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古蹟修復之技術史的研究
書刊名:空間設計學報
作者:陳逸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I-Chieh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
頁次:頁1-14
主題關鍵詞:古蹟修復技術技術史技術與社會MonumentTechnology of restorationHistory of technologyTechnology and socie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
  • 點閱點閱:35
古蹟修之技術史研究的提出,旨在藉由對於「使用的技術」之歷史的研究,澄明古蹟修復論述中的技術疑旨,並探討其中所關乎之技術史研究的特殊性問題。它將觸及古蹟修復技術史之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以及如何被研究?等知識論層次的問題。是故 本文擬透過對古蹟修論述中技術疑旨(problematic)的探討,進而試建構出一古蹟修復之技術史研究的理論要旨。 在認論的觀點上,無論是「技術」或「修復技術」,皆深刻關乎著社會集體信念的體現,以及一種文化之意象意識形態的再現。因為,通的理念是必須建立在技術相對於其它事物的關係性理念上。是故,在古蹟修復的論述中再提出技術這一基本結構的主要的意義,是為了能夠重新釐清古蹟保存與修復的真義,以及重新建立對於古蹟修復通之實踐主體性的認識。
The study on technological history of monument, that aims at clarifying technological problematic in monument restoration through discovering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in-use”. It would touch what is the question that study on technological history of monument? How to study the question? Precisely, it would refer to what is discursive formation of monument restoration? According to epistemology, because technological idea must establish on technology opposite the others, whatever “technology” or “restoration technology” both deeply concern with reflection about collective belief of society, and representation for imaged ideology of culture.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clarify truth of monument conservation, that re-propos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echnology in discourse of monument restoration, and re-establishing cognition of technological subjectivity about restoration technology. Consequently, the study constructs a methodology restoration by investigating concrete cases of monument restoration during 20~30 years in Taiwan and surveying information of field.
期刊論文
1.吳泉源(20020400)。技術與技術研究在臺灣--艾傑頓(David Edgerton)教授來訪的一些省思。當代,58=176,6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閻亞寧(1994)。台灣地區傳統建築修復技術68-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乾朗(1988)。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臺北: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1986)。《澎湖天后宮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暨修復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全文(1995)。赤崁樓修復工程一工作過程紀錄暨施工報告書。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裕健(2002)。《台北市第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二期修護暨中正廳再利用工作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漢寅德(2003)。《林本源庭園復舊工程紀錄與研究工作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符宏仁(2004)。《嘉義市市定古蹟阿里山鐵路北門驛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曾國恩(2004)。《第三級古蹟「佳冬蕭宅」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全文(1995)。《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赤嵌樓修復工程工作過程記錄暨施工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王民)蓉。建築文化資產修護觀念之進程 以台南市古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玉雨(2004)。臺灣古蹟修復施工紀錄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逸仁(1997)。台灣古蹟大木構件破壞類型及其非破壞檢測法之探索(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進宗(1992)。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探討--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文傑(2002)。臺灣傳統匠師參與古蹟修復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淑君(2002)。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發展歷程之研究(1895-2001):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令之探討為主(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仁鍵(2002)。九二一地震古蹟及歷史建築緊急加固調查及施作技術表研擬(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乃齊(2002)。台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裕健(1981)。《台灣傳統建制營建尺寸規製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莊芳榮(1983)。古蹟管理與維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密察(2000)。台灣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漢寶德(2001)。《築人問:漢寶得回憶錄》。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毛怡紅、Koslowsk, Peter(彼得•科斯洛夫斯基)(1997)。後現代文化一技術發展的社會文化後果(Die Postmodeme Kultur Gesellschaflich – Kulturelle Konsequenzen der tech-nischen Entwicklung)。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Edgerton, D.(2004)。從創新到使用:十道兼容並蓄的技術史史學提綱。科技渴望性別。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