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佛陀觀"看中國佛教思想之開展
作者:元弼聖
作者(外文):WON, PIL-SU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志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佛陀觀佛身多佛思想久遠釋迦佛盧遮那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
本文處理佛陀觀的演變以及開展,從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兩者對佛陀觀各有怎樣的發展過程?佛陀在世,說法教化弟子,親自受教見佛身形、聽佛音聲的聲聞弟子,具體感受到佛的偉大人格發自一與己身形無異的人,思維教法時亦不離佛的身語的示現。當佛一入滅,不能親見佛的身影,於是轉而將對佛的永恆思念,投射到佛的舍利、遺物乃至佛曾經遊化的聖地等。雖然佛臨入滅時一再告誡弟子以後當以「法」和「律」為師,當「自歸依」勿「他歸依」。但源於人類內在的宗教渴望以及對佛的永恆思念,佛陀崇拜的方式大致上有兩種發展:一者努力追求可以取代釋迦牟尼的具體的佛陀;二者則是對同一佛陀,區別有「色身」與「法身」的不同。前者是「佛陀觀」的論題,後者則是「佛身論」的內容。
佛陀觀在印度有系統性的發展,但佛教從印度傳華之時,大乘、小乘一起傳入,所以很難找出一系統性的中國佛陀觀。因此本論文先談已具有系統的印度佛陀觀,再跟著此系統來考察中國佛陀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並介紹現代既有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原始佛教的佛陀觀>,透過分析巴利語的五尼柯耶(Nikaya)和律藏(Vinaya-Pitaka),以及漢譯的「四阿含」和諸種律藏等,這些現存的原始佛教文獻,來考察原始佛教的佛陀觀。
第三章<部派佛教的佛陀觀>,以大眾部與上座有部為中心,考察部派時代佛陀觀的特色,試以圖表歸訥兩系對於佛陀觀諸問題看法的異同。
第四章<龍樹的佛身觀>,藉以龍樹《大智度論》想要把握大乘佛身論的大體內容,而隨著探討佛陀觀以及佛身論的發展對大乘佛教興起影響等問題。
第五章<多佛思想的演變與淨土思想>,探尋過去佛到未來佛,從未來佛到現在十方佛思想等,佛滅後多佛思想的演變。且藉此了解而討論淨土思想的不同的表現型態。
第六章<彌勒與彌陀佛信仰在中國的開展>,基於前章的了解,就以彌勒與彌陀淨土思想為中心,考察此在中國之開展。
第七章<《法華經》的久遠釋迦佛與天台智顗的佛身觀>,先考察《法華經》的久遠釋迦佛如何統一現在十方多佛思想,而後再以《法華文句》為中心,論述智顗的佛身觀。
第八章<《華嚴經》的毘盧遮那佛與華嚴宗的佛陀觀>,先考察毘盧遮那佛出現之意義,以及整個《華嚴經》中所描述的佛之特性,而後再以智儼與法藏等華嚴教學的大成者為中心,來考察華嚴宗佛陀觀形成的過程。
第九章為結論。
甲、原典資料
 《佛種姓經》(南傳藏41),東京:大藏出版社。
 《長部》卷16(南傳藏7)。
 《長部》卷3(南傳藏8)。
 《中部》3(南傳藏14)
 《律藏》3<大品>1(南傳藏3)
 《律藏》3<大品>1(南傳藏16)
 《增支部》4(南傳藏20)
 《相應部》6(南傳藏16)
 《相應部》卷1(南傳藏12)
 《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藏第八十三冊,3。
 《大本經》,大正藏第一冊.No.1。
 《轉輪聖王修行經》,大正藏第一冊.No.1。
 《遊行經》,大正藏第一冊.No.1。
 《佛說七佛經》,大正藏第一冊.No.2。
 《毘婆尸佛經》,大正藏第一冊.No.3。
 《羅摩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三十二相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說本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迦絺那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多界經》,大正藏第一冊.No.26。
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99。
 《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No.125。
 《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第十冊.No.187。
 《佛本行集經》,大正藏第三冊.No.190。
 《佛所行讚》,大正藏第四冊.No.192。
 《大品般若經》,大正藏第八冊.No. 223。
 《合部金光明王經》,大正藏第十六冊.No. 664。
 《五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冊.No.1421。
 《四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冊.No.1428。
 《十誦律》,大正藏第二十三冊.No.1435。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二十四冊.No.1450。
 《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No.1509。
 《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No.1521。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七冊.No.1545。
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79。
 《異部宗輪論》,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2031。
 《俱舍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58。
 《中論》,大正藏第三十冊.No. 1564。
乙、一般書籍
一、中文書目
 印順
〔1940〕 《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一版)
〔1975〕 《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 《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1〕 《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 《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9〕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1988〕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1〕 《勝鬘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我之宗教觀》,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4〕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展開》,台北:正聞出版社。
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
〔1992〕 《小乘佛教思想史論》,台北:天華出版社。
 中村元著/江支地譯
〔1997〕 《慈悲》,台北:東大出版社。
 中村元著/余萬居譯
〔1993〕 《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台北:天華出版社。
 田博元
〔1982〕 《釋道安研究》,台北:原泉出版社。
 任繼愈
〔1985〕 《中國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佛學出版社。
 李志夫
〔1986〕 《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望月信亨/釋印海譯
〔1991〕 《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 區結成
〔1987〕 《慧遠》,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湯用彤
〔1987〕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台北:駱駝出版社。
 楊惠南
〔1989〕 《吉藏》,台北:東大出版社。
〔1990〕 《佛教思想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三民書局。
 廖閱鵬
〔1989〕 《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 藍吉富
〔1993〕 《隋代佛教史述論》,台北:商務。
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1991〕 《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高雄:佛光出版社。
二、外文書目
(一)韓文
 金東華
〔1972〕 《佛教學概論》,漢城:寶蓮閣。
〔1974〕 《原始佛教思想》,漢城:寶蓮閣。
〔1977〕 《佛教教理發達史》,大丘:三榮出版部。
 洪庭植
〔1974〕 《法華佛教研究》,漢城:東國大學大學院。
 章輝玉
〔1996〕 《淨土佛教之世界》,漢城:佛教時代社。
(二)日文
 藤田宏達
〔1970〕 《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 和哲郎
〔1973〕 《原始佛教の實踐哲學》,東京:岩波書店。
 平川彰
〔1980〕 《佛教と心の問題》,東京:山喜房。
〔1991〕 《初期大乘と法華思想》,平川彰著作集第6卷,東京:春秋社。
〔1992〕 《法と緣起》,平川彰著作集第1卷,東京:春秋社。
〔1992〕 《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Ⅰ》,東京:春秋社。
〔1994〕 《インド佛教史》上卷,東京:春秋社。
 矢吹慶輝
〔1939〕 《阿彌陀佛の研究》,東京:臨川書店。
 早島鏡正監修
〔1987〕 《佛教.インド思想辭典》東京:春秋社。
 加藤精神
〔1957〕 《大乘佛教の起源及び發達》,東京:大藏出版社。
 近藤嘯雲
〔1973〕 《阿彌陀佛の原始資料觀》,東京:永田文昌堂。
 高崎直道
〔1975〕 《如來藏思想の形成》,東京:春秋社。
 高峰了州
〔1976〕 《華嚴思想史》,京都:百華苑。
 高田修
〔1967〕 《佛像の起源》,東京:岩波書店。
 鐮田茂雄
〔1965〕 《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968〕 《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春秋社。
 塚本善隆
〔1975〕 《唐中期の淨土教》,東京:法蕆館。
 宮本正尊編
〔1957〕 《佛教の根本真理》,東京:三省堂。
〔1972〕 《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東京:三省堂。
 藤田宏達
〔1970〕 《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 島地勸學
〔1978〕 《天台教學史》,東京:中山書房。
 馬田行啟
〔1917〕 《印度佛教史》,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
 日本佛教學會(編)
〔1977〕 《佛教における淨土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
〔1985〕 《釋尊觀》,京都:平樂寺書店。
〔1988〕 《佛陀觀》,京都:平樂寺書店。
 末網恕一
〔1981〕 《華嚴經の世界》,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
 望月信亨
〔1938〕 《講述大乘起信論》,東京:富山房。
〔1922〕 《大乘起信論の研究》,東京:金尾文淵堂。
 木村清孝
〔1977〕 《初期中國華嚴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 赤沼智善
〔1939〕 《原始佛教之研究》,東京,破塵閣書房。
 木村泰賢
〔1920〕 《印度哲學佛教思想史》,東京:甲子社書房。
〔1967〕 《大乘佛教思想論》,東京:大法輪閣。(全集第6卷)
〔1968〕 《原始佛教思想論》,東京:大法輪閣。(全集第3卷)
〔1980〕 《小乘佛教思想論》,東京:大法輪閣。(全集第5卷)
〔1982〕 《阿毘達磨佛教の研究》,東京:大法輪閣。(全集第4卷)
 武內紹晃
〔1979〕 《瑜伽行唯識の研究》,京都:百華苑。
 武邑尚邦
〔1959〕 《大乘起信論講讀》,京都:百華苑。
 柏木弘雄
〔1981〕 《大乘起信論の研究》,京都:春秋社。
 福田堯穎
〔1972〕 《天台學概論》,東京:文一出版社。
 北村教嚴
〔1911〕 《大乘起信論綱要》,東京:森江分店。
 山口益
〔1951〕 《般若思想史》,京都:法藏館。
 山田龍城
〔1985〕 《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京都:平樂寺書店(第4刷)。
 常盤大定
〔1944〕 《佛性の研究》,東京:明治書院。
 上田義文
〔1957〕 《大乘佛教思想の根本構造》,京都:百華苑。
 西義雄
〔1953〕《原始佛教におけゐ般若の研究》,東京:開明堂。
〔1975〕 《阿毘達磨佛教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 西義雄編
〔1977〕 《大乘菩薩道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
 石井教道
〔1964〕 《華嚴教學成立史(石井教道博士遺稿刊行會)》東京:中央公論社。
 水野弘元
〔1961〕 《原始佛教》,京都:平樂寺書店(第3刷)
 勝又俊教
〔1961〕 《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 神子上惠龍
〔1982〕 《彌陀身土思想の展開》,京都:永田文昌堂。
 深浦正文
〔1972〕 《唯識學研究上.下》,京都:永田文昌堂。
 玉城康四朗博士還曆記念會
〔1977〕 《佛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 安藤俊雄
〔1969〕 《天台學》,京都:平樂寺書店。
 龍山章真
〔1977〕 《印度佛教史》,<櫻部建補注>,京都:法藏館。
 宇井伯壽
〔1935〕 《攝大乘論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1965〕 《印度哲學研究》第2卷,東京:岩波書店。
〔1965〕 《印度哲學研究》第3卷,東京:岩波書店。
〔1965〕 《印度哲學研究》第4卷,東京:岩波書店。
〔1965〕 《印度哲學研究》第6卷,東京:岩波書店。
〔1976〕 《佛教汎論》,東京:岩波書店。
〔1979〕 《大乘莊嚴經論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 田村芳朗博士還曆紀念會
〔1982〕 《佛教教理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 田賀龍彥
〔1974〕 《授記思想の源流と展開》,京都:平樂寺書店。
 舟橋一截
〔1974〕 《原始佛教の思想》,京都:法藏館。
 中村元
〔1967〕 《インド思想の諸問題》,東京:春秋社,1985。(選集第10卷)
〔1979〕 《インドとキリシアの思想交流》,東京:春秋社,1985。(選集第16卷)
〔1981〕 《インド思想史》,東京:岩波書店。
〔1985〕 《東西文化之交流》,東京:春秋社。(選集第9卷)
〔1995〕《ゴ-タマ‧ブツダ》Ⅱ,東京:春秋社(中村元選集〔決定版〕第12卷)。
 中村元.宮本正尊編
〔1937〕 《印度哲學と佛教の諸問題》,東京:岩波書店。(宇井伯壽博士還曆記念論文集)
 中村元.笠原一男
〔1980〕 《アジア佛教史,インド編Ⅲ》,東京:佼成出版社。
中村元等監修‧編集
〔1980〕《アジア佛教史‧インド編Ⅲ—大乘佛教》,東京:佼成出版社。
湯次了榮
〔1975〕 《華嚴大系》,東京:國書刊行會。
 坪井俊映
〔1970〕 《淨土教汎論》,東都:隆文館。
 平用彰博士還曆記念會
〔1975〕 《佛教における法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 平川彰.椎山雄一.高崎直道編集
〔1981〕 《講座.大乘佛教1大乘佛教とは何が》,東京:春秋社。
〔1983〕 《講座.大乘佛教3華嚴思想》,東京:春秋社。
〔1983〕 《講座.大乘佛教4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
〔1985〕 《講座.大乘佛教5淨土思想》,東京:春秋社。
 橫超慧日
〔1971〕 《法華思想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
 橫超慧日編著
〔1975〕 《法華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
(三)西文
 Alex Wayman
〔1973〕 The Buddhist Tantra-Light on Indo-Tibetan Esotericism,Samuel Weiser Inc. New York。
 S. Dasgupta
〔1955〕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 Th.Tcherbasky
〔1927〕 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 Leningrad。(岡秀友譯,大乘佛教概論,東京,理想社(1957)。
 Huston Smith
〔1998〕 劉安雲譯《人的宗教》,台北:立緒。
 Kenneth,K.S.Ch’en
〔1964〕 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四、論文以及期刊雜誌
一、中文
 聖嚴法師
〔1994〕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收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 楊惠南
〔1989〕 <漢譯佛經中的彌勒的信>,諦觀:第五十六期。
 劉貴傑
〔1995〕<廬山慧遠思想析論-初期中國佛教思想之轉折>,《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4卷第2期。
 蔡纓勳
〔1997〕 <善導思想之研究>,台灣國立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 汪娟
〔1992〕 <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
〔1991〕 <唐代彌勒信仰與政治關係的一側面─唐朝皇室對彌勒信仰的態度>,《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
 楊白衣
〔1985〕 <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
二、外文
(一)韓文
 魯權用
〔1974〕 <佛陀觀之研究>(A Study on Views of Buddha),圓光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
(二)日文
 玉城康四郎
〔1975〕 <原始佛教におけゐ法の根源態>,收於《佛教の思想》1-原始佛教,東京:春秋社。
〔1975〕 <原始佛教におけゐ佛の根源態>,收於《佛教の思想》1-原始佛教,東京:春秋社。
 古田紹欽博士古稀記念集
〔1981〕<如來の原初理念に關すゐ哲學的考察>,收於《佛教の歷史的展開に見る諸形態》,東京,創文社。
 宇井伯壽
〔平成元年〕 <佛教思潮論>,收於《現代佛教名著全集》第十卷.佛教一般2,東京,隆文館。
 加藤精一
〔1973〕 <密教における法身>,《印佛研》22-1。
 金岡秀友
〔1977〕 <金光明經の佛身論>,《東洋學研究》12(東洋大學 東洋學研究所)。
 吉野惠子
〔1982〕 <佛身論の研究-常無常について->《印佛研》31-2。
 鐮田茂雄
〔1966〕 <海印三昧について>,《駒擇大學佛教紀要》24。
 藤田宏達
〔1957〕 <三乘の成立について─辟支佛起源考>,收於《印度學佛教學》,5:2。
 稻岡了順
〔1980〕 <導綽.迦才.善導の往生思想─特に佛身佛土說を中心に一>,《佛教文化研究》第26(淨土宗學研究所)。
 大江淳誠
〔1960〕 <阿彌陀佛の身土について>,《龍谷大學論集》第365~366合併號。
 大谷光真
〔1975〕 <海印三昧について>,《印佛研》23-2。
 木村清孝
〔1966〕 <二種十佛說の成立について>,《印佛研》15-1。
〔1977〕 <智嚴の佛身觀─二種十身說成立の經綽─>,《宗教研究》50-4<231>(日本佛教學會)。
 木村宜彰
〔1983〕 <彌勒佛の出世について>,《佛教學せミノ-》第37號(大谷大學佛學教學會)。
 芳岡良音
〔1965〕 <釋加牟尼佛と阿彌陀佛>,《印佛研》第14-1輯
 山口益
〔1973〕 <佛身觀の思想史的展開>,《佛教學せミノ-》第17號(大谷大學佛教學會)。
 水野弘元
〔1957〕 <Tathagata(如來)の意義用法>,《印佛研》5-1。
 水谷幸正
〔1956〕 <佛性について>,《印佛研》4-2。
 勝又俊教
〔1943〕 <如來藏思想と阿賴耶識思想との交流>,《宗教研究》第113號。
 神林隆淨
〔1954〕 <世尊の成佛に就て>,《印學研》2-2。
〔1958〕 <法身に就いて>,《印佛研》6-2。
 山本佛骨
〔1958〕<信行と道綽の交涉>,收於《印學研》6-2。
 永田瑞
〔1973〕 <龍樹の佛身觀>,《印佛研》22-1。
〔1976〕 <佛身二種說の背景>,《印佛研》25-1。
 鹽田義遜
〔1959〕 <佛身論の展開>,《印佛研》7-2。
 長尾雅人
〔1971〕 <佛身論をぬぐって>,《哲學研究》第521號。
 津田真一
〔1984〕 <密教經典の成立>,《東洋學術研究》23-1。
 清水乞
〔1965〕 <本尊の成立とその意義>,《東洋大學 大學院記要》第12輯。
 平川彰
〔1966〕 <阿彌陀佛の經典と佛塔>,《印佛研》14-2。
 香用孝雄
〔1962〕 <稱名念佛の形成>,《印佛研》11-1。
〔1966〕 <佛陀本生說話の成立について>,《印佛研》14-2。
〔1968〕 <佛教について>,《印佛研》17-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