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儀禮》禮學思想研究-以人際互動為中心
作者:鄭伊珊
作者(外文):Zheng Yi-Sha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卜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儀禮人際互動Ceremonial Etiquett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
《儀禮》在禮學中,處於「經」的地位,其中隱含豐富的禮學思想。然而一般學者在研究禮學思想時,多由《禮記》入手,對於《儀禮》中所蘊含的禮學思想則少有著墨。因此筆者在本論文中,以《儀禮》中的人際互動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整理《儀禮》中所有有關人際之間的互動,並且按照兩者之間的關係加以分類。在這樣的分類下,更進一步找出《儀禮》中人際互動之間的規律與特色,並且藉由這些規律與特色,更進一步分析其中的禮義。
筆者在整理《儀禮》中的人際關係,並且進一步找出其中的規律與隱藏在其中的禮義時,發現了《儀禮》中的人際關係中,每一個人的名分,並不是固定不動,而是對應的身份不同,導致自身的身份與禮節也隨之改變。換句話說,「禮」在本質上,絕非僵化死板的儀規,而是充滿流動性與變化性,禮在被實行的過程中,會隨著「時」、「地」、「人」、「事」、「情」之不同,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而其共通原則在於對內求「敬」,對外求「和」。而「敬」,正是道德修養的一環,亦合《禮記・大學》中對人的修養歷程;「和」正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根基,使禮能夠對內求聖,對外求王,達到《禮記.禮運》中「大同世界」的追求。
在這樣的大原則下,筆者更進一步將《儀禮》中的人際互動分為家族關係與社會關係。以家族關係而言,筆者將其定位為「血緣」為主要核心的人際互動關係;以社會關係而言,筆者將其定位為血緣以外的人際互動關係。本論文在此二者的分類下,更進一步細分出現在《儀禮》中的人際關係,並且歸納出其中的規律、特色與系統。
Rites" in ritual, in the "by" the status, which implied rich ritual thinking. However, the general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ritual ideas, more from the "Book of Rites" to start, for the "ritual" contained in the ritual ideas are less ink. Therefore,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ritual" in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ritual" in all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o be classified. In this category, to further find out the "ritual"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by thes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ituals.
The author in the "ritual" i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o further find out the law and hidden in which the rituals, found the "ritual" i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ach person's name, is not fixed , But the corresponding identity is different, resulting in their own identity and etiquette also will change. In other words, "ritual" is, in essence, not rigidly rigid, but full of mobility and vari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being practiced, "ceremony", "land", "person" , "Things", "love", showing a very different appearance, and its common principle is to seek "respect", external demand "and". "Harmon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ritual can seek the holy and seek help from the world, "Book of Rites. "The Great Harmony World".
Under such a big principle, the author further to "ritual" in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divided into family relations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the author will be positioned as "blood" as the main core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social relations, the author will be positioned as blood outsid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Unde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wo, this paper further subdivide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at appear in "rites" and sums up the laws, characteristics and systems.
參考書目
壹、古籍
一、禮
1.〔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2.〔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儀禮》(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3.〔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4.〔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北京大學出版,2012年出版)
5.[宋]魏了翁:儀禮要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宋]李如圭:儀禮集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宋]李如圭:儀禮釋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宋〕楊復:儀禮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宋〕張淳:儀禮識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元〕吳澄:儀禮逸經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元〕敖繼公:儀禮集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元〕汪克寬(1301-1372):經禮補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明]郝敬:儀禮節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明〕盧文弨:儀禮注疏詳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清〕張爾岐:《儀禮鄭註句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清〕萬斯大:儀禮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清〕徐乾學:《讀禮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清〕李光坡:儀禮述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清〕方苞《儀禮析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清〕江永:儀禮釋宮增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清〕吳廷華《儀禮章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出版)
22.〔清〕沈彤:《儀禮小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清〕諸錦:《補饗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清〕任啟運:宮室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清〕任啟運:肆獻裸饋食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清]程瑤田:《儀禮喪服文足徵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清〕秦蕙田:《五禮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出版)
28.〔清〕盛世佐《儀禮集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出版)
29.〔清〕凌廷堪:《禮經釋例》(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出版)
30.〔清〕張惠言:《儀禮圖》(浙江:古籍出版社)
31.[清]胡培翬:《儀禮正義》(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32.〔清〕蔡德晉:《禮經本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3.〔清〕盛世佐:《儀禮集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4.〔清〕宋車垓:《內外服制通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經
1.[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2010年初版9刷)
2.〔清〕阮元刊刻,〔漢〕毛亨注,〔漢〕鄭玄疏: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3.〔唐〕李隆基:孝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4.〔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5.〔漢〕趙岐注、〔宋〕孙奭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6.〔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
7.〔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刊刻:易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8.〔魏〕王肅偽孔安國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刊刻: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9.〔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清〕阮元刊刻: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10.〔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
11.〔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民〕楊伯峻注疏: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2版)
三、其他
1.[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2.〔宋〕劉敞:《公是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4.〔民〕趙爾巽等纂修、黃毅譯注:《清史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出版)
5.〔民〕南炳文、白新良等撰:《清史紀事本末》(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6.〔民〕皮錫瑞撰:《經學歷史》(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初版)
貳、專書(以出版年份排序)
1.高明:《禮學新探》(香港:美達印刷有限公司,1963年)
2.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版)
3.李曰剛等:《三禮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2版)
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2版)
5.張錦郎:《中文參考用書指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83年出版)
6.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食貨出版社出版,1990年出版)
7.弗雷澤(Frazer,J•G):《金枝》(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8.周何:《古禮今談》(臺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出版)
9.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93年出版)
10.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1.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2.周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98年出版)
13.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久裕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new window
14.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通論》(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出版)
15.林存陽:《清初三禮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16.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出版)
17.吳十洲:《兩周禮器制度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new window
18.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初版4刷)new window
19.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著:《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出版)
20.許蘇民:《顧炎武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21.陳建華:《先秦諸子禮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2.楊天宇撰:《鄭玄三禮注研究》(北京新華印刷出版,2008年出版)
23.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new window
24.丁鼎:《禮記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25.許子濱:《春秋左傳》禮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6.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2版)
27.許子濱:《《春秋》《左傳》禮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
參、博碩士論文(依出版年份排序)
1.王關仕:《儀禮漢簡本考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66年)。
2.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73年)new window
3.徐福全:《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79年)
4.彭妙卿:《儀禮少牢饋食禮儀節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0年)
5.汪中文:《儀禮鄉射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80年)
6.文智成:《儀禮喪服親等服制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1984年)
7.李聖愛:《儀禮禮記喪禮與韓國喪禮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87年﹚new window
8.張經科:《儀禮經傳通解之家禮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年﹚
9.張中惠:〈儀禮‧大射儀〉職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2年)
10.王永馨:《從生命儀禮中探討賽夏人的兩性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1996年)
11.崔昌源:《中韓社會文化中通過儀禮之比較研究--以臺灣與韓國喪葬儀禮結構變遷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1997年)new window
12.柯慧蓮:《今本《禮記》中有關喪服制度的篇章與《儀禮‧喪服篇》之關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0年)
13.潘澤黃:《中國古代生命禮儀中婚禮之文化意義研究—以《儀禮‧士昏禮》為探討中心》(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2002年)
14.康金村:《鄭玄《儀禮注》凡言例句之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2002年)
15.孫致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究所,2003年)new window
16.林士鈞:《《儀禮》酒儀探賾》(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17.張秀玲:《程瑤田儀禮喪服文足徵記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年)
18.吳安安:《《儀禮》飲食品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5年)new window
19.姬秀珠:《《儀禮》食器考—鼎、簋(敦)、簠、鬲、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
20.李詩國:《桃園孔廟釋奠儀禮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2006年)
21.王國豪:《《儀禮》禮容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2008年)
22.王乃俐:《《左傳》論禮》(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23.廖怡箏:《儀禮士昏禮研究—以人物、服飾、飲食及其器物為探討中心》(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1年)
24.鄭伊珊:《張爾岐《儀禮鄭註句讀》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2年)
25.鄭雯馨: 《論《儀禮》禮例研究法—以鄭玄、賈公彥、淩廷堪為討論中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2年)new window
26.蔡育儒:《魏了翁《儀禮要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
27.洪文郎:《「禮」的思想研究-以《禮記》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new window
28.胡淑雅:《胡培翬《儀禮正義》喪禮重服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3年)
29.朱心綾:《《儀禮》喪禮之文化意涵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
30.劉于瑄:《郝敬《儀禮節解》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
31.陳冠蓉:《女性在《儀禮》喪禮中角色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new window
32.施如薏:《中國傳統婚禮飲食符號與象徵-以《儀禮•士昏禮》與近代閩式婚禮唯研究對象》(新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
33.林岱樺:《《儀禮•士冠禮》儀式與象徵研究-神話學視野下的詮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
肆、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份排序)
1.孔德成:〈儀禮十七篇之淵源及傳授〉(東海學報,1967年,頁127-134)new window
2.王關仕:儀禮漢簡本考證(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67年,頁153-312)
3.曾永義:儀禮樂器考(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年報,1967年,頁47-140)
4.張光裕:儀禮兼用今古文不始於鄭玄考(書目季刊,1967年,頁3-22)
5.戴君仁:朱子儀禮經傳通解與修門人及修書年歲考(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67年,頁1-24)new window
6.黃得時:儀禮古今文疏義(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會年報,1968年,頁48-96)
7.鄭良樹:儀禮宮室考(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年報,1968年,頁48-96)
8.曾永義:儀禮車馬考(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年報,1969年,頁29-121)
9.張光裕:讀儀禮札記二則(孔孟月刊,1969年,頁16-18)new window
10.百閔:從文化學立場來看儀禮(國魂,1970年,頁34-35)
11.黃啟方:儀禮士喪禮中的喪俗(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1970年,頁16-75)
12.孔德成、臺靜農:〈儀禮復原實驗小組研究成果綜合報告〉(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畫委員會年報,1970年,頁1-15)
13.張光裕:儀禮盥洗說(孔孟月刊,1970年,頁14-20)new window
14.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提要(1974年,頁15-29)new window
15.許清雲:〈儀禮概述〉(孔孟月刊,1976年,頁17-22)new window
16.許清雲:〈儀禮概述(下)〉(孔孟月刊,1976年,頁11-16)new window
17.李周龍:儀禮用樂淺論(新竹師專學報,1979年,頁87-95)
18.子介:儀禮中的創新及熱情的自然流露(鐸聲,1979年,頁28-32)
19.徐福全:〈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80年,頁225-517)
20.李雲光:〈評:儀禮服飾考辨(王關杜著)〉(東方文化,1980年,頁276-277)
21.何敬群:〈儀禮周易中庸的作者問題之探討〉(香港浸會書院學報,1980年,頁29-40)
22.汪中文:儀禮鄉射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集刊,1982年,頁1-20)
23.石磊:儀禮喪服篇所表現的親屬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院研究所集刊,1983年,頁1-43)
24.江乾益:從儀禮看周代宮室制度(孔孟月刊,1984年,頁29-36)new window
25.李周龍:儀禮用樂淺論(學粹,1985年,頁3-7)
26.鍾柏生:儀禮有司徹儀節研究(花蓮師專學報,1986年,頁161-180)
27.陳慶煌:〈論左盦之儀禮說〉(孔孟月刊,1987年,頁121-140)new window
28.魏靖峰:〈從「儀禮‧士昏禮」管窺古今婚禮〉(中國語文,1988年,頁64-66)
29.王關仕:〈武威漢簡儀禮〉(國文天地,1988年,頁37-40)new window
30.張長臺:〈儀禮士喪禮「設重」一節之探討〉(亞東工業專科學校學報,1990年,頁1-6)
31.耿慧玲:〈由儀禮「母」之服制及史傳記載看周代母權〉(簡牘學報,1990年,頁111-134)
32.彭妙卿:「儀禮‧有司徹」儀節研究(逢甲中文學報,1991年,頁159-174)
33.張圍東〈談四庫本儀禮圖版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訊,1991年,頁19-20)
34.周聰俊:儀禮用鉶考辨(大陸雜誌,1991年,頁19-25)
35.顧仁毅:從「儀禮」到「文公家禮」談喪禮中的「飯」與「含」(國民教育,1991年,頁12-18)
36.張中惠:「儀禮‧聘禮」職官職掌探析(孔孟月刊,1993年,頁3-12)new window
37.吳藝苑、許秀霞:儀禮士喪禮中的禮義(孔孟月刊,1994年,頁2-14)new window
38.楊志剛:中國禮學史發凡(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
39.尹德民:儀禮冠禮、成年禮禮原(臺北文獻,1995年,頁43-51)
40.程克雅:胡培翬「儀禮正義」釋例方法探究—兼述段熙仲之「以例治禮」說(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1995年,頁1-15)
41.彭妙卿:儀禮有司徹儀節研究(逢甲中文學報,1995年,頁57-82)
42.韓碧琴:儀禮祭禮之服飾比較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夜間部學報,1996年,頁1-33)
43.姬秀珠:「儀禮」禮甗考 (筧橋學報,1996年,頁267-282)
44.林翠玟:「儀禮‧鄭註」的護衛—「儀禮管見」(孔孟月刊,1996年,頁30-40)new window
45.韓碧琴:〈「儀禮」「少牢饋食禮」「特牲饋食禮」儀節之比較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夜間部學報,1997年,頁11-50)
46.陳祖武:〈姚際恆與「儀禮通論」〉(亞洲研究,1997年,頁167-183)new window
47.姬秀珠:〈「儀禮」禮鼎考〉(國立編譯館館刊,1997年,頁1-42)
48.吳韋璉:〈客家婚俗沿革「儀禮‧士昏禮」初探〉(壢商學報,1997年,頁156-169)
49.韓碧琴:〈儀禮所見士、大夫祭禮之人物比較研究〉(興大中文學報,1997年,頁125-144)new window
50.葉國良:〈二戴禮記與儀禮的關係〉(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1998年,頁1-10)
51.姬秀珠:〈東漢「禮經」的傳承與開展—兼論鄭玄對經學的貢獻〉(筧橋學報,1998年,頁433-449)
52.呂美蔆:〈「儀禮」祝嘏辭研究〉(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1998年,頁1-12)
53.韓碧琴:〈「儀禮」「有司徹」「特牲饋食禮」儀節之比較研究〉(中興大學文史學報,1998年,頁27-66)new window
54.韓碧琴:〈「儀禮」所見士、大夫祭禮之禮器比較研究〉(興大中文學報,1998年,頁17-60)new window
55.張光裕:〈儀禮與周代禮制研究的關係舉隅〉(臺大中文學報,1998年,頁341-346)new window
56.林素英:〈降服的文化結構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中國學術年刊,1998年,頁59-101)new window
57.林素英:「儀禮」中為繼父服喪的意義(漢學研究,1999年,頁91-108)new window
58.朱孟庭:儀禮燕禮用樂考(下)(孔孟月刊,1999年,頁12-19)new window
59.朱孟庭:儀禮燕禮用樂考(上)(孔孟月刊,1999年,頁16-25)new window
60.陳韻:〈敦煌寫本書儀之昏儀昏義研究(1)—「新集吉凶書儀」昏儀昏義與「儀禮‧士昏禮」昏儀昏義之比較〉(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999年,頁213-246)new window
61.林素英:〈為「父」名、「母」名者服喪所凸顯的文化現象—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中國學術年刊,1999年,頁33-71)new window
62.鄧聲國:〈「漢語大字典」引用「儀禮」材料及相關釋義的處理問題〉(中國語文通訊,2000年,頁5-90)
63.姬秀珠:〈「儀禮」歌「詩」樂「詩」研究〉(筧橋學報,2000年,頁237-274)
64.魏慈德:〈讀俞樾「儀禮評議」劄記〉(孔孟月刊,2000年,頁10-17)new window
65.程克雅:〈敖繼公《儀禮集說》駁議鄭註《儀禮》之研究〉(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頁291-308)new window
66.張致芯:〈古今成年禮之淺探—以「儀禮‧士冠禮」和臺南市開降宮「做十六」儀式為例〉(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頁61-81)
67.林素英:〈論君臣服喪所凸顯的君臣倫理—以「儀禮‧喪服」為中心〉(中國學術年刊,2000年,頁45-68)
68.賈宜瑮:〈胡培翬《儀禮正義》論鄭玄《儀禮注》、敖繼公《儀禮集說》正誤舉隅—以古禮賓介問題為例〉(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頁209-239)new window
69.張娣明:〈鄭註士昏禮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001年,頁57-84)
70.林翠芬:〈由「儀禮‧士昏禮」與「禮記‧昏義」試論傳統婦女角色之地位〉(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頁9-16)new window
71.彭家正:〈「笙」在「鄉飲酒禮」中的角色初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2002年,頁69-83)
72.張娣明:〈鄭氏對「儀禮‧士昏禮」的闡釋〉(人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2年,頁152-169)
73.鄧聲國:〈鄭玄所見「儀禮」古今異文考—兼談「儀禮」異文的價值〉(中國語文通訊,2002年,頁37-47)
74.鄧聲國:〈鄭玄《儀禮注》訓詁術語釋義例闡微〉(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2年,頁511-539)new window
75.韓碧琴:〈焦循手批「儀禮注疏研究」〉(興大中文學報,2002年,頁65-85);陳怡如:〈從「儀禮」、「禮記」推論古人方為尊卑〉(國文天地,2002年,頁49-53)new window
76.陳茂仁:〈武威「儀禮」甲本為慶氏禮之商榷〉(屏東師院學報,2003年,頁217-234)new window
77.廖鴻裕:〈從大禮議看嘉靖時期對《儀禮》「為人後」的解釋〉(東方人文學誌,2004年,頁127-132)new window
78.姬秀珠:〈《儀禮》壹獻之禮〉(人文與社會學報,2004年,頁19-46)new window
79.戴麗桑:〈《儀禮》之外—關於女子〉(雄中學報,2005年,頁271-283)
80.韓碧琴:〈儀禮靚禮儀節研究〉(興大中文學報,2005年,頁23-69)
81.鄭憲仁:《儀禮‧聘禮》儀節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頁69-83)
82.余永湧:儒家《儀禮‧喪服》與臺灣民間殯葬倫理之探討(中華禮儀,2006年,頁9-12)
83.劉康成:《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儀禮部》的文獻價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6年,頁81-101)
84.鄭憲仁: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2006年,頁1-40)new window
85.盧鳴東:劉沅禮學中的儒道關係(經學研究集刊,2006年,頁57-79)new window
86.楊志團:〈劉沅《儀禮恆解》初探〉(東方人文學誌,2007年3月,頁113-133)new window
87.顧濤:鄭玄注《禮》未嘗更改經字證(漢學研究,2007年,頁391-412)new window
88.許媛婷:衣帶漸寬終不悔—從宋刊《儀禮要義》看魏了翁的注經生涯(故宮文物月刊,2007年,頁30-37)new window
89.楊婉甄:〈從《儀禮‧士昏禮》論先民婚禮習俗〉(明道通識論叢,民國2008年,頁27-33)
90.楊志團:劉沅《儀禮恆解》初探(東方人文學誌,2007年,頁113-133)new window
91.李開:論《三禮》主體名式和類旨(人文中國學報,2008年,頁173-200)new window
92.鄭憲仁:〈關於《儀禮》儀節研究的探討—以〈公食大夫禮〉為例〉(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2009年,頁1-230)new window
93.劉昕嵐:論「禮」的起源(台中:止善,第八期,2010,頁141-161)new window
94.顏世安:析論《論語》中禮與仁的關係(臺灣東亞文明研究集刊,第7卷第2期,2010年,頁345-359)new window
95.陳月秋:從《儀禮‧士喪禮》中的喪葬禮儀論先秦儒家喪葬觀—兼論墨家對「厚葬久喪」的批評(修平人文社會學報,2010年,頁33-54)new window
96.黃銘榮:從考古發現看西周墓葬的「分器」現象與西周時代禮制制度的類型與階段(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四分,2011年)
97.黃榆惠:喪禮空間轉換之象徵意義探討—以《儀禮‧士喪禮》為討論核心(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頁39-73)new window
98.孔志明:「冠禮」儀節探討—以《家禮》、《書儀》為例(屏中學報, 2012年,頁3-5)
99.殷慧:《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旨趣和在朱熹學術思想中的地位(儒教文化研究,2012年,頁1-20)
100.鄭雯馨:從義疏體談《儀禮疏》對體例發展的貢獻(書目季刊,2013年,頁1-190)。
101.劉怡君:《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13年,頁147-189)。new window
102.工藤卓司:近一百年日本《儀禮》研究概況-1900~2010年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3年,頁133-181)。new window
103.劉千惠:為政不可須臾離也-《三禮研究入門》「彭林著」(國文天地,2013年,頁86-89)。
104.孫致文:從文獻學的角度考察敖繼公《儀禮集說》與朱熹禮學的關係(鵝湖學誌,2013年,頁99-129)。new window
105.葉國良:《儀禮》周旋禮容探微(臺大中文學報,2013年,頁1-19)。new window
106.張光裕:《儀禮》飲酒禮用觶小議(饒宗頤國學院院刊,2014年,頁7-14)。new window
107.林秀富:正禮與私燕之禮的差異-論孔穎達解經觀點的思維邏輯(經學研究集刊,2014年,135-158)。new window
108.林慶彰、徐福全、彭林、葉國良、李豐楙、楊儒賓、莊雅州、賴錫三:禮的對話:禮學之體與用(實錄)(中正漢學研究,2014年,頁273-287)。new window
109.葉國良:論《儀禮》卜筮與求日擇人的幾個問題(中正漢學研究,2014年,頁79-93)。new window
110.單周堯:《鄭玄三禮注研究》「通論編」及「校勘編」述評(中正漢學研究,2014年,頁115-159)。new window
111.陳緒波:讀《儀禮》二則(漢學研究集刊,2014年,頁79-96)。new window
112.《儀禮•士冠禮》冠者取脯適東壁見母解(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4年,頁1-28)。
113.葉國良:《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與執禮時之三項基本禮意(嶺南學報,2015年,頁1-10)。new window
114.鄭雯馨:《儀禮》裼襲、袒襲考(成大中文學報,2015年,頁1-33)。new window
115.李威寰:論朱熹禮學實踐中的「經權觀」(中國文學研究,2015年,頁137-175)。new window
116.王詩涵:從西周金文中的覲見儀節試探《儀禮•覲禮》的性質(中國文學研究,2015年,頁1-46)。new window
117.謝淑熙:王鍔《三禮研究論著提要》探析(中國學術年刊,2015年,頁23-49)。new window
118.范里:《儀禮》喪與祭中巫祝尸的分別(有鳳初鳴年刊,2015年,頁433-447)。new window
119.鄭伊珊:論西周「禮」的進程-以《儀禮》為中心(經學研究集刊,2015年,頁129-142)。new window
120.張經科:朱熹對《儀禮•士相見禮》篇賈公彥疏文之改寫與重編(通識教育中心,2015年,頁41-80)。
121.李洛旻:論《儀禮》「墮祭」及其禮意(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6年,頁1-21)。new window
122.鄭雯馨:讀《朱熹禮學基本問題研究》(國文天地,2016年,頁79-84)。new window
123.黃震云:玉玦的形制和儀禮考(國文天地,2017年,頁58-63)。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