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聞道長安似弈棋:解析唐大明宮遺址的保護過程和二十一世紀西安市的復興神話
作者:薛孟琪
作者(外文):Meng‐chi Hsue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指導教授:夏鑄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復興計劃城市運營分稅制地方經濟發展城市化土地財政Daming Palace of the Tang dynastyconservation of urban heritage sitethe project of cultural renaissanceurban managementtax assignment system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izationland fina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大明宮曾是盛唐時期長安城的政令中樞,隨著唐末戰亂廢毀而沉寂千年。直到1930 年代,河南難民在此展開新生活,卻受限於遺址保護而無從發展,使此地成為西安市民眼中窳陋的、罪惡的「道北地區」。然而,這一切都在2007年10 月曲江管委會操盤此區的城市運營後大幅改觀:在短短三年之間,10 萬名城中村農民和棚戶區居民遷離遺址,遺址則「華麗蛻變」為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本文由此事件切入西安市當前的歷史計劃與城市復興計劃,從遺址保護神話的再現、執行保護改造之新型地方政府團隊的組織與權力關係、地方政府藉遺址保護進行城市運營的實質過程等角度進行分析,反思歷史與地方的相互形塑interplay,以及遺址保護、再利用與城市經濟、土地開發之間的緊密關聯。
本文首先透視不同空間代理人對遺址保護本質及歷史空間意義賦予的衝突過程。研究發現曲江管委會藉由構築其心目中的「唐代盛世」,一舉殲滅遺址上的城中村與棚戶區、抹除地方記憶。自詡科學、追求真實性、標榜普世價值的保護思維已轉向視遺址為「劇場」、著重敘事與表演的歷史空間活化實踐,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再生的正當性訴求。本文接著耙梳促成遺址歷史時空再現的地方權力集團網絡關係,發現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乃是政府特權與企業、金融資本共同運作的結果。涉入遺址區建設的政府機構、企業、開發商、銀行實際上皆為國家力量的延伸;如此特殊的組織與運作模式提供了對西方理論的修正。最後,本文詳述在分稅制下,地方政府以遺址保護作為「廢都」復興手段的城市運營過程。藉由對保護規劃理想與實踐的比較、以及對財務資料的分析,本文指出借力土地財政的侷限及其對資源重分配造成的影響。本文總結政、企、銀結盟的體制迴避了監督與制衡、反噬遺址保護的初衷,值得西安市、乃至全中國大陸其它即將循類似模式進行保護、開發的遺址區借鑒。
Daming Palace, one of grand Tang’s political cores, was abandoned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It is not until the 1930s did thousands of refugees swarm into the site of relic and build stigmatized slum area on their own. During the years from 2007 to 2010, the former palace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gigantic Tang-themed urban heritage park from sites of slums, urban villages, factories, and dumping grounds. This historic event is part of the renaissance project of contemporary Xi’an. From studying the remodeling process of Daming Palace heritage site, this article reconsiders the interplay of history and the place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conservation, revitalization, local economics, and urban land development.
First, this article scrutinizes the contest for representing Daming Palace heritage site among various official spatial agent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Qu-jiang Committee carefully wiped out domestic collective memory, evicted urban village and slum dwellers by their self-claimed renaissance discourse. Under the tax assignment system, X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now has to take revitaliz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while conceiving conservation planning. These renaissance projects not only aim for conservation but also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benefit. For achieving this goal, more emphasis is put on how to design and represent the heritage site as a “theatre” that tells stories. Secon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al network of the local power bloc that promoted and executed this renaissance project. It proposes that the swift re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heritage park should attribute to the synergy of various-level local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developers, and banks. All of such institutes benefit from their accessibility to state power and state capital. This uniqu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can serve as a supplement and revise to western theories. Last,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how the Qu-jiang Committee constructed, operated, and managed this urban heritage park. By comparing the conservation ideal and practice, and analyzing related financial reports, it points out the limit and consequences of land finance.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interest alliance of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banks as a whole bypasses the scrutiny and supervision from the central state, which in turn jeopardizes conservation.
柒、參考書目
一、史料(著錄格式採著者,《書名》卷數〈文章名〉,頁碼;並置於註腳)
《元文類》。[1334] 2006。蘇天爵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民國咸寧長安兩縣續志》。[1936] 2007。翁檉修。宋聯奎纂。《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
《西京訪古叢稿》。[1935] 2006。陳子怡撰。易行、孫嘉鎮編輯。《中國早期考古調查報告》。北京:線裝書局。
《李遐叔文集》。[年代不詳] 1972。李華(715-774)撰。《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長安志》。[1076] 1990。宋敏求撰。《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宛陵先生集》。[1046] 1972。梅堯臣(1002-1060)撰。《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刊本)》集部第189-191冊(六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馬可孛羅遊記》。[十三世紀] 1939。馬可‧孛羅(Marco Polo,1254-1324)著。張星烺譯。長沙:商務出版社。
〈秦婦吟〉。[年代不詳] 1980。韋莊(836-910)。陳寅恪校箋。〈韋莊秦婦吟校箋〉。收於《陳寅恪文集》之一《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六典》。[738] 1992。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唐會要》。[961] 2006。王溥撰。《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御定全唐詩》。[1707] 1986。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臺北:世界書局。
《新城區志》。2000。西安市新城區志編纂委員會編。西安:三秦。
《新唐書》。[1044-1060] 1981。歐陽修、宋祁撰。臺北:鼎文書局。
《蒙兀兒史記》。[年代不詳] 1962。屠寄(1856-1921)撰。臺北:世界書局。
《嘉慶咸寧縣志》。[1819] 2007。董祐誠、陸耀遹纂。沈琮、高廷法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
《舊唐書》。[945] 1981。劉昫等撰。臺北:鼎文書局。

二、官修城中村史(著錄格式採著者或所屬單位名,公佈日期;即○○○,0000/00/00)
未央區城改辦。2010。〈九姓胡人後裔的村莊——南康村〉。西安市未央區檔案局網站11月11日刊載,http://da.weiyang.gov.cn/Front/Article.aspx?ArticleID=1207&DispMode=1005(2012年10月15日瀏覽)。
俞張勃(未央區城改辦)。2010。〈炕底寨——從大明宮走來〉。西安市未央區政府網站7月20日刊載,http://www.weiyang.gov.cn/zwgk/bmxxgkml/zfzsjg/cgb/zwdt/gzdt/9984.shtml(2012年10月15日瀏覽)。
鄭富林(未央區城改辦)。2009。〈李隆基與楊貴妃賞月的地方——唐大明宮太液池遺址中的孫家灣村〉。西安未央區人民政府網站7月16日刊載,http://www.weiyang.gov.cn:998/zw_show.asp?id=2463(2012年10月15日瀏覽)。
鄭富林(未央區城改辦)。2010。〈未央城中村史——二府莊〉。西安未央區人民政府網站5月25日刊載,http://www.weiyang.gov.cn/zwgk/bmxxgkml/zfzsjg/cgb/zwdt/gzdt/9969.shtml(2012年10月15日瀏覽)。

三、規劃報告(本類文獻按時序排列。著錄格式採《報告名簡稱》,公佈年份:頁碼)
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5。《唐大明宮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內部資料: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設計研究院提供。
西安市規劃局、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6。《大明宮地區保護改造規劃》。內部資料: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規劃分局提供。
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會。2007。《唐大明宮遺址保護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彙報稿)》。未正式公佈之內部資料:於新浪地產智庫開放共享,http://xiazai.dichan.com/show-577711.html(2011年7月24日瀏覽)。
西安市委、市政府。2007。〈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實施方案〉(市辦發〔2007〕44號)。內部資料: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策劃推廣局提供。
西安市規劃局。2008。《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年~2020年)》。內部資料: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供。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設計研究院、陝西省古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8。《西安‧唐大明宮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園區暨遺址公園總體規劃》。內部資料: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設計研究院提供閱覽。
陝西省古建設計研究所。2008。《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陝西‧西安段——唐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保護管理規劃(草案)》。內部資料: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設計研究院提供閱覽。
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8。《大明宮地區保護與改造總體規劃》(2009年版《大明宮地區總體規劃實施方案》的前身)。未正式公佈之內部資料:於新浪地產智庫開放共享,http://xiazai.dichan.com/show-731510.html(2012年7月28日瀏覽)。
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9。《大明宮地區總體規劃實施方案》。收於《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規劃篇》。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82-187。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設計研究院。2009。《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總體規劃實施方案》。收於《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規劃篇》。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93-203。
澳大利亞IAPA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09。《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詳細規劃實施方案》。收於《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規劃篇》。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頁207-213。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2009。《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御道廣場保護與展示工程方案設計》。內部資料: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提供閱覽。
陝西省政府研究室。2010。〈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保護工程建設情況調研報告〉。內部資料: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策劃推廣局提供。

四、財務報告(本類文獻按發佈時序排列。著錄格式採《報告名簡稱》,公佈年份:頁碼)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2008。《西安市大明宮遺址區工程+設計+房地產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6月研擬。內部資料:於搜房網地產文庫開放共享,http://fdc.soufun.com/wenku/124179.html(2011年6月27日瀏覽)。
西安市統計局。2009。《2008年西安統計年鑒》。9月4日發表於西安市統計信息網,http://www.xatj.gov.cn/article/sort052/sort0157/sort0179/info-3767.html(2011年7月24日瀏覽)。
西安市統計局。2009。《2009年西安統計年鑒》。11月23日發表於西安市統計信息網,http://www.xatj.gov.cn/article/sort052/sort0198/sort0199/info-3877.html(2011年7月24日瀏覽)。
西安通源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愛德華測量設備有限公司、西安隆基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陝西合容電氣電容器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2010。《西安市文化和科技中小企業2010年度第一期集合票據募集說明書》。9月17日共同簽署。公開資料:發佈於中國金融界網,http://pg.jrj.com.cn/acc/CN_DISC/BOND_NT/2010/10/14/103011977_ls_00000000000003h5ix.pdf(2012年1月29日瀏覽)。
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2011。《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體長期信用評級報告》。4月29日評級。公開資料:發佈於中國貨幣網,http://www.chinamoney.com.cn/fe/CMS5_G20306002Resource?info=3265865;res=1306983804481947256676;download=(2011年7月24日瀏覽)。
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1。《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1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5月23日與中國農業銀行共同簽署。公開資料:發佈於中國金融界網,http://pg.jrj.com.cn/acc/CN_DISC/BOND_NT/2011/06/02/103014412_ls_00000000000004b9nv.pdf(2011年7月24日瀏覽)。
陝西豐瑞律師事務所。2011。《關於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發行2011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資券的法律意見書》。5月23日簽署。公開資料:http://114.80.136.108/EF/C0/EFC06156BB9DD95E3421342C2EA5C006.pdf(2011年7月24日瀏覽)。
中國指數研究院。2012。《2011年1-6月全國130個城市土地市場交易情報》。6月30日公佈。公開資料:發佈於搜房網,http://fdc.soufun.com/report/3189.htm(2013年5月2日瀏覽)。
長安資訊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1。《長安資訊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出售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報告書(修訂稿)》。12月9日公佈。公開資料:發佈於中國資本市場信息披露平臺,http://xinpi.stcn.com/finalpage/2012-01/07/60417284.PDF(2012年3月7日瀏覽)。
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2。《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2年度第一期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發行情況公告》。11月16日簽署。公開資料:發佈於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網站,http://www.nafmii.org.cn/zlgl/zwrz/xxpl/201211/P020121121532475006608.pdf(2013年4月19日瀏覽)。
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3。《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2月19日簽署。公開資料:發佈於新浪財經網債券公告,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bond/view/announcement_show.php?id=507569210(2013年4月19日瀏覽)。
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3。《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發行公告》。2月19日。公開資料:發佈於新浪財經網債券公告,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bond/view/announcement_show.php?id=507569207(2013年4月19日瀏覽)。

五A、中文論著(著錄格式採著者,出版年份:頁碼)
王西京。2012。〈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規劃建設工程感悟〉。《建築創作》1:66-71。
方李莉主編。2010a。《從遺產到資源——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報告》。北京:學苑出版社。
———。2010b。〈費孝通先生與西部人文資源研究〉。《群言》5: 20-24。
王昌偉。2009。〈從「遺跡」到「文獻」——宋明時期的陝西方志〉。收於《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陳平原、王德威、陳學超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74-8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2011。《中國大遺址保護調查研究報告(一)》。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國政務景氣監測中心。2009。〈西安新「大明宮」背後的城市運營之道〉。《領導決策資訊》42: 24-25。
王景慧、阮儀三、王林編著。1999。《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上海 : 同濟大學出版社。
王雲霞。2011。〈論文化遺產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 20-27。
王瑞珠。1993。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臺北:淑馨出版社。
王慧。2007。〈開發區發展帶動下的西安城市擴張:一種「非典型性」郊區化進程?〉。《中國軟科學》10: 93-103。
王德威。2009。〈廢都裡的秦腔〉。收於《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陳平原、王德威、陳學超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78-292。
王賽時。2000。〈唐代的夜生活〉。《東岳論叢》4:104-108。
王雙懷。2002。〈我國歷史上開發西部的經驗教訓〉。《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5-101。
王嚴明。2006。〈「皇」中之黃——西安城市主色調研究〉。收於《古都西安特色城市》。和紅星主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古明君。2008。〈文物之用?市場轉型中之中國文物體制的形構與轉變〉。《台灣社會學》16:149-192。
史紅帥。2008。《明清時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新華書局。
史紅帥、吳宏岐。2001。〈明代西安城內皇室宗族府宅相關問題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69-78。
白海峰。2008。《大遺址環境整治與區域發展的互動》。西北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
朱士光。2003。〈西安建都朝代新論〉。收於《侯仁之師九十壽辰紀念文集》。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編。北京:學苑出版社。
朱小地。2009a。〈「界面」:西安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御道廣場設計〉。《建築創作》6:32-38。
朱小地。2009b。〈大遺址保護工程設計初探:結合「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設計的體會〉。《建築創作》6:50-57。
朱小地、汪大煒。2012。〈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御道廣場工程設計回顧〉。《建築創作》1:44-65。
朱小地、樊則森、劉輝。2012。〈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總體景觀實施方案設計〉。《建築創作》1:82-99。
西安市大明宮遺址區改造保護領導小組編。2007。《唐大明宮遺址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西安市文物局編著。2009。《西安大遺址保護》。北京:文物出版社。
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編。2009。《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規劃篇》。北京:人民出版社。
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編。2010。《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築篇》。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朱嘉明。2012。《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下冊。臺北:遠流。
———。2013a。〈從不斷革命到持續改革:中共應對政權「合法性危機」的模式〉。收於《中國改革的歧路》。朱嘉明著。臺北:遠流出版社,頁95-139。
———。2013b。〈中國國情的八個關鍵問題〉。收於《中國改革的歧路》。朱嘉明著。臺北:遠流出版社,頁141-184。
沈冬。2009。〈秋興中古長安,音樂風雲——隋代「開皇樂議」與音樂、文物變遷〉。收於《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陳平原、王德威、陳學超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52-181。
李令福。2009。《古都西安城市佈局及其地理基礎》。北京:人民出版社。
辛玉璞。1999。〈西安地區元代遺址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3:61-65。
宋致新編著。2005。《一九四二:河南大飢荒》。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李強。2011。〈源遠流長的長安文化與長安學〉。《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9。
何清漣。1998。《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吳揚、李小龍。2009。〈拆‧留之間——唐大明宮遺址公園近現代遺存研究〉。收於《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編。天津:天津電子出版社,頁2968-2977。
佘貴孝。1994。〈元代安西王府及路、州建置與職官〉。《固原師專學報》4:87-91。
肖愛玲、周霞。2012。〈唐長安城城門管理制度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1):65-71。
周冰。2009a。《灼熱的大遺址——制文化權時代的人類文明制高點》。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b。〈以歷史的名義走進聯合國〉。收於《美文》增刊《名家筆下的大明宮》。賈平凹主編。西安:陝西省報刊發行局,頁1-8。
——。2009c。〈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歷史和現實的交融〉。《中國文化遺產》4:26-34。
和紅星。2006a。〈凸顯西安古都文化 營造現代城市精神——西安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的思考〉。收於《古都西安特色城市》。和紅星主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頁87-88。
———。2006b。〈城市復興〉。收於《古都西安特色城市》第一章。和紅星主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頁191-195。
———。2006c。〈西安的城市色彩與建築風格〉,收於《古都西安特色城市》第二章「城市設計」。和紅星主編。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頁228-245。
———。2008。〈城市復興在古城西安的崛起——談西安「唐皇城」復興規劃〉。《城市規劃》2:93-96。
———。2010a。《西安於我:一個規劃師眼中的西安城市變遷》第1冊《城市情懷》。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0b。《西安於我:一個規劃師眼中的西安城市變遷》第2冊《規劃歷程》。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0d。《西安於我:一個規劃師眼中的西安城市變遷》第4冊《景觀雕塑》。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孟磊、關國鋒、郭小陽等編著。2013。《一九四二:饑餓中國》。臺北:華品文創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邢鴻飛、楊婧。2005。〈文化遺產權利的公益透視〉。《河北法學》4: 71-74。
洪文雄原著、邱上嘉校編。2011。《古蹟保存序說》。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段先念。2003。〈大雁塔映曲江水〉。《中國城市經濟》8:74-75。
———。2005a。〈大唐芙蓉園建設的三十三條指導原則〉。收於《曲江大略——2002-2005西安曲江營銷解讀》。郭捷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頁116-124。
———。2005b。〈曲江新區開發對城市經營理論的挑戰〉。收於《曲江大略——2002-2005西安曲江營銷解讀》。郭捷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頁185-204。
———。[2004/07/09] 2005c。〈城市經營和土地經營的「十大」、「十小」〉。收於《曲江大略——2002-2005西安曲江營銷解讀》。郭捷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頁205-214。
———。2009a。〈努力實現遺址保護、城市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和諧共生〉。《中國文化遺產》4: 18-21。
———。2009b。〈大遺址保護高峰論壇(洛陽)摘要〉之「保護與利用並舉:努力實現大遺址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名城》12:34-35。
———。2011。〈文化產業化:遺產保護性利用的必然之路〉。《建築與文化》7: 76-77。
馬長壽。2009。〈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序言〉。收於《馬長壽民族史研究著作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93-210。
馬得志。1960。〈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記〉。《考古》5:20-23。
范超。2008。〈大明宮遺址區既有地名考〉。收於《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建設動態》4: 65-72。
侯衛東。2008。〈遺址保護工程實踐與〈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收於《古蹟遺址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培訓班成果實錄》。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編。北京:科學出版社,頁83-94。
———。2012。〈「大明宮復原研究」淺議〉。《建築創作》1:72-81。
侯衛東、王偉、許艷。2009。〈含元殿、麟德殿遺址保護工程記〉。《中國文化遺產》4:94-103。
侯衛東、王偉、賀林、茹小珍。2005。〈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文博》4:52-53。
海默。2005。《中國城市臉譜》。臺北:好讀。
胡曉真。2009。〈夜行長安——明清敘事文學中的長安城〉。收於《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陳平原、王德威、陳學超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78-92。
高本憲。2009。〈大明宮遺址保護50年〉。《中國文化遺產》4:90-93。
時紅秀。2011。〈治理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瞭望新聞週刊》42:24-25。
唐海清。2013。〈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人權法保護中的權利衝突——以文化權利與其他基本人權的衝突為視角〉。《法學評論》1: 67-70。
孫福喜。2009。〈從《西安宣言》到《西安共識》——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構想與實踐〉。《中國文化遺產》4:104-111。
秦嶺、葉子勝。2009。《老西安:消失的街區「遊藝市場」》。西安:陝西電子音像出版社。
夏鑄九。1995。〈批判的歷史計畫:曼弗雷多‧塔夫里及威尼斯學派〉。收於《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第五章。夏鑄九著。臺北:台灣社會硏究叢刊。
———。2006。〈對台灣當前工業遺產保存的初期觀察:一點批判性反思〉。《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 91-106。
———。2013。〈再思考建築遺產的保存(保護)與再利用──南京高球場的個案〉。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建築遺產再利用研討會。天津,7月23-24日。
張凡。2006。〈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發展歷程〉。收於《城市發展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對策》第二章。張凡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頁23-42。
張小明、樊志民。2007。〈生態視野下長安都城地位的喪失〉。《中國農史》3:29-36。
莊申。2008。〈唐代的宵禁〉。收於《長安時代唐人生活史》。莊申著。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頁219-242。
盛永利、黎筱筱、楊小蘭、李關平編。2010。《TOLD模式:旅遊導向型土地綜合開發》,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陳平原。2008。〈長安的失落與重建——以魯迅的旅行及寫作為中心〉。《魯迅研究月刊》10:4-30。
郭志剛。2005。《全球化脈絡下的社區營造與縉紳化——臺北市永康社區的建構與轉化》。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陳志華編譯。1996。《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臺北:博遠出版社。
陳宜中。2012。〈中國改革的歧路:朱嘉明先生訪談錄〉。《思想》第22期。臺北:聯經出版社,頁35-80。
崔玲、周若祁。2009。〈建築與環境——唐長安大明宮、興慶宮建設對森林破壞的定量化研究〉。《建築學報》3:4-7。
郭旃。2009。〈大明宮遺址保護應該是絲綢之路申遺的一個亮點工程〉。《中國文化遺產》4: 131-133。
國家文物局編。2010。《大遺址保護:洛陽高峰論壇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馮峰。2010。〈時間中的宮殿——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中軸線標識性建築宣政殿、紫宸殿設計方案〉。《美術學報》4:70-79。
郭捷。2005。《曲江大略——2002-2005西安曲江營銷解讀》。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張惠苑。2011。〈在文學中復活的城市:西安哈爾濱——論新世紀以來城市懷舊中新興城市類型的再現〉。《學術論壇》9:91-95。
陳廣恩。2008。〈元安西王忙哥剌死因之謎〉。《民族研究》3:96-104。
馮增烈。2009。〈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錄——西安市、長安縣調查記錄〉。收於《馬長壽民族史研究著作選》。馬長壽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89-324。
———。2005。〈隴海鐵路西安站選址內情〉。收於《風雨長安》。西安市文史研究館編。北京:中華書局,頁109。
張錦秋、杜韻、王濤。2009。〈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設計〉。《中國文化遺產》4:120-125。
馮曉多。2006。〈唐長安城北部主要池陂及其作用〉。《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5:41-45。
程民生。2004。《中國北方經濟史:以經濟重心的轉移為主線》。北京:人民出版社。
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的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喬磊。2009。《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殿前東區保護研究初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論文。
傅熹年。1973。〈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原狀的探討〉。《文物》7:30-48。
———。1998。〈對含元殿遺址及原狀的再探討〉。《文物》4:76-87。
楊文炯。2006。〈明清時期國家與社會關系轉型境遇下的回族社區——以歷史上西安回族社區文化變遷為視點〉。《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5:89-97。
賈平凹。1998(1983)。〈河南巷小識〉。收於《賈平凹文集》第11卷。王永生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頁332-339。
———。2009。《廢都》。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老西安》。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董玥。2005。〈國家視角與本土文化——民國文學中的北京〉。收於《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39-268。
楊婧。2006。《文化遺產權芻論》。河海大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碩士論文。
楊蘇。2009。《歷史‧現實‧價值——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殿前西區保護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論文。
楊鴻勛。1989。〈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研究〉。收於《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論文集》。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編輯組編。北京:文物出版社,頁525-539。
———。1991。〈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應為五鳳樓形制〉。《文物天地》5:24-25。
———。1997。〈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再論〉。《城市與設計學報》1:75-102。
趙貞。2006。〈唐代長安城街鼓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3):94-99。
榮新江、王靜整理。2003。〈隋唐長安研究文獻目錄〉。《中國唐史學會會刊》22:57-86。
趙榮。2009。〈有效保護 科學展示 傳承文化 服務社會——陜西省大遺址保護新理念的探索與實踐〉。《中國文化遺產》4:22-25。
漢寶德。2004。《中國的建築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
魯迅。1977。〈致山本初枝〉(1934年1月11日)。李菁譯。收於《魯迅研究資料》第2集。魯迅研究室編。北京:文物出版社,頁95-96。
劉克成。2009。〈解說大明宮國家大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暨遺址公園總體規劃〉。《中國文化遺產》4:112-119。
劉克成、蕭莉、王璐。2012。〈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總體規劃設計〉。《建築創作》1:28-43。
鄭育林。2009。〈古蹟遺址的文化形象再現——對古蹟遺址展示利用形式的思考〉。《考古與文物》2:8-12、73。
鄭育林、張立。2010。〈西安「大遺址保護特區」的構想與建設路徑〉。《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4): 51-57。
鄭毅、胡長明、王雪豔、梅源、崔耀。2012。〈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宮牆外牆材料的選型〉。《建築技術》43(2):157-159。
蔣省三、劉守英。2012。〈「土地財政」的緣由與風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網站10月23日刊載:http://218.246.21.135:81/gate/big5/expert.drcnet.com.cn/Showdoc.aspx?doc_id=200923(2012年12月3日瀏覽)。(本文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銀行合作的中國土地政策改革課題的一份調研報告基礎上濃縮而成。)
劉震雲。[1993] 2013。〈溫故一九四二〉。收於《溫故一九四二:劉震雲中篇小說選》。臺北:九歌出版社。
盧漢超。2008。〈美國的中國城市史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5-126。
戴沙迪(Alexander Des Forges)。2005。〈北京是上海的產品嗎?〉。收於《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34-238。
薛孟琪。2012。〈從大明宮含元殿建築復原方案探討建築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8:73-92。
蕭滌非、程千帆、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撰。1983。《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鎖言濤。2011。《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顏亮一。200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報》24:1-24。
羅哲文。1987。〈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建設的新發展〉。收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建設》。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硏究會(籌)編。北京:文物出版社,頁58-64。
譚其驤。1991。〈《中國七大古都》序〉。收於《中國七大古都》。陳橋驛主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頁1-13。

五B、英文論著(著錄格式採著者,出版年份:頁碼;譯者另注)
Alonso, William. 1964. Location and Land Use: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Benedict R. O''G.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Appadurai, Arjun. 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In Global Culture: Nationalism, Globalisation and Modernity. Edited by Mike Featherstone. Londong: Sage.
Barthes, Roland. [1957] 1972. Mythologie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許薔薔、許綺玲中譯。1998。《神話學》。臺北:桂冠出版社。
———[1964] 1979. The Eiffel Tower and Other Mythologie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pp. 3-17. 李又蒸中譯。1991。〈艾菲爾鐵塔〉。收於《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頁156-168。夏鑄九校正、導讀。2009。〈什麼是建築設計?——由地方營造與生活空間的創造到象徵空間的表現(導讀艾菲爾鐵塔)〉。收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建築與都市理論」碩士班課程讀本(4月13日課程演講)。
Benjamin, Walter. [1936] 1968.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Translated by Harry Zohn. In Illuminations. Edited by Hannah Arend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pp. 217–252.
———1989 (reprinted). “N [Re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heory of Progress].” In Benjamin: Philosophy, Aesthetics, History. Edited by Gary Smit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ger, John. 1972. Ways of Seeing. Harmondsworth, MD: Penguin.
Berman, Marshall. 1988.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Baskerville: Penguin books. 徐大建、張輯中譯。2003。《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北京:商務印書館。
Blecher, Marc. 1991. “Development State, Entrepreneurial State: The Economy of Socialist Reform in Xinji Municipality and Guanghan County.” In The Chinese State in the Era of Economic Reform: The Road to a Crisis. Edited by Gordon White. Basingstoke: Macmillan, pp. 265-291.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yer, M. Christine. 1994. The C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Its Historical Imagery and Architectural Entertainments. Cambridge: MIT Press.
———1995. “The Great Frame-Up: Fantastic Appearances in Contemporary Spatial Politics.” In Spatial Practices: Critical Explorations in Social/Spatial Theory. Edited by Helen Liggett and David C. Perr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pp. 81-109.
Brown, Keith S. “Contests of Heritage and the Politics of Preservation in 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In Archaeology Under Fire: Nationalism, Politics and Heritage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and Middle East. Edited by Lynn Meskell. London: Routledge, pp. 68-86.
Bruner, Edward M. 1994. “Abraham Lincoln as authentic reproduction: a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6(2): 397–415.
Calvino, Italo. 1978. Invisible Cities. Translated from the Italian by William Weaver.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王志弘中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Charmaz, Kathy. 2008. “Grounded Theory.” In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 Edited by Jonathan A. Smith. Los Angeles: Sage, 80-110.
Chau, Adam Yuet. 2003. “Popular religion in Shaanbei, north-centr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 31: 39-79.
Coombe, Rosemary J. 2003. “Works in Progress: Traditional Knowledg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 Neoliberal Era.” In Globalization Under Construction: Governmentality, Law, and Identity. Edited by Richard W. Perry and Biller Maur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pp. 273-313.
Daugbjerg, Mads and Thomas Fibiger. 2011. “Introduction: Heritage Gone Global. Investigating the Production and Problematics of Globalized Pasts.”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22(2): 135-147.
Debord, Guy. [1988] 1990. Comments o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Translated by Malcolm Imrie. London: Verso. 王昭鳳中譯。2006。《景觀社會》。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De Certeau, Michel.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lated by Steven Rendal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icks, Bella. 2003. Culture on Display: The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Visitability. Maidenhead, Berkshir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馮悅中譯。2012。《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Dong, Madeleine Yue. 董玥. 2000. “Defining Beiping: urban re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1928-1936.” In 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 Moder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1900-1950. Edited by Joseph Esherick.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121-138.
Dott, Brian R. 2004. Identity Reflections: Pilgrimages to Mount Tai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uckett, Jane. 1996. “The Emergenc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acific Review, 9(2): 180-198.
———1998. 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 in China: Real Estate and Commerce Departments in Reform Era Tianjin. London: Routledge.
Eliot, Thomas Stearns. 1948. 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Enders, Siegfried R. C. T. and Niels Gutschow. 1998. Hozon: Architectual and Urban Conservation in Japan. Stuttgart : Edition Axel Menges. (Hozon即ほぞん,「保存」之意)
Esherick, Joseph. 2000. “Modernity and nation in the Chinese city.” In 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 Moder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1900-1950. Edited by Joseph Esherick.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1-16.
Ferguson, James. 1994. The Anti-politics Machine: “Development,” Depoliticization, and Bureaucratic Power in Lesotho.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Feuchtwang, Stephan and Ming-ming Wang. 1991.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or a contest of histories: 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Dialectical Anthropology, 16: 251-272.
Flowers, Benjamin Spring. 2009. Skyscraper: The Politics and Power of Building New York Ci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Glaser, Barney G. and Anselm Strauss.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Gonzalez-Ruibal, Alfredo. 2009. “Vernacular Cosmopolitanism: An Archeological Critique of Universalistic Reason. In Cosmopolitan Archaeologies. Edited by Lynn Meskell.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113-139.
Graham, Stephen. 1995. “The City Economy.” In Managing Cities: The New Urban Context. Edited by Patsy Healey, Stuart Cameron, Simin Davoudi, Stephen Graham, and Ali Madani-Pour. Chichester: John Wiley.
Hannigan, John. 1998. Fantasy City: Pleasure and Profit in the Postmodern Metropolis. New York: Routledge.
Harvey, David. 1981. “The Spatial Fix: Hegel, von Thunen, and Marx.” Antipode, 13(3): 1-12. 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王玥民合譯。2010。〈空間修補——黑格爾、邱念與馬克思〉。收於《資本的空間——批評地理學芻論》。大衛‧哈維著。臺北:群學出版社,頁415-456。
———1985. “The Geopolitics of Capitalism.” In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Edited by Gregory Derek and John Urry. London: Macmillan, pp. 128-163. 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王玥民合譯。2010。〈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收於《資本的空間——批評地理學芻論》。大衛‧哈維著。臺北:群學出版社,頁457-502。
———1989. “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71(1): 3-17. 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王玥民合譯。2010。〈從管理主義到企業主義:晚期資本主義都市治理的轉變〉。收於《資本的空間——批評地理學芻論》。大衛‧哈維著。臺北:群學出版社,頁503-536。
———2001. “Heritage Pasts and Heritage Presents: Temporality, Meaning and the Scope of Heritage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7(4): 319-338.
———2002.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In A World of Contradictions: Socialist Register 2002. Edited by Leo Panitch and Colin Le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pp. 93-110. 王志弘中譯。2003。〈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城市與設計學報》15/16: 1-19。
———2003. 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New York: Routledge. 黃煜文中譯。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臺北:群學出版社。
Herzfeld, Michael. 2006. “Spatial Cleansing: Monumental Vacuity and the Idea of the West.”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1: 127-149.
———2009. Evicted from Eternity: The Restructuring of Modern Ro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wison, Robert. 1987. The Heritage Industry: Britain in A Climate of Decline. London: Methuen London.
Hevia, James Louis. 2001. “World Heritag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storation of Chengde.”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9(1): 219-243.
Hobsbawn, Eric. 1999. “Mass-producing Traditions: Europe, 1870-1914.” In Representing the Nation: A Reader in Heritage and Museums. Edited by Jessica Evans and David Boswell. New York: Routledge.
Hobsbawn,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eds.) 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陳思仁等中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Hoelscher, Steven. 2006. “Heritage”. In 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 Edited by Sharon Macdonald. Malden, MA: Blackwell, pp. 198–217.
Hollis, Edward. 2010. The Secret Lives of Buildings: From the Ruins of the Parthenon to the Vegas Strip in Thirteen Stories. London: Picador. 莊靖中譯。2012。《建築變形記:從帕德嫩神廟到哭牆13則時間寫下的傳說》。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Hsing, You-tien. 2006. “Land and Territorial politics in Chinese Cities.” The China Quarterly, 187: 1-18.
———2010a.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b. “(Book Review) Developing China: Land, Politics,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201: 209-210.
Hubbard, Phil and Tim Hall. 1998. “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and the ‘New Urban Politic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Geographies of Politics, Regimes and Representation. Edited by Tim Hall and Phil Hubbard. Chichester: Wiley, pp. 1-23.
Jacobs, Jane.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吳鄭重譯注。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啓發》。臺北:聯經出版社。
Jacoby, Karl. 2001. Crimes Against Nature: Squatters, Poachers, Thieves, and the Hidden History of American Conserv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essop, Bob. 1996. “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Re-imaging Localities, Re-designning Economic Gobernance or Restructuring Capital.” In Transforming Cities. Edited by Nick Jewson and Susanne MacGregor. London: Routledge.
Johnson, Marshall. 1994. “Making Time: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the Space of Nationality.” Positions, 2(2): 177-249.
Jordan and Weedon. 2000. “When the subaltern Speaks, What Do They Say? Radical Cultural Politics in Cardiff Docklands.” In Without Guarantees: In Honour of Stuart Hall. Edited by Paul Gilroy, Lawrence Grossberg, and Angela McRobbie. London: Verso.
Kang, Xiao-fei. 2009. “Two Temples, Three Religions, and a Tourist Attraction Contesting Sacred Space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 Modern China, 35(3): 227-255.
Kirshenblatt-Gimblett, Barbara. 1998a. “Objects of Ethnography.” In Destination Culture: Tourism, Museums, and Herit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7-78.
———1998b. “Destination Museum.” In Destination Culture: Tourism, Museums, and Herit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31-176.
———2006. “World Heritage and Cultural Economics.” In Museum Frictions: Public Cultures/ Global Transformations. Edited by Ivan Karp, Corinne A. Kratz, Lynn Szwaja and Tomas Ybarra-Frausto.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161–202.
Kong, Lily, 2000. “Cultural Policy in Singapore: Negotiating 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Agendas.” Geoforum, 31(4): 409-424.
Kubler, George. 1962. 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 Henri. 1968. Le Droit a la Ville (The Right to the City). Paris: Anthropos.
———1979. “Space: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 In 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 Edited by J.W. Freiberg. New York: Irvington, pp. 285-295. 王志弘中譯。1994。〈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頁19-30。
———[1974]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1996. “The Right to the City.” In Writings on Cities. Selected,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Eleonore Kofman and Elizabeth Lebas. Malden, MA: Blackwell.
Leitner, Helga and Eric Sheppard. 1998. “Economic Uncertainty, Inter-Urban Competition and the Efficacy of Entrepreneurialism.” In 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Geographies of Politics, Regimes and Representation. Edited by Tim Hall and Phil Hubbard. Chichester: Wiley, pp. 285-307.
Li, Tania Murray. 2007. The Will to Improve: Government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Politic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Lin, George C. S. 2009. Developing China: Land, Politics, and Social Condi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owenthal, David. 1985.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e Heritage Crusade and the Spoils of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Cannell, Dean. 1992. Empty Meeting Grounds : the Tourist Papers. London: Routledge.
———1999.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cCrone, David, Angela Morris and Richard Kiely. 1995. Scotland--the Brand. The Making of Scottish Heritag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Meadows, Donella, Jorgen Randers, and Dennis Meadows. 2004. The limits to growth: the 30-year Update. White River Junction, Vermont: Chelsea Green Publication Corporation. 高一中中譯。2007。《成長的極限:三十週年最新增訂版》。臺北:臉譜出版社。
Meskell, Lynn. 2009. “Talking of Human Rights: Histories, Heritages, and Human Remains.” Reviews in Anthropology, 38(4): 308-326.
———2010. “Human Rights and Heritage Ethics.”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83(4): 839–860.
———2012. The Nature of Heritage: The New South Africa.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Miller, Delbert Charles. 1975.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the Bos-Wash Megalopolis: Environment, Ecology, and Urban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Mitchell, Timothy. 2001. “Making the Nation: The Politics of Heritage in Egypt.” In Consuming Tradition, Manufacturing Heritage. Global Norms and Urban Forms in the Age of Tourism. Edited by Nezar AlSayyad. London: Routledge, pp. 212–239.
Montefiore, Simon Sebag. 2011.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黃煜文中譯。2013。《耶路撒冷三千年》。臺北:究竟出版社。
Moyo, Dambisa. 2012. Winner Take All: China’s Race for Resource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World. London: Allen Lane. 黃中憲中譯。2013。《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全球資源布局戰的最大贏家,如何掌控世界商品的供需網絡》。臺北:野人出版社。
Mumford, Lewis. 1934. “The Monastery and the Clock.” In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pp. 12-18. 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中譯。2009。《技術與文明》。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38. The Culture of Citi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宋俊嶺、李翔寧、周鳴浩中譯。2009。《城市文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Oakes, Tim. 2006. “The Village As Theme Park: Mimesis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Tourism.” In Translocal China: Linkages,Identities and the Reimagining of Space. Edited by Tim Oakes and Louisa Schein. New York: Routledge, pp. 166-192.
Oakes, Tim and Louisa Schein (eds.) 2006. Translocal China: Linkages, Identities, and the Reimagining of Space. London: Routledge.
Oatley, Nick. 1998. “Cities,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urban Policy.” In Cities, Economics Competition and urban Policy. Edited by Nick Oatley. London: Sage.
Osborne, Peter. 1995. The Politics of Time: Modernity & Avant-garde. London: Verso. 王志宏中譯。2004。《時間的政治:現代性與先鋒》。北京:商務印書館。
Ozdoğan, Mehmet. “Ideology and Archaeology in Turkey.” In Archaeology Under Fire: Nationalism, Politics and Heritage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and Middle East. Edited by Lynn Meskell. London: Routledge, pp. 111-123.
Porphyrios, Demetri. 1985. “On Critical History.” In Architecture Criticism Ideology. Edited by Joan Ockma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pp. 16-21. 胡恒中譯。〈論批判性歷史〉。收於《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2輯。張一兵主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118-124。
Pregill, Philip and Nancy Volkman. 1993. “Park Produces a New Profession.” In Landscape in History: Design and Planning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pp. 423-486.
Pugin, Augustus. [1836] 2009. Contrasts: Or, a Parallel Between the Noble Edifices of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and Similar Buildings of the Present Day; Shewing the Present Decay of Taste: Accompanied by Appropriate Text. Self-published.
Reed, Bradly. 2000. Talons and Teeth: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ins, Kevin. 1991. “Tradition and Translation: National Culture in its Global Context.” In Enterprise and Heritage: Crosscurr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Edited by John Corner and Sylvia Harvey. London: Routledge.
Samuel, Raphael. 1994. Theatres of Memory. London: Verso.
Schouten, Frans F. J.1995. “Heritage as Historical Reality.” In Heritage, Tourism and Society. Edited by David T. Herbert. London: Mansell.
Sennett, Richard. 1994.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New York: W.W. Norton. 黃煜文中譯。2003。《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臺北:麥田出版社。
Short, John Rennie. 1989. The Humane City: Cities as If People Matter.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6. The Urban Order : An Introduction to Cities, Culture, and Power. Cambridge, Mass., USA: Blackwell Publishers.
Simon, Hermann. 2009. Hidden Champion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Success Strategies of Unknown World Market Leaders. New York, NY: Springer. 張非冰等中譯。2013。《隱形冠軍:21世紀最被低估的競爭優勢》。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Simon, Julian Lincoln. 1981. The Ultimate Resourc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黃江南、朱嘉明編譯。1985。《沒有極限的增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Siu, Helen F. 1990. “Recycling tradition: culture, 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s of south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32(4): 765-794. 黃海娟、黎麗明中譯;程美寶、劉志偉校。2003。〈傳統的循環再生——小欖菊花會的文化、歷史與政治經濟〉。《歷史人類學學刊》1(1):99-132。
———1995. “Community festivals in post-Mao south China: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Improvisation.” In China Review. Edited by Lo Chi Kin, Suzanne Pepper and Tsui Kai Yuen.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 1-17.
———2005.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Luxury Housing in South China: A Regional History.” In Locating China: Space, Place, and Popular Culture. Edited by Jing Wang. Oxford: Routledge, pp. 72-93.
———2011. “(Review Essay) History in China''s Urban Post-Modern.” 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 1: 1-13.
Smith, Neil. 2002. “New Globalism, New Urbanism: Gentrification as Global Urban Strategy.” Antipode, 34(3): 427-450.
Spence, Mark David. 1999. Dispossessing the wilderness: Indian Removal and the Making of the National Park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ooner, Brian. 1986. “Weavers and dealers: the authenticity of an oriental carpet.”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Arjun Appadura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95–235.
Strauss, Anselm and Juliet Corbin. 1990.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Procedures, Canons, and Evaluative Criteria.” Qualitative Sociology, 13: 3–21.
Su, Xiao-bo. 2010. “Urban Conservation in Lijiang, China: power Structure and funding Systems.” Cities, 27: 164-171.
Tafuri, Manfredo. [1976] 1980. 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Teorie e storia dell’architettura). Translated by Giorgio Verrecchia. New York: Harper & Row. 鄭時齡中譯(自義大利文版)。2010。《建築學的理論和歷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1985] 1989. Venice and the Renaissance (Venezia e il Rinascimento), translated by Jessica Levin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Taylor, Joseph E. 1999. Making Salmo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Northwest Fisheries Crisi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Tilly, Christopher. 1989. “Excavation as Theatre.” Antiquity, 63: 275-280.
———2007. “Excavation as Theatre.” In The Heritage Reader. Edited by Graham Fairclough, Rodney Harrison, John H. Jameson Jnr, and John Schofield. London: Routledge, pp. 75-81.
Tunbridge, John E. and Gregory John Ashworth. 1996. Dissonant Heritage: the Management of the Past as a Resource in Conflict.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Urry, John.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趙玉中、王慶玲、劉永青中譯。2009。《遊客凝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Uzzell, David and Ballantyne, Roy. 2007. “Heritage that Hurts: Interpretation in a Postmodern World.” In The Heritage Reader. Edited by Graham Fairclough, Rodney Harrison, John H. Jameson Jnr, and John Schofield. London: Routledge, pp. 502-513.
Van Maanen, John and Laurent, Andre. 1993. “The Flow of Culture: Some Notes 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Edited by Sumantra Ghoshal and D. Eleanor Westne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Wallerstein, Immanuel. “Culture as the Ideological Battleground of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n Global Culture: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ty. Edited by Mike Featherstone. London: Sage, pp. 31-55.
Wang, Jing (ed.) 2005. Locating China: Space, Place, and Popular Culture. Oxford: Routledge.
Watkin, David. 1977. Morality and Architecture—the Development of a Theme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from the Gothic Revival to the Modern Movemen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The Ris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Will, Pierre-Etienne. 2000. “Coming of Ag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Yao Tinglin’s (1628-after 1697) Record of the Successive Years.” 收於《古今論衡》4: 15-39.
Zukin, Sharon.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Cambridge: Blackwell.
———2010.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2012。《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臺北:群學出版社。

五C、英文以外之外文中譯資料
Marx, Karl. 1852. “Der achtzehnte Brumaire des Louis Bonaparte.”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72。〈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收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頁598-703。
Nishimura, Yukio(西村幸夫)。2009。《観光まちづくり─まち自慢からはじまる地域マネジメント》。日本:学芸出版社。蕭照芳等中譯。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臺北:天下雜誌。
Yoshimi, Shunya(吉見俊哉)。1992。《博覧会の政治学──まなざしの近代》。日本: 中央公論社。蘇碩斌等中譯。2010。《博覽會的政治學》。臺北:群學出版社。

六、報導類資料(著錄格式採報導者,報導日期;即○○○報導,0000/00/00)
人民日報赴西安報導組。2010。〈陝西曲江模式: 120億元改造西安城牆 曲徑通「優」還是通「憂」?〉。《人民日報》9月3日。
丁玉萍。2010。〈國開行曲江「正解」政府融資平臺難題〉。《21世紀經濟報導》6月4日。
王玉光、劉彤、朱青。2011。〈財政部國土部聯合摸底 土地出讓金政策或調整〉。《財經國家週刊》6月14日。
王玉光、劉明霞。2011。〈土地財政轉型大考:西安賣地收入同比降71%〉。《財經國家週刊》11月28日。
王世華。2012。〈興慶宮公園移樹圈地建劇場 公園稱資金不足為創收〉。《華商報》4月20日。
方李莉。2010。〈「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課題」的最終成果介紹〉。4月2日發表於中國藝術人類學網站,http://www.artanthropology.com/n420c42.aspx(2010年12月4日瀏覽)。
中國建設報報導組。2005。〈曲江模式:盛唐風韻下的泛地產宏大敘事〉。《中國建設報》8月17日。
史俊斌。2012。〈西安曲江︰科技與文化聯姻的美好典範〉。《科技日報》6月17日。
安家瑤、王孝濤、胡繼高、劉國典、何升韜、汪東林、傅熹年、張文正。2001。〈別毀了唐大明宮遺址〉。《人民政協報》3月5日。
安家瑤。2004。〈大明宮在期盼〉。《人民政協報》3月11日。
朱娜、馬丹、馬月譚。2012。〈興慶宮公園建營利性項目惹市民爭議〉。《三秦都市報》7月21日。
朱娜、張亮、馬月譚、馬丹、鄧颯、何爽。2012。〈西安免費公園被迫通過營利性項目維持運轉〉。《三秦都市報》7月27日。
西安晚報訊。2009。〈曲江管委會和建設銀行陝西分行銀行授信儀式隆重舉行——29.9億元支援大明宮建設〉。《西安晚報》3月13日。
西部網訊。2006。〈盛典西安完美謝幕 古都魅力顯盛世輝煌〉。西部網10月22日綜合報導,http://sports.cnwest.com/content/2006-10/22/content_333232_2.htm(2010年12月4日瀏覽)。
任麗虹、吳超。2011。〈西安斥資120億打造大明宮遺址公園 開園僅一年 雜草叢生多處塌陷〉。《人民日報》11月28日。
任麗虹、吳超。2011。〈大明宮遺址公園遍佈裂縫塌陷 土木專家排除自然因素〉。2011。《人民日報》11月30日。
任麗虹、吳超。2011。〈大明宮回應裂縫塌陷雷語連篇:西安城牆還有裂縫呢!〉。《人民日報》12月2日。
杜文杰。2008。〈開發商無視副省長批示 強拆西安植物園圍牆〉。《華商報》9月6日。
杜光利。2012。〈200億復活西安漢代昆明池:未來10年擬投3萬億打造國際大都市 融資管道主要是賣地〉。《時代週報》198期,9月13日。
———。2013。〈「曲江模式」債券融資輸血自救:總負債已逾200億,但曲江文投近期仍將投資200多億,土地收益和負債運轉成挪步「雙拐」〉。《時代週報》214期,1月2日。
吳明華。2009。〈「城市運營商」段先念〉。《決策》10:30-32。
李舫。2010。〈警惕文物保護背後的地產衝動——假如失去歷史,你會不會恐慌?〉。《人民日報》10月22日。
李煜煒、李靜、王峰。2008。〈「三區一局一辦」精誠合作 大明宮遺址區拆遷任勞任怨——獻給大明宮遺址區拆遷安置工作者〉。《西安日報》10月17日。
李健亞。2008。〈絲路聯合申遺9月「初審」〉。《新京報》1月9日。
李靖。2004。〈西安曲江創造城市營造新模式〉。《中國經營報》9月20日。
李贏、雷愷。2013。〈西安文物局回應不拆除古建築 興教寺申請退出申遺〉。中國廣播網4月12日,http://china.cnr.cn/yaowen/201304/t20130412_512343414.shtml(2013年4月12日瀏覽)。
周冰。2008。〈喚醒對歷史的共同承擔——大明宮遺址區拆遷安置和諧有序令人震撼〉。《中國文物報》12月3日。
周冰。2009。〈大明宮遺址保護及周邊城市改造項目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和城市價值提升工程〉。《中國文化報》4月14日。
冽瑋、張一辰。2013。〈西安興教寺面臨申遺拆遷 官方否認建文化景區〉。中國新聞網4月11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4-11/4723488.shtml(2013年4月12日瀏覽)。
馬戎戎。2005。〈西安,只有城牆的古城〉。《三聯生活週刊》2(320):90-93。
姚海鷹。2010。〈獨訪西安「地產市長」段先念:我在曲江這幾年波瀾壯闊〉。《時代週報》8月12日。
孫秀麗。2009。〈大遺址保護的西安實踐:從《西安宣言》到《西安共識》——一座城市的大遺址保護探索〉。《中國文物報》1月16日。
原建軍。2008。〈拆遷人員一心為民感動被拆遷戶——老百姓深明大義支援大明宮遺址區拆遷改造〉。《西安日報》6月6日。
———。2008。〈大明宮遺址區拆遷安置指揮部裡的「奉獻之歌」——母親逝世忍痛工作 打著點滴接待群眾 昏倒在工作崗位〉。《西安日報》6月13日。
秦峰。2010。〈國家開發銀行60億文化產業資金投放大明宮〉。《陝西日報》3月19日。
孫寧。2009。〈西安確定城市建築主色調 不符合條件者十一前須更改顏色〉。《中國廣播網》8月21日。
高靜。2006。〈大明宮遺址上演「2006‧盛典西安」〉。新華網10月21日,http://local.xinhuanet.com/tp/2006-10/21/content_12458.htm(2013年4月12日瀏覽)。
高龍。2013。〈拆遷逼近玄奘埋骨古刹——當地政府以申遺之名要求拆除約2/3建築,興教寺或被套用「曲江模式」〉。《南方都市報》4月10日。
——。2013。〈六小齡童關注興教寺拆遷——西安市曲江新區、大明宮集團聲明「未參與興教寺申遺工作」〉。《南方都市報》4月11日。
殷羅畢。2007。〈段先念 古都復興的先鋒派〉。《世界博覽(看中國)》10:44-45。
張延龍。2008。〈段先念履新西安副市長 曲江欲攜手三秦突圍報業〉。《經濟觀察報》6月11日。
———。2009。〈曲江借殼案收官旅遊地產或注入賽格三星〉。《經濟觀察報》11月27日。
———。2010。〈西安開放故事〉。《經濟觀察報》4月2日。
———。2010。〈西安曲文投集團8年資產膨脹2842倍〉。《經濟觀察報》7月16日。
———。2012。〈大股東高球項目遭調查 曲江文旅略受波及〉。《經濟觀察報》3月28日。
———。2012。〈總負債逼近200億元 西安曲江新區擬發私募債〉。《經濟觀察報》11月21日。
張延龍、杜遠。2012。〈三星落地西安的嫁妝〉。《經濟觀察報》4月13日。
都紅剛。2010。〈專家談西安大明宮遺址:考古發掘至少還需二百年〉。《新民晚報》9月29日。
馮國。2013。〈「唐僧」確無恙,「申遺」是非多——網傳西安興教寺塔因申遺將「拆遷」事件調查〉。新華網4月1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4/12/c_115371379.htm(2013年4月13日瀏覽)。
紀愛玲。2012。〈西安高新區三星存儲芯片項目奠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9月17日。
陸敏。2010。〈西安大明宮耗資百億 為申遺不計成本移建景觀〉。《中國之聲》8月24日,http://www.cnr.cn/china/yaowen/201008/t20100824_506938782.html(2012年10月15日瀏覽)。
陳黎。2010。〈陝西大唐不夜城 雕塑景觀重現夢回大唐〉。《西安晚報》9月16日。
梁鋒偉。2009。〈曲江新區管委會段先念先生哭了〉。IT社區&媒體平臺8月10日,http://xwt.donews.com/donews/article/1/136289.html(2011年8月17日瀏覽)。
張靜。2012。〈西安「曲江系」幕後操刀 渭河整治項目變身「黑戶」高球場〉。《每日經濟新聞》2月3日。
張錦秋。2009。〈關於把陝西省大遺址保護列入國家擴大內需一攬子計畫的建議〉。陝西人大官網9月27日刊載,http://www.sxrd.gov.cn/0/1/6/33/546.htm(2011年8月17日瀏覽)。
黃志杰。2011。〈中國管理最多飛地的官員調查〉。11月5日發表於黃志杰的博客,http://huangzhijie99.blog.163.com/blog/static/34754968201110583131300/(2011年11月18日瀏覽)。
———。2011。〈對話「陝西最具爭議性官員」段先念〉。11月8日發表於黃志杰的博客,http://huangzhijie99.blog.163.com/blog/static/34754968201110810360835/(2011年11月18日瀏覽)。
喻菲。2011。〈中國聚焦:中國與中亞5國絲綢之路聯合申遺一再延期〉。新華網7月2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7/21/c_131000118.htm(2011年8月17日瀏覽)。
富筱琦。2006。〈奧組委主辦「盛典西安」 張藝謀親自操刀〉。《華商報》10月8日。
程嘉文。2013。〈唐僧埋骨古剎將拆 白先勇力阻〉。《聯合報》4月12日。
敬澤昊。2013。〈興教寺拆遷質疑難平 宗教局:被拆建築不是文物〉。西部網4月10日,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3-04/10/content_8932290.htm(2013年4月12日瀏覽)。
趙一蕙。2010。〈借殼ST長信 曲江文旅待注資產盈利前景堪憂〉。《上海證券報》11月23日。
幕何方。2012。〈募集說明書隱匿高球場專案 曲江文投涉嫌「信披造假」〉。《每日經濟新聞》2月10日。
管清友、彭薇。2011。〈土地財政 戒不掉的鴉片〉。《證券市場週刊》12月10日。
劉欣隨。2010。〈大明宮遺址,十大景觀背後的爭議〉。《國際線上——世界新聞報》12月9日。
劉翀。2011。〈西安植物園將遷址擴容40倍 立志成國內一流植物園〉。《華商報》3月17日。
劉興龍。2012。〈實地調研:寺廟景區投資方的融資敗筆——文化向左 資本向右〉。《中國證券報》6月18日。
劉振、蘆蕾。2012。〈西安將實施漢城國家大遺址保護區建設〉。《西安晚報》8月4日。
錢玉成。2013。〈文革期間的西安大遺址(上、中、下)〉。《中國文物報》3月1日、3月15日、3月29日。
羅震光。2012。〈全國各地古城牆知多少?真貨只有三座半!——阮儀三點評歷史文化建築保護的亂象與困境〉。《新民晚報》4月11日。
蘇嶸。2010。〈文化曲江的四個解讀——對話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常務副總王建軍〉。《陝西日報》8月27日。

七、演講類資料(著錄格式採發表者,發表日期;即○○○,0000/00/00)
朱嘉明。2012(秋季班)。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碩士班課程演講。臺北,9月13日、11月22日、11月29日。
———。2013(春季班)。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中國經濟增長和城市化極限」碩士班課程演講。臺北,3月7日、4月11日、4月18日、4月25日、5月2日。
邢幼田。2012。〈自然與文化的「項目化」〉。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臺北,7月27日。
妹尾達彥。2005。〈八世紀前半葉的長安〉。發表於「中日文化交流論壇‧遣唐使研討會」。人民日報社、朝日新聞社共同主辦。東京,7月29日。
————。2008。〈八世紀的都城——呂大防長安圖的世界認識〉。發表於「空間新思維——歷史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際數位內容整合與合作計畫、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主辦。臺北,11月7日。
徐裕健。2011(春季班)。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古蹟保存的理論與實踐」碩士班課程演講。臺北,2月22日。
單霽翔。2010。〈文化遺產要擁有尊嚴 保護成果應惠及民眾〉。文化講壇第十二期:國家文物局局長談「文化遺產保護」(演講實錄)。人民網8月2日刊載,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87423/12320777.html(2011年8月17日瀏覽)。
———。2011。〈關於加強大遺址保護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的提案〉。3月9日於全國兩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提案。
鄧小平。1984(1980年4月2日指示)。〈關於建築業和住宅問題的談話〉。《人民日報》5月15日。

八、影視類資料(著錄格式採主持人或執導者及《影視作品名》,首播日期或發行年份)
中國中央電視臺。2013。〈記者調查興教寺拆遷真相〉。13頻道《新聞直播間》節目4月16日播出。
金鐵木執導。2011。《拯救大遺址》電視紀錄片(上集「困境」、下集「重生」)。中國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節目3月28日至30日首播。
唐敬睿執導。1995。《中國大案錄——西安大追捕》電視紀錄片(全六集)。中國公安部政治部策劃、公安部宣傳局指導、全中國三十一個省市區公安廳局參與製作。
馮小剛執導。2011。《一九四二》。北京:華誼兄弟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品。
陳偉鴻主持。2009。《對話》電視訪談節目「文化的百億大生意」。中國中央電視臺8月9日首播,8月24日於央視網站公佈文字稿,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51071846223129(2011年8月17日瀏覽)。
陳凱歌執導。2005。《百花深處》。收於《十分鐘前:小號響起》。臺北:聯影企業公司。

九、網友創作或評論(著錄格式採發表者,發表日期;即○○○,0000/00/00)
王千(陝西博碩律師事務所律師)。2011。〈土地一級開發模式與相關法律服務討論〉。陝西律師網11月17日刊載,http://www.sxlawyer.org/Html/2011-11-17/100609.Html(2012年10月15日瀏覽)。
王鴻。2009。〈在泘沱寨那一方淨土〉。「未央城改杯——記憶中的城中村」徵文大賽一等獎作品。西安市未央區政府網站12月1日刊載,http://www.weiyang.gov.cn/zwgk/bmxxgkml/zfzsjg/cgb/zwdt/gzdt/9917.shtml(2012年10月15日瀏覽)。
不寧惟是。2011-2012。〈三藏游長安〉之〈滄桑感〉、〈荒蕪派〉、〈顯官威〉、〈難與易〉、〈盜非道〉。2011年12月31日、2012年1月2日、1月4日、1月25日、3月16日依序發表於《西安e報》,http://www.inxian.com/20111231/37720(2012年10月15日瀏覽)。
他爺爺的。2010。〈中建‧開元壹號 我再說一次 我們買的是房子不是大明宮〉。10月30日發表於「八百家」西安房地產資訊網,http://bbs.800j.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732340(2012年10月15日瀏覽)。
先念。2011。〈發言人要說「人話」〉。《經濟觀察網》12月5日。
拉仕泰多‧布拉布殊夫。2009。〈陝西扶風法門寺關門謝客對抗過度商業開發〉。《西安e報》3月22日,http://www.inxian.com/20090322/1491(2011年5月5日瀏覽)。
岳路平。2011。〈出西安記〉。《西安e報》3月30日,http://www.inxian.com/20110330/23732(2012年10月15日瀏覽)。
周範才。2010。〈法門寺景區開發爭辯〉。新華社《瞭望東方週刊》11月20日。
胡鐵花。2009。〈刷不出的是城市氣質——磚家來上美術課〉。《西安e報》7月30日(220期),http://www.inxian.com/20090730/2676(2012年10月15日瀏覽)。
———。2009。〈消滅城中村,我們去哪住?〉之「240萬人無房可住?」。《西安e報》8月3日(224期),http://www.inxian.com/20090730/2676(2012年10月15日瀏覽)。
———。2010。〈曲江搞定植物园〉之「植物园搬至南三环」。《西安e報》6月18日(543期),http://www.inxian.com/20100618/8808(2012年10月15日瀏覽)。
海盜電臺。2011。〈Welcome to Erfu Zhuang〉。《西安e報》8月11日(962期),http://www.inxian.com/20110811/30143(2012年10月15日瀏覽)。
酒囊飯袋。2010。〈大明宮景區:崇明門站累了,躺倒變身「光順門」〉。9月3日發表於「華商論壇」,http://bbs.hsw.cn/read-htm-tid-2411927.html(2012年10月15日瀏覽)。
清月仙客。2011。〈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又成豆腐渣工程評論〉。11月29日發表於「清月仙客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fed7230100whtr.html(2012年10月15日瀏覽)。
薩桑。2011。〈植物兇猛〉。《西安e報》11月11日(1054期),http://www.inxian.com/20111111/34852(2012年10月15日瀏覽)。

十、宣傳資料(本類文獻按時序排列)
張浩然、逸民、李棟、屈紅娟、吉人。2002。〈曲江宣言〉。《西安晚報》8月15日。
周勇、周冰、逸民。2003。〈曲江事變〉。《西安晚報》8月15日。
周勇、李元、郭捷、廣懷、周冰、少樊。2004。〈曲江路線〉。《西安晚報》8月15日。
周冰、郭捷、李超、建超、少樊、李元、新風、李軍。2005。〈曲江報告〉。《西安晚報》8月15日。
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策劃推廣局。2008年5月29日創刊。《大明宮快遞》。第72期(2010年8月6日)、第133期(2012年2月10日)、第134期(2月21日)、第135期(2月28日)、第136期(3月5日)、第138期(3月16日)、第140期(3月30日))、第144期(4月27日)。
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2008。《大明宮建設動態》第三期。內部資料: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策劃推廣局提供。
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辦公室招商局。2009。《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投資指南》。內部資料: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提供。
西安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2010。《西安曲江新區2010投資指南》。內部資料: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提供。
西安曲江大明宮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10。〈簡介〉。3月18日彙整。內部資料:大明宮改造辦招商局提供。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2012。〈平城宮朱雀門〉。旅遊景點簡介折頁,http://www.nabunken.go.jp/heijo/pdf/suzaku_panf_ch.pdf(2013年4月23日瀏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