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權之研究
作者:張淳翔
作者(外文):Chang, Chun-hsia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趙建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會立法機關立法權立法程序自主性合法性制度變遷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Standing CommitteePresidiumlegislaturelegislative powerlegislative processautonomylegitimacyinstitutional chan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本論文以比較的觀點分析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權限、立法程序及立法過程中的內、外部組織,並觀察制度變遷過程所出現的自主性與合法性變化。
中共八○年代以來的人大制度改革,以提昇效率為主要考量,故在全國人大與常委會之間的立法權限爭議不易解決。以常委會做為主要立法機關雖可提高立法效率,但對於法律的合法性及人大代表的立法參與均有負面的影響。在立法程序方面,雖已出現制度化的趨勢,但仍維持縱向聯繫的特性。此特性除了可容易地轉為秘密活動,更重要的是此種審議方式使各種意見缺乏交流的管道,不利於多元意見的形成。制度變遷過程之中,立法決策的重心逐漸由黨與國務院向常委會的內部組織移動。從提案者的分類予以觀察,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提案仍未出現,常委會自主性的提昇較多地表現在「機關層次」,而非「個人層次」。
常委會立法權的特色是階層化與較高的立法效率,缺點則是間接機制過多與回應性不足。利用常設機構以代行代議機關的部分職權的構想有其限制性,常委會制度雖可做為提高效率的過渡,但若以此做為長期的制度設計,則未能相應地提高立法機關及其制定法律的合法性,可能出現法律愈多而秩序愈少的社會。在重視立法技術的同時,亦可較多地借鏡先進國家的立法程序,並予以成文化。若僅是將群眾路線的立法模式固定化,在經濟改革持續深入的狀況之下,該運作成本恐將愈來愈高。整體而言,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功能的強化、組織分化及制度化程度的提昇,雖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民主化,但應有利於日後民主化的進程。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legislative power of PRC’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NPCSC), including legislative competence, legislative process, internal and exter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The focus is on the changes of autonomy and legitimacy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t is an institutional study, uses comparative methodology, base on analysis of research papers, member commentaries, legislative records, and interviews with professors and staff memb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PCSC are hierarchy and efficiency, the weaknesses of system are overmuch brake mechanism and incomplete response. Since 1979, the process of lawmaking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 important issue. Expanding the legislative power of NPCSC can speed up lawmaking, but can not increase legitimacy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Law. The autonomy of NPCSC showed gradual improvement, but lack personal initiative showed the autonomy is organization not personal aspect. To sum up, 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of NPCSC is not simply equal with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but conduce to democratization.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 丁學良。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2.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3.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4. 中央紀委編。列寧、毛澤東和鄧小平論民主集中制。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5. 中共中央黨校政治體制改革研究組編。政治體制改革理論探討。北京:華夏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6.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7. 中國法律年鑒社編。中國法律年鑒(一九八九)。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8. ------。中國法律年鑒(一九九○)。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九○年。
9. ------。中國法律年鑒(一九九一)。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10. ------。中國法律年鑒(一九九二)。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1. ------。中國法律年鑒(一九九三)。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12. ------。中國法律年鑒(一九九四)。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3. ------。中國法律年鑒(一九九五)。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14. ------。中國法律年鑒(一九九六)。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5. ------。中國法律年鑒(一九九七)。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16. ------。中國法律年鑒(一九九八)。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17. 中國法學會編。憲法論文選。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18. 尹中卿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大事記(一九四九-一九九三)。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9. 尹慶耀。蘇維埃帝國的消亡。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三年。
20. 公丕祥。法哲學與法制現代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21. 卞耀武。人大代表法律手冊。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22. 日本比較立法過程研究會編。許介麟譯。議會立法過程之比較研究。台北:立法院秘書處,一九九一年。
2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24. 王崇明、袁瑞良。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制度。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年。
25. 王敏。國家權力機關的國民經濟計劃和預算監督制度。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26. 王敬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27. 史敏、沈春耀、胡可明主編。立法項目實例評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28. 左潞生等。各國國會制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年。
29. 田弘茂等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30. ------。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31. 田軍。憲法學教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32. 石之瑜。中共法制理論解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二年。
33. 石雲霞編。兩種民主制度與政治體制改革。武漢:武漢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34.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辦公室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工作手冊。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35.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人大財經工作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36.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中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37.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大事記。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38.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政治組編。中國憲法精釋。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39.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理論組編。論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權。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40.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4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42.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代表機關的論述。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43. ------。總結、探索、展望─八屆全國人大工作研究報告。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44.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編。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議事規則匯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45.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論叢。第一輯。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46.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辦公室編。論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年。
47.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聯絡局編。人大代表手冊。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48.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視察資料匯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49.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四十年。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50. 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51. 朱志宏。我國立法院效率機制之研究。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民國八十七年。
52.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研究。再版。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民國八○年。
53. 朱維究主編。政府法制監督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54. 何華輝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與實踐。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55. 吳大英、任允正、李林。比較立法制度。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56. 吳大英、呂錫偉主編。法規草案的設計與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57. 吳大英、劉瀚編。政治體制改革與法制建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58. 吳大英等。中國社會主義立法問題。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59.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基本理論。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60. 吳安家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年。
61. ------。中共政治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三年。
62. 吳家麟。憲法學。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九○年。
63. 吳國光,王兆軍。鄧小平之後的中國。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九四年。
64. 吳國光。自由化、制度化、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
65. 吳康民。人大回憶錄。香港:明報出版社,一九九○年。
66. ------。人大繽紛錄。香港:明報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67. 宋汝棼。參加立法工作瑣記。下冊。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68. ------。參加立法工作瑣記。上冊。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69. 李少民主編。中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台北:桂冠,一九九四年。
70. 李永春、羅健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春秋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71. 李步云、汪永清主編。中國立法的基本理論和制度。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72. 李步云。新憲法簡論。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73. 李步云主編。立法法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74. 李林。立法機關比較研究。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75.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五年。new window
76. 李英明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五年。
77. 李真、顧乃忠編。比較與思考─若干政治體制類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78. 李培傳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立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79. 李盛平等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80. 杜弗傑(Maurice Duverger)。雷競璇譯。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一九九一年。
81. 汪學文主編。台灣海峽兩岸各種體制之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七年。
82. 谷安良編。立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83. 周旺生。立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84. ------。立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85. 岩井奉信。李薇譯。立法過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一九九○年。
86. 邵德門。中國政治制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87. 邱敦紅。中西民主政治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88. 阿計。大立法─一個記者眼中的中國立法進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89. 施九青、倪家泰。當代中國政治運行機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90. 洪慶麟。委任立法要件之比較研究。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91. 科特威爾(Roger Cotterrell)。結構編輯群譯。法律社會學導論。台北:結構群文化,民國八十年。
92. 胡卓群主編。兩種民主制的比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93. 胡濤。立法學。台北:漢苑,民國六十九年。
94.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95. 韋伯(Max Weber)。康樂、簡惠美譯。支配社會學。台北:遠流,民國八十五年。
96. ------。康樂等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二版。台北:遠流,民國八十五年。
97. ------。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二版。台北:遠流,民國八十五年。
98.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99. 孫承谷。立法權與立法程序。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100. 孫國華主編。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01. 孫琬鐘主編。立法學教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年。
102. 孫維本主編。人大工作手冊。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103. 泰然等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04. 浦興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105. 翁松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集(續集)。香港:中文大學,一九八七年。
106.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一九八八年。
107. 袁瑞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形成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08. 郝一主編。人民代表大會工作辭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09. 馬守良。黨政關係的歷史考察和改革趨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110. 涂懷瑩。各國國會制度論。台北:作者印行,民國六十三年。
111. 張友漁。深化改革、加強法制。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112. 張友漁主編。中國法學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113. 張友漁等。憲法論文集(續編)。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114. ------。憲法論文集。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115. 張光博。憲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116. 張式軍編。地方人大工作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117. 張君勱。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出版者不詳,民國八十六年重印。new window
118. 張明澍。中國政治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19. 張秉銀。人大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20. 張根大、方德明、祁九如。立法學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121. 張煒。人民代表大會監督職能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22. 張鑫。大陸法制之現狀、問題。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
123. 曹沛霖。議會政治。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九三年。
124. 曹思源。中國政改先聲─破產拓荒的台前幕後。香港:夏菲爾,一九九八。
125. 梁美芬、盧永鴻編。中國法制改革。香港:廣角鏡,一九九四年。
126. 梓木等。民主的構思─論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與改革。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127. 許光泰。中共法制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
128. 許行。改革期的中國政治。二版。香港:開拓,一九八七年。
129. 許俊倫。地方立法論。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130. 許崇德主編。中國憲法。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131. 郭登敖。議事制度之比較。台北:周佩蘅發行,民國七十六年。
132. 郭道暉、周旺生、王晨光主編。立法─原則、制度、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33. 郭道暉。中國立法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134. 郭道暉主編。十年法制論叢。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135. 都淦編。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136.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民國七九年。
137. 陳必照等。當前憲政改革方案。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38. 陳春龍。民主政治與法治人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139. 陳淞山。國會制度解讀。台北:月旦,一九九四年。
140. 陳荷夫。論中國民主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141. 陳荷夫編。中國憲法類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年。
142. 陳寶音。中國憲法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143. 陸德山、徐衛東。中國憲法學若干問題討論綜述─各級人大及常委會工作問題薈萃(一九七八-一九九○)。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44. 喬曉陽、張春生主編。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釋義與解答。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145. 彭沖。民主法制論集。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146. 彭真。論新中國的政法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47. ------。論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148. 彭懷恩。比較政治:當代各國政體導讀。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149. 曾濟群。中華民國憲政法制與黨政關係。台北:五南,民國八十四年。
150. 黃炎培。八十年來。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151. 黃順興。黃順興北京見聞:從胡耀邦到江澤民。台中:作者印行,民國八十二年。
152. 廉希聖、王玉明主編。人民代表知識大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53. 楊日青。立法院常設委員會之結構與功能分析。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一年。
154. 葉明德。大陸人民的政治參與(一九七八-一九九二)。台北:時英,民國八十三年。
155. 董必武。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156. 董郁玉、施濱海編。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北京:今日中國,一九九八年。
157.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三十三版。台北:作者印行,民國八十六年。
158. 鄒文海。各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正中,民國七十八年。
159.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60. 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民國八十三年。
161. 雷飛龍主編。英美日三國國會黨鞭制度。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民國八十一年。
162. 廖達琪。立法院衝突現象論衡。高雄:復文,一九九七年。new window
163. 廖蓋隆。當代中國政治大事典。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164. 趙向陽。艱難的跋涉─政治體制與民主建設的曲折歷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65. 趙建民。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民國八十三年。
166. ------。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民國八十六年。
167. ------。論威權政體的起源與特質。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168. 趙震江主編。中國法制四十年(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
169. 劉宗德。大陸地區司法審查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八十七年。
170. 劉政、程湘清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講話。增訂本。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71. 劉政、邊森齡、程湘清主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詞典。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72. 劉清波。社會主義國家法制。台北:黎明文化,民國八十一年。
173.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三年。
174. 歐雷斯西克(Walter J. Oleszek)。湯德宗譯。國會程序與政策過程。台北:立法院秘書處,一九九二年。
175. 編輯委員會。政治與政治科學(一九八三)。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176. 編輯委員會。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177. 編輯組。法治與人治問題論集。北京:群眾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178. 編輯組。萬里論人民民主與法制建設。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79. 蔣碧昆主編。憲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80. 蔡定劍。中國人大制度。三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81. ------。國家監督制度。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182. 衛乃斌。在人大主任工作崗位上的思考與實踐。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83. 鄭允海、闞珂、李秋生。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制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84. 鄭永年。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N.J.: 八方文化,一九九九年。
185. 鄭宇碩、謝慶奎主編。當代中國政府。香港:天地圖書,一九九二年。
186. 鄭宇碩、羅金義編。政治學新論:西方學理與中華經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187.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188. ------。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189.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190.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191.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姜敬寬譯。中國的民主。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三年。
192. 盧永鴻。中國法律觀和法制的演進: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香港:天地圖書,一九九四年。
193.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194.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民國八十八年。
195. 謝慶奎主編。當代中國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196. 鍾海讓。法律監督論。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197. 韓茂華。黨的民主集中制。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198. 韓述之主編。社會科學爭鳴大系(一九四九-一九八九)。政治學‧法學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199. 韓培梅。人大代表工作指南。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200. 聶高民等編。黨政分開理論探討。北京:春秋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201. 羅玉中、姜陽編。法律:社會關係的調整器。北京:時事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202. 羅成典。立法技術論。增訂版。台北:文笙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203. 羅成徽主編。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204. 羅志淵。立法程序與立法技術。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民國五十三年。
205. ------。立法程序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206. 羅傳賢。立法程序。台北:龍文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
207. ------。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五年。
208. 羅豪才、吳擷英。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209. 關中。國會改造論。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一年。
210. 關素質。蘇俄黨政演變之評析。下冊。台北:黎明,民國七十二年。new window
211. 嚴家其。走向民主政治:嚴家其中國政治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民國七十九年。
212. 嚴家祺。民主怎樣才能來到中國。台北:遠流,一九九六年。
213. 蘇紹智。十年風雨: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台北:時報文化,一九九六年。
214. ------。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215. 顧昂然。新中國立法概述。北京:法律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二)專論
1. 丁樹範。「中共人大監督工作的爭論:一九八六-一九九○」。第十二屆中韓學術會議。漢城,一九九一年。
2. 尹中卿、徐華飛。「全國人大代表數量結構改革的設想和建議」。政治與法律。一九九四年三月,頁二十四-二十五。
3. 方雪純。「中共第七屆人大人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三十卷十期,頁十九-二六。
4. 方覺。「黨到人民代表大會中去─評戈爾巴喬夫的黨政分開設想」。政治學研究,一九八八年第六期,頁五十二-五十五。
5. 王士如。「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憲法保障」。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五年四月,頁四十二-四十六。
6. 王存學。「中國大陸經濟立法和司法」。華岡社科學報,第十二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頁四十一-五十五。
7. 王邦英。「俄羅斯聯邦會議國家杜馬及其工作機構」。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七年第八期,頁三十六-三十八。
8. 王叔文。「論憲法實施的保障」。中國法學,一九九二年第六期,頁十五-二十二。
9. 王芳、張玉民。「立法理想與執法困難」。人大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一期,http://www.rdyj.com.cn/rdqk-1-6.html。
10. 王俊拴。「我國國家權力結構研究中的誤區」。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政治,一九九八年第一期,頁六十八-七十二。
11. 王磊。「試論我國的憲法解釋機構」。中外法學,一九九三年第六期,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九。
12. 王樹波、張振華。「淺談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八年第二十期,頁二十二。
13. 包心鑑。「論現代市場經濟的民主政治架構」。社會主義研究,一九九五年三月,頁一-七。
14. 左羽書生。「全國人大常委會應多召開全體大會審議法律案」。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二期,頁二十四-二十五。
15. 田軍。「試論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漸進性」。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一九九五年第一期,頁九十六-一○二。
16. 石之瑜。「中共地方人大代表之經驗性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民國八十五年。
17. ------。「變遷中的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黨問題研究,二十一卷六期,頁十三-二十二。
18. 石泰峰。「社會需求與立法發展─兼析有法不依的立法原因」。中國法學,一九九一年第一期,頁十五-二十二。
19. 曲耀光。「論我國的立法衝突」。中國法學,一九九五年第五期,頁四十一-四十七。
20. 何永堅、楊合慶。「全民討論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的主要意見和建議」。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八年十六期,頁二十四-二十八。
21. 吳文泰。「關於代表議案問題的思考」。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一期,頁三十三-三十六。
22. 吳知論。「必須建立政治家與普通群眾的有機聯繫」。政治學研究,一九八八年第一期,頁二十四-二十八。
23. 吳家麟。「『議行』不宜『合一』」。中國法學,一九九二年第五期,頁二十六-三十二。
24. ------。「試論鄧小平的法治思想」。中國法學,一九九六年第二期,頁七-十三。
25. ------。「論設立憲法監督機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一年第五期,頁三十三-三十九。
26. 李平。「論國家權力機關應切實加強經濟立法工作─兼析授權立法之利弊得失」。中國法學,一九九二年第六期,頁三十五-四十一。
27. 李忠。「淺議我國憲法監督制度的完善」。法學雜誌,一九九八年第二期,頁十五-十六。
28. 李林。「立法中應慎用『暫行』、『試行』」。法制日報,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版三。
29. 李祖興。「加強專門委員會在立法審議中的作用」。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三期,頁五十一-五十二。
30. 李誠、萬其剛。「略論我國當前立法中存在的問題」。中外法學,一九九六年第二期,頁四十三-四十六。
31. 李漪。「曹思源: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要走議會道路」。中國之春,第一六五期,一九九七年六月,頁三十五-四十二。
32. 李鴻禧。「現代議會制度之生理與病理底比較憲法研究(中)」。台大法學論叢,十六卷一期,頁九十七-一二三。new window
33. 沈宗靈。「論法律解釋」。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六期,頁五十七-六十四。
34. 邢國強。「中共第七屆人大第一次會議的綜合分析」。中國大陸研究,三十卷十期,頁七-十三。
35. 周旺生。「中國立法改革三策:法治、體制、決策」。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五年第五期,頁十六-二十四。
36. ------。「立法學體系的構成」。法學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二期,頁三-十。
37. ------。「試論提高立法質量」。法學雜誌,一九九八年第五期,頁四-五。
38. ------。「論法案起草的過程和十大步驟」。中國法學,一九九四年第六期,頁十九-二十七。
39. ------。「關於中國立法程序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國法學,一九九五年第二期,頁五十六-六十一。
40. 周林彬。「市場經濟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中國法學,一九九五年第一期,頁二十-二十七。
41. 周振曉。「也論立法解釋」。中國法學,一九九五年第一期,頁三十-三十三。
42. 周偉。「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之法律地位探討」。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三年第六期,頁四十三-四十六。
43. ------。「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調查權研究」。政治與法律,一九九三年二月,頁四十-四十二。
44. ------。「論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之議事原則」。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三年第十期,頁五十五-五十九。
45. 周陽山。「質詢權與質詢制度:一項國際經驗的分析」。理論與政策,八卷三期,民國八十三年五月,頁九十八-一○六。new window
46. 周曉紅。「關於立法權限等問題的研究綜述」。中國法學,一九九二年第一期,頁一一五-一一八。
47. 季衛東。「中國通過法治邁向民主」。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一九九八年第九期,頁十-十八。
48. ------。「當前法制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五期,頁十九-二十一。
49. 林賢治。「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其發展」。東亞季刊,二十九卷一期,頁一-二十九。new window
50. 松橋和夫。蔡啟清譯。「美國聯邦議會制度─議會組織、運作、權限和立法程序」。憲政思潮,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頁一七一-一八三。
51. ------。蔡啟清譯。「英國的議會制度─議會組織、運作、權限和立法程序」。憲政思潮,七十四期,民國七十五年六月,頁六十二-七十六。
52. 俞靜堯。「試論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委員會建設」。法學評論,一九九三年第五期,頁二十-二十四。
53. 姚登魁。「淺論地方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權」。法學,一九八七年六月,頁六六-七○。
54. 胡土貴。「全國人大應充分行使好立法權」。法學,一九九五年第二期,頁八-九。
55. 苗連營。「論立法過程中的程序參與原則」。法制日報,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五日,版七。
56. 孫笑俠。「法治國家及其政治構造」。法學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一期,頁十六-二十六。
57. 孫國華、黃文藝。「論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中國法學,一九九八年第六期,頁十-二十。
58. 孫莉。「關於改革與法的內在精神的若干思考」。中國法學,一九九六年第六期,頁十三-十八。
59. 孫潮、寇杰。「論立法程序」。法學,一九九五年第六期,頁三十一-三十四。
60. 孫潮。「論立法觀念的變革」。中國法學,一九九二年第六期,頁三十-三十四。
61. 徐向華。「試論立法的現代化」。法制建設,一九八八年六月,頁二十一-二十五。
62. 浦增元。「論強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意識」。政治與法律,一九九四年六月,頁十二-十六。
63. 袁吉亮。「論立法解釋制度之非」。中國法學,一九九四年第四期,頁二十四-二十九。
64. 郝鐵川。「依法治國的十大建議」。法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頁二-三。
65. ------。「論法學家在立法中的作用」。中國法學,一九九五年第四期,頁三十六-四十。
66. 高新。「出籠黨紀處分條例旨在防止人大越位」。中國之春,一六五期,一九九七年六月,頁四十三-四十四。
67. 高輝。「後鄧初期中共全國人大角色功能演化之研析」。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八十五年。
68. 寇傑。「略談我國法律名稱的標準化」。政治與法律,一九九六年一月,頁五○-五十一。
69. 張子勝。「略論立法規劃」,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五年第十一期,頁十三-二十一。
70. 張友漁。「關於制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的問題」。政治學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三期,頁一-四。
71. ------。「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和地方人大常委會工作的問題」。政治學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二期,頁一-八。
72. 張正德。「人大立法工作班子應專職化和專家化」。法學,一九九一年四月,頁二十九-三十二。
73. 張向千、黎平。「完善我國法律監督體系的根本問題」。法學,一九八七年三月,頁四十一-四十五。
74. 張春生、阿喜。「準確把握『法治』的含義」。中國法學,一九九八年第五期,頁三-七。
75. 張炳良。「中國人大制度應如何改革」。中國之春,一七二期,一九九八年一月,頁七十八-八○。
76. 張根大。「略論對法條授權立法的控制」。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二期,頁二十六-二十八。
77. 張淳翔。「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質詢權與調查權」。共黨問題研究,十八卷十期,頁十四-十七。
78. 張煒。「論人大監督的理論與實踐」。法學雜誌,一九九六年第一期,頁四-七。
79. 扈紀華。「我國十年立法談」。中外法學,一九九○年第三期,頁五十二-六十六。
80. 曹思源。「關於修改憲法的十點建議」。民主與法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頁六-十。
81. 許崇德。「三權分立與議行合一的比較研究」。法學評論,一九八七年五月,頁一-七。
82. ------。「修改憲法十議」。民主與法制,一九八一年第三期,頁七-十。
83. 郭光東。「選民心態、代表觀、選舉制度」。法學,一九九七年第七期,頁四-六。
84. 郭道暉。「論立法中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法學,一九九六年第二期,頁二-五。
85. ------。「論立法決策」。中外法學,一九九六年第三期,頁一-八。
86. ------。「論立法無序現象及其對策」。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一年第一期,頁三十七-四十四。
87. ------。「論憲法演變與憲法修改」。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一期,頁十六-二十三。
88. ------。「關於政策在立法中的地位與作用問題」。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七年第二十四期,頁十一-十三。
89. 都淦。「完善人大制度也應注意吸收借鑒當代世界政治文明成果」。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八年第四期,頁四十三-四十六。
90. 陳斯喜。「試論在改革過程中的立法方略」。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五期,頁二十二-二十五。
91. ------。「論立法解釋制度的是與非及其他」。中國法學,一九九八年第三期,頁六十三-七○。
92. ------。「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權限」。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七年第十六期,頁十六-十九。
93. ------。「論我國立法權限的劃分」。中國法學,一九九五年第一期,頁十二-十九。
94. 陳端洪。「立法的民主合法性與立法至上」。中外法學,一九九八年第六期,頁五十九-六十九。
95. ------。「法律程序價值觀」。中外法學,一九九七年第六期,頁四十七-五十一。
96. 傅思明。「新時期憲法學研究概述」。法學,一九八九年六月,頁四十三-四十八。
97. 喬曉陽。「依法治國首先要樹立和維護憲法權威(下)」。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八年第十六期,頁十八-二十一。
98. ------。「依法治國首先要樹立和維護憲法權威(上)」。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八年第十五期,頁六-十一。
99. 普瑞士(David E. Price)。趙建民譯。「國會委員會與立法過程」。美國月刊,一卷十期,民國七十六年二月,頁十-十八。
100. 曾建元。「『人民代表大會』─中共政權組織形式的理論探源」。近代中國,民國八十年二月,頁一六二-一七六。
101. 程湘清。「人大發言制度要完善」。法制日報,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版六。
102. ------。「完善人大會期制度」。法制日報,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九日,版六。
103. ------。「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八年第十二期,頁十二-十四。
104. ------。「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上)」。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八年第十二期,頁八-十二。
105. ------。「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八年第十三期,頁十-十二。
106. ------。「提高法律案的審議水平」。法制日報,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四日,版六。
107. 楊建平等。「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二十年」。瞭望新聞周刊,第四十九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七日,頁六-十六。
108. 楊泉明。「關於加強我國憲法監督的幾個問題」。政治學研究,一九八八年第六期,頁三-九。
109. 楊海坤。「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與實踐」。法學研究,一九九一年第一期,頁九-十四;四十二。
110. 楊勝春。「中共『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審議法案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四十一卷五期,民國八十七年五月,頁四十九-六十。new window
111. ------。「當前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黨政關係運作評析」。共黨問題研究,二十一卷十期,頁十六-二十七。
112. 楊景宇。「關於提高立法質量的思考」。人民日報,一九九八年二月十日,版十。
113. 楊開煌。「中共民意機關之功能─中共『八屆人大』、『政協』兩會的觀察」。亞洲與世界月刊,十八卷二期,民國八十二年四月,頁三十一-四十一。
114. 楊解君。「立法膨脹論」。法學,一九九六年第三期,頁四十三-四十五。
115. 萬其剛、蘇東。「公眾參與立法」。法制日報,一九九九年一月七日,版六。
116. 萬其剛。「關於立法監督的研究綜述」。中外法學,一九九七年第五期,頁八十-八十六。
117. 董和平。「論現階段完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踐對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一九九五年第一期,頁一○三-一○八、九十五。
118. 董璠輿。「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議事規則的特點」。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一九九一年一月,頁十六-二十。
119. 鄒平學。「關於人大代表行使權力的身份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法學,一九九四年第六期,頁三十七-四十二。
120. ------。「關於代表制度研究的幾個問題」。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一年第七期,頁四十二-四十八。
121. 鄒偉。「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的回顧與前瞻」。中共研究,二十六卷九期,一九九二年九月,頁二十四-三十二。
122. 廖平生。「中共十四大後的政策走向」。共黨問題研究,十八卷十二期,頁一-五。
123. 廖蓋隆。「中共『庚申改革』方案」。七○年代,一九八一年三月,頁三十八-四十八。
124. 熊自健。「論中共加強宣導社會主義民主」。中國大陸研究,三十六卷三期,頁八○-九○。new window
125. 趙建民、張淳翔。「中共『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之探析」。共黨問題研究,二十四卷二期,民國八十七年二月,頁四十九-五十八。
126. ------。「中共全國人大黨政關係與中國民主化的前景」。國父紀念館主辦之第二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台北,民國八十八年一月。
127. 趙建民。「中共全國人大選舉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民國八十七年。
128. ------。「中共研究中的『利益團體研究法』」。政治大學中山社會科學期刊,第一期,民國七十九年六月,頁七十九-九十六。
129. ------。「中共面向廿一世紀的政治變遷」。中國大陸研究,三十九卷一期,民國八十五年一月,頁七-二十四。
130. ------。「中國大陸民主化可行性研究─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功能轉變之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民國八十六年。
131. ------。「天安門事件後美國的『中共研究』新趨勢(下)」。美國月刊,六卷九期,民國八十年九月,頁九十二-九十六。
132. ------。「天安門事件後美國的『中共研究』新趨勢(上)」。美國月刊,六卷七期,民國八十年七月,頁九○-九十五。
133. ------。「天安門事件後美國的『中共研究』新趨勢(中)」。美國月刊,六卷八期,民國八十年八月,頁一○六-一一四。
134. ------。「台灣民主化經驗適用於中國大陸之可行性研究─自黨政關係制度化層面探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民國八十五年。
135. ------。「後鄧時期中共政情淺論」。亞洲研究,第十三期,一九九五年四月,頁二-三十九。
136. ------。「美國的『中共研究』評介:過去、現況與未來」。美國月刊,六卷六期,民國八十年六月,頁一一三-一二一。
137. ------。「意識形態、派系鬥爭、與中國民主之未來─八○年代以來全國人大的發展經驗」。台大法學院主辦之「中國與東亞─廿一世紀的課題」學術研討會。台北,一九九七年。
138. ------。「當前中共選舉制度中若干問題之商榷」。共黨問題研究,二十二卷三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頁四-十三。
139. ------。「論中共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國大陸研究,三十六卷六期,民國八十二年六月,頁五-二○。
140. 趙慶培。「國外立法起草理論的研究和發展」。中國法學,一九九六年第四期,頁三十三-三十九。
141. 趙震江、付子堂。「論政治法治化」。中外法學,一九九八年第三期,頁二十九-三十五。
142. 劉丹。「論聽證制度的完善」。法制日報,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版七。
143. 劉升平。「論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立法體制」。政法論壇,一九八九年一月,頁七-十三。
144. 劉生榮。「我國立法程序的現狀與完善對策」。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五年第九期,頁三十三-三十九。
145. 劉志光、王素莉。「從『群眾社會』走向『公民社會』」。政治學研究,一九八八年第五期,頁一-五。
146. 劉和海、高興文。「關於我國國家立法的幾個問題」。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五年第七期,頁三十四-三十六。
147. 劉政、程湘清。「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人大工作通訊,一九九八年第二十四期,頁九-十三。
148. 劉政。「關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幾個概念和提法質疑」。中國法學,一九九一年第三期,頁三十-三十五。
149. 劉傳琛。「論人大的調查委員會」。政治與法律,一九九二年五月,頁三十三-三十五。
150. 劉運龍。「論完善地方性法規的起草和審議程序」。人大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http://www.rdyj.com.cn/rdqk-2-7.html。
151. 樊啟祥。「關於我國與東歐四國多黨合作制的比較研究」。政治學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五期,頁三十八-四十三。
152. 蔣立山。「中國法制(法治)改革的基本框架與實施步驟」。中外法學,一九九五年第六期,頁一-十。
153. ------。「中國法治道路初探(下)」。中外法學,一九九八年第四期,頁二十一-三十三。
154. ------。「中國法治道路初探(上)」。中外法學,一九九八年第三期,頁十六-二十七。
155. 蔣兆康。「從系統思想論立法程序的科學化」。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法學,一九九一年第一期,頁三十一-三十六。
156. 蔡定劍、劉星紅。「論立法解釋」。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六期,頁三十六-四十三。
157. 蔡定劍。「正確理解立法從實際出發的指導原則」。中國法學,一九九三年第一期,頁二十四-二十六。
158. ------。「立法權與立法權限」。法學研究,一九九三年第五期,頁六-九。
159. ------。「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思考」。人民日報,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版五。
160. ------。「法制的進化與中國法制的變革」。中國法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頁三-九。
161. 魯競。「中共『依法治國』的歷史、理論與實踐分析(下)」。中共研究,三十二卷六期,一九九八年六月,頁六十四-七十五。
162. ------。「中共『依法治國』的歷史、理論與實踐分析(上)」。中共研究,三十二卷五期,一九九八年五月,頁五十七-六十八。
163. 黎小伍、朱應平。「試論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權」。法學,一九九六年第六期,頁五-七。
164. 黎曉武。「論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立法作用」。法律科學,一九九九年第二期,頁二十二-二十九。
165. 蕭雲。「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變革分析」。中共研究,十一卷四期,民國七十七年四月,頁二十九-四十。
166. 閻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三十四卷八期,頁十八-四○。new window
167. 龍飛。「中共修憲之部署與意圖」。中共研究,二十七卷三期,頁十五-二十五。
168. 薛鳳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建議」。廣角鏡月刊,一九九七年四月,頁八十-八十五。
169. 謝鵬程。「論當代中國的法律權威─對新中國法治進程的反思和探索」。中國法學,一九九五年第六期,頁三-十三。
170. 鍾淶。「憲法學家建議設立憲法監督委員會」。民主與法制,一九九七年第二十期,頁七。
171. 韓沐新。「改革時期立法工作面臨的矛盾與對策研究」。中國法學,一九八九年六月,頁二八-三五。
172. 藍蔚青。「對『議行合一』的再認識」。政治學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五期,頁三十四-三十八。
173. 羅成典。「我國立法院立法程序析論」。憲政時代,十五卷四期,頁三-十七。
174. 嚴家祺。「『全國人大』和『政治局』的關係」。中國之春,一七四期,一九九八年三月,頁十九-二○。
175. 蘇力。「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化和法治」。法學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一期,頁三-十五。
176. ------。「市場經濟對立法的啟示」。中國法學,一九九六年第四期,頁二十四-三十二。
177. 闞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確定依據探討」。政治學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五期,頁三十二-三十七。
178. 顧敏、邱垂泰。「中共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制度之研究─結構功能的初步分析」。立法院院聞,二十五卷八期,民國八十六年八月,頁三-十九。
(三)學位論文
1. 陳云生,「憲法監督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一九八七年。
2. 楊勝春。「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new window
3. 黎建飛,「立法學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一九九○年。
(四)網址:
1. 人大研究,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主辦。http://www.rdyj.com.cn/
2.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 ; http://www.snweb.com/
3.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http://www.spcsc.sh.cn/
4. 大陸政府上網工程。http://www.gov.cninfo.net/index.htm
5. 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http://law.pku.edu.cn/gazette/cwh/
6. 中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及第二次會議相關報導與背景資料。http://www.xinhua.org/npc/main.htm
7.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http://www.beinet.net.cn/rd/
8.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會。http://www.chd.cei.gov.cn/nav/gjjg/rd/srdindex.htm
9. 法制日報。http://www.legaldaily.com.cn/
10. 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及政府組織的相關資料。http://www.jh.ynu.edu.cn/ynsurvey/title11/title11.htm
11. 新華社,人大政協資料庫。http://info.xinhua.org/trip_vistor/chn_zgrdzx.html
二、英文部分
1. Almond, G. A. and Powell, G. B.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 6th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6.
2. Blondel, J. Comparative Legislature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1973.
3. Boynton, G. R. and Kim, Chong Lim. Legislative Syste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1975.
4. Bremmer, Ian, and Taras, Ray ed. New States, New Politics: Building the Post-Soviet N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Burns, John P. “China’s Governance: Political Reform in a Turbulent Environment.” China Quarterly, no. 119 (September 1989), pp. 481-518.
6. Cai, Dingjian. “ Co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Law, vol. 9, no. 2 (Fall 1995), pp. 219-245.
7. Churchward, L. G. Contemporary Soviet Government. 2nd ed.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1975.
8. Cohen, Lenard J. “Politics as an Avocation: Legislativ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Yugoslavia.”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 V, no. 2, (May 1980), pp.175-209.
9. Cohen, Lenard J., and Shapiro Jane P. ed. Communist System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74.
10. Copeland, Gary W. and Patterson, Samuel C. ed. Parlia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Changing Institutions.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11. Dahl, Robert A. ed. Regimes and Opposi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3.
12. Deering, Christopher J., and Smith, Steven S. Committees in Congress. 3rd ed.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97.
13. Dicks, Anthony.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Reforms in the Balance.” China Quarterly, no. 119 (September 1989), pp. 540-576.
14.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System.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65.
15. Edwards, R. Randle; Henkin, Louis; Martin, J. Paul; and Nathan, Andrew J. “Symposium on China and Constitutionalism: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aw, vol. 9, no. 1 (Spring 1995), pp. 1-34.
16. Fewsmith, Joseph. “Institutions, Informal Politics,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China.” Asian Survey, vol. XXXVI, no. 3 (March 1996), pp. 230-245.
17. Galloway, George B.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Congress. New York : Crowell, 1955.
18. Glassman, Ronald M. China in Transition: Communism, Capat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Praeger, 1991.
19. Goehlert, Robert U. and Martin, Fenton S. Congress and Law-making.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1989.
20. Goldman, Merle.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94.
21. Goodin, Robert E., and Klingemann, Hans-Dieter ed. A 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2. Greenstein, Fred I. and Polsby, Nelson W.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8 vols. Mass.: Addison-Wesley, 1975. vol. 5: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and Processes.
23. Hahn, Jeffrey W. Democratization in Russia: The Development of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 New York: M. E. Sharpe, 1996.
24. Harding, Harry.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Reform After Mao.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87.
25. Herman, Valentine. Parliaments of the World: a Reference Compendium. New York : DeGruyter, 1976.
26.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27.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http://www.ipu.org/
28. ------. Parliaments of the World: A Reference Compendium. 2nd ed. Hants.: Gower, 1986.
29. Isaak, Alan C.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3rd ed. Homewood: The Dorsey Press, 1981.
30. Ishiyama, John T. and Velten, Matthew. “Presidential Power and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Post-Communist Politics.”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31, no. 3, pp. 217-233.
31. Jiang, Ping. “Chinese Legal Reform: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Chinese Law, vol. 9, no. 1 (Spring 1995), pp. 67-75.
32. Johnson, Chalmers ed. Change in Communist System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33. Keefe, William J. and Ogul, Morris S. 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3.
34. Keith, Ronald C. China’s Struggle for the Rule of Law.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94.
35. Lane, David. State and Politics in the USSR.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5.
36. Lees, John D. and Shaw, Malcolm. Committees in Legislatur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1979.
37. Li, Jinshan. “The NPC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From Nomenklatura to Selectorate.” Issues & Studies, vol. 34, no. 3 (March 1998), pp. 1-22.
38. Lieberthal, Kenneth G., and Lampton, David M. ed.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39. Lieberthal, Kenneth. Governing China. New York: W. W. Norton, 1995.
40. Little, D. Richard. “Regional Legislatures in the Soviet Political System.”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 V, no. 2, (May 1980), pp.233-246.
41. Loewenberg, Gerhard; Patterson, Samuel C.; and Jewell, Malcolm E. ed. Handbook of Legislative Research.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2. Lubman, Stanley. “Introducti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w.” China Quarterly, no. 141 (March 1995), pp. 1-21.
43. McCormick, Barrett L. Political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Democracy and Bureaucracy in a Leninist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44. McGregor, James P. “Constitutional Factor in Politics in Post-communist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29, no. 2, pp. 147-166.
45. Mezey, Michael L. “The Function of Legislatures in the Third World,”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 8, no. 4 (Sep.-Oct. 1983).
46. Nathan, Andrew J. “China’s Constitutionalist Op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7, no. 4 (October 1996), pp. 43-57.
47. ------. “China’s Path from Commu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4, no. 2 (April 1993), pp. 30-42.
48. ------. “Is China Ready for Democracy?”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 no. 2 (Spring 1990), pp. 50-61.
49. Nelson, Daniel and White, Stephen ed. Communist Legislatur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82.
50. Nelson, Daniel N. “Editor’s Introduction: Communist Legislatures and Communist Politic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 V, no. 2, (May 1980), pp.161-173.
51. Norton, Philip ed. Legislatur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2. ------. Parliaments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Frank Cass, 1990.
53. O''''Brien, Kevin J. and Luehrmann, Laura M. “ Institutionalizing Chinese Legislatures: Trade-offs Between Autonomy and Capacity.”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 XXIII, no. 1 (February 1998), pp. 91-108.
54. O''''Brien, Kevin J. “Agents and Remonstrators: Role Accumulation by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 China Quarterly, no. 138 (June 1994), pp.359-380.
55. ------.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es and Legislative Embeddednes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27, no. 1 (April 1994), pp. 80-107.
56. ------. 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7. ------. "Is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 ''Conservative'''' Legislature?" Asian Survey, vol.XXX, no.8 (August 1990).
58. Olson, David M. Democratic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 A Comparative View. New York: M. E. Sharp, 1994.
59. Ostrow, Joel M.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Legislative Conflict.”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29, no. 4, pp. 413-433.
60. Ouyang, Hongwu. “The PRC’s New Elite Politic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erspective.” Issues & Studies, vol. 34, no. 5 (May 1998), pp. 1-21.
61. Pei, Minxin. “Is China Democratizing?” Foreign Affairs, vol. 77, no. 1 (Jan/Feb 1998) pp. 68-82.
62. ------.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63. Potter, Pitman B. ed. Domestic Law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New York: M. E. Sharpe, 1994.
64. Przeworski, Adam.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65. Rose, Richard. Understanding Big Govern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84.
66. Sartori, Giovanni.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2nd e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7.
67. ------.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68. Simon, Maurice D. and Olson, David M. “Evolution of a Minimal Parliament: Membership and Committee Changes in the Polish Sejm.”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 V, no. 2, (May 1980), pp.211-232.
69. Stavis, Benedict. China’s Political Reform. New York: Praeger, 1988.
70. Tanner, Murray Scot. “Erosion of Communist Party Control Lawmaking in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 138 (June 1994), pp. 381-403.
71. ------. “How a Bill Becomes a Law in China: Stages and Processes in Lawmaking.” China Quarterly, no. 141 (March 1995), pp. 39-64.
72. ------. “The Politics of Lawmaking in Post-Mao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1.
73. Vanneman, Peter. The Supreme Soviet: Politics and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the Soviet Political Syste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77.
74. Walkland, S. A.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Great Britain. New York: Praeger, 1968.
75. Welsh, William A. “The Status of Research on 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 in Eastern Europe.”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 V, no. 2, (May 1980), pp.275-308.
76. White, Stephen. “The USSR Supreme Soviet: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vol. V, no. 2, (May 1980), pp.247-27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