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麗與北宋越窯青瓷之交流之研究
作者:李恩敬
作者(外文):LEE EUN KYU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良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高麗越窯陶瓷交流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5
高麗青瓷發展時受到中國越窯之影響明顯,故研究早期高麗青瓷不能忽略越窯青瓷對韓國製瓷工藝之影響。所以本文先將高麗與中國越窯兩者樣式做比較,並從高麗青瓷之特點以此探討早期高麗青瓷之起源。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撰述之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麗青瓷的歷史地位」:說明高麗青瓷之所以能興起的政治與文化背景以及中國與高麗的文化交流及貿易關係。
第三章「越窯青瓷之裝飾特色」:探討越窯青瓷的造型、紋飾以及裝燒技術之演變之特徵。
第四章「高麗青瓷發展之情形」:先分為四節,第一節敘述高麗青瓷起源之研究成果與高麗青瓷起源之論證,從第二節至第四節探討高麗青瓷造型、紋飾以及裝燒技術之演變之特徵。
第五章「高麗青瓷與越窯比較」:比較高麗青瓷與越窯青瓷之造型、紋飾以及裝燒技術,其中紋飾方面,除越窯之外,跟高麗青瓷紋飾有關的中國陶瓷做比較,以耀州窯為主。
第六章「結論」:綜合論述各章節之要點,然後說明以上高麗青瓷在韓國陶瓷史中扮演的角色與地位以及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與研究展望。
參 考 書 目
壹、 史料類
一、中文類
太平老人,《袖中錦》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七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五年六月初版。
李匡義,《資暇集》三卷,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五月初版。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三七四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0年三月初版。
奉天圖書館編,《遼陵石刻集錄》六卷,瀋陽:國立奉天圖書館編,一九三四年石印本。
封演,《封氏聞見記》十卷,明崇禎甲戍(七年)常熟馮氏鈔本,明馮舒手校並題記兼手錄吳岫題識。
徐松,《宋會要輯稿》二百冊,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七七年五月再版。
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四十卷,台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一年初版。
馬端臨 ,《文獻通考》三四八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清光緒間浙江刊本縮印,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脫脫,《遼史》一一六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十月第一版。
脫脫,《宋史》四九六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第一版。
贊寧撰,《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一版。
羅濬,《寶慶四明志》二一卷,宋元地方志叢書,中國地志學會印,據清咸豐四年刊本,一九七八年八月出版。
蘇軾,《蘇東坡全集》一一0卷,北京:中國書店出版,據世界書局,一九三六年五月初版。
蘇軾,《蘇軾文集》,台北: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六月一版。
蘇軾,《東坡奏議》十五卷,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八九年。
趙勖《松隱集》二十五卷,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第一版)一一二九卷。
二、外文類
一然,《三國遺事》五卷,漢城:東國文化社,一九五六年初版。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收錄於《韓國文化叢刊》第一輯,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一九九0年。
金富軾,《三國史記》五十卷,漢城:乙酉文化社,一九七七年七月初版。
鄭麟趾,《高麗史》一三七卷,台北:文哲出版社,一九七二年二月。
貳、專書類
一、中文類
汪慶正、範冬青、周麗麗,《汝窯之發現》,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九三頁。
李剛,《古瓷發微》,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二0四頁。
林淑心、謝明良,《千峰翠色-越窯特展》,台北:財團法人年喜文教基金會,一九九六年二月,三七九頁。
林士民,《青瓷與越窯》,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四二頁。
浙江省博物館,《青瓷風韻–永恆的千峰翠色》,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初版,一五九頁。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窯博物館,《宋代耀州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九八頁。
葉哲民,《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北京:輕工業出版社,一九六0年十二月,一七九頁。
熊海堂,《東亞窯業技術發展與交流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四三頁。
劉蘭華、張柏,《中國古代陶瓷紋飾》,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六0七頁。
二、外文類
出光美術館,《1949-1981近年發現的窯址出土中國陶磁展》,東京:出光美術館,一九八二年四月,九十頁。
金文經、金成勳等《張保皋–海洋經營史研究》,漢城:진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四0四頁。
金永真,《朝鮮陶瓷史研究(三國~高麗)》,漢城:春秋閣,一九九五年,一0三頁。
金庠基,《新編高麗時代史》,漢城:울大學校出版部,一九八五年四月出版,九三九頁。
國立中央博物館,《康津龍雲里青磁窯址發掘調查報告書》,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圖版編:一九九六年,頁四八二,本文編:一九九六年,二二七頁。
國立中央博物館,《高麗青瓷名品特別展》,漢城:通川文化社,一九八九年,二九九頁。
國立光州博物館,《高興雲代里—全南地方陶窯址調查報告(III)》,一九九一年,一0五頁。
國立光州博物館、海南郡,《海南新德里青瓷陶窯址精密地表調查報告書》,光州:國立光州博物館,二00二年二月,一一七頁。
康津青瓷窯址地表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康津青瓷窯址》,海剛陶瓷美術館、全羅南道康津郡出版,一九九二年,三七八頁。
海剛陶瓷美術館,《芳山大窯—始興市芳山洞初期青瓷:白瓷窯址發掘調查 報告書》,利川:海剛陶瓷美術館,二00一年六月,三八0頁。
湖巖美術館研究叢書第一輯,《龍仁西里高麗白瓷窯發掘調查報告書》,漢城:三星美術文化財團,一九八七年八月出版,五四三頁。
鄭明鎬、尹龍二,《高敞雅山댐水沒地區發掘調查報告書–青瓷窯址、治鐵址、逸名寺址、빈절터》,益山:圓光大學馬韓、百濟文化研究所,一九八五年二月,三八四頁。
鄭良謨、金英媛、具一會,《仁川市景西洞綠青瓷窯址》,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一九九0年,一二0頁。
鄭良謨,《韓國陶瓷器》,漢城: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四九八頁。
방병선,《土器.青瓷1》,漢城:예경出版社,二000年四月,一三0頁。
中央日報社,《韓國美–青瓷》,漢城:中央日報社,一九八一年,二六四頁。
영선,《韓國茶文化》,漢城:너럭바위,一九九0年四月,二一三頁。
參、論文類
一、中文類
丁麗,〈遼陽出土的高麗青瓷〉,《遼海文物學刊》一九九四年二期,頁一0二至一0三。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發掘簡報〉,《文物》一九八七年第十一期,頁四至二四。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館、阿魯科爾沁旗文物管理所,〈遼耶律羽之慕發掘簡報〉,《文物》一九九五年第八期,頁四至三一。
王蘭芳,〈耀州窯印花模具初探〉,《耀州窯研究資料彙編》一九九三年八月,頁七五至七八。
台州地區文管會、黃岩市博物館,〈浙江黃岩靈石寺塔文物清理報告〉《東南文化》,一九九一年五期,頁二四八至二六八。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南郊遼趙德鈞墓〉,《考古》一九六二年第五期,頁二四六至二五三。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遼韓佚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一九八四年第三期,頁三六一至三八一。
全祖明,〈浙江餘姚青瓷窯址調查報告〉,《考古學報》一九五九年三期,頁一0七至一二0。
金正奎,〈中韓兩國飲茶禮俗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四年六月,頁二八四。new window
任世龍,〈瓷窯遺址發掘中的地層學研究〉收錄於《考古與文化論集(三)》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頁四一一至四一八。
任世龍,〈論“越窯”和“越窯體系”〉收錄於《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九四年會論文集》,《東南文化》一九九四年,頁五八至六四。
沈作霖,〈紹興上灶官山越窯〉,《東南文化》一九八九年六期,頁一五五至一五八。
汪濟英,〈記五代吳越國的另一官窯―浙江上虞縣窯寺前窯址〉,《文物》一九六三年第一期,頁四三至四九。
成耆仁,〈韓國出土唐宋元陶瓷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年六月,頁一五七。
成耆仁,〈初探越窯青瓷在朝鮮半島生根和演變〉收錄於林淑心、謝明良,《千峰翠色-越窯特展》台北:財團法人年喜文教基金會出版,一九九六年二月,頁一0一至一一0。
朱伯謙,〈試論我國古代龍窯〉,《文物》一九八四年第三期,頁一0二至一一二。
宋晞,〈宋商在宋麗貿易中的貢獻〉,《史學彙刊》一九七七年第八期,頁八十三至一一0。new window
李輝柄,〈調查浙江鄞縣窯址的收獲〉,《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五期,頁三十至四十。
李家治、陳顯求、陳士萍、朱伯謙、馬成達,〈上林湖歷代越窯瓷胎、釉及其工藝的研究〉,《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李家治、陳顯求主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一版,頁三八0至三九二。
阮平爾,〈論全盛期的越窯〉,《越窯論集》李剛、王惠娟主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頁五十三至七十三。
林士民,〈談唐、五代越窯青瓷〉,《浙東文化論叢》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三月第一版,頁六十至七一。
林士民,〈談越窯中的秘色瓷〉,《文博》一九九五年第六期,頁五十七至六二。
林士民,〈唐、吳越時期浙東與朝鮮半島通商貿易和文化交流之研究〉,《海交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一期,頁十二至二一。
林士民、俞敏敏〈上林湖窯場杜湖窯區調查與研究〉,《東方博物》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頁三一七至三三0。
林士民,〈浙江寧波東錢湖窯場調查與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一九九0年十月三輯,頁一至十四。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莊市后太保元代史氏墓群發掘簡報〉,《文物》一九九六年九期,頁四七至五六。
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發現兩座宋代塔基〉,《文物》一九七二年第八期,頁三九至四八。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臨安文物館,〈浙江臨安五代吳越國康陵發掘報告〉,《文物》二000年第二期,頁四至三四。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鞏縣文物保管所,〈宋太宗元德李后陵發掘報告〉,《華夏考古》一九八八年第三期,頁一九至四七。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窯址2000年發掘簡報〉,《文物》二00一年十二期,頁四至二六。
南京博物院,〈江蘇宜興澗眾窯〉,《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北京:文物編集委員會,一九八四年一月第一版,頁五一至五八。
施祖青,〈寧波地區出土的越窯青瓷與外來文化初探〉,《東方博物》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頁一0三至一0六。
俞偉超,〈關於考古地層學問題〉,《考古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頁一至三一。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鄞縣古瓷窯址調查記要〉,《考古》一九六四年第四期,頁一八二至一八七。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杭州、臨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圖和秘色瓷〉,《考古》一九七五年,頁一八六至一九四。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杭州三台山五代墓〉,《考古》一九八四年第十一期,頁一0四五至一0四八。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越窯寺龍口窯址發掘簡報〉,《文物》二00一年第十一期,頁二三至四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慈溪市越窯石馬弄窯址的發掘〉《考古》二00一年第十期,頁五九至七二。
〈浙江象山縣清理北宋黃浦墓〉,《考古》一九八六年第九期,頁八六一至八六三。
孫光圻,〈公元8~9世紀新羅與唐的海上交通〉,《海交史研究》一九九七年第一期,頁三十至四二。
孫機,〈唐宋時代的茶具與酒具〉,《中國歷史博物館刊》,一九八二年四期,頁一一三至一二二。
海寧縣博物館,〈浙江省海寧縣東山宋墓清理簡報〉,《文物》一九八三年第八期,頁二五至三四。
郭演儀,〈中國南北方青瓷〉《中國古代陶瓷科學技術成就》,李家治、陳顯求等,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二月,頁一四六至一六一。
陸明華,〈略談上海博物館所藏高麗瓷〉,《文物》一九八八年第六期,頁八十至八五。
劉新園,〈景德鎮湖田窯各期典型碗類的造形特徵及其成因考〉《文物》,一九八0年第十一期,頁五十至六十。
劉良佑,〈唐、宋茶文化的興起與衰落-兼談唐宋茶具鑑賞〉,《歷代瓷器茶杯-杯、碗、壺、盞》一九九七年,頁十一至十四。
馮先銘,〈中國出土朝鮮、伊朗古代陶瓷〉,《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一九八七年,頁三二九至三三0。
馮先銘,〈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一九八七年,頁七至十二。
紹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上灶官山越窯調查〉,《文物》一九八一年第十期,頁四三至四七。
張忠培,〈地層學與類型學的若干問題〉,《文物》一九八三年第五期,頁六十至六九。
鄒衡,〈關於考古學理論和方法上的幾個問題〉,《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頁二七0至二七八。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寧波和義路遺址發掘報告〉,《東方博物》一九九七年一月第一版,頁二四三至二七九。
鄭建華,〈越窯青瓷裝燒工藝的初步總結〉,《東方博物》一九九九年十二月,頁八八至九五。
謝純龍,〈上林湖地區的青瓷分期〉,《東方博物》,一九九九年十二月,頁八八至一0七。
〈鎮江、句容出土的幾件五代、北宋瓷器〉《文物》,一九七七年第十期,頁九十至九十二。
蘇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蘇州虎丘云岩寺塔發現文物內容簡報〉,《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七年第十一期,頁三八至四五。
蘇州市文管會、吳縣文管會,〈蘇州七子山五代墓發掘簡報〉,《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二期,頁三七至四五。
二、外文類
三上次男,〈朝鮮半島出土の中國陶磁瓷とその史的意義〉《貿易陶瓷史研究》(上),中央公論美術出版,東京:昭和62年,頁一四三至一四五。
三上次男,〈高麗青瓷の起源とその歷史的背景〉《朝鮮學報》99、100,一九八一年,頁二四五至二四九。
尹美淨,〈高麗時代前期 陰‧陽刻青磁 裝飾文樣研究〉,漢城:弘益大學校美術史學科陶瓷史專攻,一九九三年六月,頁一三四
尹龍二,〈高麗陶瓷之變遷〉《韓國陶瓷史研究》,漢城: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三年,頁一0二至一四五。
吉岡完祐,《高麗青瓷發生관研究》,漢城:崇田大學校大學院碩士論文,一九七九年,頁三四。
全榮京,〈楊州釜谷里青瓷碗研究〉,漢城:弘益大學校美術史學科碩士論文,一九九三年十二月,頁八二。
具一會,〈北韓文化財를찾아–青瓷發生時期를中心으로〉《博物館新聞》,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一日,第一版。
金載悅,〈龍仁初期白瓷窯址發掘調查報告〉《韓國陶瓷發生關 諸問題(第一回東垣紀念學術大會發表)》,漢城:韓國考古美術研究所,一九九0年十二月,頁四七至五三
林英鎬,〈十二世紀高麗青瓷特徵關研究–扶安鎮西里18、20號青瓷窯址를中心으로〉,益山:園光大學校大學院史學科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十月,頁一四二。
姜敬淑,〈韓國出土中國製玉璧底磁器〉《韓國青瓷發生的若干問題點》(第一屆東恒紀念學術大會發表要旨),漢城:韓國考古美術研究所,一九九一年二月,頁二九至三七。
崔淳雨,〈高麗時代陶瓷〉《韓國美術全集9,高麗陶瓷》,漢城:同和出版社,一九七七年,頁五至三五。
崔淳雨,〈韓國陶瓷編年〉《國寶》三,青瓷、土器,漢城: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二年,頁一七九至一九五。
崔健,〈高麗青瓷發生問題〉《美術史論壇》,漢城:韓國美術研究所,一九九五年,頁二六九至二九四。
崔健,〈統一新羅時代硬質陶器傳統繼承과中國陶瓷文化受容關하여------韓國青瓷發生時期를중심으로〉《韓國陶瓷發生關諸問題(第一回東垣紀念學術大會發表)》,漢城:韓國考古美術研究所,一九九0年十二月,頁二一至二七。
鄭良謨,〈高麗陶瓷的窯址和出土品〉《青瓷》,漢城:中央日報社,一九八一年,頁二三0至二四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