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
作者:葉乃齊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EH, NAI-CH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指導教授:夏鑄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殖民傳統營造技術工業發展方式現代化colonialtraditional building craftsthe mod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modern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日據時期,「唐山司傅」隨著台灣與大陸的對渡貿易終止而告中斷。嗣後台灣民間仍須仰賴過去的互助營造體系。但由於唐山司傅的中斷卻也迫使原有互助營造體系發展,而部份優異者,更透過師徒制逐漸升級為遊走於特定區域的匠師營造組織。傳統精緻建築在富裕的大正年間,依靠民間經濟力量,有了揮灑自如的發展空間,因而創造了新風貌並大放異彩。
清末台灣,亦曾經歷過一段開埠貿易的現代化過程。但是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透過現代化殖民地建設,打破台灣既有的技術編組,而強植殖民母國的營造工業和營造體系。殖民者透過工業技術發展脈絡的差異,來強化技術落差。台灣傳統營造論述在殖民者面前完全失效,傳統工匠設計權被剝奪,僅能按圖施工,因而淪為勞動的底層。
亞洲國家所謂建築的「現代化」與營造技術的變遷,其實涉及工業發展方式的脈絡。日本殖民時期,殖民者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對於殖民地人民而言,是一個主體性缺席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是被強迫性地橫向移植的;並非建立在台灣的社會和固有的技術傳統之上。
Mainland masters never came again after 1895 Taiwan was cede to Japan, But “self and mutual help system” was still employed by Taiwanese, Therefore some excellent craftsmen of “self and mutual help system” gradually, by the mode of master and apprentice, upgraded to be vernacular builder groups among regions.At the same time, the disciples of Mainland masters became to be designers and builders of delicate architectures. The masters had their free field for elaborating given by wealthy economy from the civil society during between 1910s and 1920s, and gradually created a new style architecture for Chinese in Taiwan.
In late Qing dynasty, Taiwan had a sort time to contact with the Western world and developing its modernization movement. But the Japanese colonists destroyed tkhe original organization of technique of Taiwan, by building up the colonial, and force Taiwan to accept their building industrial system. Since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of industrial was different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by that the Japanese colonists intensified their superiority.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discourses of Taiwan, were invalid to Japanese colonists. The traditional craftsmen could not design by themselves anymore under the regulations, they could only work as the lowest labors, under the decision of the blueprint.
In Asia, the moderniz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techniques that indeed concerned about the context of the mod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advanced techniques that brought in by the Japanese colonists, were a kind of modernization of absent subjectivity for the colonial people. Those kind of modernization was transplant by crosswise, that there was not relate to both Taiwanese society and inherent traditional building crafts.
參考書目
古籍、文獻
《魯班經》全名「新鐫京板工師雕斲正式魯班經匠家鏡」收錄於Klaas Ruitenbeek ,1993 “Carpenter & Build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A Study of The Fifteen Century Carpenter’s Manual LU BAN JING ” Leiden, Netherlands: E. J. Brill。原收藏於東京內閣文庫。
1959《福建台灣奏摺》,台灣文獻叢刊29種,台北:台灣銀行。
1995《安平縣雜記》,光緒24年,台北:宗青重刊。
1995《淡水廳築城案卷》,道光6-23年間初集,台北:宗青重刊。
司馬光,1978《資治通鑑》,宋代原著,台北:新象書店重刊本。
必麒麟(Pickering, W. A.),1960《老台灣》,台灣研究叢刊第60種,台北:台灣銀行。
江日昇,1995《臺灣外志》,乾隆57年初刊,台中:台灣文獻委員重刊。
吳璵 註譯,1977《尚書讀本》,台北:三民。
宋應星,1962《天工開物》明 原著刊本,民國 董文 校,台北:世界書局。
李春生 原著,陳俊宏 編輯,1996《主津新集》(摘選試讀本),李偉然、李傳然印贈。
李春生,1911《哲衡續編》,福州:美華書店。
周鍾瑄,1995《諸羅縣志》,康熙56年刊,台北:宗青重刊。
胡傳,1960《台灣日記與啟稟》,台灣文獻叢刊71種,台北:台灣銀行。
范咸,1995《重修台灣府志》,乾隆10年初刊,台北:宗青重刊。
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本,原著雍正十年,p.23,台北:台灣銀行重刊。
高拱乾,1995《臺灣府志》,康熙33年刊,台北:宗青重刊。
偕叡理 原著,周學普 譯,1960《台灣六記》,pp.56-57,台灣研究叢刊第69種,台灣銀行。MacKay, George Leslie, Macdonald ed.,1896 “From Far Formosa”, N.Y. : Fleming H. Revell Co..
屠繼善,1995《恆春縣志》,光緒20年初稿,台北:宗青重刊。
陳培桂,1995《淡水廳志》,同治10年刊,台北:宗青重刊。
黃叔璥,1995《台海使槎錄》,雍正年間初刊,台北:宗青重刊。
鈴木正豐,弘化4年(1847),《規矩真術─軒迴圖解》。
蔣毓英,1995《台灣府志》,康熙二十餘年纂,台北:宗青重刊。
魯班《魯班寸白簿》1991年再版,新竹:竹林書局。
黎烈文 譯,1960《法軍侵台始末記》,台灣研究叢刊73種,台北:台灣銀行。1894,”L’ Expedition Francaise de Formose,1884-1885”, Paris: Ch. Delagrave.
謝金鑾,1995《續修臺灣縣志》,嘉慶12年,台北:宗青重刊。
中文書目
1988《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台北:博遠。
井慶升,1987《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藝》,台北:丹青。
方豪,1999《方豪教授台灣史論文選集》,台北:捷幼。
片岡巖 著,陳金田 譯,1987《台灣風俗誌》pp.612-619,台北:眾文圖書。
王松漢,1998《台灣傳統細木作榫卯集》,鹿港:左羊。
王鴻楷 主持,1989《基隆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古蹟修復研究》,台大土木所都計室。
台大都市計畫室,1988《台灣霧峰林家建築圖集(頂厝篇)》,素貞興慈會委託,自立,台北。
田種玉,1995《日據時期台灣雨淋板建築歷程之研究》,中壢:中原建築碩論。
向陽,1986《台灣民俗圖繪》,台北:台原。
余佩瑛,1998《台灣地區近代瓷磚業與外牆瓷磚演變之研究》,東海碩論。
吳成偉,1999《磚窯故鄉》,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吳國聖,1997〈民居側樣之排列構成〉《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第五輯》。
李宏堅,1994《台灣日據時期鋼筋混凝土建築技術與樣式發展間之關係探討》,中壢:中原建築碩論。
李明輝 編,1995《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台北:正中書局。
李乾朗 主持,1988《陽明山國家公園傳統聚落暨建築調查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北。
李乾朗,1982《傳統建築》,台北:北屋。
李乾朗,1988《淡水紅毛城》,台北:雄師。
李乾朗,1988《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文化資產學會,文建會委託。
李乾朗,1995《台灣傳統建築匠藝》,台北:燕樓。
李乾朗,1997〈台閩地區傳統建築落篙技術〉《海峽兩岸傳統民居理論青年學術研討會》。
李乾朗,1999《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二輯》,台北:燕樓。
李乾朗、閻亞寧、徐裕健,1996《清末民初福建大木匠師─王益順─所持營造資料重刊及研究》,內政部。
李繼閔,1993《九章算術校証》,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儼、杜石然,1992《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
林挺生,〈先嚴林尚志先生事略〉《創辦人老董事長行誼》,台北:大同公司。
林莉莉,1999《淡水廳築城計畫及實務的相關研究》,中原碩論。
林滿紅,1978《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台灣研究叢刊第11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與台灣之社會變遷(1860-1895)》,台灣研究叢刊,台北:聯經。
林衡道 口述,楊鴻博 記錄,1983《鯤島探源》(1)-(4),台北:青年日報。
林繼文,1996《日據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
邱上嘉,1990《台灣一般傳統木構造營造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談為例》,東海碩論。
洪千惠,1991《金門傳統民宅營造法之研究》,成大碩論。
洪文雄 主持(協同主持略),1992《台閩地區傳統工匠調查研究(第一期)》,東海大學,內政部委託。
胡菊人 譯著,1979《李約瑟與中國科學》,台北:時報文化。
夏鑄九 主持,1981《淡水紅毛城古蹟區保存計畫》,台大土木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夏鑄九、陳志梧,1988《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為個案》,台大土研所都計室。
徐明福,1990《台灣傳統民宅即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胡氏圖書。
徐雪姬,1981〈林本源及其邸園之研究〉《板橋林本源園林研究與修復》,pp.1-60,夏鑄九 主持,台大土木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徐裕健,1970《台灣傳統建築營建尺寸規制之研究》,成大碩論。
徐裕健,1998《大木匠師陳專琳(煌司)技藝調查及保存計畫》,傳統藝術中心委託,台北:華梵大學。
高燦榮,1994《淡水馬偕系列建築的地方風格》,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曼威‧柯司特 著,夏鑄九、王志弘等 譯,2000《網絡社會的崛起》,台北:唐山。
張宇彤,1981《澎湖地方傳統民宅營造法探微》,東海碩論。
張甡壽,1989《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單體建築構成之研究》,成大碩論。
莊永明,1988《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
許佩賢 譯,1995《攻台見聞》,(內涵各篇,宮川洗圭,1895《風俗畫報第:台灣征討圖繪》),台北:遠流。
許雪姬、賴志彰,1993《台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許智強,1999《傳統細木工匠變遷與轉型之研究--以台南永川行為例》,雲科大碩論
郭廷以,1984《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
野崎誠近1928《中國吉祥圖案》,台北:古亭書屋。
陳正哲,1999《台灣震災重建史:日治震災下建築與都市的新生》台北:南天。
陳宏文 譯,1972《馬偕博士傳略、日記》,台北:台灣教會公報社。
陳宏文,1982《馬偕博士在台灣》,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陳明終 編纂,1988《台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台北:台北市政府。
陳信雄,1985《磚瓦之美》林敬雄主編,台南縣:六甲鄉公所。
陳俊,1987《台灣道路發展史》,台北:交通部運研所。
陳俊宏 編著,1990《長春源流─李春生與一八六五年以來的台灣》,李春生紀念基金會,台北:南海圖書公司。
陳俊宏 編著,2002《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台北:南天。
陳新上,1999《苗栗的陶瓷與窯爐》,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堀入憲二,1998〈圓山別莊磁磚之相關研究〉《台灣近代文化資產圓山別莊修復研討會》,台北: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籌備處。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大地別冊(5),台北:大地。
曾憲嫻,1997《日據時期土木建築營造業之研究─殖民地建設與營造業之關係》,中壢:中原碩論。
程士毅,1994〈軍工匠人與台灣中部開發〉《台灣風物》44(3):pp.13-49,台北。
程道腴、鄭武輝,2000《陶瓷窯爐學》,徐氏基金會。
黃恆正 譯編,1981《世界發明總解說》(上)、(下),台北:遠流。
黃紹恆,1998〈日治初期在台日資的生成與積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pp.165-214,台北。
黃頌恩,1987《台灣傳統木架構之構成研究》,成大碩論。
黃嘉謨,1961《甲午戰前之台灣煤務》,中研院近史所專刊。
黃榮落,1989《渡台悲歌》,台北:台原。
黃蘭翔,1990〈清代台灣「新竹城」城牆之興築〉《台灣社會研究》3(2,3):pp.183-212,台北。
黃蘭翔,1993《台灣都市の文化的多重性とその歷史形成過程に關する研究》,京都:京大博論。
黃蘭翔,1995〈日據初期台北市的市區改正〉《台灣社會研究》(18),pp.189-213,台北。
楊裕富《從傳統工匠系統中分析建築與工業設計的設計資源(四):傳統工匠的轉型基礎》雲科大。
葉乃齊,1997〈聯華食品與李氏家族〉《繁華再現大稻埕》,邱延亮 主持,台北:樂山基金會。
葉俊麟,2000《日治時期洗石子技術之研究》,中原建築碩論。
劉白飛,1987《中國工藝傳奇》台北:星光。
劉銘傳,1997《劉壯肅公奏議》,台灣文獻叢刊第27種,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重刊。
劉麗梅紀錄,1984,JUL〈元老建築配專輯座談會之二一日據.光復.現在〉《建築師》,p.30,台北。
蓮芽堂,1942〈台灣的紅磚〉《民俗台灣》2(4),p.37。
蔡啟桓譯,James W. Davidson原著,1972《台灣的過去與現在》台灣研究叢刊107種,台北:台灣銀行。Davidson,James W.,1903,”The Island Of Formosa-Past and Present”, pp.248-250,London & New York:Macmillan Co.
鄭吉銘,1997《台灣「涼台殖民樣式」建築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碩論,中壢。
鄭連明 主編,196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pp.6-8,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橋本白水,1930《台灣統治と其功勞者》,台北:南國。
澤國太郎,1939〈竹筋混凝土梁彎曲實驗〉《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彙報》(5),台北。
賴永祥,1995《教會史話》(3),台北:台灣教會公報社。
賴永祥、卜新賢、張美惠纂修,《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外事篇,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賴志彰主持《台北縣民居調查(第一階段)期末報告書》1998,台北縣文化中心委託,中壢:南亞技術學院。
閻亞寧,1989《古蹟磚石構材製作與應用之調查研究》,文建會。
閻亞寧、林慶元、李盛沐,1995《傳統建築的民俗概念》,內政部。
薛琴,2000《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報告》,pp.103-110,台北市民政局委託,中原建築研究所。
薛琴,2000《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報告》,台北市民政局委託,中原建築研究所。
謝森展,1990《台灣懷舊》,台北:創意力。
藤島亥治郎,1947《台灣の建築》,東京:彰國社。1993年,台北:台原翻譯出版。
藤森照信,1993〈外廊樣式─中國近代建築的原點〉收錄於汪坦、張復合主編《第四次中國近代建築史研討會論文集》,pp.21-30,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
中文期刊
(王)一剛,1960〈誰請日軍進台北城〉《台北文物》9(2,3),pp.129-130。
1987〈池見草〉『東亞鐵道學校校長竺井工學博士所發表「中國人教育所感」一篇文章』《臺灣慣習記事》7(5),p.231,台灣慣習研究會1907原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
1987〈臺灣築城沿革考(第八)臺北城〉《臺灣慣習記事》3(6),pp.274-276,台灣慣習研究會1903原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
1987〈舊政府時代的基隆築港事業〉《臺灣慣習記事》3(1),pp.35-37,台灣慣習研究會原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
王增榮,1984,JUL〈光復初期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1945-1956)〉《建築師》,pp.46-54,台北。
台灣舊慣調查會,1990《台灣私法債權編》,明治42年初刊,台中:台灣文獻委員會 譯編。
石璋如,1952,1〈楊梅的磚瓦業〉《台灣風物》2(1),pp.17-20,台北。
朱昌崚,1963〈劉銘傳與台灣現代化〉《台北文獻》(6),台北。
呂實強,1968〈同治年間英商寶順洋行租屋案〉《台灣文獻》19(3),台中。
李乾朗,1983〈王益順在台灣之廟宇建築之研究〉《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pp.87-122,台大。
村上直次郎,1975〈熱蘭遮城築城始末記〉石萬壽譯《台灣文獻》26(3),pp.112-125,台中。
沈耀初,1956〈本縣沈氏兩三事(上)〉《南瀛文獻》卷4,p.28,左營。
洪文雄,1983〈從現存實例及台灣工匠的體驗探討中國傳統穿斗式屋架的演變〉《東海學報》(24),pp.547-604,東海大學。
唐立宗,1998〈林提灶(尚志)先生與「協志商號」〉《台北文獻直字》(126),pp.175-202。
徐裕健,1982〈台灣傳統架構設計原則之探討〉《建築與城鄉學報》(2)1,pp.71-85,台大。
桑格,1980〈台灣的父子企業家─林提灶、林挺生〉《台灣經濟月刊》3(4),p.17,台北。
張宇彤、徐明福,1993〈澎湖地方傳統民宅之營造〉《建築技術》(5),pp72-111,台北:空間雜誌社。
日文書目
《台北水道》(出版年月、出版社不詳)
1985《竹中大工道具館‧展示解說》,神戶:竹中大工道具館。
1990《東京驛と辰野金吾:驛舍の成り立ちと東京驛のできるまで》,東京:東日本旅客鐵道株式會社。
大阪每日新聞社 編,1940〈大阪每日新聞社座談會〉《南方の將來性》,大阪。
大場時雄 編,1941《會員名簿》,昭和16年12月台北:台北州立台北工業學校內大安工業俱樂部。
大園市藏,1916《台灣人物誌》,台北:谷澤書店。
中西牛郎,1907《泰東哲學家李公小傳》,台北:台灣日日新報。
井手薰,1939〈台灣建築之今昔〉《躍進台灣大觀》,台北。
日本NHK原作〈十二、絲路的起點與終點〉《海上絲路》1999中文字幕版,台北:TTV。
日本建築學會,1972,《近代日本建築學發達史》,東京::日本丸善出版社。
台灣新民報 編,1934《台灣人士鑑》,台北:台灣新民報。
台灣新民報社編,《台灣人士鑑》。
台灣慣習研究會,1987《臺灣慣習記事》,日據原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譯編。
台灣總督府,1899〈城內會所委員長賀田金三郎市區改正ニ關スル建議〉,明治32年,《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永久26卷7門土地家屋之借貸買賣交換
台灣總督府,1899〈排水工事ニ關スル障礙家屋買收命令解除〉,明治32年,5月18日,《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永久26卷7門土地家屋之借貸買賣交換
台灣總督府,1912〈告示第百號〉《府報》第3560號,明治45年7月5日,p.12,台北:台灣總督府。
永雄五十太,1986《圖でわかる‧大工道具》,東京:理工學社。
永雄五十太,1997《大工道具入門》東京:井上書院。
村松貞次郎,1977《日本近代建築の歷史》,東京:NHK,日本放送協會。
沙永杰,2001《「西化」的歷程:中日建築近代化過程比較研究》,台北:田園城市。
岩崎潔治,《台灣實業家名鑑》(出版年月、出版社不詳)。
服部武彥著,蕭讚奉,蕭富隆(譯)(1994),〈台灣的窯業〉《台灣文獻》,台中。
東鄉實、佐藤四郎,1916《台灣植民發達史》,台北:晃文館。1996,台北:南天再版。
林進發,1934《台灣官紳年鑑》(第四版),昭和9年10月,台北:民眾公論社發行。
林進發,1936《台灣發達史》,台北:民眾公論社發行。
松本甚三,1928《建築材料集覽》,東京:太陽堂書店。
武內貞義,1928《台灣》,台北:新高堂。
初田亨,1997《職人たちの西洋建築》,東京:講談社。
長尾平半,1904〈本島將來ノ營繕計畫ニ對スル意見書〉《後藤新平文書》,日本國會圖書館藏。
郭中端,2000〈台灣糖業社宅群/台灣、花蓮:台灣糖業とその產業都市の發展〉《近代日本の郊外住宅地》,pp.519-532,片木篤、藤谷陽悅、角野幸博 編,東京:鹿島出版會。
堀入憲二、郭中端,1980《中國人の街づくり》,pp.105-123,相模書房。
富田芳郎,1934〈台灣聚落の研究〉《台灣文化論叢(一)》,pp.149-221,台北:清水書店。
鈴木博之,1992〈西洋建築と日本の近代〉《明治の洋館100選》,pp.118-129,東京:講談社。
藤森照信,1993《近代建築(上)幕末、明治篇》,東京:岩波。
鶴見佑輔 編,1937《後藤新平》,東京:後藤新平伯傳記編纂會。
日文期刊
1899〈台北現時の商業(二)〉《台灣日日新報》,明治32年10月27日,台北。
1900〈經濟界の一轉機(下)〉《台灣日日新報》,明治33年5月11日,台北。
1912〈漢文時報─工業講習所之新設〉《台灣時報》第36號,大正元年9月20日,pp.63-64,台北:東洋協會台灣支部發行。
1912〈雜纂─工業講習所〉《台灣時報》第35號,大正元年7月31日,pp.41-42,台北:東洋協會台灣支部發行。
1913〈漢文時報─工業講習所現況〉《台灣時報》第43號,大正二年1月30日,p.67,台北:東洋協會台灣支部發行。
十代田三郎,1935〈木造建築の一般防腐構造法〉《台灣建築會誌》6(4),p.40,台北:台灣建築會。
千千岩助太郎、中井晴八郎,1935〈昭和10年4月21日台灣中部地震に於ける建築物被害に就て〉《台灣建築會誌》7(3),pp.135-156,台北:台灣建築會。
井手薰,1936〈改隸四十年間台灣之建築之變遷〉《台灣建築會誌》8(1),台北。
今村明恆,1935〈最近の台灣地震に就て〉《建築雜誌》49(605),p.1281,東京。
台灣總督府平塚總務長,1935〈台灣家屋建築規則施行ニ關スル件〉昭和10年5月31日總內字第628號《震災地家屋建築ノ改良促進ニ關スル件》,出自1935,《新竹州報》州令第9號。
永阪淺治郎,1929,〈擬石塗施工に就ての所感〉《台灣建築會誌》1(5),台北:台灣建築會。
安田生,1930〈台灣建築會第二回總會記事:見學印象一束〉《台灣建築會誌》2(2),台北:台灣建築會。
尾十國吉,1942〈明治時代の思ひ出〉《臺灣建築會誌》,13(5),昭和17年3月。
杉島茂,〈大正二年頃の思出〉《會誌》(17),p.26,台北:台北工業學校校友會雜誌部。
長尾平半,1909〈台灣建物と白蟻〉《建築雜誌》23(272),p.401,東京。
長屋富吉,1938〈創立當時を偲ぴて〉《會誌》(17),昭和13年3月,p.24,台北:台北工業學校校友會雜誌部。
國分直一,,1944〈淡水河的民船〉《民俗台灣》4(2),pp.2-15,台北。
國分直一,1944〈土造家屋─土墼厝について〉《民俗台灣》4(7),pp.1-7,台北。
富田芳郎,1943〈台灣民家の型式に就て〉《民俗台灣》3(1),pp.2-9,台北。
湯川鹿造,1944〈攻勢土木論〉《台灣時報》(27)8,pp.63-68,台北。
.
西文
Ginzburg, Carlo,1987,''Morelli,Freud and Sherlock Holmes : Clues and Scientific Method'', 《HISTORY WORKSHOP :A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ian》 (9) :pp.5-36, 1987, Spring.
King, Anthony, 1990, “Urbanism, Colonialism, and the World Economy” London: Routledge.
Lefebver, Henri,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 Blackwe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