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北京大學行政組織結構功能評析
作者:林明煌
作者(外文):Lin, Ming-Hua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清基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結構功能211工程一流大學structurefunction211projectmost famous univers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2
大學的組織效能不僅與其師資、設備有關,亦與其行政人員是否優良,以及其學校行政措施是否有效,有極密切關係。事實上,學校政策之制定與校務之運作,皆賴行政單位的支援與配合,若行政人員能有效地完成其責任,則學校的發展必能蒸蒸日上,而行政人員責任之有效完成,除了有賴人員之素質與訓練外,最重要者便是學校行政組織系統之結構是否健全,其功能是否可有效發揮。
中國大陸現行行政組織的基本架構係以黨政二元領導的體制運行,並且以黨的組織居於監控的地位。同樣地,北京大學行政組織也是建立在黨政組織的交錯架構之上。其行政組織雖實施校長責任制,但在中國共產黨的監控領導之下,似乎一切又以「黨」為最高指揮中心,在這種交錯架構體制運行之下,何以北京大學能成為中國的第一名校、國際一流的大學;而反觀臺灣的大學,在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七日「新」大學法公布施行後,雖賦予各大學更大的自主權與更大的彈性發展空間,冀望各大學均能發展出特色,然而六年多以來,我們的大學雖亦有相當的特色,但是大多未能躋身於國際一流名校之列,其間緣由,想必北京大學行政組織結構功能有相當獨特與優良之處;因此,吾人探討北京大學行政組織結構功能之特色與優點,並透過兩岸文教交流,期能知己知彼,擷長補短,融會貫通並消化之,俾供國內各大學未來發展為具有獨特性、前瞻性的國際一流大學之借鑑。
基本上,本研究係採系統研究途徑,以文獻分析整理為主,並以實地前往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參訪為輔:運用系統組織理論,以Parsons?派森思珒ㄐG模式維持、環境適應、目標達成、整合發展四個功能要件,透過「輸入─決策制定─輸出─反饋」過程,來探討北京大學行政組織的實際運作情況,檢視其獨特性與優缺點。優點作為國內各大學未來發展為國際一流大學之借鑑;缺點用供建議北京大學未來發展之參考,為兩岸文教交流盡一己棉薄之力。
在研究內容上,除探討北京大學行政組織之沿革,了解其行政組織型態係由「簡單化」而「複雜」、「龐大」化,嗣經增刪損益而演變為「專化」和「分部化」,由此分析北京大學行政組織之四個結構功能,以為研究參採改進之基礎。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大學行政組織結構功能的獨特與優良之處,經歸納計有:「思想自由,兼容並蓄」之學術風氣,給各家以爭鳴的機會;反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融合中西文化」;制定了「加強基礎,適當擴展知識面,注意培養實際能力和創造精神,增加適應性」的教學指導原則;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培養體系的建立;建立文科科研管理自動化系統,努力實現文科科研管理科學化、現代化;建立了科技園區,積極發展校辦產業,為北大增加了辦學實力;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經由圖書、論著出版,為學校培育人才;逐步實施「優生源、優教育、優就業」之招生、就業制度;對學士生的培養繼續實施「加強基礎,深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方針;實施「活和嚴」相結合的教學管理制度;科學研究管理體制之改革;實行國際化的辦學方針,擴大開放與國際交流和合作;實施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建設好兩個「200人」的人才系統;對教師訂有工作規範與考核辦法;落實教師系統建設;學科群之建設規劃;基礎學科人才與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人才之培養;北京大學「211工程」建設規劃之實施等十九項之多;而其缺失,則有由領導體制、拓寬經費來源管道與人事管理模式、及軟硬體建設等方面所引伸出來之十一項病象,亟待北京大學決策當局迅謀診治;期盼北京大學的優缺點,能對國內各大學未來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有相當的啟示作用。
Th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t university was highly related with the qualities of faculty, facilities, 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 In fact,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administration at school were supported by those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If the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work well on the school''s daily operation,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will be on the way as they planned. Exactly, what made the school faculty operating effectively is the good design of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at university. For this reason, the school''s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is also the main focus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it deserves to have a deep look at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at Mainland China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politics and party. What we can see is that the Communism party was always playing the monitoring role on th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It is nothing new that the politics and Communism party also have a great influences at universities, specially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seems to be charged to supervise the whole school administration, but the Communism party always has more influences on the school activities than the president. So, this dissertation will take the party and political influences into account.
This dissertation adopt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b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then we also use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be the second research way. Under the system approach, system maintenance, adaptation, goal attainment, and integration were the main analysis units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know about the Peking University''s practical oper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its process of input-decision making-output-feedback. According to what we fin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Peking University really has its competitive strengths on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it deserves all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o learn about it.
Except what we mention abov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explores the functional divis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on in Peking University. The division and specialization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the private administration. So, it is also so important for the university to reform itself on its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That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why this dissertation selects those subjects to be the analysis units.
As what we conclude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know what make Peking University to be the most famous university around the world, it include emphasizing the freedom of research, adopting western culture, improving management system, encouraging internationalization,……..and so on. All those competitive strengths at Peking University deserve to be learned by Taiwan''s universities, this dissertation recommend that all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should take it into account deliberately.
壹、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之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中共國家教育委員會(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教育法規匯編(1949-198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共國家教委直屬高校工作辦公室(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高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共國家教育部辦公廳直屬機關黨委(1998)。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的中國教育二十年。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9)。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1998)。科教興國動員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今日北大編寫組(1998)。今日北大﹝1993~1997年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學珍、王效挺、黃文(1998)。郭建榮主編,北京大學紀事(1898∼1997﹞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義遒( 1997 )。挖掘潛能因材施教。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85期二版。
王義遒(1998)。創新二十一世紀的主旋律。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27期三版。
王義遒(1998)。用創新精神審視當前教學存在問題。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28期三版。
王義遒( 1999 ) 。博通與專精。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60期四版。
王浦劬(1998)。繼往開來力創一流。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01期一版。
王浦劬(1999)。建設一流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5期三版。
王登峰(1999)。北大學生要明確自身責任。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5期三版。
王登峰(1999)。堅持四個統一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6期三版。
王杰(1999)。加強幹部隊伍的服務意識。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65期三版。
王達敏(1999)。加強學科交叉,促進學術交流。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66期二版。
王澔(1997)。追求卓越。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75期四版。
文雪蓮、汪振寧(1994)。大學必須辦出個性。戴於李憲瑜編:北大繽紛一百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方連慶(1997)。培養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問題研究和外交人才。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72期四版。
北京大學歷史系(1988)。北京大學學生運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1997)。北大一覽。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 1999 ) 。1999 年北京大學報考指南。
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 1999 ) 。北京大學1999年招生簡章。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 1993 ) 。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校刊編輯部(1998)。百年校慶特刊。
北京大學黨委辦公室( 1999 ) 。學習文件選編。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8)。「211工程」推動我校學科建設大發展。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98期四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8)。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優化。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99期二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8)。「211工程」進展順利眾多項目成效顯著。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26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8)。更新教育觀念推進教育改革。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28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9)。我校產學研究結合拓新路。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5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9)。向著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奮勇前進。北京:北京大學校刊、黨代會專刊,836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9)。貫徹黨代會精神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學校加快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8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9)。加強科學研究爭創優秀成果。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45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9)。面向社會為國家建設服務。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45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9)。教學改革步伐快育人環境已改善。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45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9)。建立創新機制提高創新能力。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2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9)。推動素質教育培養一代新人。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60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1999)。創一流北大加快改革步伐。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1期一版。
北京大學校黨委(2000)。以改革精神進入二十一世紀。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8期一版。
田震華(1994)。實行校長負責制後學校民主管理的探索。北京:人民教育﹝月刊﹞第四期。
田曉麗等(1998)。更新觀念改革課程改進管理。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0期一版。
史涵(1998)。我校專業調整工作基本完成。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27期一版。
史湘洲、潘燕(1994)。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戴於李憲瑜編:北大繽紛一百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史哲(1997)。志當存高遠。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75期四版。
任彥申(1997)。繼承傳統繁榮學術。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73期﹝校慶專刊﹞。
任彥申(1998)。世界之交的北京大學。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13期一版。
任彥申(1999)。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7期四版。
任彥申、閔維方(1999)。做好後勤保障推動「長江計畫」實施。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43期一版。
任彥申(1999)。為生物科技的產業化打下良好基礎。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64期四版。
任學忠(1999)。育跨世界棟樑之才。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4期二版。
朱星(1999)。基地建設與人才建設兩手抓。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2期三版。
宋月紅(1999)。改革開放以來北大校史研究的興趣與發展。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5期二版。
宋輝(1999)。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北大清華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0期一版。
李國斌(2000)。當好教育改革先頭兵。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8期二版
李牧。(1998)改革創新再造輝煌。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1期三版。
李紀(1997)。北大再上新台階。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74期三版。
李紀(1997)。上下求索銳意創新。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75期一版。
李宏蘊(1997)。進一步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71期二版。
李華興(1997 )民國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賀林、曹振剛主編(1998 )。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憲瑜(1999 )。北大繽紛一百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肖凱(1998 )。培養創新意識注重動手能力。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1期一版。
汪學文(1982)。當前中共教育改革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易心遠(1999 )。訪蕭超然教授??歷史與未來之間。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8期三版。
岳慶平(1999)。規劃明天的北大。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0期三版。
周其鳳(1999)。向著一流目標邁進。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4期三版。
周起釗、王文清(1996)。北京大學近十年來通識教育的進展。北京: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論壇,第四期。
周祝瑛(1998)。海峽兩岸教育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周祝瑛(1999)。大陸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兼論台灣相關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吳樹青、王義遒(1994)。北京大學「211工程」建設規劃。北京:北京大學。
吳清基(1980)。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林鈞敬、王登峰、王武召主編(1998)。北京大學學生工作的理念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清江(1981)。高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中:收於逢甲大學創校二十週年論文集。
林明煌(1993)。我國公立大學行政組織功能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利民(1996)。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金安平、張毅譯(1998)。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孟昭強、蘆青、唐漢(1998)。北大不敗。北京:南海圖書出版公司。
姜占魁(1970)。功能原理與反功能原理。台北:中央月刊,第二卷第八期。
姜占魁(1990)。組織行為與行政管理。自印。
姚駿(1997)。創造文化上的兼容並蓄。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97期二版。
姚駿(1998)。全面推進新型人才培養工作。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0期三版。
姚駿(1999)。後勤系統推進企業化管理。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8期二版。
姚駿(1999)。落實黨代會精神??改善育人環境。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9期一版。
紀強(1999)。建立與一流大學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7期一版。
馬起華(1977)。政治理論(政治學第二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袁媛(1999)。與何芳川副校長對話??打好基礎建高樓。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8期四版。
高銘暄(1999)。規模效應獨立自主權與精神魅力。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5期四版。
夏紅衛(1999)。聯合培養人才共建實驗室??北大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入。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4期一版。
夏紅衛(1999)。打開通向世界的大門??北京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近況。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7期二版。
郝平(1998)。北京大學創辦史實考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郝平(1999)。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合作。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4期三版。
耿焱(2000)。博聞深學重創新。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8期二版。
梁柱(1996)。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華力進(1987)。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
開封大學(1996)。建立校董會探索新體制。北京:中國高等教育(月刊)第二期。
張建邦(1988)。淡江大學的管理模式。台北:何福田主編大學教育論文集。
張玉峰(1999)。為創建一流大學作貢獻辦好校辦產業。北京:北京大學校刊、黨代會專刊,836期三版。
張濤(1998)。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管理。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21期一版。
張濤(1998)。新世紀需要通才。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29期三版。
張濤(1997)。共同揚起新世紀的風帆。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96期四版。
張濤(1997)。在改革中求發展。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96期三版。
張金鑑(1971)。行政學典範。台北:中國行政學會。
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紀基金會(1996)。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體制、功能與學校組織。台北:師大書苑。
陳文申(1998 )。中青年骨幹隊伍日漸壯大??談北大人才工程建設。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24期一版。
陳文申(1999)。切實搞好教師隊伍建設。北京:北京大學校刊、黨代會專刊,836期四版。
陳文申(1999)。人事改革事關我校改革全局。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2期二版。
陳聰(1998)改進工作適應需求提高培養質量。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0期三版。
陳聰(1999)以全國博士生評比看我校博士生培養現狀。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43期二版。
陳敏、鐘智錦、侯欣然(1999) 。開放辦學促創一流??北大加強與外界合作。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4期四版。
陳平原、夏曉虹(1998)。北大舊事。北京:三聯書店。
陳佳洱(1997)。抓緊學科建設推進全面改革。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66期一、二版。
陳佳洱(1997)。創造北大新的輝煌。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73期(校慶專刊) 。
陳佳洱(1997)。建世界一流大學育跨世紀英才。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74期(招生專刊)。
陳佳洱(1997)。創建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85期一版。
陳佳洱(1998)。教學改革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00期一版。
陳佳洱(1999)。對於建設一流大學發展一流科研的思考。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2期二版。
陳佳洱(1999)。加強財務工作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服務。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7期二版。
陳佳洱(1999)。建立行政學術雙軌管理體制促進教學科研健康發展。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8期一版。
陳星(1998)。以人為本爭創一流。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0期三版。
陳維昭(1995)。國立臺灣大學長程校務發展白皮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陳維昭(1999)。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閔維方(1999)。在人事財政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7期四版。
閔維方(1999)。建立新的人事制度和隊伍發展目標。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7期三版。
閔維方(1999)。財政工作改革的總體思路??在北京大學財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7期三版。
康貴民(19980。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北大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98期四版。
常志丹(1998)。「211工程」促進多學科交叉研究。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99期二版。
郭福昌、吳德剛(1999)。教育改革發展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0)。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草案。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3)。大學行政組織系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1983)。公立大專院校行政組織與業務改進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湯一介(1998)。北大校長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程介明(1993)。中國大陸教育實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程郁綴(1999)。把人文社科研究提高到新水平。北京:北京大學校刊、黨代會專刊,836期四版。
葉朗(1999)。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想法。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8期三版。
葉文虎(1999 )。北大應努力發展劃時代學科。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2期四版。
黃暉菁(1999)。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工作中心。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9期一版。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歐陽教(1994)。大學教育的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歐陽教(1994)。大學教育的理想。台北:師大書苑。
童立(2000)。合格才能上崗上崗必須合格。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8期二版。
溫儒敏、趙為民主編(1998)。北京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頌、王曙光(1994)。現實的挑戰與傳統的創新。載於李憲瑜編:北大繽紛一百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銀付、楊進、王定華(1999)。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煬之(1999)。通向一流大學的人才繁榮之路??北大中青年師資隊伍建設。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2期一版。
彭立中、王杰、劉若泉(1997)。嚴格教學管理搞好教學工作。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87期二版。
聞柯(1999)。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科研管理。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0期三版。
爾聆(1998)。學習科教興國理論推動教育思想轉變。北京:北京大學校刊, 827期一版。
趙存生(1997)。跨世紀的宏偉綱領。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85期三版。
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1992)。大陸高等教育法令。台北:師大書苑。
劉克選、方明東(1998)。北大與清華﹝上、下﹞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劉軍寧主編(1998)。北大傳統與近代中國。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劉迪南(1999)。中青年教師要繼承傳統勇挑重擔。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34期二版。
劉肇熙(1997)。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北京:北京大學校刊,797期一版。
劉守芬(1999)。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55期一版。
劉淇(1999)。實現我國生物工程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發展。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64期四版。
鄭蘭哲(1999)。深化改革優化管理??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45期一版。
潘燕生、陳炯(1999)。面向新紀元的後勤服務。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76期三版。
盧曉東、郭翠華(1999)。改革本科考試模式勢在必行。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40期二版。
鞠傳進(1999)。轉變觀念轉變作風積極推進後勤服務社會化。北京:北京大學校刊、黨代會專刊,836期三版。
關成華(1999)。世界一流大學需要一流學生工作。北京:北京大學校刊, 871期三版。
魏新、馬萬華、陳向明(1999)。二十一世紀的大學??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召開的高等教育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蕭宗六、賀樂凡(1997)。中國教育行政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蕭超然(1995)。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嚴純華(1999)。以創新為靈魂大力提高理科研究的水平和效益。北京:北京大學校刊、黨代會專刊,836期四版。
嚴紹湯(1999)。貫徹鄧小平教育理論創造第一流的學術。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40期四版。
繼強、應英(1999)。邁向「沒有圍牆」的時代??北大開放辦學走筆。北京:北京大學校刊,861期一版。
貳、英文部份
Almond, G. & G. B. Powell, Jr.(1966).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Brown, R.(1964). Explanation in Social Science. Chicago: Aldine.
Merton, R. K.(1957).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Glencoc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Parsons, T.(1951).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Parsons, T.(1954). Essays in Sociological Theory. Glencoe, Illinois:The Free Press.
Parsons, T. et al.(ed.)(1954).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arsons, T.(1966). Societies: Evolutionary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Runciman, W. G.(1963). Social Science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