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段玉裁與桂馥《說文》學之比較研究
作者:鍾哲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Yu Chu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信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說文解字段玉裁桂馥清代學術史文字學校勘學Shuo-Wen-Jie-ZiDuanYu-CaiFuGuian academic history of Qing dynastyEtymologyTextual critic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段玉裁與桂馥年歲相當,彼此未曾謀面,然二人卻同以《說文》學之成就齊名於世,且清代學者多以段桂二人為《說文》研究之巨擘,而至今並無學者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和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作一全面性之比較研究。因此,筆者以「段玉裁與桂馥《說文》學之比較研究」為題,針對段桂二人《說文》學最重要之代表作,即段氏《說文解字注》和桂氏《說文解字義證》,並輔以二氏《說文》相關論著,以進行客觀且完整之分析檢討。再以其他《說文》學者之說法,與當時未見之古籍,及近世出土之甲骨金石,探討二書之得失。抑有進者,藉由比較清代乾嘉時期研究《說文》,最具代表性之段桂二人著作,當能呈現當時《說文》學之成就,進而追索後世文字學發展之脈絡,由是而完整呈現段玉裁與桂馥《說文》研究之學術意義及其價值。本文從段玉裁與桂馥之「生平學行」、「注證《說文》徵引之資料」、「《說文》義例之觀念」、「《說文》之校勘」等論題,比較分析段玉裁與桂馥之《說文》學。
Duan, Yu-Cai and Gui, Fu are almost the same age, but they never met each other in their whole life. However, both of them were so famous at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ir “studies of Shuo-Wen”. Most Qing scholars thought Duan and Gui were outstanding scholars who researched the study of Shuo-Wen, but until now, there is no scholars researching the comparison of “Shuo Wen Jie Zi Zhu” which was written by Duan and “Shuo Wen Jie Zi Yi Zheng” which was written by Gui. Therefore, I assign the topic of my thesis to be “Comparative study of Duan, Yu-Cai’s and Gui, Fu’s study of Shuo-Wen”. I analysis and discuss the most important Duan’s and Gui’s works, which ware “Shuo Wen Jie Zi Zhu” that was written by Duan, “Shuo Wen Jie Zi Yi Zheng” that was written by Gui, and their others works which relate to “the study of Shuo-Wen” objectively and completely. Then I base on arguments which were proposed by other scholars, ancient books which were undiscovered at that time, and oracle script and epigraphy which ware discovered in modern time to discus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these two works. In addition to this, other scholar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uan’s and Gui’s works which were researched during Qianlong and Jiaqing to present accomplishments of study of Shuo-Wen, to discuss the history of Etymology, then to present the literarily value completely. This thesis bases on biographies, documents of annotating Shuo-Wen, the idea of general form of Shuo-Wen, and revisions of Shuo-Wen of Duan, Yu-Cai and Gui, Fu to compare and analysis their studies of Shuo-Wen.
一、段玉裁與桂馥之著作
(一)段玉裁著作
1.《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2.《六書音韻表》,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3.《汲古閣說文訂》,《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04冊。
4.《說文解字讀》,收於《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二十四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5.《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毛詩故訓傳定本》,《續修四庫全書》本,第64冊。
7.《詩經小學》,《續修四庫全書》本,第64冊。
8.《古文尚書撰異》,《續修四庫全書》本,第46冊。
9.《周禮漢讀考》,《續修四庫全書》本,第80冊。
10.《春秋左氏古經》,《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23冊。

(二)桂馥著作
1.《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2.《晚學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58冊。
3.《札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4.《續三十五舉》,《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091冊。
5.《歷代石經略》,《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83冊。

二、小學類著作
(一)《說文》之屬
1.〔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2.〔南唐〕徐鍇:《說文解字韻譜》,收於《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二十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北宋〕徐鉉:《宋本說文解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4.〔清〕王念孫:《說文解字校勘記》,《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2冊。
5.〔清〕王筠:《說文釋例》,《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6冊。
6.〔清〕王筠:《說文句讀》,《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6冊。
7.〔清〕王紹蘭:《說文段注訂補》,《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3冊。
8.〔清〕孔廣居:《說文疑疑》,《百部叢書集成》之八十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9.〔清〕江沅:《說文解字音均表》,《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47冊。
10.〔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11.〔清〕沈濤:《說文古本考》,《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22冊。
12.〔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43冊。
13.〔清〕吳大澂等:《說文古籀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14.〔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叢書集成初編》第108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5.〔清〕馬壽齡:《說文段注撰要》,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16.〔清〕莫友芝:《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27冊。
17.〔清〕徐承慶:《說文解字注匡謬》,《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4冊。
18.〔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25冊。
19.〔清〕鈕樹玉:《段氏說文注訂》,《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3冊。
20.〔清〕鈕樹玉:《說文新附考》,《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3冊。
21.〔清〕鈕樹玉:《說文解字校錄》,《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2冊。
22.〔清〕馮桂芬:《說文解字段注考正》,《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23冊。
23.〔清〕潘奕雋:《說文蠡箋》,《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1冊。
24.〔清〕鄧廷楨:《說文解字雙聲疊韻譜》,《叢書集成初編》第112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5.〔清〕嚴可均:《說文校議》,《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3冊。
26.〔清〕嚴章福:《說文校議議》,《叢書集成續編》第7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27. 丁福保輯、楊家駱重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四版。
28. 王寧整理:《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縮印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29. 王仁祿:《段氏文字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
30. 王平:《《說文》重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31. 田潛:《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3月。
32. 向光忠等:《說文學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
33. 呂景先:《說文段註指例》,臺北:正中書局,1978年。
34. 余行達:《說文段注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35. 林明波:《清代許學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二十八種,1964年11月。
36.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37. 季旭昇:《說文新證》下,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38.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39. 馬宗霍:《說文解字引經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40. 馬慧:《《說文解字注箋》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41. 馬顯慈:《說文解字義證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42. 徐前師:《唐寫本玉篇校段注本說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3. 許錟輝:《說文重文形體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73年3月。
44.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5.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
46. 張建葆:《說文假借釋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
47. 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48. 張標:《20世紀說文學流別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49. 張亞蓉:《《說文解字》的諧聲關係與上古音》,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1月。
50. 曾忠華:《玉篇零卷引說文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51. 葉德輝輯:《說文段注校三種》,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7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52.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53. 董蓮池主編:《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現當代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54. 董蓮池主編:《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古代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55. 魯實先:《說文正補》,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56. 蔡信發:《說文商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9月初版。
57.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8. 蔡信發:《一九四九年以來臺灣地區說文論著專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1月初版。
59. 蔡信發:《說文答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9月三版。
60. 黎千駒:《說文學專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1月。
61. 龍宇純:《《說文》讀記》,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9月。

(二)文字通論之屬
1.〔清〕謝啟昆:《小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2.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3.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第4版。
5. 王彥坤:《古籍異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
6. 沈寶春:《桂馥的六書學》,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7. 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8. 李珍華等:《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9. 林尹:《文字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9月初版二十四刷。
10. 胡安順:《音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11.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12. 黃侃:《黃侃國學講義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第一版。
13. 黃侃:《新輯黃侃學術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4. 黃侃:《黃侃國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5. 黃永武:《形聲多兼會意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16. 黃德寬等:《漢語文字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17. 陳新雄、曾榮汾:《文字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
18.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19. 許錟輝、蔡信發編:《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一編》,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20. 葉國良等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21. 趙紅:《敦煌寫本漢字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
22. 魯實先:《文字析義》,臺北: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年。
23. 魯實先:《假借遡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4. 魯實先:《轉注釋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5. 蔡信發:《六書釋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9月二版。
26.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4月初版。
27. 潘重規:《中國文字學》,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3月二版。
28. 謝雲飛:《中國文字學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初版。
29. 陽海清等編:《文字音韻訓詁知見書目》,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0. 劉志成:《中國文字學書目考錄》,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8月。
31. 錢劍夫:《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1月。
32.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臺灣學生,1984年四版。
33.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三)字書之屬
1.〔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2.〔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3.〔唐〕張參:《五經文字》,《叢書集成新編》第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4.〔唐〕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叢書集成新編》第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5.〔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臺北:新文豐出版,1980年3月。
6.〔宋〕陳彭年等:《廣韻》,臺北:黎明文化,2001年10月。
7.〔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8.〔清〕任大椿:《字林考逸》,《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36冊。
9.〔清〕阮元等:《經籍籑詁》,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
10.〔清〕鄭珍:《汗簡箋正》,《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40冊。
11. 于亭:《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12.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
13. 孔仲溫:《玉篇俗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初版。
14. 李零等整理:《汗簡 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5. 周祖謨:《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
16. 周祖謨:《廣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0月第一版。
17. 徐時儀:《慧琳音義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11月。
18. 黃錫全:《汗簡注釋》,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四)古文字之屬
1.〔清〕孫詒讓:《名原》,清光緒玉海樓刻本。
2.〔清〕孫詒讓:《古籀拾遺》,《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43冊。
3.〔清〕顧藹吉:《隸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4.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6.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7.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8.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50,1974年。
9.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80,1982年。
10.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11. 高田忠周:《古籀篇》,臺北:大通書局,1982年。
12.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13.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4.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輯:《甲骨文考釋》,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15. 劉志基:《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6. 劉志基:《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二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7. 劉志基:《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三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18.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五)訓詁之屬
1.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
2. 王寧主編:《訓詁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二版。
3. 李先華:《《說文》與訓詁語法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4. 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6月初版十七刷。
5.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一版。
6.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蘭台書局,1972年。
7. 蔡信發:《訓詁答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
8.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8月。
9. 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10. 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11. 陳新雄:《訓詁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三、相關著作
(一)經史之屬
1.〔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9冊。
2.〔清〕阮元等:《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清〕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1冊。
4.〔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
5.〔清〕繆荃孫:《續碑傳集》,《清代傳記叢刊》第116冊。
6.〔清〕嚴元照:《爾雅匡名》,《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88冊。
7.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8.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0月初版。
9. 朱祖延編:《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11. 張曜等修:《山東通志》,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 陳祖武等:《乾嘉學術編年》,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二)集部之屬
1.〔清〕王鳴盛:《蛾術編》,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2.〔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3.〔清〕朱筠:《笥河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40冊。
4.〔清〕沈濤:《銅熨斗齋隨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158冊。
5.〔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6.〔清〕李文藻:《南澗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49冊。
7.〔清〕李富孫:《校經廎文稾》,《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89冊。
8.〔清〕阮元:《揅經室續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79冊。
9.〔清〕阮元:《小滄浪筆談》,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7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10.〔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1月。
11.〔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臺北:世界書局,2004年。
12.〔清〕孫星衍:《問字堂集》,《叢書集成初編》第252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3.〔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55冊。
14.〔清〕莊述祖:《珍埶宧文鈔》,《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75冊。
15.〔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561冊。
16.〔清〕張之洞:《書目答問》,《續修四庫全書》本,第921冊。
17.〔清〕章學誠著、王重民通解:《校讎通義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8.〔清〕陳奐:《師友淵源記》,《清代傳記叢刊》第29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19.〔清〕陳澧:《東塾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月。
20.〔清〕馮桂芬:《顯志堂稿》,《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535冊。
21.〔清〕葉昌熾:《奇觚廎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575冊。
22.〔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23.〔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24.〔清〕戴震:《戴東原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34冊。
25.〔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144冊。
26.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7.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28. 王力:《王力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29. 王雲五等:《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30. 王叔岷:《斠讎學(補訂本) 校讎別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31. 王叔岷:《慕廬演講稿》,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12月初版。
32. 王叔岷:《慕廬雜詠》,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33.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7月。
34.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編輯室著:《乾嘉名儒年譜》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35.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捌輯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6. 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37.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38. 沈心慧:《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09年。
39.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40. 沈津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41. 來新夏:《清人筆記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一版。
42. 周祖謨:《周祖謨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43.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44. 馬敘倫:《讀書續記》,《近三百年讀書筆記彙編》,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3月初版。
45. 徐德明:《清人學術筆記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5月。
46. 孫殿起:《販書偶記》,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0月初版。
47. 孫雅芬:《桂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48.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49.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50. 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51.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年。
5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53.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8月。
54. 陳垣:《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北京第2次印刷。
55. 陳垣:《陳垣史學論著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56.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57. 程千帆等:《校讎廣義 校勘編》,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58. 單殿元:《王念孫王引之著作析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
59. 楊家駱編:《錢大昕讀書筆記廿九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60. 董蓮池:《段玉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61. 劉師培:《左盦集》,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三)》,臺北:大新書局,民國23年寧武南氏校印、25年印成。
62. 劉師培:《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3. 劉琳等:《古籍整理學》,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64. 劉家和:《愚庵論史:劉家和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65.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臺一版。

四、學位論文
1. 王勝忠:《《廣韻》引《說文》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8 月。
2. 王巧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爾雅》考》,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3. 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4. 李朝虹:《《說文解字》互訓詞研究》,中國: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5. 呂慧茹:《《古今韻會舉要》引《說文》考》,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6. 呂伯友:《說文訂段學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7. 宋建華:《王筠《說文》學探微》,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8. 沈秋雄:《說文解字段注質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
9. 林慶勳:《段玉裁之生平及其學術成就》,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9年。
10. 林穎雀:《徐灝《說文段注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1. 洪文婷:《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7月。
12. 馬偉成:《段玉裁轉注假借說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13. 翁敏修:《清代說文校勘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14. 張毅巍:《桂馥年譜》,中國: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5. 郭怡雯:《《說文》複舉字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16. 陳韻珊:《清嚴可均之說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1月。
17. 陳清仙:《王紹蘭《說文段注訂補》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8. 陳怡如:《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9. 陳洵慧:《徐承慶《說文解字注匡謬》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20. 陳紹慈:《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21. 陳致元:《段注本《說文》依字書補訂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22. 黃慧萍:《錢大昕《說文》學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23. 劉新民:《清代說文學專著之書目研究》,中國: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2年。
24. 劉曉暉:《《說文解字繫傳》對段玉裁、桂馥《說文》研究的影響舉例》,中國: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4月。
25. 鄭錫元:《說文段注發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26. 鄭喬尹:《馮桂芬《說文解字段注考正》校勘之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27. 鮑國順:《段玉裁校改說文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28. 鍾哲宇:《沈濤《說文古本考》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29. 謝元雄:《呂景先《說文段注指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30. 叢培凱:《段玉裁《說文解字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31. 權敬姬:《說文義證釋例》,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5月。

五、單篇論文
1. 丁原基:〈晚清山左許瀚與江南汪喜孫之交惡始末──兼述照邑學者與揚州學者之互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2012年9月。
2. 余敏輝:〈段、顧之爭與校勘原則〉,《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3期。
3. 沈寶春:〈由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的取證金文談「專臚古籍,不下己意」的問題〉,《成大中文學報》第四期,1996年5月。
4. 沈寶春:〈談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中增補的古文〉,《許錟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萬卷樓圖書出版,2004年9月。
5. 沈寶春:〈段、桂注證《說文解字》古文引《汗簡》、《古文四聲韻》的考察〉,《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
6. 李中生:〈段玉裁與金石銘刻之學〉,《學術研究》,1988年第三期。
7. 林宏佳:〈《汲古閣說文訂》寫作目的試探:從汲古閣《說文》的評價談起〉,《語文與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年12月。
8. 金祥恆:〈釋鳳〉,《中國文字》第三冊,1961年。
9. 阿辻哲次著、吳新江譯:〈緯書字說考〉,《文教資料》2003年04期,原文載於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漢語史諸問題》,1988年。
10. 馬敘倫:〈清人所著說文之部書目初編草稿〉,《圖書館學季刊》第1卷1期,1926年。
11. 許征:〈《說文》連篆讀述評〉,《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12. 許錟輝:〈段玉裁「引伸假借說」平議〉,發表於第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1996年。
13. 張書巖:〈試談“刑”字的發展〉,《文史》第二十五輯,1985年。
14. 張涌泉:〈《說文》“連篆讀”發覆〉,《文史》2002年第3期(總第60期)。
15. 陳鴻森:〈《段玉裁年譜》訂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十本三分,1989年9月。
16. 陳鴻森:〈丁杰行實輯考〉,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7. 陳鴻森:〈段玉裁《說文解字讀》考辨〉,《第四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2011年3月。
18. 傅杰:〈清代校勘學述略〉,《浙江學刊》,1999年第3期。
19. 趙麗明:〈清代關於大徐本說文的版本校勘〉,《說文解字研究》第1輯,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20. 蔡信發:〈形聲字聲符兼義之商兌〉,發表於第六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2003年3月。
21. 蔡信發:〈段注《說文》會意有輕重之商兌〉,《先秦兩漢學術》第三期,2005年3月。
22. 蔡信發:〈段玉裁獨有之俗字觀〉,發表於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5月。
23. 蔡信發:〈段玉裁謂《爾雅》多俗字〉,發表於第八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2007年。
24. 蔡信發:〈段注以《說文》不用假借字說解本書〉,發表於紀念林尹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5月。
25. 韓偉:〈簡論段玉裁與桂馥〉,《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1期,2004年1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