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失衡發展政策之研究--西藏自治區個案研究
作者:黃坤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Kun Hsi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魏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分權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ementDecentra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7
由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受惠於改革開放之賜,經濟表現的突飛猛進,不僅為國際所矚目,相關議題亦有眾多學者、專家進行深入研究。然而,對於大陸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關議題的研究相對而言是較少的。中共所實施的經濟傾斜發展政策對於東部沿海地區創造極佳的優勢,但相對的大陸中、西部地區則在此一經濟改革過程中被忽略。本論文除將探討中國歷史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亦將在經濟層面著重中共統治後,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分析;並對中共區域經濟失衡發展政策作深入的分析與評估。本論文所關注的重點在於大陸內陸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在過去經濟傾斜發展政策及未來中共九五計劃所揭櫫的經濟平衡發展戰略之下,其未來經濟發展之展望。本論文以西藏自治區做為論文研究的個案,乃因其兼具位處大陸內陸及少數民族之特性。分析在中共區域經濟失衡發展政策之下,西藏自治區經濟發展的優勢與阻力;並分析如何運用經濟力量使西藏經濟得以順利發展。期許在本研究的基礎上,有助於提供建議及研究方向,供後續研究者作為推論大陸內陸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未來經濟展望時的例證與參考。
The region of Chinese east owning to economic reformation, have a better preformation. Not only caus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but also had a lot of academic researchs. But these researchs ignored the Chines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enthic region. The unbal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created advantage to eastern part of China Mainland, but this process ignored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 This thesis study the changing of local and center relation in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in economic respect, emphasize lacal and center relation after CCP''s sovereign. This thesis pays more attenetion to the internal region of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past unbal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e goal of CCP''s ninty-five plan to announce bal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se enthic region''s future prospect. Because Tibet has both internal and minor enthic characteristics, the thesis chooses it to be a study case. Under CCP''s unbalance developement policy ,analyz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ibe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y to analyze how to use economic power to develope Tibet. Wish in the base of the thesis can offer suggestion and directionto be a case or reference to future researcher in order to infer the internal and ethic region''s economic propect of China.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王紹光、胡鞍剛,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初版。
王文山,和平七雄論,台北:月旦出版社,民國85年。
中國統計年鑑,1990~1995。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關係」,機遇與挑戰,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6月。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經濟體制的新模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邊,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1年二月,頁17~2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毛澤東,「論十大關係」,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古德曼.西格爾著,溫恰溢譯,鄧後局勢大預測,初版,台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2月。
列寧,「論兩政權並存的局面」,列寧文選,第二卷,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中文本,1949年。
列寧,「革命軍隊和革命政府」,列寧全集,第八卷,中共人民出版社中譯本,1969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4年3月初版。
李維漢,「有關民族政策的若干問題」,共匪重要資料彙編,第4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42年11月。
汪滌世等,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宏觀調控機制,成都:四川省社科院出版,1988年。
辛向陽,大國諸侯:中國中央與地方之結,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11月。
吳國光、王兆軍,「老百姓會不會造反」,鄧小平死後的中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83年初版。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沈立人等編,中國華東沿海開放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3年。
房維中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198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周太和主編,當代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周偉林,中國地方政府經濟行為分析,一版,上海:新華書店,1997年4月。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法務部調查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共法律彙編,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78年12月。
郭樹清著,經濟體制轉軌與宏觀調控,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涂子麟,國父思想,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7年2月。
胡耐安,邊疆民族志,台北:蒙藏委員會,民國59年11月。
施正一,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經濟開發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9月。
桂世鏞,中國經濟調節的理論和實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郝時遠,中國的民族與民族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達開,「中國、華夷、藩漢、中華、中華民族-一個內在聯繫發展被認識的過程」,費孝通等著,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
陳雨晨,中共經濟建設的戰略與佈局,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76年。
陳琦偉,國際競爭時代的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89。
陳玉光、張澤厚,中國人口結構研究,第二版,山西:經濟出版社,1991年4月。
陳治世,西藏經濟交通建設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陸委會委託研究計畫,民國84年。
常霞青著,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密宗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80年。
翁獨健,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馬洪主編,現代中國經濟事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馬 寅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常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3月。
馬立誠、凌志軍,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民國87年6月。
康樂,歷史學與社會學,台北:華世書局,民國60年12月。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上冊),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5年。
張致富,中國投資環境,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3年。
張 欣,「論在中國大陸實施區域經濟自治」,陳一諮等編,中國大陸的改革與發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張之傑譯,A. C. Riencout原著,世界屋脊-西藏及其密學,台北:世茂出版社,1991年。
張維迎,博奕理論與訊息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3年。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費孝通等著,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
黃佩華,「計劃與市場:毛澤東之後中國地方政府的作用」,雷仆實、吳敬璉編,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年。
傅豐誠,「中共經濟管理的歸屬及其對外商的影響: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于宗先、高長編,海峽兩岸經濟關係之探索,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1年。
黑龍江日報編,著名經濟學家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程國強,「地區經濟差異與扶貧計劃」,1996中國經濟大趨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民國77年。new window
楊學義,地方財政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國光,改革、穩定、發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年7月。
劉國光主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劉 洪,「中共國家計委長期計劃書」,中國國情,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二版。
劉佩瓊,「民工潮的背景與對策」,1995中國經濟大趨勢,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4年2月。
劉 江,中國西部地區開發年鑑1979~1992,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12月。
學習問答編輯小組編,學習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二版,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6月。
樓繼偉、蕭杰、劉力群,「關於經濟運行模式與財政稅收改革的幾點思考」,中國經濟改革的總體設計,北京: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
薩公強,中共十年經改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年5月。
薄貴利,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嚴家其,「應建立有邦聯特色的聯邦」,何頻主編,鄧小平之後的中國,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
龐平平,「鄧小平關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問題的哲學思考」,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哲學思想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鐘成勛,地方政府投資行為研究,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1993年。
顧建一,「適應戰略轉變,在忍耐中求發展」,論我國現階段國防經濟問題,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4月。
懇 覺,「西藏佛教源流考」,收錄於西藏學叢書編委會所編,西藏佛教史論集,台北:文殊出版社,民國86年。
(二)、期刊論文
孔裕植,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與地方關係之研究-地方保護主義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王滬寧,「中國變化中的地方與政府關係:政治的含義」,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1988年,頁1~12。
王 元,中國的權力鬥爭與路線鬥爭,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10月。
王 輝、胡鞍鋼、鄒左軍、陳思,「新體制下政策博奕研究」,北京:中國發展與改革,第11期,1987年,頁10。
王振輝,「現階段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化-政、經、軍三個角度的觀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11期,民國84年11月,頁55~64。
王炳章,「從諸侯經濟走向諸侯政治(下)-鄧小平威權消失後的中國」,香港:前哨雜誌,1994年2月,頁41~43。
王章陵,「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分離運動的分析」,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3期,民國86年3月,頁5~16。
王太福,「西藏經濟發展的幾個戰略性問題」,拉薩:西藏研究,1998年第1期,頁1~6。
王吉文,「論南昆鐵路對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拉薩:西藏研究,1998年第1期,頁26~30。
王維芳,「美國對西藏之政策研究」,台北:中國邊政,119期,民國82年3月,頁17~29。
方 山,「大陸少數民族人口結構」,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7期,民國83年7月,頁45~54。
尹慶耀,「談中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民國82年11月,頁17~23。
巴特爾、莫建成、隋武起、「論擴大開放對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8月,頁27~31。
田 力,「大陸新稅制改革的特點」,香港:當代月刊,第一期,1994年1月15日,頁30~40。
石之瑜,「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現代化中調適問題初瞰」,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5期,民國87年5月,頁5~14。
亦 然,「中國大陸:面臨一個權力分化的時期」(下),台北:中共研究,第24卷第10期,民國79年10月,頁75~86。
李永翹。「論當前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及其原因探討(下)」,台北:中共研究,第30卷第11期,民國85年11月,頁71~84。
李國平,「西北地區發展戰略的選擇」,北京:經濟界,1997年第1期,1997年2月,頁70~73。
李有義,「我國民族學的回顧和展望」,北京: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1980年1月,頁1~7。
李錦、仁真洛色,「論藏族文化史的分期」,北京:中國藏學,1995年第1期,頁59~67。
江村羅布,「政府工作報告-1997年5月15日再自治區第六屆人大五次會議」,北京:西藏統計年鑑,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年,頁1~7。
仲 夏,「中共近年來加強中央集權的實質及其發展趨勢」,台北:中共研究,第29卷第7期,民國84年7月,頁20~27。
吳 庚,「韋柏政治理論的哲學基礎」,台北:台大法學論叢第28輯,1980年4月,頁275~285。
吳安邦,「1997年中共少數民族問題」,台北:中共研究,第32卷第1期,民國86年1月,頁82~94。
何 頻,「地方諸侯,勢力舉足輕重」,香港:南北極,1992年9月,頁34。
何景熙,「關於全國主要藏區資源經濟的人口容量的幾個問題」,北京:中國藏學,1995年第4期,頁3~21。
沈立人、戴圓晨,「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北京:經濟研究,1990年3月,頁12~21。
邱宏輝,「對中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研析」,台北:中共研究,第26卷11期,民國81年11月,頁64~89。
邱巍原,「對中共財政改革之研析」,台北:中共研究,第28卷4期,民國83年4月,頁70~77。
周枝田,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策略與「諸侯經濟」之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7月。
周雪光,「論『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北京: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論文,第5期,1991年3月,頁1~2。
東噶爾,「古雷寺與道幡社區之宗教性消費」,拉薩:西藏研究,1997年第四期,頁85~89。
陶長松,「略論藏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演變」,拉薩:西藏研究,1998年第一期,頁75~80。
林理建,「中共諸侯經濟評析」,台北:中國大陸月刊,民國79年10月,頁34~37。
林理建,「地方主義勢力抬頭」,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週刊,第445期,民國79年12月3日,頁19~20。
林 凌,「東西部差距擴大問題分析」,北京:經濟研究,第7期,1996年7月,頁46~53。
林恩顯,「中共少數民族分析」,台北:東亞研究季刊,第18卷2期,民國75年10月,頁8。new window
林至善,「西藏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1980~198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7月。
金兆鴻,「從歷史看西藏與中國的關係」,台北:中國邊政,115期,民國81年3月,頁1~8。
金兆鴻,「從近代中共對西藏措施看其對藏政策之轉變」,台北:中國邊政,117期,民國81年9月,頁1~9。
郭錫鍜,「江核心權力結構面臨挑戰」,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2期,民國86年2月,頁4~15。
孫 開,「地方保護主義與政府間財政關係」,福建:中國經濟問題,第六期,1994年11月,頁33~37。
孫 勇,「新西藏經濟發展之路」,北京:中國藏學,1995年第3期,頁66~73。
郝致誠,「中共少數民族政策與民族問題」,台北:匪情月報,第26卷3期,民國72年9月,頁4。
翁嘉禧,「中國大陸諸侯經濟初探: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經濟面分析」,台北:思與言,第30卷第2期,民國81年6月,頁109~141。new window
高 長,「大陸吸引外商投資政策與總體經濟環境評析」,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5期,民國86年5月,頁45~65。
胡恩台,「中國大陸一級行政區工業經濟效率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DEA)之應用」,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7月。
胡乃武、韋偉,「區域經濟發展與中國宏觀經濟管理」,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二期,頁38~49。
胡兆量,「中國七個經濟區域評價」,長沙:經濟地理,第17卷第1期,1997年3月,頁1~6。
陶長松,「略論藏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演變」,拉薩:西藏研究,1998年第1期,頁75~80。
桑 杰,「甘肅藏區寺院經濟探析」,拉薩: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頁17~23。
陳定中,「中共的經濟體制改革問題」,台北:匪情研究,第28卷第3期,民國74年3月,頁45~47。
陳德昇,「中共的政經改革互動關係與影響」,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4期,民國82年4月,頁19~29。new window
陳德昇「1995年大陸經濟情勢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3期,民國85年3月,頁5~19。new window
陳北新,「各地市場封鎖現象嚴重」,台北:中共問題資料週刊,第448期,民國79年12月24日,頁21~25。
陳 石,「中央與地方『量的消長』」,香港:當代月刊,1992年8月15日,頁23~24。
陳文暉、裴成榮,「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及其協調方略」,陝西:經濟改革,1996年第1期,1996年2月,頁3~6。
陳 元,「我國經濟的深層問題和選擇(綱要)」,北京:經濟研究,1991年第4期,頁18~19。
陳崇凱、顧祖成,「元明中央對西藏經濟的扶持政策及作用」,北京: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頁24~30。
陰法唐,「再論老西藏精神」,北京:中國藏學,1998年第1期,頁3-10。
耿香玲、夏陽,「西藏發展市場經濟的制約因素及政府宏關調控職能的特殊性」,北京:中國藏學,1995年第3期,頁101-105。
游豐吉,「對中共反貧困戰略之探討」,台北:中共研究,30卷4期,1996年4月,頁46~57。
袁剛明,「地區經濟差異與宏觀經濟波動」,北京:經濟研究,第10期,1996年10月,頁49~56。
馬 飆,「論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北京:民族研究雙月刊,1993年第二期,頁9~10。
陸德民、呂曉剛、劉剛、張改枝,「中西部開放、開發策略研究」,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1997年1月,頁21~27。
曹佑功、李廷棟,「西藏的礦產資源」,北京:中國西藏,1996年3月,頁56~57。
張雅君,「論中共的地方主義」,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0期,民國82年2月,頁5~18。new window
張雅君,「財政動機下中國大陸省級政府的經濟自主行為及其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11期,民國84年11月,頁48~64。new window
張鎮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軍事經濟及其運行對策研究」,武漢:軍事經濟研究,第16卷第1期,1995年1月,頁55~60。
張落成、吳楚才,「我國地區經濟差異趨勢分析及其對策」,福建:中國經濟問題,1995年第5期,頁19~24。
張可雲,「青康藏高原戰略產業的選擇與發展方向研究」,拉薩: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頁20~26。
黃仁偉,「論區域經濟與諸侯經濟」,工業科學,1995年第8期,頁22~26。
黃仁德、鄭文發,「中共的財政調控、外資運用與諸侯經濟」,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12期,民國85年12月,頁24~59。new window
黃 興,「湄洲島開發政策背離中央指示」,香港:百姓半月刊,1991年7月,頁30~31。
黃田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中國地理,1993年11月,頁101~108。
黃政明,「論毛澤東的財稅思想」,上海:財經研究,第12期,1993年12月,頁20~31。
黃友信,「中共的少數民族政策與社會控制」,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5期,民國84年6月,頁55~74。
程超澤、吳前進,「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趨勢」,台北:經濟前瞻,第30號,民國82年4月,頁65~70。
程必定,「區域外部性內部化和內部性外部化-縮小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一種思路」,北京:經濟研究,第7期,1995年7月,頁61~66。
葉章美,「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權」,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12期,民國84年12月,頁6~22。new window
葉文振,「先富政策和兩極分化-論鄧小平的先富思想及其實踐問題」,福建:中國經濟問題,第1期,1997年1月,頁48~54。
葉小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成因」,拉薩:西藏研究,1994年第1期,頁1~10。
葛敦華,「從三民主義觀點看西藏高原在國防地理上的戰略價值」,台北:中國邊境,101期,中國邊境雜誌社,民國77年,頁4~8。
楊中美,「中國中部與中西部地區發展傾斜」,從九五計畫展望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政經所與行政院陸委會合辦,民國86年6月7日至8日。
楊家林、王迅,「論地方保護主義」,北京:經濟科學,1991年第3期,頁60~67。
楊汝岱,「關於縮小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差距的幾個問題」,北京:人民論壇,1994年4月,總第49期,頁24~26。
靳江好、施文波,「全國首次民族地區行政管理研討會綜述」,北京:民族研究雙月刊,1994年第二期,頁11。
潘建生,「市場資源下藏族文化資源開發初探」,拉薩:西藏研究,1998年第一期,頁81~84。
趙穗生,「中共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從強制到協商」,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8期,民國81年8月,頁32~40。new window
蔡嘉裕,「從大陸分稅制論其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與問題」,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1期,民國87年11月,頁25~43。new window
廖淑馨,「中共對少數民族的宗教政策」,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3期,民國83年3月,頁38~47。
廖淑馨,「美國國會對西藏問題之立場」,台北:美歐月刊,第9卷第12期,民國83年12月,頁40~53。
蔣清海,「對區域傾斜政策的分析與反思」,雲南:雲南社會科學,第4期,1995年4月,頁20~29。
蔣清海,「論中國區域分工的重塑」,北京:中國地理,第11期,1992年11月,頁93~98。
蔣清海,「諸侯經濟與國民經濟的區域調整」,福建:中國經濟問題,第2期,1996年2月,頁17~25。
蔣德馨,「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地方政府角色之變遷」,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0期,民國87年10月,頁53~71。
鄭竹園,「大陸西部地區經濟潛力與發展途徑」,西寧: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1月,頁1~6。
劉存星等,「東中西部農村差距有多大?」,北京:中國農民,第一期,1994年,頁10~19。
劉 虹,「地區經濟問題簡論」,北京:中國地理,1991年2月,頁33~37。
劉約翰,「從經濟起伏與政策變遷看中國大陸城市化的過程(1949~1995年)」,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12期,民國85年12月,頁17~36。
劉仲藜,「關於199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199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北京:新華月報,總第641期,1998年4月,第32~33頁。
魯 競,「中共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狀況分析」,台北:中共研究,第32卷第2期,民國86年2月,頁104~117。
黎 健,「中共發展大陸中、西部地區之經濟戰略」,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11期,民國85年11月,頁18~26。
蕭傳江,「談新時期西藏經濟加速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拉薩:西藏研究,1995年第4期,頁17~21。
謝 筱,「中央出謀對付諸侯經濟」,香港:爭鳴月刊,1990年9月號,頁50~53。
謝玉紅,「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市場經濟要先突破思想觀念」,福建:中國經濟問題,第六期,1994年6月,頁53~56。
「對中共軍事體制改革的評析」,台北:匪情研究,第28卷第7期,民國74年7月,頁1~7。
韓 光,「西藏扶貧問題之研究」,拉薩: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頁12~19。
謬建平,「我國中西部地區加快農村小康建設問題探討」,北京:農村經濟問題,1997年第2期,第16頁。
閻 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8期,民國80年4月,頁8~10。
瞿明安,「現代化過程中邊疆民族生活方式的適應性」,北京: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頁22~26。
羅海鎮,「黨內腐敗現象探源」,人民日報,1988年6月18日。
羅濟偉,「中共財政體制與中央地方財政關係之研究-賽局理論的應用」,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魏后凱,「論我國宏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北京:中國地理,1992年11月,頁62~66。
魏 萼,「中國中西部經濟開發的問題與對策」,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與世界社主辦,中國中西部經濟發展研討會,1994年7月14日。
魏 萼,「經濟中國三隻手的思考-文化的動力、政府的拉力、市場的主力」,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1998年5月4日至5月8日。
蘇發祥,「論清朝治理西藏地方的經濟政策」,拉薩:西藏研究,1997年第4期,頁65~76。
譚立人、周原孫,「唐蕃交聘表」,北京:中國藏學,1990年第二期,頁150~156。
龍飛,「中共能否如其實現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台北:中共研究,第31卷2期,1997年,頁25~36。
二、英文部份
(一)專書
Bel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Allen & Unwin, 1962。
Bell D. A., Brown D., Jayasuria K.and D. M. Jones, Towards Illiberal Democracy in Pacific Asia, New York: St. Martins’s Press, 1995.
Brustein W., The Social Origins of Political Regionalism: France, 1849-1981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8.
Cannon T., “Regions: Spatial Ineguality and Regional Policy” in T. Cannon and A. Jenkins ,eds., The Geography of Contemporyary China, London: Routledge, 1990.
Carew Hunt R. 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munism, England: Penguin Book Ltd., 1963.
Congressional Record , House Resolution,1987~1991.
Easton D.,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Viley and Sons, Inc, 1965.
Emmanuel A., Unequal Exchange: A Study of the Imperialism of Trade ,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2.
Forbes Andrew D. W., Warlords and Muslims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Frank A. G., 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69.
Frederick En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 trans. by Clenens Dut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9.
Grunfeld A. T., 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Hechter M., Internal Colonilism: 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 1536-1966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Huntington S.,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York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Lary D., Region and Nation: The Kwangsi Clique in Chinese Politics, 1925-1937,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Lary D., Warlord Soldiers: 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Malloy J. M. and M. A. Selugson, Authoritarians and Democrats,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7.
Marx K. and F. Engels.,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 in Robert C. Tucker, ed., The Marx-Engels Reader,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72.
Michael C., The Status of Tibet, New York: Westview Press, 1987.
Riskin, C.,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SCPS Yearbook on PLA Affairs: 1987, edited by Richard H. Yang (Kaoshiung ,Taiwan, R. O. C.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1988), p.23 and China’s Military: The PLA in 1990/1991, edited by Richard H. Yang , Kaoshiung ,Taiwan, R. O. C.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1991.
Segal G., China Changes Shape: Reg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Adelphi Papers 287, London: Brassey’s for IISS, March 1994.
Shakabpa W.D.,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3rd. New York : Potala Publications,1984.
Smith A.,(1789) Cannan, E.,(1904) Stigler, G. J.,(1976),The Wealth of Na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Sutton D. S., Provincial Militarism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 The Yunnan Army, 1905-25,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0.
Zheng Yong-nian, Quasi-Coporatism, Developmental Localism, and Behavioral Federalism,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4.
(二)、期刊論文
Aukatsang K. D., “Tibet and the Impending leadership Changes in Washington and Peking”, Tibetan Review, October 1922, p.20.
Becker J. and Javetski B., “ a Tinderbox in Tibet Inflames U.S.-China Relations”, Business Week, October 26, 1987. P.53.
Christine P. W. Wong,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Chinese Industry: The Maoist Legacy and Prospects for the 1980,” in U.S. Congress Joint Committee, China’s Economy Looks Toward the Year 2000, Vol. 1, Washington D. C. :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Cohen P. A.,“ The Post-Mao Reform in Historical Prespectiv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7, No.3, (August 1988), pp. 518~540.
Doherty C.J., “Bush meets with Dalai Lama: Visit highlights China Policy”,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eekly Report, Vol.49, April 20, 1911, p.1002.
Francis L.K. Hsu, “Opportunity & Cultur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hereafter JOCS) (Taipei), No.1 (June 1989), pp. 25~26.
Freeman R. A., “Trouble in Shangri-la”, 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 Vol.54, January 15, 1988, p.223.
Goodman David S. G., “Province Confornting the State? ”, In Kuan Hsin-Chi and Maurice Brossead ed., China Review, 1992, pp.1~20.
Hueglin T. O. , “ Regionalism in Western Europe: Conceptual Problems of a New Political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s (New York), Vol.18, No.4, (July 1986), pp.102~117.
Lewis-Beck M. S. and T. Rice, “Localism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he Home State Advantag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Texas), Vol. 27, No. 3, (August 1983), pp. 548~556.
Lieberthal K.and M.Oksenberg,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 ,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139~149.
Luttwak E., “The ABC’s of Tibet”, The New Republic, Vol.200, April 17, 1989. p.16.
Ma, Jun., “Modeling Central-Local Fiscal Relation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No.6, (1995), pp. 105~136.
McMillen D. H., “ The Urumqi Militrary Region : Defense and Security in China’s West”, Asian Survey, Vol.22, No.8(August ,1982), p.724.
McMillen D. H. , “ The PLA and Regionalism in Hong Kong”, The Pacific Review, Vol. 7, No. 1, 1994, pp.57~66.
Naughton B., “The Third Front: Defenc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Interior”, The Chinese Quarterly, Vol. 115,No.3, (August 1988), pp.351~386.
Peter Kien-hong Yu, “Regional Military Separatism After Deng Xiaop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Vol.11, No. 1, (Spring 1992), pp.3~17.
Peter Kien-hong Yu, “Regionalism and the Chinese Military Area Commands” ,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R.O.K.), Vol.4, No. 2, (Winter 1992), pp.175~205;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by Japan Military Review, (October 1992), pp.110~121.
Peter Kien-hong Yu, “Regional Military Separatism in Communist China”, Global Affairs, Vol.8, No. 2, (Spring 1993), pp.154~166.
Peter Kien-hong Yu, “Potential Areas of Chinese Regional Military Separatism ”,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Affairs, (Singapore), Vol.15, No.4, (March 1994), pp.464~498.
Peter Kien-hong Yu, “Regional Military Separatism After Deng? ”, Execu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U.S.A.), (June 1994), p.47.
Peter Kien-hong Yu, “‘Taiwanese,’ Regionalism in the Mainland, and Chinese Federatio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Far Eastern Studie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Moscow, Russia, December 27~30, 1995.
Roy J. S., “Human Right Situation of the Tibetan Peopl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17, December 1987, p.49.
Samphel T., “The U.S.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and the Tibet Issue”, Tibetan Review, September 1992, p.20.
Teufel Dreyer June, “ Regionalism in the PLA”,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The Impact On Security Policy, IISS/CAPS Coference, Hongkong, (July 1994), pp.8~10.
Vause W. G., “ Tibet to Tienanmen: Chinese Human Rights and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Vanderbilt Law Review, Vol.42, November 1989, p.1576.
Weissman S., “ Last Tangle in Tibet”, Pacific Research and World Empire Telegram ,Vol.4, No.5, pp.1~18.
Yang Dali, “Patterns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a Quarterly, No.122, 1990, pp.230~257.
Zhao, Simon, Xiaobin, “Reform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1953-1989, China Report Vol.30, No3, (August 1994), pp.331~34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