歷史價值 姚道中 思與言
全真教祖王重陽的詞 黃兆漢 東方文化 19卷1期 1981年new window
又見於道教文化 第4卷第2期 1986年
全真道教詞初探 蘭州大學學報 1991年第1期
金詞概述 王志華 山西大學學報 1984年第4期增刊
金詞論綱 金啟華 詞學第四輯 1986年
金代詞述略 張倉禮 吉林社會科學 1987年第6期
金元詞史 黃兆漢 學生書局 民國八一年
王雙啟、郝世峰 豪放詞常用的詞牌簡介 歷代豪放詞選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0 年讀
金詞札記 唐圭章 社會科學戰線 1985 年第 3 期
論金朝文化結構及其宮廷文學 1987 年第 6 期
試論耶律楚材、元好問、邱處機--兼及金元之際儒生的出路與貢獻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4 年第 1 期
重陽祖師及七真事略 潘延川 中國道教 1988 年第 3 期
全真七子詞述評 黃兆漢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19卷1988年
邱處機的磻溪詞 黃兆漢 道教文化第 4 卷第 4 期
略談詞家抒情的幾種方法 劉永濟 詞學研究論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2 年
瑤臺夢與桃花洞--論道教與唐五代文人詞 葛兆光 中國古代近代
文學研究1988年11期
艷情詞、游仙詞、煉丹詞 史雙元 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
會論文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4年
詞與道教 秦惠民 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4年
從詞道曲--論金詞的過渡型特徵及道教詞人的貢獻 山東師大學報
1992年第 3期
從古代詩詞中列舉重言連用之例 倪志僩 大陸雜誌 第20卷第5期
1960年
談詩詞中疊字的運用 山東師大學報:哲社版 1983年第3期
古詩詞中疊詞運用的立體感 童宋丹 語文園地 1983年第2期
詩詞曲中使用疊字舉例 唐圭璋 河北師院學報:哲社版
1985年第2期
量詞在唐宋詩詞中的功能初探 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3年第2期
一秋山帶夕陽--談古詩詞中數量詞的虛義與實義 辛玉蘭
語文知識1987年第 8期
數字在詩詞中的妙用 殷光熹 中國古典文學鑑賞 1985年第4期
析論古典詩詞中的韻律 竺家寧 兩岸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
討會 台北師大 1995年
語言風格之觀念與方法 竺家寧 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詩會論文集 台北:學生書局 1994年
五、日文專著部分
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 三上次男 東京:中央公論美術 1973年
元史釋老志の研究 野上俊靜 京都:朋友書社 1978年
道教よ宗教文化 秋月觀 平河出版社 1987年
中國の宗教改革︱︱全真教の成立 窪德忠 京都:法藏館 1967年
道教史 窪德忠 京都:山川出版社 1988年
白雲觀志 小柳司氣太編 白雲觀志 藏外道書冊二十
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道教の研究 吉岡義豐 吉岡義豐著作集第一卷 東京:五月書房
1989年
六、外文期刊論文
道藏中所見的詩餘 中田勇次郎 東方宗教 7號 1955年
馬丹陽の布教活動をめぐって 蜂屋邦夫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第104號1987年
全真教の展開 藤島建樹 收錄於秋月觀 主編 道教よ宗教文化
平河出版社 1987年
譚長真の生涯よ思想 蜂屋邦夫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第108冊1989年
劉長生の生涯よ教說 蜂屋邦夫 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第117冊1992年
金代道教の研究 蜂屋邦夫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
汲古書屋1992年
Rambo Lewis R.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Conversion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oty Press, 1993);" Conversion:Toword a Holistic Model of Religious Change",Pastoral Psychology 38(1989):4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