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古今圖書集成相關問題研究
作者:吳清輝
作者(外文):CING-HUEI WU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郁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古今圖書集成陳夢雷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集成學類書百科全書K’ang Hsi Imperial EncyclopaediaAncient and modern books integrationChen MengleiEmperor KanghsiEmperor Yong Zhengintegration studykind of bookencyclopedi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1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與期刊論文研究成果統計。
第二章為編纂者。首先介紹主持並從中牽線的誠親王允祉生平,並說明其對《集成》中西學文獻的貢獻、《律曆淵源》文獻資料的提供、允祉與康熙的互動與雍正對允祉迫害。其次,介紹陳夢雷的生平,最著者,如蠟丸案、第一次流放東北、返回京城、第二次流放、雍正的迫害,與客死塞外。再其次介紹重要的天文曆法編纂人才楊文言。最後,介紹蔣廷錫生平與其仕途一帆風順、通達事理且嚴於職守,因此得到雍正的賞識。
第三章為編纂過程。先分析四篇重要史料中所記載重要訊息,包括官方史料缺失、《集成》初名《彙編》、〈啟〉與〈疏〉之比較四篇史料綜合比較等,以此說明編纂經過,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集成》醞釀期。第二階段《律曆淵源》延伸期。第三階段蔣廷錫的修訂期,並說明成書之後,雍正對原編纂者的迫害。
第四章為康熙與《古今圖書集成》的關係,前因為康熙樂於編書,其中以《律曆淵源》最具代表,並愛好西方科學,如天文與曆法學、算數學、醫學、地理學等,而這都是《集成》最顯著的特色。其次,由於康熙皇帝的支持,使重要的文獻資料取得更為容易。
第五章為版本流傳,分別依先後順序,以說明雍正6年(1728)印成的銅活字版、光緒10年(1884)印成的鉛字本、光緒20年(1894)印成,簡稱光緒版、民國23年(1934)印成的中華版與近代的電子各種版本介紹,並說明比較其同異處。最後並說明銅活字版集成的存佚情況。
第六章為形式體例。首先闡述三級類目的形式,分別為六彙編、三十二分典、6117部與部下子目的特色,並根據凡例以說明彙考、總論、圖、表、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其次,說明《集成》的體例特點為根據儒家的分類思想、天人相應的類目體系、分類細密與經緯交錯。再其次說明形式分類上缺點有受限於儒家思想的影響、政治力的介入、著錄書名與引文格式不一、按注欠缺統一、引文重複刪節嚴重等。
第七章為內容略考。以蔣廷錫〈進表〉與〈凡例〉中的條例,以說明六彙編與三十二分典內容依據。由於《集成》卷帙過大,因此僅以〈曆象彙編〉為例,實作《集成》引用書圖略考。其中〈乾象典〉共引書192種、〈歲功典〉共引書161種、〈曆法典〉共引書32種、〈庶徵典〉共引書149種。此外以引書頻繁者《春秋繁露》為例,進一步比較原書的引書狀況。最後,說明收錄大量版刻插畫的重要特色。
第八章為結論。首先總結編纂過程為政治性色彩濃厚。其次,說明《集成》的價值為規模宏大,徵引豐富,結構嚴謹,體例完備,引書取材,價值遠大,圖文並茂,收錄廣泛。再其次,說明《集成》的缺失。最後,說明《集成》對後世的影響。
The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Explanation research motive, research survey and periodical paper research results statistics.
Second chapter for compiling. First introduced the management and is a go-between honest crown prince permitshappinessbiography, and explained it to "Integration" the China and the West study literature contribution, "Law Experience Origin"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provides, permitshappinessand Kanghsi's interaction and Yong Zheng to permitshappinesspersecution. Next, introducedChen Mengleithe biography,the mostauthor, like the wax pill document, first time exiles northeast, returns to the national capital, the secondary flow puts, Yong Zheng's persecution, with dies away in a foreign country the area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Again next introduction important astronomy calendar compiles the talented person Yang literary style. Finally, introduces Jiang T'inghsi the biography if the official career to be problem-free, to understandthe affair also is strict tothe duty, therefore obtains Yong Zheng's recognition.
Third chapter for compiles the process. First analyzes in four important historical data to record the important news, including the official historical data flaw,"Integr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Assembly", < opens > and < is sparse > compares four historical data syntheses comparison and so on, compiles the process by this explanation, divides intothreestages: The first stage "Integration" ferments the time. The second stage "Law Experience Origin" extends the time. Third stage Jiang T'inghsi repairs the fixed time, after and explanation book in circulation, Yong Zheng to originally compiling persecution.
Fourth chapter for Kanghsi with "Ancient and modern Books Integration" the relations, the reason is glad for Kanghsi edits the book, most has by "Law Experience Origin" represents, and hobby west science, like astronomy and calendar study, keeping a promise study, medicine, geography and so on, but this all is "Integration" most reveals a characteristic. Next, as a result of Emperor Kanghsi's support, causes the important literature material to obtain easily.
Fifth chapter spreads for the edition, separately depends on successively the order, explainedthe Yong Zheng6 years(1,728) India becomes the copper ,Guangxu10(1,884) India becomes the type this, Guangxu20(1,894) India becomes, is called the Chinese version andmodernelectroniceach kind of edition which the Guang Xu version, 1,934 (1,934) India becomes introduced, and the explanation compares itdifferently with place. Finally and the explanation copper integration savesis lostthe situation.
Sixth chapter is the form style. First elaborated three levels of categories forms, respectively are six assemblies,32 minute standards,6,117with the subordinate index characteristic, and according to explained collects tests, the general remarks, the chart, the table, the literary arts,chooses the sentence, Ji Shih,Medley, outside to arrange. Next, explained "Integration"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 for according to Confucianist's classified thought, beauty's corresponding category system, the classification closely interlocks with th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Again next showing form classifies the shortcoming to have is been restricted in the Confucianist thought the influence, the political strength involvement, is recording the book title and the quotation form one,is not short of according to the notethe unification, the quotation repetition deletes seriously and so on.
Seventh chapter slightlytests for the content. < Enters table > by Jiang T'inghsi and the center rule, explains six assemblies and32 minute standardscontents bases. Because "Integration" a book oversized, therefore only < likely assembles take experience > as the example, the reality makes "Integration" to quote the bookchart slightly to test. < Qian diagram representing the heavens standard >altogether directs the book192kinds, < year old merit standard >altogether to direct the book161kinds, < experience statute book >altogether to direct the book32kinds, < multitudious so standard > altogether to direct the book 149 kinds. In additiontake directs the book frequency"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Numerous Dew" as the example, further the quite original bookdirects the book condition. Finally, explained includes the massive versions to engrave the illustration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Eigh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First summarizes compiles the process to be thick for the political color. Next, explained "Integration" value for broad in scale, rich, structure rigorous, style complete,directs the book to select material, the value is broad, abundant, includes widely. Again next, explains "Integration" flaw. Finally, explains "Integration" to later generations' influence.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春秋公羊注疏》,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大戴禮記》,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1997年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著 《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
《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5年8月。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5年8月。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5年8月。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漢)班固撰:《漢書》,(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83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影印南宋紹興刻本,配補明胡纘宗刻本。
(宋)朱熹:《朱子大全》,正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四部備要本。
(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據明刻初印本景印,1967年5月。
(宋)王應麟:《玉海》,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83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北: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即原陸心源皕宋樓)藏宋(蜀)刊本景印,1967年11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臺北: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1983年。
(宋)鄭樵:《通志》,《十通》,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光緒二十二年浙江書局覆武英殿本。
(清)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陳夢雷、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34年。
(清)《經義考》,清 朱彝尊,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12月4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5月再版(影刻本)。
(清)陳夢雷、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清)全祖望: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全祖望:答諸生問榕村學術帖子,鮚埼亭集外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4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三刷。
(清)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周中孚. 鄭堂讀書記(《叢書集成續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康熙:《幾暇格物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9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陳夢雷:《松鶴山房文集》(《續修四庫全書》141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陳夢雷:《松鶴山房詩集》(《續修四庫全書》1414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民74年(1985)4月再版)。
(清)章太炎全集: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清)趙爾翼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頁7835。
(清)蔣良騏:《東華錄》20卷,中華書局,1980年,頁322。
(清)蕭奭:《永憲錄》(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月。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
(清)陳夢雷:《閑止書堂集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丙編•第一本》,台北:維新書局印行,民國61年(1972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員工福利委員會出版。
(民)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註冊》,中書局影印。
二、現代專書
謝國楨:《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印行, 1969年。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5卷,科學出版社,1976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胡菊人譯著《李約瑟與中國科學》,1981,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1版,1982年。
鄧嗣禹編:《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張滌華:類書流別(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版,1985年。
張滌華著:《類書流別》,商務印書館1943年初版,1958年修訂再版,1985年第3次修訂版。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魏隱儒編著:《中國古籍印刷史》,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年初版。
姜椿芳:《從類書到百科全書》,中國書籍出版社,1990年版。
朱天俊、李國新:《中文工具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段逸山:《醫古文》,上海:上海科技學術出版社,1992年出版。
李敖撰有:《李敖大全集》第二冊,臺北市:榮泉文化,1995年初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6年。
戚志芬撰:《中國古代的類書、政書和叢書》,臺灣商務,1996年。
劉師兆祐:《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台北:臺灣書店,1997年6月初版。
劉師兆祐著:《治學方法》,〈運用類書中的文獻資料應注意的事項〉,三民書局,1999年。
夏南強:《類書通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
盧嘉錫總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之〈天文學卷〉(陳美東著),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楊家駱主編:《清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初版(精裝六十四開全一冊)
郭伯恭:《宋四大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9月臺1版。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1969年8月初版。
鄧嗣禹編:《中國類書目錄初稿》,進學書局古亭書屋,,1970年11月版。
莊芳榮:中國類書總目初稿──書名著者索引篇,台北:學生書局,1版, 1983年10月版
蕭一山:《清代通史 上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
侯杲參:《類書纂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11月版。
劉葉秋:《類書簡說》,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1月。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和叢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葉怡君:《類書之目錄部居探原》,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6月。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二版。
夏南強:《類書通論──論類書的性質起源發展演變和影響》,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1年4月。
彭邦炯:《百川匯海:古代類書與叢書》,台北:萬卷樓,1版, 2001年4月。
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12月
陳信利:《藝文類聚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馮浩菲:《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瀋陽出版社,2004年3月。
三、期刊論文
1. 《古今圖書集成》
袁逸:〈我國古代大百科《古今圖書集成》〉,《圖書館學刊》,1983年第1期,1983年02月,頁66-69
袁逸:〈《古今圖書集成》中的人物傳〉,《圖書館研究與工作》,1983年第1期,1983年04月,頁55-56
戚志芬:〈《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編者〉,《文獻》,第17期,1983年09月,頁256-268
楊玉良:〈古今圖書集成考証拾零〉,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1期,1985年1月。
徐瑛、任寶禎:〈《古今圖書集成》的分類體系〉,《四川圖書館學報》,1985年第3期,1985年08月,頁47-51
陳香:〈萬卷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8卷10期(211期),1985年.10月,頁67-71。
袁逸:〈陳夢雷和《古今圖書集成》〉,《文史知識》,1985年第12期,1985年12月,頁58-61
王義耀:〈「古今圖書集成索引」評價〉,《情報資料工作》,1987年第1期,1987年03月,頁50-52。
唐錫倫:〈《古今圖書集成》概說〉,《四川圖書館學報》,1987年第6期,1987年12月,頁82-88
史梅岑:〈清代初葉的雕刻文物: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聚珍版•木刻活板四庫書〉,《海外版印刷雜誌》,第14期,1988年2月,頁52-55。
葉程義:〈《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藝術典漁部》引書考〉,《中華學苑》(38期),1989年4月,頁191-253。new window
劉澤生:〈臺灣鼎文版《古今圖書集成》的檢索功能〉,《福建圖書館學刊》,1989年第4期,1989年12月,頁a5+41
丁宏宣:〈略談「古今圖書集成」的產生及其應用〉,《圖書館學刊》,第13-1期(總54)1991年01月,頁44-45。
張毅志:〈談古代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的使用〉,《圖書館學研究》,1991年第3期(總68),1991年06月,頁63-64+68
趙之富:〈光緒描潤本《古今圖書集成》及其《考證》〉,《歷史文獻研究》,第2期,1991年8月,頁339-349
裴芹:〈所謂「古今圖書集成」同文版小字本不曾問世〉,《津圖學刊》,1991年第4期,1991年11月,頁93-94
范能船,〈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解《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第4期,1992年07月,頁112-115
段秀芝:〈《古今圖書集成使用解析〉,《圖書館建設》,1993年第5期,1993年9月,頁55-56+47
裴芹:〈談《古今圖書集成》的「參見」〉,《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漢文版*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2月,頁59-61。
林仲湘:〈編制《古今圖書集成索引》的實踐和理論〉,《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唐素珍:〈中國兩大類書「永樂大典」及「古今圖書集成」的四個論題〉,《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3月,頁61-79。new window
宋建昃:〈描潤本《古今圖書集成》述介〉,《文獻》,1997年第3期,1997月3月,頁255-260。
張翔:〈《古今圖書集成》在美國的收藏〉,《圖書館雜誌》,1997年4期第,1997年08月,頁55-56
崔文印:〈說《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編者〉,《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2期,1998年2月,頁60-67。
裴芹:〈《古今圖書集成》與方志〉,《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漢文版*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1月,頁7-11。
林恩燕:〈千古奇冤陳夢雷〉,《醫古文知識》,1999年第3期,頁30-31。
陳海鳴:〈中國古代的人員篩選方法--以「古今圖書集成」「觀人部」為例〉,《管理與系統》,1999年4月,頁191-205new window
劉劼:〈《古今圖書集成》的四次印本〉,《津圖學刊》,1999年第2期,1999年05月,頁71-74
葉乃靜:〈明清類書、叢書與法國十八世紀百科全書之比較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999年12月,頁129-148new window
張學軍:《古今圖書集成》原文電子版及其對圖書館古籍工作的影響,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月
梁文:〈古籍與現代科技的成功結合——電子版《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索引〉,《出版廣角》,2000年5月,頁71。
張琪玉:〈古籍索引的一個範例——介紹《古今圖書集成》電子版的索引資料庫〉,《圖書館雜誌》,2000年5月,頁48∼49。
林姝:〈康雍兩朝的名臣蔣廷錫——兼論蔣廷錫非宮廷畫家〉,《美術觀察》,2000年10期,2000年10月,頁67-70。
白玉霞、裴芹:〈《古今圖書集成》成書略考〉,《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漢文版),2000年11月,頁81-83。
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的按注研究〉,《文史》,第4期,2001年4月,頁201-212
龐月光:〈康熙皇帝與《古今圖書集成》〉,《外交學院學報2003卷第1期》,2003年3月,頁88-91。
孫金花;張秀玲:〈古典文獻檢索的一件利器--評光盤版古今圖書集成索引〉,《圖書館建設》,2003年第3期,2003年05月,頁107-110
聶家昱:〈「古今圖書集成」及其編撰者陳夢雷〉,《圖書與情報》,2003年第3期,2003年06月,頁80-81
劉怡伶:〈女性在傳統類書中的典範想像--《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試析〉,《中極學刊》:2003年12月,頁17-35。new window
趙麗莎:〈《古今圖書集成》評介〉,《景女學報》,2004年1月,頁33-49。
趙長海:《古今圖書集成》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04年5月,頁43-48。
王會均:〈清代「瓊州府部彙考」研究〉,《廣東文獻季刊》,2004年4月,頁32-40。
趙榮蔚:〈「古今圖書集成」對我國傳統學術文化的整合〉,《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5期,2004年10月,頁51-53
楊勤芳:〈中國古代的類書——兼及《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述介〉,《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06
周訊:《古今圖書集成》數據庫面世,《圖書館論壇》,2005年04月。
楊居讓:〈館藏珍品銅活字版《古今圖書集成》〉,《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頁69-70
羅威;賀雙非:〈《古今圖書集成》的編纂、刻印及影響〉,《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6月(第19卷第3期),頁11-12,58
楊居讓:〈陜西省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收藏始末〉,《圖書與情報》,2005年第4期,2005年8月,頁118-120
楊居讓:〈館藏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頁57-58
黃權才:《古今圖書集成》六論,《圖書館界》,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頁29-33。
趙曉星:陳夢雷與《古今圖書集成》,劇影月報,2006年06月。
解洪興:〈一代學者陳夢雷的沉浮人生〉,《邊疆經濟與文化》,第8期,2006年6月,頁97-99。
張新民:〈《古今圖書集成》之特徵及其編者〉,《農業圖書情報學刊》18卷11期,2006年11月,頁125-129。
馮曉庭:〈《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經學部》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63-181new window
林慶彰:〈揭開世界現存最大百科全書的奧秘—「《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的文獻價值」專輯緒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3。new window
陳惠美:〈《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中的文獻資料及其運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4-58。new window
劉千惠:〈《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禮記部》的文獻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59-79new window
劉康威:〈《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儀禮部》的文獻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81-101。new window
葉純芳:〈《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周禮部》的文獻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03-120。new window
黃智明:〈《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爾雅部》的文獻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37-162。new window
黃智信:〈《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三禮部》的文獻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21-135。new window
閆大偉:〈康熙的西學觀探析〉,《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6月,第26期,頁727-732。
林仲湘:索引工作是科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圖書館界,1995(2):41∼45
徐潔:〈談談中國古籍插圖的幾種類型〉,《圖書館建設》,2001年01月,頁108-109。
翁連溪:〈談清代內府的銅活字印書〉,《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3期,頁79-85。
張樹棟:〈中國印刷之最(二十四)〉,《廣東印刷》,2005年第2期,頁72。
林姝:《康雍兩朝的名臣蔣廷錫——兼論蔣廷錫非宮廷畫家》,《美術觀察》,2000年10期,頁67-70。

2. 《古今圖書集成》相關
丁師原基:〈《四庫全書》著錄姓氏類文獻析探〉,《應用語文學報》第7號, 2002年6月,頁17-36。
丁師原基:〈宋代類書的文獻價值〉,《應用語文學報》第四號,2002年6月,頁29-56。
葛萃華:〈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收入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1978年,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頁326-334。
李守素、梁松:〈試論類書的分類體系與分類技術〉,《大學圖書館學報》,1989年第5期。
馮爾康:〈簡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台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6月,頁325-336。new window
劉師兆祐〈中國類書中的文獻資料及其運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2卷,第2期,1989年12月。
夏南強:〈類書分類體系的發展演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卷40期(總150),2001年3月。
張天俊:〈論類書之祖──皇覽〉,《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卷4期,1995年12月,頁98-101。
吳伯婭:〈康熙與《律歷淵源》的編纂〉,《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總第102期,2002年第4期,頁62-67。
吳浩:〈官修類書與中國古代政治〉,《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23-29。
郜明:〈中國人傳統思維方式與類書編撰〉,《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6期,1990年12月,頁29。
馬明波:〈從類書的類例透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廣東圖書館學刊》,1989年1月。
郜明:《儒家學術文化與類書編撰》,《大學圖書館書報》第4期,1990年4月。
人弋.:〈徐光啟與中西文化傳播〉,《雲夢學刊》第4期,2003年,頁19-22。
吳進.:〈翻譯•會通•超勝──徐光啟與中國近代科學〉,《文史雜志》第3期,1998年,頁16-18。
何兆武:〈明清之際中國人的科學觀——以徐光啟為例〉,《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2004年,頁69-74。
梁希哲:〈小議雍正帝〉,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7年第6期,頁50-61。
關雪玲:〈康熙朝宮廷中的西洋醫事活動〉,《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2004年01月,頁99-111。
《〈雍正朝起居注〉、〈上諭內閣〉、〈清世宗實錄〉史料異同——兼論歷史檔案的史料價值》,《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華書局198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