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農村村自治制度之研究(1978-1998):一個蘇南農村的個案研究
作者:陳淳斌
作者(外文):Chun-Pi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三民主義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希煌
周繼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中國大陸村民自治大陸農村農村改革Mainland ChinaVillagers'' Self-Governance SystemRural ChinaRural Refor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2
村民自治制度可說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一部份,而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在於經濟上主張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在政治上根本否定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議會制、多黨制、分權制和形式上規定的公民個人權利;例如:以自由、平等、個性解放、主權在民等理念為主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就馬列主義的觀點而言,資本主義的民主是有階級性的,它是同生產資料的佔有和政治上的統治聯繫在一起,所以只能為一部份人所享受,因此,民主、自由和人權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都是資產階級享受的特權。所以,馬列主義者主張集體自由、階級自由和社會自由,批判資本主義民主所主張的個人自由。村民委員會雖然是群眾性的基層組織,但從制度運作的角度來看,其範圍仍不能脫離所謂「四項基本原則」。也就是說,村民自治仍然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方向、宣傳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並且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的作法。這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提供了民主改革的正當性理論架構,而且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保証。
大陸農村村民自治的形成背景,主要是國家為因應八十年代在農村所推行的重大經濟改革一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逐漸在農村產生的一連串的政治、社會、經濟變化所採取的一種回應措施。另外,國家也為解決其在農村統治上所面對的正當性危機時,所不得不然的一種必要政策。也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國家在應付基層政治組織衰敗、地方代理人權力失控、幹群關係緊張,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國家在農村地區統治能力與合法性雙重危機時,唯一可供選擇的政治機制。
村民自治的意識型態既奠基於社會主義民主,而社會主義式民主的制度運作法則,是建立在所謂民主集中制、共產黨一黨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等幾項基本原則上。這些基本原則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共黨在整個權力結構中仍保有最高的統治地位和領導權。另外,國家在農村的控制力並未如一般者所預料的,是一種逐漸弱化的趨勢。事實上,從法制規範層面來看,村自治制度如果真能按照中央民政部的構想實實在在去推行的話,確實有利於重新鞏固共黨在農村的統治地位,這可以說是其制度設計上的理性面。
社會主義民主表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方面,就是「民主集中制」。這種民主集中制的意義是指「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以及「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因此,民主與集中是辯證的統一。所謂「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則又是指:黨的領導機關是在民主基礎上由黨員所選舉產生的,黨的指導方針與決議,也是在民主基礎上由民眾意志集中起來的,並且為黨的下級組織和黨員所服從。黨內秩序是由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各個部份組織統一服從中央的原則」。至於「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是指:黨的一切會議由領導機關召集,一切會議的進行是有領導的,一切決議和法規的制訂,是經過充分準備和仔細考慮的;一切選舉是有審慎考慮過的候選名單的,全黨是有一切黨員均要履行的統一的領導機關」。由此可以了解:在中共統治之下,民主永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所以採行民主乃在於啟發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民主須為集體主義服務,依環境局勢的需要,可以伸縮作彈性的運用。必要是隨時可以葬送民主,集中才是集體主義的主要考慮。
共黨既是一個號稱以人民為名的集體主義政黨,在集體主義前提下,要求黨員必須忘記小我、為共同目標毫不自私的工作。民主集中制要求由民主到集中的過程,既然強調意見的集中,所以經過黨員群眾充份討論和決議的事項,則不再允許黨外的討論。所以一切黨外的反對意見、競爭性政黨均不得存在。這種理論,根本否定了個人自由、不同意見間妥協的必要性,也使得民主制度的運作,仍必須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展開。
村民自治的理論假設認為:為解決黨的官僚主義、權力過於集中以及幹部廉潔等方面的問題,透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四大民主制度的運作,可以提昇國家統治上的正當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善幹群關係、穩定社會秩序。因此,民主化的動力主要是由自上面放權給地方,以尋求地方對政策的支持及調動地方積極性。換言之,是一種由上而下(Top-Down Model)的趨動模式。
村民自治的制度內容包含兩大部份:一為村自治的組織體系;二為村民自治的管理體系,依相關法律規範,目前村民透過民主選舉方式選出本村的村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委員三人共同組成的村民委員會,此外村民依每十至二十戶為一單位,則又推選出村民代表,以代替村民行使對村民委員會的人事、財務、政務的監督權,另外村民代表對村內重大事務則可行使決定權,村委會必須依照村民代表會的決議行事,不得違反村民代表會的決議內容,最後村民的自治法規在不違反國家政策、法令的前題下,村民可透過村民會議共同制定所謂的村規民約或村民自治章程,以此構成村民的最高指導原則或行事的共同規範與準則,因此這部村民自治章程又被稱之為「村民的小憲法」,基於上述的制度規範所形成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乃共同構成村民自治的四大制度內容,亦為村民自治制度的真正核心之所在。
大陸農村自治的實踐經驗顯示:村自治的推行,是希望經由放權給農民,並經由國家賦予制度上的權力,以保證國家政策,在農村地區易於執行與落實。但這項重大的制度變革,在各個地方由於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制度環境,而有其不同的執行效果。就以希望村為例,在民主選舉方面,村民在整個候選人的提名過程中,是處於被動地位的,而且法律亦沒有賦予村民應有的提名權,所以村民也從未提名過一個人。在訪談中得知:有許多村民甚至不知道村主任是村民選舉產生的,事實上,村主任和所謂「鎮管幹部」的提名權,仍掌握在鎮黨委書記的手中,形式上各種組織均可提出人選,但真正的人選卻早已內定了,至於什麼民主協商、三上三下等方式,似乎仍不存在。在民主決策方面,基本的制度設計是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就村內重大事情必須由村民代表決定,而黨支部卻無權更改村民代表會議的決議內容。但實質上,制度上的村民代表會,根本從來沒召開過,所以就村內決策而言,簡單一句話,仍黨支部書記一個人說了算。再就民主管理而言,照理論上來看,村內的村民自治章程,應由村民代表集體討論決定之,而不是照上面定的範本照抄一遍,然而事實即是完全由縣裡統一布置,然後再發至各個村落。最後在民主監督上,村內財務、政務可說完全沒有公佈過,再加上村民代表會也未曾召開過,所以也無法負起監督幹部的責任。反而黨員同志在每年的「三級幹部會議」中,才有機會對村內事務發表個人意見、形成若干的監督效果。所以,村民透過會議形式,以形成對幹部的監督作用的理想,仍有一段的差距。吾人以為形成上述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主要的因素有下列幾項:幹部的不配合、村民文化素質、村集體經濟的薄弱、傳統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村自治實施後的政治影響在希望村的個案中發現,由於制度推行的不夠徹底以及形式主義的作祟,使得村民自治對村民與村委會、村委會與鎮政府、村幹部的角色扮演所能產生的效果,並不如國家預期的理想。村民仍將村幹部當成是政府的代表、鄉鎮政府亦將村委會幹部當作是人民公社時期的下級幹部在管理,由法規上所期望的領導關係變成指導關係,並沒有在村內真正落實。處在國家與社會中間地帶的村幹部,在兩者之間的利益權衡考量,仍是自己利益的保衛者。依恃關係與網絡在新的制度環境系絡中仍然非常盛行,幹部靠著權力的行使、資源的分配,將權力市場化,並從中收取相當的利益。
深入探討大陸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後本研究提出幾項建議:確立以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分權制衡等保障機制型的民主思想,重新為社會主義式民主注入新的理論架構、並對民主集中制這種不符合時代趨勢的制度原則,逐步改進廢棄,並賦予大陸公民更多的自由和民主權利。同時,允許公民可以自由組黨、建立多黨競爭的機制。黨、政、企三者的關係也必須在法規上再給予明確的區分。至於地方性選舉法規操作性不足問題,則應在法規上再加給予強化 。另外,村民代表會的性質、地位和法定職權、地位不明確,應規定村民代表會議是推行村民自治的重要議事機構,任何有關村委會自治事項的實施,以及如何落實國家所交付的任務,村委會均必須向村民代表會議報告。中央及地方民政部門應嚴格監督村自治的執行,並給予不遵守法規者或搞形式主義者必要的處罰。
最後,對於大陸民主化的進程問題,本研究以為:中國農村地方選舉的產生,並不是因中共被迫於社會改革壓力,而實行的一種民主制度。反而是它欲修正自毛時期以來,過於專制以及高度官僚主義帶來的種種弊端,所採取的主動出擊策略。例如:打擊地方黨政官員權力腐敗和形式主義等。事實上,中共從農村釋放出一些權力,一方面固迫於某些無奈;但在另一方面,則因為民主在農村的實踐,不僅對它政權的危害可以降到最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反而有助於政權的鞏固和合法性的提昇。這可以從自80年代開始的民主改革,和基層選舉一直就是處於中央政府的絕對控制之下。以及,選舉制度的推行,到目前為止,亦從來沒產生所謂「民主的反對力量」等事實,可以觀察出來。因此,未來中國民主化的前景,可說取決於中共對民主的容忍程度成份居多。然而,其轉型的步調將會如何?仍是一件國際之間值得再觀察的重要課題。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長久以來,對中國的某些活躍份子、甚至包含西方政、學界的人士在內,一直期盼中國可以經由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將會自然地促成一種政治演化的出現。例如:政府對經濟放鬆控制、逐漸接納西方某些民主價值、對技術、經理階級自由化要求的讓步等主張。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共會採取真正民主的兩個最重要條件的其中一個:自由的普選、獨立的新聞自由。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 書籍
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政治組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關於民主集中制、基層黨組織建設培養選拔的論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中國年鑑,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北京:中國年鑑出版社,1995)。
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編,實踐與思考: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1992年年會論文集(北京:萬國出版社,1993)。
王文學,農村改革與發展若干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王 穎,新集體主義:鄉村社會的再組織(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
王振耀等著,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制度(北京:中國社會出版,1993)。
王振耀等編,中國鄉鎮政權的現狀與改革(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a)。
王振耀等著,中國農村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b)。
王振耀等著,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法律制度(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
王振耀等編,鄉鎮政權與村委會建設(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
王崑義,城鄉裂變與中共的農村改革(台北:正中書局,1995)。
王銘銘,社區的歷程:溪村漢人家族的個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王曉毅等著,中國村庄的經濟增長與社會轉型(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
天兒慧,中國:蛻變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牛若峰主編,20世紀90年代中國農業發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1926-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編,村民自治辦法探索:貫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經驗選編(北京: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農村處,1991)。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農村處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有關法規、文件及規章制度匯編(北京: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農村處,1994a)。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農村處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有關法規及資料匯編(北京: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農村處,1994b)。
石之瑜,中共法制理論解析:關於中國特色之論爭(台北:三民書局,1993)。
石之瑜,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一文化篇:集體主義的民主(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8)。new window
白益華編,全國村民自治示範工作經驗交流暨城鄉基層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a)。
田穗生等,鄉鎮政權建設(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庄仁興主編,江蘇省鄉村經濟類型及其形成的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江蘇省民政廳編,村委會選舉工作指南(江蘇:民政廳印行,1995)。
江蘇省統計局編,江蘇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5)。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6)。
李超貴,中國農村大寫意(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
李學舉,中國城鄉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李鴻禧 (1990) 憲法、憲政之生理與病理(台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中國改革的考察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林文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之大陸農村現狀(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
林長盛,大陸農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
周其仁編,農村變革與中國發展(上、下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b)。
周雪光主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胡必亮,中國村落的制度變遷與權力分配(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a)。
胡必亮等主編,當代中國的村庄經濟與村落文化(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b)。
馬洪等主編,中國發展研究(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
孫達人,中國農民變遷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徐 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b)。
許志雄,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a)。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b)。
黃樹民,林村的故事(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4)。
陸學藝著,當代中國農村與中國農民(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
陸學藝編,改革中的農村與農民(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室,農村政策文件選集(北京:新華書店,1990)。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陳支平,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
陳明通等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
張天榮編,黨的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與實踐(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台北:東華書局,1988)。
張厚安主編,中國農村基層政權(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a)。
張厚安等主編,中國農村基層建制的歷史演變(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b)。
張厚安等主編,中國鄉鎮政權建設(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c)。
張厚安,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一歷史篇:中國特色的農村政治(鄉政村治的模式)(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8)。new window
張勁松等著,中國農村政治穩定與發展(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
張曉山,走向市場:農村的制度變遷與組織創新(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
華爾德 (Walder Andrew G.),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董輔礽,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構建(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萬 里,萬里論農村改革與發展(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
葉新興等,大陸沿海地區農村基層發展研究:從農村組織談起(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
楊開煌等編,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一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new window
鄒 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香港:三聯書店,1987)。
潘乃谷等主編,社區研究與社會發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劉振傳,鄉村組織體制改革(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7)。
劉勝驥,共黨民主集中制之批判(台北:正中書局,1981)。new window
樊 綱,漸近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黎安友,中國的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
謝慶奎等著,縣政府管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1995)。
羅成徽主編,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
(二) 期刊、論文
大陸研究工作會編,「大陸農民問題嚴峻及其影響之研析」,大陸情勢雙週刊(台北),第1260期(1997),頁1-9。
于耀門,「大陸農業合作化演進與調適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王 旭,「鄉村中國基層民主:國家與社會互強」,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4月號(1997),頁147-158。
王 旭,「探求新的民主化模式:鄉村中國的基層民主」,當代中國研究(台北),總第56期(1997),頁145-167。
王仲田,「論中國農村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台北:兩岸農村基層建設研討會論文,1996),頁1-23。
王邦佐,「對建構中國民主基礎工程的有益探索一評中國農村村民自治」,求是(北京),第20期(1998),頁1037。
王宜春,「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及其行為規範初探」,中國農村經濟(北京),8月號(1997),頁40-44。
王宗儒,「危險的裂痕:農村黨群關係疏離一湖北省鍾祥縣黨群關係調查」,社會(北京),2月號(1990),頁9-11。
王習加,「農村幹群何以如此緊張」,社會(北京),11月號(1991),頁18-19。
王振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道路的現實選擇:山東省強化村民自治建設的探索與啟示」,政治學研究(北京),第4期(1997),頁46-52。
王振耀,「村民自治一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堅實基礎」,瞭望(北京),第49期(1998),頁15-16。
王漢生,「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的工業化與農村精英構成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總第9期(1994),頁18-36。
王曉毅等,「淺談當前中國農村社會整合」,社會學研究(北京),第2期(1991),頁14-17。
王奮宇,「中國改革與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結構變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1卷,總第2期(1992),頁73-81。
石之瑜,「大陸農村自治中的民主改革」,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1卷第8期(1995a),頁60-67。
石之瑜,「大陸農村民主建設中黨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8期(1995b),頁27-39。new window
石之瑜,「大陸推動農村自治的若干問題」,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0卷3期(1996a),頁107-117。new window
石之瑜,「中國大陸農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問題」,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2卷2期(1996b),頁62-69。
石之瑜,「海峽兩岸少數民族地區選舉實踐中的若干思路」,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6期(1998),頁14-22。
白益華,「論中國農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台北:兩岸農村基層建設研討會論文,1996b),頁1-17。
白益華,「論中國農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內容及效果」,政治學研究(北京) (1997),頁14-19。
白 鋼,「村民自治: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上、下)」,中國研究月刊(北京),6月號(1996),頁2-10,44-50。
白 鋼,「中國村民自治法制建設平議」,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3期(1998),頁10-15。
包淳亮,「中國大陸村民委員會之研究」,(台北: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田百春,「進一步鞏固農村穩定發展的政治基礎一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民主政治建設座談會綜述」,求是(北京),第22期(1998),頁1110-1115。
朱又紅等,「村民委員會與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變遷」,社會學研究(北京),第3期(1996),頁32-40。
任維德,「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嚴峻經濟與政治問題及其對策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呼和浩特),第4期(1997),頁40-45。
佚 名,「村民自治:中國大陸民主學步」,中共研究(台北),第32卷7期(1998),頁1-9。
李良玉,「當前妓女問題研究」,南京大學學報(江蘇),第35卷2期(1998),頁21-25。
李善海,「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林尚立,「農村自治與基層選舉:中國農村政治發展」,(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1996),頁329-339。
吳玉霞,「中共鄉政村治體制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new window
吳重慶等,「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組織關係的變遷」,新華文摘(北京),第1期(1998)頁17-23。
吳從環,「當代中國農村基層組織調查研究」,中國農村觀察(北京),第4期(1998),頁54-59。
吳國光,「圍堵鄧後中國」,時報週刊(台北),第193期(1995),頁8-9。
周其仁,「中國農村改革:國家和所有權關係的變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總第8期(1994a),頁61-83。
金源坤,「中共改革時期政治權力運作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施哲雄,「當前中國大陸農村形勢的探討」,東亞季刊(台北),26卷4期(1995)。new window
姜新浩等,「村民自治是我國鄉村民主的重要形式」,出版地不詳(1991),頁207-222。
胡 彪,「關於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求是(北京),第18期(1998),頁900-902。
袁 易,「地方意識、區域認同、與華南農民之社群動員」,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7卷8期(1994),頁5-20。
袁 易,「中共威權政體轉型之上政治動力」,(日本:第二十二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論文,1995年3月26-31日)。
孫立平,「國家與社會的結構分化一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研究之一」,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1卷,總第1期(1992)。
孫立平,「改革前後中國大陸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及民眾間互動關係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1卷,總第6期(1994),頁37-53。
孫梅君,「農民負擔的現狀及其過重的根源」,中國農村經濟(北京),第4期(1998),頁7-11。
馬小林,「農民有四盼」,瞭望新聞周刊(北京),第1期(1995),頁10-11。
徐 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轉換」,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湖南),第4期(1996),頁1-8。
徐 勇,「民主進程中的政府主動性:對四川達川市村民自治示範活動的調查與思考」,戰略與管理(北京),第3期(1997a),頁68-74。
徐勇等,「論中國農村村民自治的創造性和獨特性」,求索(北京),4月號(1997),頁37-39。
徐 勇,「股份合作制崛起中的村治模式轉換一以廣東省萬豐村為個案」,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武漢),第37卷2期(1998),頁1-7。
徐斯儉,「中國大陸農村的基層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台北:台灣政治學會第4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論文,1997),頁1-37。new window
涂白亮等,「村級政權組織的弱化及其原因分析」,社會學與社會調查(北京),4月號(1990),頁18-22。
高 純,「村民自治:中國農村的制度創新」,當代中國研究(台北),總第56期(1997),頁119-143。
莫 如,「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瞭望新聞周刊(北京),第42期(1994),頁1。
陳希煌,「中國大陸農業改革之展望兩岸農業交流可行性之研究」,理論與政策(台北),10卷3期(1996)。new window
陳志柔,「中國九○年代的地方制度基礎和經濟組織模式」(台北:台灣政治學會第2屆年會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1995)。
陳炳臨,「中國大陸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勁松等,「1998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展望與對策」,中國農村經濟(北京),第2期(1998)。
黃百煉,「中國大陸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述要」,(台北:兩岸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研討會論文,1996),頁1-18。
張書懷,「制約村民自治的原因及對策探析」,中國農村觀察(北京),第4期(1998),頁60-62。
張樂天,「農村社區中的社會分化與整合:以浙北農村為例的調查」,戰略與管理(北京),第4期(1994),頁111-114。
張樂天,「公社制度終結後的農村政治與經濟:浙北農村調查引發的思考」,戰略與管理(北京),第1期(1997)。
湯必貞,「大陸農村基層農村自治活動之研究」,(昆明:第2屆兩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1996年8月3-13日)。
湯晉蘇,「論中國農村基層選舉制度」,(台北:兩岸農村基層建設研討會論文,1996),頁1-12。
湯晉蘇,「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關於河南省農村深入開展村民自治示範活動的調查」,政治學研究(北京) ,第4期(1997),頁53-56。
項繼權,「鄉村關係的調適與嬗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湖南),第37卷2期(1998),頁8-14。
項繼權,「中國村民的公共參與一南街、向高、方家泉三村的考察分析」,中國農村觀察(北京),(1998),頁40-48。
楊開煌,「大陸村自治選舉之經驗性研究與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31卷12期(1997),頁105-119。
楊誠虎,「村民委員會與中國農村社區政治發展」,社會科學研究(北京),第5期(1997),頁8-11。
楊愛民,「中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創舉:關於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的思考」,政治學研究(北京),第2期(1996),頁75-80。
馮 輝,「對我國村民自治制度的幾點認識」,政治學研究(北京) ,第3期(1996)。
程同順,「當前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中國農民(北京) ,3月號(1996)。
彭向剛,「村民委員會建設十策」,中國社會工作(北京),3月號(1996),頁81-82。
賀雪峰,「村委會選舉為何會出現倒退」,中國農村觀察(北京),第4期(1998),頁49-53。
詹成付,「我國村委會選舉10年實踐的啟示」,瞭望(北京),第46期(1998),頁6-7。
葛志華,「村幹部論」,社會月刊(上海),6月號(1991),頁8-10。
雷斌泉等,「當前農村基層幹部的十種典型心態」,社會學與社會調查(北京),6月號(1991),頁21-27。
葉南喀,「構築社會現代化的基石:江蘇農村社會政治穩定的規律性探索」,政治學研究(北京),第4期(1997),頁38-45。
葉俊東等,「規範的農村直選在法律保障下完成:際口村村委會直選追蹤」,瞭望新聞周刊(北京),第22期(1997)。
鄒和平,「論我國村民自治的發展特徵」,理論與改革(四川),6月號(1994),頁70-72。
趙先運,「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作法與限度」,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0卷4期(1988)。
趙建民,「當前中共選舉制度中若干問題之商榷」,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2卷第3期(1997),頁5-13。
趙雲翼,「1978年以來中共經濟改革對中共的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劉喜堂,「論我國鄉村社區權力結構」,政治學研究(北京),第1期(1997),頁1-19。
蔡德欽,「閩南農村村民自治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鄭永年,「鄉村民主和中國政治進程」,二十一世紀(香港) (1996),頁24-32。new window
鄭直文,「近年大陸農民負擔問題調查研究」,中共研究(台北),第32卷第7期,頁33-46。
樊 平,「關於山西遠城地區試點村委會換屆選舉的觀察報告」,未出版(1996a),頁1-11。
樊 平,「關於臨猗縣村委會換屆選舉的觀察報告」,未出版(1996b),頁1-5。
樊 平,「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幹群關係」,未出版(1997),頁1-11,
鄧正來,「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1卷,總第1期(1992)。頁58-76。new window
蕭家聲,「中共村民自治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蘇紹智,「經濟改革的突破要求政治改革的突破一兼論大陸民主化之展望」,當代中國研究(台北),第4期(1997),頁72-85。
(三) 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中國社會報(北京)
農民日報(北京):
聯合報(台北):
法制日報(北京):
二、外文部份
Ash F.Robert,"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16,(December 1988),pp.529-555.
Ash F.Robert,"The Peasant and The State," The China Quarterly,no.127,(September 1991),pp.493-526.
Aubert Claude,Rural China,1985-1990:Are The Reforms Really Bogging Down?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1).
Blecher Marc and Shue Vivienne, Tethered Deer: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a Chinese County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Burns P.Joh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Cohen Jean and Andrew Ara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2).
Dearlove John,"Village Politics," in Robert Benewick and Paul Wingrove,eds.,China in The 1990s (Vancouver:UBS Press,1995).
Elklit Jorgen,"The Chinese Village Committee Electoral System,"China Information,vol.xi,No.4,(spring 1997),pp.1-13.
Epstein Amy,"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Experimenting With Democracy," in U.S. Congress,Joint Economic Committee,China''s Economic Future:Challenges to U.S. Policy (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pp.403-420.
Esherick W.Joseph and Rankin B. Mary,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Frideman E. Pickowicz Paul and Selden Mark with Johnson A.Kay,Chinese Village,Socialist Stat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Goldstein M.Steven,"Reforming Socialist Systems:Some Lessons of The Chinese Experienc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no.21(Summer 1988).
Goldstein M. Steven,"Rural Politics in Socialist China:Clientelism and Reform,"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Vol.15,no.4(December 1992).
Goodman G. David, "The Chinese Political Order After Mao:Socialist Democracy and The Exercise of State Power,"Political Studies,no.32(1985),pp.218-235.
Harding Harry,China''s Second Revolution:Reform After Mao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8).
Huang Yasheng," Web of Interests and Patterns of Behaviour of
Chinese Local Economic Bureaucracies and Enterprises During Reforms," The China Quarterly,no.123(September 1990),pp.431-458.
Huang Yasheng," Why China Will Not Collapse," Foreign Policy,99(Summer 1995),pp.54-68.
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lection Observation Report,May 15-31,Draft( 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1994).
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China Economic Future:Challenges to U.S. Policy,(Study papers submitted to The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Congress of the U.S. 1996).
Jacobs Bruce,"Elections In China,"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Vol.25,(Jan. 1991),pp.171-199.
Jennings Kent,"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91,(Jun 1997),pp.361-72.
Jing Jun, 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Power,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Joseph Fewsmith, Dilimmas of Reform in China: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debate (New York:M.E.Sharp Inc,1994).
Kane Lincoln,"Flourishing Grassroots:Village-Level Democracy Bloom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an 1995).
Kelliher Daniel,"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Reforms," Comparative Politics,no.18(Jul. 1986).
Kelliher Daniel,Peasant Power in China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Kelliher Daniel,"The Chinese Debate Over Village Self-Government," The China Journal ,no.37(Jan. 1997),pp.63-86.
Lawrence V. Susan" Democracy,Chinese Style,"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2(Jul. 1994),pp.61-68.
Lieberthal Kenneth, Governing China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5).
Manion Melanie,"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0,no.4(Dec 1996),pp.736-748.
Mellbin Franz-Michael, Rural Village Elections in Sichuan Province(Beijing:Royal Danish Embassy,1995).
Migdal S. Joel,Kohli Atul and Shue Vivienne, eds.,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Mufson Steven," China Dabbles in Democracy to Run Villages'' Reform Party," The Washington Post (Jan.26 1995).
Nathan J. Andrew," Is China Ready For Democracy,",in Larry Diamond and Marc F. eds.,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Democracy(Plattner.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Nee Victor," Peasant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Regulation in China,"in Victor Nee and David Stark,eds., Remar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China and Eastern Europe(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a).
Nee Victor and Su Siji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y Growth In China:The View From The Villages," Journal of Asian Study,no.9(Feb. 1990),pp.3-25.
O''Brien J. Kevin," 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2(Jul.1994),pp.33-59.
O''Brien J. Kevin and Li Lianjiang," The Politics of Complaints In Rural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3(sep. 1995),pp.756-782.
O''Brien J. Kevin and Li Lianjiang,"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On the Non-Economic Impact of China Economic Reforms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Harvard University 20-22,Sep.1996a).
O''Brien J. Kevin and Li Lianjiang," 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odern China ,no.22(Jan.1996b),pp. 28-61.
O''Brien J. Kevin and Li Lianjiang," Rightful Resistance,"World Politics ,no.49(Oct. 1996c),pp.31-55.
O''Brien J. Kevin and Laura Luehrmann," Autonomy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Legislatures," typescript (1996d).
O''Donnell Guillermo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Oi Jean,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Oi Jean," The Fate of The Collective After The Commune,"in Deborah Davis and Ezra F. Vogel,eds.,Chinese Society on the Eve of Tiananmen:The Impact of Refor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Oi Jean,"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Vol 45(1992).
Oi Jean," Rational Choice and Attainment of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Countryside,"in David Goodman and Beverley Hopper,eds.,China''s Quiet Revolution:New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4),pp.64-79.
Oi Jean," Economic Development,Stability and Democratic Village Self-Goverance," in Maurice Brosseau,Suzanne Pepper and Tsang Shi-Ki, eds., China Review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6),pp.114-129.
Osenberg Michel and James Tong," The Evolution of Central-Provincial Fiscal Relations In China,1971-1984:The Formal System," The China Quarterly ,no.125(Mar.1991).
Parish L. William and Michelson Ethan," Politics and Markets:Dual Transform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1 no.4(Jan.1996),pp.1042-1057.
Pei Minxin," Creeping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6,no.4(1995),pp.65-79..
Perry J. Elizabeth,"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orld Politics,Vol.41(1989),pp.579-591.
Perry J. Elizabeth," 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State-Society Rela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9(1994),pp.704-713.
Potter M.Jack and Potter H. Sulamith,China''s Peasant: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Rozelle Scott and Richard Boisvert," Quantifying Chinese Village Leaders'' Multiple Objectiv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no.18(1994),pp.25-45.
Shirk Susan,The Political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3).
Shue Vivienn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Shue Vivienne," Grasping Reform:Economic Logic,Political Logic,and The State-Society Spiral,"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4(1995),pp.1174-1185.
Sicular Terry," Redefining State,Plane and Market:China''s Reforms In Agricultural Commerce," The China Qarterly,no.144(Dec.1995),pp.1020-1045.
Siu Helen,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Solinger Dorothy,China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Statist Legacy and Market Reforms,1980-1990(Armonk,N.Y.:M.E.Sharp,1991).
Unger Jonathan," Rich Men,Poor Men:The Making of New Classes In The Countryside,"in David Goodman and Beverley Hopper,eds.,China''s Quiet Revolution:New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4).
Wandi Jiang," Grassroots Democracy Taking Root," Beijing Review,Vol.39,no.11(Mar.1996),p.32.
White Gordon,Riding the Tiger: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White Tyrene," Reforming The Countryside," Current History,(Sep.1992),pp.273-277.
Xie Weizhi," The Semihierarchical Totalitarian Nature of Chinese Politics," Comparative Politics,(Apr.1993).
Yan,Yanxiang, The Flow of Gifts:Reciprocity and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Yang Dali, 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Yang Mayfair Mei-Hui,"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ness In A Chinese Socialist Factory," Austr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22(Jul.1989),pp.31-60.
Yuan I," State Dominance and Peasant Resistance In Post-1949 South China,"Issues & Studies,(Sep.1995),pp.55-89.
Yuan I, " Center and Periphery:Cultural Identity and Localism of The Southern Chinese Peasantry,"Issues & Studies,Vol.32 no.6(Jun. 1996),pp.1-36.
Yuan I," Reinventing Mao''s Peasant Revolution Theory:Agrian Structure and Peasant Power In Pre-1949 South China,"Issues & Studies,Vol.33 no.7(Jul.1997),pp.1-3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