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海運通航談判之研究
作者:包嘉源
作者(外文):Jya-yuan Ba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航運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林光
張志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兩岸海運通航談判結構cross-Straits direct shippingstructure of negoti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摘 要
臺灣海峽兩岸間的運輸長期受到限制,惟自1987年起,兩岸間的經貿發展,導致兩岸間的運輸需求快速增加。雖然兩岸已逐步放寬限制成為局部或間接的運輸型態,但現階段兩岸間的船舶仍是無法直接航行。兩岸的領導人,均曾呼籲對方及早進行通航談判,然而通航的最後階段仍未見發生。兩岸的海運通航需透過協商的方式解決,因此何時展開兩岸海運通航談判即受到矚目。為尋求一個對臺灣有利之情勢及談判地位,本研究乃探討兩岸海運通航之關鍵問題,並推演未來兩岸海運通航之談判結構。其方式係依據兩岸海運通航情勢及過去兩岸海運協商經驗,並依兩岸海運通航「政經考量因素」及「兩岸海運互賴關係」等因素,分析海運通航之「談判模式」及「談判議題」。本研究並以談判結構研究途徑,針對「境外航運中心協商」及「臺港海運協商」之談判個案,分依「價值結構」、「議題結構」、「環境結構」、「成員結構」及「權力結構」五個構面,進行談判結構分析,並推演未來兩岸海運通航之談判結構,最後歸納出一個對臺灣有利之海運通航談判方案。
關鍵詞:兩岸海運通航、談判結構、境外航運中心協商、臺港海運協商
Abstract
The direct shipping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has been restricted since 1949. However, the demand for direct shipping across the Straits is growing because commercial activiti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have become prosperous since 1987. Although some loosened measures have been adopted in recent years to allow partial direct or indirect shipping links, the direct shipping across the Straits is still prohibited so far. Although the leader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both urged the other to commence the negotiation for direct shipping. However, such a negotiation has not been realized yet. The direct shipping shall be settled through negotiation. Hence, the time for commencing the negotiation on cross-Straits direct shipping has drawn public attention. In order to look into the key issues concerning the cross-Straits direct shipping and seek for a favorable situation and position for the negotiation,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negotiation on cross-Straits direct shipping. It aims to probe into thos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rect shipping and the mutual dependence of cross-Straits direct shipping. This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modes and topics of the negotiation on cross-Straits direct shipping. Furthermore, the negotiations are analyzed by the structural theory and negotiation approaches. The structure of negotiations, as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was divided into five aspects. It also analyzes the negotiation modes of the Offshore Shipping Center and Taiwan-Hong Kong Shipping in order to deduce a structure for future negotiation of cross-Straits direct shipping. Finally, this thesis suggests a favorable proposal for future negotiation of cross-Straits direct shipping
Keywords: cross-Straits direct shipping, structure of negotiation, Offshore Shipping Center Consultation, Taiwan-Hong Kong shipping consult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王順合(2001),中共對臺談判之結構因素分析,高雄:尚友出版社。
2.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998),中國臺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公司。
3. 包宗和(1993),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臺北:三民書局。
4. 包嘉源、張志清、林光(2005),「兩岸海運通航談判之結構分析」,航運季刊,第14卷第2期,頁41-55。
5. 包嘉源、張志清、林光(2004),兩岸海運通航協商關鍵問題之探討,兩岸航運物流新觀念,2004兩岸兩岸三地航運與物流研討會論文集,中華航運學會主辦,頁17-26。
6. 交通部(1985),境外航運中心有關問題說明,臺北。
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臺北。
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46期,臺北。
9.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大事紀。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10. 朱清亮(2000),「兩岸恢復協商策略之研究(1995-1999)」,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11. 朱顯龍(2002),「解讀三通可�p涉一中政治含義」,兩岸關係(北京),63期,頁18-20。
12. 牟傳琳(1991),談判學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13. 李明聰(200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特許契約談判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14. 李岳牧(1995),「中共對臺談判模型之研究-「辜汪會談」後續事務性商談案例分析(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臺北市。
15. 林文程(1997),中共談判策略研究教授教法之探討,兩岸關係研究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及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臺北市,頁71-85。
16. 林文程(1998),談判策略與技巧,談判策略與技巧,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
17. 林文程(1999),兩岸談判策略分析,臺灣與中國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頁7-39。
18. 林文程(2000),中共談判的理論與實務-兼論臺海兩岸談判,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19. 林文程(2003),臺海兩岸協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兩岸關係研究,張五岳主編,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頁97-121。
20. 林水盛(2004),「陳水扁政府兩岸直航政策之研究(2000-2004)」,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21. 吳玉山(1994),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3-40。
22. 吳秀光(1994),兩岸談判之結構分析:由博奕理論出發,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119-152。
23. 吳秀光(2001),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臺北:時英出版社。
24. 邵宗海(2002),WTO可否提供兩岸談判僵局突破的溝通管道,二00二年兩岸政治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大臺灣研究中心,頁57-71。
25.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26. 竺靛芸(1988),「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九年間美國與以埃和談之研究-兼論第三者在國際談判中所扮演的角色」,政大外交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27. 胡漢湘,「兩岸直航肥水不流外人田」,大陸交通部網站(http://www.moc.gov.cn),2003年12月24日。
28. 高朗(1994),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41-76。
29. 孫敬先(1994),「台海兩岸談判策略之研究-以辜汪會談為案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30. 張五岳(1994),分裂國家模式之探討,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77-118。
31. 張志清、林光、包嘉源(2004),「兩岸海運通航協商之探討」,航運季刊,第13卷第4期,頁1-9。
32. 張國忠(2004),談判:原理與實務,臺北: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33. 黄鈴媚(2003),談判與協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4. 許湘濤(2002),兩岸三通政治因素的探討-以民間團體之因素為例,2002年亞太區域安全與兩岸關係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臺北,頁29-36。
35.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03),以民為本、為民謀利、積極務實推進兩岸「三通」,北京。
36. 陳英杰(1995),「中共對臺談判模式研究-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三年兩岸事務性商談案例分析」,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臺北市。
37. 陳志雄(2003),「1979年以來海峽兩岸對『一個中國』的爭議」,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38. 彭雋屹(2003),「兩岸政治性談判:由結構現實主義觀點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39. 葉東,「一個國家內部事務是處理兩岸三通的基本原則」,北京人民日報,2003年12月23日。
40. 楊志誠(2001),談判藝術:理論與實務,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41. 楊國樞、文崇一(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
42. 楊開煌(1991a),未來兩岸各種可能接觸談判模式與利弊分析,兩岸事務性、功能性和政治性接觸談判研討會論文集,中時晚報主辦,臺北市,頁1-14。
43. 楊開煌(1991b),兩岸政治性談判的可能性 方式及其評估,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0。
44. 楊開煌(1994),談判策略研究-與中共談判,臺北:冠志出版社。
45. 楊開煌(1998),歷史悲情vs.地理悲情:細論兩岸喊話重建兩岸談判,兩岸政治談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1-47。
46. 臺灣海峽兩岸航運協會(1998),未來兩岸通航相關問題及諮商策略之研究,臺北,交通部委託研究案。
47. 臺灣海峽兩岸航運協會(2004)等,兩岸通航港口與航商及船籍選擇之研究,臺北,交通部委託研究案。
48. 劉必榮(1987a),「『架構』與『細節』:『談判理論』的新典範-迎美國談判學大師札特曼教授」,中國時報,1987年9月26日,二版。
49. 劉必榮(1987b),「從談判結構理論看中美貿易談判」,中國時報,1987年4月1日。
50. 劉必榮(1993a),「不對稱結構下之談判行為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二期,頁220。
51. 劉必榮(1993b),談判,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52. 劉紅(2003),「三通如何能通」,兩岸關係(北京),10期。
53. 鍾從定(2000),談判研究途徑分析,談判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靜宜大學企管系,臺中。
54. 蕭振寰(1991),「談判的理論與實務-中美著作權系列談判個案研析」,臺大政研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55. 蘇起、鄭安國(2003),「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56. 饒祖康譯(1991),中共的商業談判作風,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57. Chang Chih-Ching, Lin Kuang and Bao Jya- yuan (2006),“Developing direct shipping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Marine Policy, vol.30 (2).
58. Habeeb, W. M. (1988), Power and Tactics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Baltimore, Md.: The Johns 5.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59. Henderson, G. et al. (1974) Divided Nations in a Divided World, New York : David Mckay Company, Inc..
60. Kissinger, Henry A. (1979), White House Years,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61. Miller, D. (1992), Handbook of Research Design and Social Measurement, NY: Longman.
62. Osgood, C. E. (1962), An alternative to war or surrender,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63. Osgood, C. E. (1966), Perspective in foreign policy, Palo Alto, CA.: Pacific Books.
64. Pruitt, Dean, Negotiation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65. Pye, Lucian (1958), Chinese Commercial Negotiating Style, Cambridge: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66. Samuel, B. et al. (1984), Bargaining: Power, Tactics, and Outcom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ry-bass.
67. Schelling, T. C. (1980),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8. Zartman, W. (1975) “Negotiation Theory and Real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 Vol.9, No.1, p.69.
69. Zartman, W. et al. (1982), The Practical Negotiation, N. H.: Yale University.
70. Zartman, W. (1983), The 50% Sol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71. Zartman, W. (1988),“Common Ele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Negotiation Journal, Vol. 4, No.1, p.3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