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刑事訴訟上當事人主義之研究
作者:蔡清遊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國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當事人主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
第一章:序論。本章分三節,敘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與架構,並說明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係,以及刑事訴訟之二大基本對立主義,包括糾問主義與彈劾主義之對立,及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之對立。
第二章:大陸及英美法系主要國家刑事訴訟制度之歷史演進。本章分四節,敘述大陸法系之羅馬法制、日耳曼法制、教會法制、法國法制、德國法制,以及英美法系之英國法制、美國法制、日本法制,其訴訟制度之形成與發展過程。
第三章: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上之地位。本章分四節,先從學說上探討檢察官究係行政官或準司法官抑或司法官,再從立法例上說明美國、日本、德國及我國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上之地位。
第四章:當事人主義在美國刑事訴訟之運作概況。本章分八節,探討美國刑事訴訟中,有關認罪協商與有罪答辯,檢察官起訴裁量權及其制衡,審判中檢察官之舉證責任,證人之正面詢問與反面詰問,非法取得自白、非法搜索扣押取得證據與傳聞證據之排除,預斷排除,證據提示,以及審前會議等各項法制之內容,進而瞭解美國刑事訴訟,重在程序之公正、公平,並藉由當事人雙方進行攻防之際,以達訴訟經濟之目標。
第五章:當事人主義在日本刑事訴訟之運作概況。本章分十一節,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日本刑事訴訟制度,其偵察構造,檢察官起訴裁量權及其制衡,起訴狀一本主義,訴因制度,證據開示,審判中檢察官之舉證責任,證人知交互詢問,非任意性自白、非法搜索扣押取得證據與傳聞證據之排除,簡易裁判程序等各項法制之內容,實務運作情形,惟仍保有若干職權主義之精神,且不採認罪協商、有罪答辯制度,而係以簡易程序終結大部分之案件,達成快速結案之原則。
第六章:我國現行之刑事訴訟結構。本章分五節,除敘述我國刑事訴訟法之修法沿革外,並分析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中,係以職權主義為基礎,酌採當事人主義為調和。
第七章:我國刑事訴訟法制之檢討與改進。本章分四節,檢討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尚待改進之處,並指出應修正之方向。
第八章:結論。本章分二節,乃總結本文及提出建議。
第501頁後列
中文部分:
(1) 林國賢,五權憲法與現行憲法,文笙書局,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初版。
(2) 林國賢,自訴制度,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四年九月修訂版。
(3)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下冊,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年三月三次修訂版。
(4) 吳麗琪譯,Claus Roxin 著,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初版。new window
(5)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八年三月增訂出版。
(6)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第二冊),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八年四月第一版。new window
(7) 周叔厚,證據法論,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三版。
(8) 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刑事訴訟起訴狀一本主義及配套制度法條化研究報告(上),民國八十八年四月印行。
日文部分:
(1)團藤重光,新刑事訴訟法綱要,創文社,昭和五十九年三月二十日七訂
林書院,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五日二訂版。
(2)高田卓爾,刑事訴訟法,青,有斐閣,平成十年五月三十日初版二刷。
(3)田宮裕,刑事訴訟法,有斐閣,一九九六年三月三十日新版第一刷。
(4)土本武司,刑事訴訟法要義 版。
(5)鈴木茂嗣,刑事訴訟法,青林書院,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五日改訂版。
英文部分:
(1) Gerald D.Robin & Richard H. Anson,”Introduction to Crimin Justice System”,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1990.
(2) Yale Kamisar & Wayne R. LaFave & Jerold H. Israel, “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West Publishing Co., 1994.
(3) McCormick on Evidence, Four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1992.
(4) Joseph G. Cook & Paul Marcus, “Criminal Procedure”, Matthew Bender Company, 1986.
(5) “Federal Ru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rial Advocacy Notre Dame Law School, 199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