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34華滿通郵之談判
作者:何輝慶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三民主義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春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分裂國家談判政治性議題事務性議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當國家經過新建、分裂、聯合……等方式成立,雖其具有人民、土地、主權與政
府等四要素,但仍須由已經存在於國際法體系內的若干國家給予承認,才能取得
國際法人的地位,此即政治上的國家承認。但國家承認另有一種說法,即認為國
家誕生後,即成為國際社會一份子,故承認只是對既存事實的確認,使之合法化
而已,並不能創造或變更新國家的權利與義務。這兩種說法,前者可說是法律的
存在,後者可說是事實的存在,新國家如能由事實存在轉變成法律存在,當然可
因具有國際法人的地位,而有更廣大的運作空間。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雖是郵政方面的談判問題,但其背後的牽動主軸,實際上即
是國家承認問題;一個從中國土地上分離出去,在外力操控下要求獨立的國家,
中國不予承認,當時國際上的國家組合亦不予承認;然而其事實存在並運作之郵
政事務,卻連結了中國與諸多既存國家的利益,因此在內外需求下,雙方當事國
派代表談判郵政問題。
因此本論文以官方檔案為基本材料,就此次談判的過程與內容加以重新整理檢視,
不但理出談判前後的相關癥結與議題爭辯,同時也看到背後牽動談判內容的國家
承認之網路與對抗。
本論文的研究策略係採「建構事實」與「分析探討」並重的方式進行。在建構事
實方面,首就通郵談判發生的遠因及背景環境加以整理,發現通郵談判的主因,
乃在於滿洲建國,中國無法用武力或外交方式,恢復原狀,只好不予承認,但為
了凸顯中國不承認的堅持,因此用封鎖郵政的方式以為報復;在報復手段運用的
同時,中國雖知此舉將影響國內及國際之通信自由,因此擬定有替代式的應變措
施,結果這些方案均不可行,而變成國際事端,在國內與國際壓力下,中國與代
表滿洲國的關東軍展開談判。接著作者依據現存檔案與相關事證,將談判過程給
予分段,以使其過程更為清楚,由分段中可以看出談判中間雙方爭論的重點和運
用的策略,以及前後不同階段的讓步妥協,和雙方幕後決策機關、人員涉入的方
式與程度。這些歷史事實的整理,使我們更清楚的看到通郵談判中,表面的事務
性問題,如郵票、日戳、交換機關和郵件種類……等如何能成為爭論的重點;同
時也看到背後政治性的國家承認力量,融入於前述事務性項目中的角力過程。
在分析探討方面,作者依據談判的過程與結果,雙方所堅持、讓步和最後各自所
得的情況;從議題的認知開始,到談判進行中談判人員的能力、幕後決策機關的
協調方式,以及談判場外所需的情報收集、運用等面向;來檢討分析此次談判雙
方能否有效掌控議題,決策人員是否賦予相當應變權力,決策機關間的運作力量
是整合或抵消,以及是否充份掌握外在情報來增加談判的籌碼?由這些面向的分
析,可以證明雙方談判最後的得失,如與其事先預期有差距,事實上是受上述面
向表現優劣的直接影響。
歷史是一面鏡子,因此作者在最後把通郵談判的研究結果,拿來與現行「兩岸通
信」的協商,作一比較;主要是希望尚在發展的兩岸通郵問題,甚至未來還有更
多其他問題,必須經由談判解決;六十多年前通郵談判的情境,有些和今天仍然
類似,如何從過去談判的得失中,找到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彼此歧見,以求得更符
合兩岸人民利益的結果,這是作者的主要目的。
本論文的研究,跳脫以往研究上較偏向於歷史事實陳述的方式,而進行資料的整
編和分析,將華滿通郵談判背後之背景釐清,同時把談判的過程和得失做一具體
論述,使雙方談判者、幕後決策機構和人員,以及議題等方面之互動關係完整呈
現,而得到一些歷史的經驗:第一,談判必須講求實力,不論是政治、軍事或經
濟的實力都極重要;第二,談判的主體,不論人或機構,必須充份合作,如果內
部意見分歧,步調不一,則可能會給對方可乘之機;第三,談判必須掌握週遭環
境的變化,不可固守成規,同時須充分掌握情報,並有效運用情報;第四,談判
往往受到強權勢力的左右,此時談判者必須要慎用此種外來的影響力,才能夠掌
控自我的方向;第五,當然,談判的臨場應對,考驗談判者之智慧和能力,此種
實力有賴平時之培養和預先演練,因此須有未雨綢繆的培訓人員計劃,才不致臨
陣失措。以上這些研究所得一方面可以給研究者,將來進一步對相關事件,如一
九四六及一九四九年之國共通郵談判,作研究的架構參考和分析比較外,同時也
可給未來兩岸通郵談判在策略上的參考。
將來兩岸勢必進行三通,在進行前也須通過談判來取得雙方共識,由前述「華滿通
郵」談判的歷史經驗中,我們寄語兩岸,任何談判主要是希望透過和平的對談,來
達到彼此互利的需求,雖然談判牽涉到利益的交換,但談判的最終目的總是希望造
成人民的安樂,同時達成長遠的安定,因之談判須有一定的互信基礎,才能獲致雙
方最大的利益,否則縱使短期內勉強達成談判結果,但因彼此互信不足,或是對立
之隱藏因素仍在,最後仍可能訴諸武力對決,華滿通郵談判後二年多,中日仍生戰
端,即是例證。另外,兩岸在談判中,也可能有強權勢力用各種有形無形之方式介
入,當然今天不太可能再重演當年日本介入「華滿通郵談判」之情況。但今天兩岸
談判,台灣人口、土地均無法和大陸相比,形勢上台灣是「以小搏大」,當然須要
外援,但運用外力必須得當,否則助力可能變成阻力;而大陸方面也應摒除中央對
地方的心態,畢竟兩岸相隔四十年未交往,一旦交往,彼此生疏,難免有些認知差
距,如何站在同文同種的兄弟情誼,透過自然交流,來建立互信基礎,對未來兩岸
協商談判,才可能有比較具體的成果,同時從長遠看,這種模式對兩岸的關係發展
也才有真正的利益。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一、檔案
交通部郵政檔案51BA43,封鎖東省郵政後恢復郵運,郵政總局郵政博物館。
交通部郵政檔案51AA61,封鎖東省郵政後恢復郵運,郵政總局郵政博物館。
二、年報
交通部郵政總局,《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度郵政事務年報(第三十版)》,上海:郵政總局駐滬供應處。
三、專書
王雲五等編纂,《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第三冊(政治學)、第四冊(國際關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五月(第一冊),民國六十二年五月(第三冊),民國五十九年九月(第四冊)。
外交部檔案資訊處,《中國外交機關歷任首長銜名年表》增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增訂一版)。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交通名詞辭典─郵政類》,台北:交通部交通研究所(民國五十七年三月)。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局所彙編(第十四版)》,上海:交通部郵政總局駐滬供應處(民國二十五年)。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統計彙輯(七十週年紀念版)》(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日)。
交通部郵政總局,《國際郵政大會文獻彙編》,台北:郵政總局(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印,《黨員及黨友對大陸親友通信輔導手冊》(民國五十八年八月)。
孫文,《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六十二年六月)。
陳旭麓、李華興主編,《中華民國史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
蔣中正,《蔣總統集》(一、二冊),台北:國防研究院編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三版)。
王士英,《中國郵政史料叢稿》,台北:今日郵政月刊社(民國七十三年九月十五日)。
王叔朋,《現代郵政》,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
王洸,《中國交通概論》,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二年四月)。
王開節等編,《中華民國交通誌(初稿)》,台北縣新店:國史館(民國八十年二月)。
中國文化建設協會,《抗戰前十年之中國》,台北:龍田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六月)。
中華民國郵務工會全國聯合會編,《五十年來中華民國郵工運動》,台北:全國郵務工會聯合會(民國六十九年二月)。
王壽彞,《中國交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七月)。
仇潤喜主編,《中國郵驛史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仇潤喜主編,《天津郵政115年大事紀要》,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
仇潤喜主編,《天津郵政史料》第四輯,北京:新華書店(一九九二年一
月)。
石之瑜、李念祖,《規範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八年三月)。new window
李復甸編,《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三年一月台十版)。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再版)。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八年四月)。new window
沈雲龍編著,《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五年一月)。
沈雲龍,《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年九月一日)。
朱新民、洪中明,《衝突?整合?──海峽兩岸統一政策之研究(1988∼1992)》,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吳秀光,《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new window
吳滄海,《德國的分裂與統一》,新店:志一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李頌平,《客郵外史》,香港:保安郵社(一九六六年八月)。
姜長英,《中國航空史》,台北:中國之翼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姜念東等,《偽滿洲國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十月)。
何輝慶,《郵史探微(貳)─欠資郵史》,台北:中華集郵會(一九九九年二月五日)。
洪秀菊,《危機:決策、處理、談判─美伊人質危機個案》,台北:商鼎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八年)。
邱信亮,《郵政公約概論》,台北:中國交通建設學會(民國四十三年五月)。
易君博,《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台北:台灣省教育會(民國六十四年十月)。
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三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new window
唐存政,《存政譚郵》,台北:國亞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五月)。
許介圭,《中華郵政百週年紀念專輯》(上冊),台北:郵政總局(民國八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初版)。
許仟,《德國政府與政治:分裂與統一》,新店:漢威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晏星,《中華郵政發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十月)。
陳兆漢,《全彩色中國郵票圖鑑(一八七八∼一九四九)》,香港:郵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九月)。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十月改訂三版)。
高學良,《中國郵史通覽》,沈陽:沈陽市集郵協會(一九八七年五月)。
郭廷以、沈雲龍,《劉承漢先生訪問記錄》,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六十八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弘文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六月)。
凌鴻勛,《中華鐵路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年七月)。
姚峻,《中國航空史》,鄭州:大象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九月)。
黃郛,《歐戰之教訓與中國之將來》,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月未載明。
董霖譯,《顧維鈞與中國戰時外交》,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二月一日)。
彭瀛添,《列強侵華郵權史》,陽明山: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四月)。
樓祖詒,《中國郵驛史料》,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四月一版)。
謝彬,《中國郵電航空史》,上海:中華書局(民國十七年九月)。
薛聘文編,《中國郵資考》,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民國四十六年五月)。
薛聘文,《萬國郵政公約講解心得》,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博物館(民國六十五年三月)。
薛聘文,《中國郵資》,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民國七十年七月)。
顧維鈞,《中日問題之真相─參與國聯調查團中國代表提出之二十九種說帖》,台北:台灣學生書店(民國六十四年四月)。
潘安生譯,《郵資通論》,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民國六十六年六月)。
黎東方,《蔣公介石序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二版)。
劉承漢,《從郵談往》第二冊,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
蘇崇民,《滿鐵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十二月)。
羅家聲,《中國早期航空郵政》(一九二○∼一九四一),北京:人民郵
電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竇元富等編,《中國郵電史料》,沈陽:沈陽市郵政局郵政志辦公室(一九八六年五月一版)。
四、期刊文章
王叔朋,<從郵回憶>,載於《精粹郵刊》季刊第三期,台北:精粹郵刊社(民國六十六年三月),頁25∼30。
王劍智,<抗戰時期敵偽政權郵政檢查>,載於《香港特區郵刊》第二期(二○○○年六月一日),頁140∼147。
李國祁,<甲午戰後至抗戰以前我國民族主義的發展(一八九五∼一九三六)>,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論文單行本(民國七十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頁21。
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要聞>,載於《中華郵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海:中華民國郵務工會全國委員會宣傳處(民國二十四年一月),頁113∼114。
交通部郵政總局,<通郵消息>,載於《現代郵政》月刊四卷三期、四卷五期,上海:郵政總局(民國三十八年三月及五月出版),頁8∼10,及頁15∼16。
何建祥,<九一八事變後東北郵政>,載於《今日郵政》月刊四十八期,台北:郵政總局今日郵政月刊社(民國五十年十二月十六日),頁14。
何輝慶,<一九四九年以後兩岸郵件通往歷程研析>,載於《郵史研究》第二期(民國八十一年三月三十一日),頁24∼48。
何輝慶,<兩岸掛號郵件四年波折,辜汪會京敲定六一施行>(上)(下),載於《集郵道》第壹輯,台北:海峽兩岸郵史研究會(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六日),頁60∼62。
何輝慶,<郵政總局鬧雙胞,地方郵局難擇從─北伐統一前後南北郵政總
局的分合>,載於《集郵道》第壹輯,頁26。
何輝慶,<此岸未解禁,彼岸先開跑─兩岸相互通信前奏封>,載於《集郵道》第肆輯,台北:海峽兩岸郵史研究會(民國八十五年九月三十日),頁132∼133。
沈雲龍,<從撤郵到通郵─塘沽協定後的中日交涉問題之一>,載於《今日郵政》月刊302-313期,(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到七十三年一月)。
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郵政儲金匯業總局、郵政總局關於九一八事變以來辦理東北郵務情形密呈稿>,民國二十二年二月四日,載於《民國檔案》季刊,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一九九○年八月),頁23。
洪秀菊,<公共政策談判過程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頁266∼268。new window
侯金山,<957中國首次試航封>,載於《中華郵聯會刊》第二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150∼160。
林文程、蔡昌言,<台海兩岸政治性談判>,台北:台灣政治學會第三屆年會論文(民國八十五年)。
邱榮舉,<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載於《撰寫碩博士論文實用手冊》
第三章,台北:中華科技整合研究會印行(一九九九年),頁3.1∼3.9。
晏星,<六十年前的『通郵』問題─『山海關匯通轉遞局』的故事>,載於《今日郵政》月刊458∼471期(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到八十六年三月)。
晏星,<歐亞郵路的兩大歷史演變(上)(中)(下)─從Via Suez到Via Siberia>,載於《今日郵政》月刊439∼441期(民國八十三年七月二十日∼九月二十日)。
唐存政,<五萬號信箱功成身退>,載於《中國郵刊》六十一期,台北:中國集郵協會(民國七十八年十月),頁61∼64。
唐存政,<五萬號信箱是兩岸通信津樑>,載於《郵史研究》第二期,台北:海峽兩岸郵史研究會(民國八十一年三月三十一日),頁57∼62。
秦志中,<一九三三年滬新線正式開航、停航探討>,載於《中華郵
聯會刊》第三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頁252∼271。
陸游,<關於1921年北京─濟南間航郵的新發現及對其研究的補充>,載於《中華郵聯會刊》第五期(民國八十九年六月),頁188∼202。
彭瀛添,<列強對華郵權的侵略與中國郵政>,載於《史學彙刊》第五期(民國六十二年三月),頁133∼291。new window
廖學良,<為海峽兩岸直接通郵而努力>,載於《台灣地方郵政一百週年紀念專輯》,福州:福州市郵協(一九八八年四月十日),頁23∼24。
劉必榮,<不對等結構下的談判行為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期new window
(民國八十二年),頁219∼267。
裘兆琳,<弱勢者如何與強方談判>,載於《美國月刊》第11期(民國八十年),頁99∼104。
楊耀增,<匯通轉遞局與通郵細節>,載於《集郵博覽》133期,北京:集郵博覽雜誌社(一九九九年十二月),頁30。
龔文生,<經由西伯利亞路線歐亞初期通郵史>,載於《中華郵聯會刊》第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頁94∼106。
五、學位論文
楊師宏,<黃膺白對中國現代政治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李文龍,<偽滿洲國前期的治安對策─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五月)。
六、報刊
聯合報,<兩岸間接掛號信函查詢、補償問題海基會與海協會商談初步結果>,民國八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3版。
聯合報,<南北共同宣言>,民國八十九年六月十五日3版。
中國時報,何輝慶,<毛澤東郵票早就登台過─四十年前兩岸曾通郵>,民國八十五年三月二十七日32版。
英文書目
Chiu, Hungdah, ed,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aiwan : Documents and Analysis (New York : praeger, 1973).
Ebert, R. J. & Mitchell, T. R.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Processes : Concepts and Analysis (New York : Crane Russak & Company 1975).
Henderson, Gregory, Richard Ned Lebow & John G. Stoessinger, eds,Divided Nations in a Divided world (New York : david Mckay Company,Inc, 1974).
Ikle, Fred Charles, How Nations Negotiate (New York : Harpar & Row,1964).
Kim, Hak-Joon, The Unification policy of South and North Korea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77).
Mizuhara, Meiso, Modern History of the Manchuria, (Tokyo :Japan Philatelic Publicatious 1980, 3).
Mizuhara, Meiso, A Centuny of the Manchurian postal History,(Tokyo : Japan Philatelic Publications, 1986, 2).
Morley, Ian, and Geoffrey Stephenso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Bargaining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77), chapter I, pp.18∼26.
Putnam, Robert D.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 The Logical of Two-Level Gam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1988), pp.427∼460.
Schelling, T. C.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Boston, Mass.:Harvard University, 1960), pp.21∼52.
Snyder, Glenn H. and Paul Diesing. Conflict Among Nations :Bargai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System 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es, (Princeton,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Snyder, Richard C. H. W. Bruck and B.Sapin,eds.),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3).
Sorauf, Frank J. Prespectives on political Science (Columb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Books, Inc. 1965).
Watton, Richard F. and Robert B. Mckersie, A Behavioral Theory of Labor Negotiations (New York : Mc Graw - Hill, 1965).
德文書目
Peter Moeller, EURASIA AVIATION CORPORATION, eine deutsch-Chinesische Fluggesellschay in China und ihre Flugpost 1931-1943, (Aero Philatelistisches handbuch und Katalog 1989).
日文書目
日本國遞信省,<中華民國郵政概況報告>(昭和七年一月),
東京:水原博物館JPS圖書室。
日本國遞信省,<事變後於滿洲通信事業概況>,東京:水原博物館JPS圖書室。
日本國遞信省,<郵政接收要項>(昭和七年),東京:水原博物館JPS圖書室。
日本國遞信省,<新滿蒙國家建設ト通信業務>(昭和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東京:水原博物館JPS圖書室。
日本國遞信省,<滿洲出張員調查報告>(昭和七年四月),東京:水原博物館JPS圖書室。
日本國關東廳遞信局,<北京政府所管郵政總局國民政府所管郵政總局と對立近時支那郵政改革狀況>,東京:水原博物館JPS圖書室。
日本國關東廳遞信局,<南北郵政總局全國郵政事務共同管理條款>
,東京:水原博物館JPS圖書室。
日本國關東廳遞信局,<東北區通信關係各種統計調查>(1928∼29)
,東京:水原博物館JPS圖書室。
滿洲國交通部,《滿洲國政府公報》,東京:帝國圖書館(昭和十年一月)。
滿洲帝國郵政總局,《滿洲帝國郵政事業概要》,新京:財團法人滿洲遞信協會(康德九年九月十五日)。
財團法人遞信協會,《滿洲郵政誌》,東京:遞信協會(昭和四十三年十月一日)。
日高昇,《滿洲國の郵便切手》,新京:滿洲書籍配給株式會社(康德八年三月二十日)。
水原明窗,<滿洲國成立と中華郵政の接收>,載於《日本郵趣百科年鑑》1983年版,東京:日本郵趣協會,頁295∼334。
水原明窗,《中國切手論文選集(舊中國)》,東京:日本郵趣協會(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
阿部達也,《歐亞航空公司と航空郵便》,東京:日本郵趣協會(一九九九年八月)。
朝日新聞社,《太平洋戰爭道──日中戰爭(上)》第3卷,東京:朝日新聞社(一九八七年七月新裝一版)。
高橋泰隆,《日本殖民地鐵道史論》,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野夕村一雄,《回想滿鐵調查部》,東京:勁草書房(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日)。
穗土尚德,<滿洲國の消印と使用狀況>,載於《日本郵趣百科年鑑》1985年版,東京:日本郵趣協會,頁230∼274。
藤原保明,<滿洲國郵政接收處理經過>(昭和七年八月七日),東京:水原博物館JPS圖書室。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