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五代善財童子造像研究
作者:陳俊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un-Ch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林進忠
林保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入法界品圖華嚴經變善知識證入法界五十三參the Gaṇḍavyūha paintingthe transformation tableaux of the Avataṃsaka Sūtragood friends and spiritual guidesentering DharmaSudhana's pilgrim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善財童子是許多東亞佛教文化圈(中國、韓國、日本、印度、印尼、尼泊爾…等)共有的造像藝術,日本與韓國的此類造像皆源自中國造像體系,而中國系譜的善財童子造像,則源於唐五代時期,但學界至今並未有出現探討唐五代時期的造像專書與文章。目前此類造像的研究都為宋至清代的探討,且其研究大多並不深入,多為單例探討。而日本學者的研究多為十二世紀以後,其內容為日本製作或由中國傳入的善財童子造像。因此唐五代善財童子造像研究,是一則重要議題,但甚為可惜長期遭受漠視。
  本文筆者將透過傳世、出土的相關造像資料為核心,並利用類型學、圖像學、風格學…等手法來研究唐五代善財童子的造像藝術,其主要探究議題為下列數點:第一,探討此時期善財童子造像所依據的主要經典體系為何?第二,此時期的善財童子造像發展出那些類型體系?第三,各類型的善財童子造像風格來源與遞變之成因?第四,各類型的造像之間是否具關聯性或相互影響?第五,探究各類型的善財童子造像之文化背景與思想意涵?
  本論文所探討的造像體系,屬於漢傳顯教體系為主,至於漢傳密教體系的善財童子原則上不涉及,文中若有需要談論,則略談之。在漢傳顯教體系中的善財童子造像系統,其依據主要都出自於《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中,其造像體系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第一,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此善財童子屬於脅侍童子種類,配置於文殊與普賢菩薩眷屬中。第二,入法界品圖中的善財童子,此類童子依據〈入法界品〉的參訪故事而來,屬於佛教故事中的童子造像種類。第三,獨立異化的善財童子,此類善財童子屬於獨立尊像種類。關於獨立異化系統的善財童子造像,目前僅發現五代吳越國雷峰塔地宮出土的一個案例,且缺乏相關文獻與例證,尚不足成為單章論文,故本論文對此案例主要於第四章中略談之,不設專章探討,待後續相關資料充足時,再撰寫專文。上述各類的發展時間以第一項「菩薩眷屬身旁的善財童子」最早,於盛唐時已經發展出來,並且持續至五代;第二項「入法界品圖的善財童子」,為中唐時期發展出來,也持續至五代;第三項「獨立異化的善財童子」為最晚,為五代時期所發展。
  就上述的三類造像而言,首先在唐五代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造型主要以「童子菩薩形」為主,此類展現其童子身分,且又恭敬求法的菩薩特質。其次為較少見的「世俗人物形」,反映善財童子為眷屬隨從的意涵。第二,入法界品圖中的善財童子,目前唐五代的「入法界品圖」僅存敦煌的案例,敦煌的「入法界品圖」卻又都依附於「華嚴經變」中,在「入法界品圖」中「世俗人物形」所佔的數量較多,亦會出現少數尊的「菩薩形」。「世俗人物形」的造像主要傳達出善財童子「初發心始終無二」,並且有「勵行求法遍法界」的精神,至於「菩薩形」的造像思維,傳達出善財童子為「菩薩的本質性」,以及「示現度眾的悲願」。第三,獨立異化的善財童子,為童子像著俗服的樣貌,其是屬於「世俗人物形」的範疇,顯現出證入法界,優遊法界的自在神情。
  整體而言,唐五代善財童子造像之經典主要依據為《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並以此為核心基礎上展開各類型的造像藝術,菩薩眷屬中的善財童子,在此時還受到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的故事影響,使得善財童子與文殊菩薩的聯繫更為緊密,成為重要核心眷屬,此種眷屬配置方式也推及普賢菩薩身上,五臺山地區的此種配置模式在盛唐末至中唐初,便開始廣泛的向四周傳佈。尤其在晚唐、五代傳佈的過程中,產生地域化的造像特殊性,並出現諸經會通的情況,乃至護國思維的產生。
  就敦煌遺存的入法界品圖繪畫內容而言,在主題表現上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善知識展現出神通、三昧,乃至宣說過去獲得三昧法門因緣;第二,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於善知識面前聽法的內容;第三,善財童子尋訪善知識的路途展現,這三類中在入法界品圖本身以第一與第二類為主力。上述各類的造型思想有別:第一類型主要強調善知識神通三昧妙用境界,第二類型主要強調善財童子恭敬虛心求法的態度,第三類主要強調善財童子參訪路途之艱辛。而入法界品圖經變呈現的思維模式不同,將會產生概念式、經典式、簡略式三種不同表現。所謂「概念式表現」便是未完全按照〈入法界品〉所繪出,畫面中的參訪善知識多為概念性表現,許多並不具確切的身分,乃至有些善知識的身分多出〈入法界品〉所記載,榜題也多為概念性的書寫,書寫善知識放光三昧、善財童子求法…等,未依據經文節錄抄寫,此種案例以敦煌莫高窟第9窟為代表。至於「經典式表現」主要依據〈入法界品〉所繪出,且畫面的參訪數量接近於入法界品中一共54回的參訪,榜題表現也是節錄〈入法界品〉而抄錄,此例以敦煌莫高窟第85窟為代表。「簡略式表現」為「經典式表現」的簡略,畫面的參訪數量少於入法界品中一共54回的參訪,榜題多將〈入法界品〉節錄書寫大意,或者節錄〈入法界品〉抄錄,此類代表以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為例。唐五代「入法界品圖」的表現,雖然不及宋代「五十三參圖」的成熟表現,但卻是「五十三參圖」的原型,故唐五代時期多元性變化的發展歷程,有其特殊歷史意義與可觀之處。
The Sudhana is a type of concept that many Southeast Asian Buddhist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India, Indonesia, Japan, Korea, and Nepal, all have in common. The style of this concept in Japan and Korea, all originates from the style used in China. The Sudhana concept dates back to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even though archaeologists to date have yet to find books and other written works in this type of style. The exploration of this concept has only been of it in the Song to Qing dynasties so far, and not in depth, but investigation of each individual case. Whereas the era which Japanese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is after the 12th century, with its discoveries being Japanese-made or Chinese-originating. Therefore,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dhana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y period is worthy of note.
I made use of typology, iconography, stylistics, etc to investigate the Sudhana concept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y. The main points of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From which Buddhist scripture does the Sudhana originate from? 2. What other images came as a result of the Sudhana concept? 3. The roots as well as change along with its reason for each individual image? 4. The relations between each concept, and whether they effect each other? 5.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meaning behind each image?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 Chinese exoteric buddhism system. The Sudhana of the Chinese exoteric buddhism system mainly draws on the Gaṇḍavyūha in Avataṃsaka Sūtra. The images here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ections: 1. The Sudhana in the Buddha world is place next to the Mañjuśrī and Samantabhadra. 2. In the paintings of Gaṇḍavyūha, the Sudhana takes on the role of a child. 3. If you look at the Sudhana on its own, it is an individual holy figure. Of the above three images, the first mentioned image is the first to be created, beginning in the High Tang dynasty and continuing until the Five dynasty. The second mentioned image was created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and continued into the Five dynasty as well. The third image is the latest, having only been developed in the Five dynasty.
In reference to the above three images, the first image focuses on depicting the Sudhana as a child, with few depictions of the Sudhana as an ordinary person. The second image, however, puts emphasis on portraying the Sudhana as an ordinary person, and not so much as a Buddha. The third type, shows the Sudhana taking on the role of an ordinary person.
Furthermore, the Sudhana in the Buddha world was influenced by the story of the epiphany of Mañjuśrī in the Wutai Mountain allowing Sudhana to become Mañjuśrī's important family member. The same idea applies for Samantabhadra. From late High Tang dynasty to early Middle Tang dynasty, this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ddhas started to spread from the Wutai Mountain area to many other places. Especially during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y, images were localized, all Sutra were integrated, and had a dash of patriotism.

Also, the content of paintings in Gaṇḍavyūha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1. When the Sudhana is seeking good friends and spiritual guides, they make use of spiritual abil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Sudhana 2. When the Sudhana is listening to teachings from good friends and spiritual guides, the Sudhana displays a very respectful attitude. 3. The Sudhana's difficult journey in search of good friends and spiritual guides. In these three types, the first and second type are the main focuses.
In addition, the way Gaṇḍavyūha is portrayed, includes the conceptual form, the Sutra form, and the schematic form these three types. The conceptual form does not exactly follow Gaṇḍavyūha's content of paintings, but to show the concept, such as Mogao Cave 9 in Dunhuang. The Sutra form follows Gaṇḍavyūha's content of paintings, such as Mogao Cave 85 in Dunhuang. The schematic form is a simplified form of The Sutra form, such as Mogao Cave 156 in Dunhuang. The display of the Sudhana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y, although not as mature as the painting of Sudhana's pilgrimage in the Song dynasty, is the original display of the painting of Sudhana's pilgrimage. Therefore, the multi-changing process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y has great historical value.
參考文獻

傳世古籍資料
˙〔春秋至戰國〕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撰,《論語》,收錄於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修訂再版)。
˙〔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說內藏百寶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說般舟三昧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漢〕支婁迦讖譯,《佛說兜沙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漢〕班固等撰,《漢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三國吳〕支婁迦讖譯,《佛說菩薩本業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三國吳〕支謙譯,《佛說九色鹿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三國吳〕支謙譯,《佛說未生冤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傳)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佚名譯,《佛說菩薩睒子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竺法護譯,《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竺法護譯,《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竺法護譯,《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竺法護譯,《等集眾德三昧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竺法護譯,《菩薩十住行道品》,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竺法護譯,《漸備一切智德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晉〕聶道真譯,《諸菩薩求佛本業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四,黃均注譯《新譯搜神記》(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東晉〕失譯人名附東晉錄,《佛說古來世時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晉〕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十四,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晉〕祇蜜多譯,《佛說菩薩十住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晉〕晉代譯失三藏名今附東晉錄,《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呪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晉〕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東晉〕釋法顯譯,《大般涅槃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南梁〕釋僧祐撰,《出三藏記集》,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南陳〕真諦譯,《佛說無上依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六,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首楞嚴三昧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集一切福德三昧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涼〕曇無讖譯;〔隋〕釋寶貴合,《合部金光明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晉〕譯失,〔南梁〕佚人抄錄,《七佛所說神呪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秦〕聖堅譯,《太子須大拏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秦〕聖堅譯,《佛說羅摩伽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秦〕聖堅譯,《說睒子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後秦〕鳩摩羅什等譯,《禪祕要法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後秦〕釋僧肇,《注維摩詰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西魏〕佚人抄錄,《陀羅尼雜集》,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元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卷五,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元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元魏〕曇摩流支譯,《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後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後魏〕菩提流支譯,《金剛仙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魏〕慧覺譯,《賢愚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求那跋陀羅,《過去現在因果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求那跋摩譯,《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卷一,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沮渠京聲譯,《治禪病祕要》,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曇無蜜多,《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劉宋〕釋曇無譯,《觀世音菩薩授記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蕭梁〕真諦譯,《佛說無上依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南梁〕闕譯人名,今附梁錄,《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約北朝朝(時代不詳)〕佚名著,《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8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齊〕那連提耶舍譯,《大悲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周〕闍那耶舍譯,《大乘同性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隋〕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隋〕闍那崛多譯,《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呪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隋〕釋吉藏述,《無量壽經義疏》,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不空,《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不空,《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不空譯,《大方廣佛花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不空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不空譯,《五字陀羅尼頌》,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不空譯,《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一品》,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不空譯,《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幖幟曼荼羅儀軌》,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不空譯,《攝無礙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王勃撰;〔北宋〕釋慧悟註,《釋迦如來成道記註》,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5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
˙〔唐〕地婆訶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地婆訶羅譯,《證契大乘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收錄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修訂版)》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唐〕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李華,《李遐叔文集》卷四,收錄〔清〕乾隆欽定,《四庫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2冊,集部(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唐〕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姚思廉,《梁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般若、牟尼室利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收錄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修訂版)》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唐〕善無畏譯《阿吒薄俱元帥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修行法儀軌》,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斐孝源,《貞觀私畫史》,收錄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修訂版)》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唐〕菩提流志,《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傳為釋惠果阿闍梨口說,日僧空海筆記,《秘藏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圖像部第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裴鉶,《唐傳奇‧崑崙奴》,收錄〔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四,刊印於《太平廣記》第二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唐〕寶思惟,《佛說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一行記,《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一行記;釋智儼、釋溫古釋義,《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23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唐〕釋玄奘口述;釋辯機抄錄,《大唐西域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玄奘譯,《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玄奘譯,《解深密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杜順說;釋智儼撰,《華嚴一乘十玄門》,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法琳,《破邪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法照,《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法藏,《華嚴經文義綱目》,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法藏集,《華嚴經傳記》,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神清撰;〔北宋〕釋慧寶註,《北山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善導集記,《觀經玄義分》,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惠詳撰《弘贊法華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智昇,《開元釋教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第55冊。
˙〔唐〕釋智儼述,《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圓照集,《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刊印王邦維校注,《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二刷)。
˙﹝唐﹞釋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義淨,《藥師琉瑠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義淨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3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道宣撰,《律相感通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慧能口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慧祥撰,《古清涼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唐〕釋澄觀,《大華嚴經略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7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澄觀別行疏、釋宗密隋疏鈔,《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選錄「華嚴宗七祖行蹟」及「附錄」),輯入《嘉興藏》刊印徑山藏經版《明版嘉興藏》第1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唐〕釋澄觀述,《入法界品十八問答》,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3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唐〕釋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澄觀述,《貞元新譯華嚴經疏》,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唐〕釋澄觀撰,《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澄觀撰別行疏;釋宗密述隨疏鈔,《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唐〕釋窺基撰,《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唐〕釋藏川述,《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1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後晉〕劉昫等修,《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輯入曾貽芳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五代〕釋延壽集,《宗鏡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刊印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二刷)。
˙〔北宋〕王溥撰,《唐會要》,取印清乾隆《武英殿聚珍本叢書》為主本標點,《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北宋〕米芾,《畫史》,《中國書畫全書(修訂版)》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北宋〕佛國禪師讚;〔明〕孤雲居士畫,《善財五十三參圖讚》(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72年)。
˙〔北宋〕法賢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宋〕法賢譯,《佛說信佛功德經》,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宋〕施護譯,《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8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收錄於〔淸〕鮑廷博校,《知不足齋叢書》三,景印清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收錄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修訂版)》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北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北宋〕釋戒環撰,《妙法蓮華經解》,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3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宋〕釋延一重編,《廣清涼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宋〕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北宋〕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宋〕董卣撰,《廣川畫跋》,收錄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修訂版)》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宋〕釋惟白述,《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讚》,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南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收錄〔清〕乾隆欽定,《四庫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0冊,史部248地理類(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南宋〕羅濬等撰,《寶慶四明誌》,景印清咸豐煙嶼樓刻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寶慶四明誌》第57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南宋〕釋志磐撰,《佛祖統紀》,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南宋〕釋宗杲,《正法眼藏》,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7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南宋〕釋宗鑑集,《釋門正統》,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5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南宋〕釋法應撰;〔元〕釋普會續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65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南宋〕釋悟明集,《聯燈會要》,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79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南宋〕釋祖琇撰,《隆興佛教編年通論》,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75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南宋〕釋普濟編,《五燈會元》,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80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元〕釋如志,〈《四十華嚴》卷四十跋〉,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明〕佚名集,《觀音大士慈容五十三現象贊》,影印於《觀音大士慈容五十三現象贊》(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明〕吳承恩原著,〔民國〕徐少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第二冊(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釋仁潮,《法界安立圖》,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57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清〕王昶著,《金石萃編》,收錄於新文豐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清〕阮元《兩浙金石志》,收錄於新文豐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刊印於《新校標點全唐詩》上冊(臺北:宏業書局,1982年)。
˙〔清〕釋本昇說;釋溢元等記錄,《天岸昇禪師語》,輯入《嘉興藏》刊印徑山藏經版《明版嘉興藏》第26冊(臺北:新文豐,1987年)。
˙〔清〕顧祿,《清嘉錄》,景印道光年間版本收錄於,《風土志叢刊34冊:清嘉錄》(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清〕李敬,《費縣金石志》,收錄於新文豐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清〕武憶撰;趙希璜補遺,《安陽縣金石錄》,本版依據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景印,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913冊、史部金石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陸增祥撰,《八瓊室金石補正》,本版依據民國十四年劉氏希古樓刻本景印,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896冊、史部金石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民初〕上海淨緣社編,《歷代名畫觀音寶相》,收錄於林保堯編審,《觀音寶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4年)。
˙〔民初〕何子培,《實用佛學辭典》,收錄於《佛藏輯要》第38冊(臺北:古亭出版事業,1993年)。
˙〔民初〕李國禔撰,《安陽金石錄》,收錄於新文豐編輯部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2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民初〕魯迅,《魯迅輯校石刻手稿》,收錄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合編,《魯迅輯校石刻手稿》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1年)。
˙〔印度〕(傳)彌勒菩薩說;〔唐〕釋玄奘譯,《瑜伽師地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印度〕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印度〕世親造;〔唐〕釋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印度〕馬鳴菩薩造;〔南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2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印度〕婆藪槃豆釋;〔後魏〕菩提留支、曇林等譯,《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下,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印度〕眾賢尊者造;〔唐〕釋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6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印度〕無著菩薩造;〔南陳〕真諦譯,《攝大乘論釋》,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印度〕無著菩薩造;〔唐〕釋玄奘譯,《攝大乘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印度〕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高麗〕義天集,《圓宗文類》,收錄《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58冊(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新羅〕崔致遠撰,《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元開撰,《唐大和尚東征傳》,輯入佚名集,《遊方記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安然,《阿闍梨真言密教部類總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承澄撰,《阿娑縛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圖像部第9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常曉撰,《常曉和尚請來目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圓仁,《入唐新求聖教目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圓仁撰,《入唐求法尋禮記》,刊印於《入唐求法尋禮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日〕圓仁撰,《入唐求法尋禮記》,刊印於顧承甫,何泉達點校日本古本,《入唐求法尋禮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日〕圓超,《華嚴宗章疏并因明錄》,收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5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
˙﹝日﹞源為憲編,《三寶繪詞》卷下,收錄仏書刊行会編撰,《大日本仏教全書》第111冊(東京:名著普及会,1986年覆刻版二刷)。
˙﹝日﹞釋昌好,《洛陽誓願寺緣起》,收錄仏書刊行会編撰,《大日本仏教全書》第117冊(東京:名著普及会,1986年覆刻版二刷)。
˙〔日˙平安〕三善清行撰,《天台山延曆寺主圓珍傳》,收錄於續群書類從完成會編,《續群書類從:第八輯》(東京:經濟雜誌社,1904年)。

出土文獻與碑拓資料
˙〔唐〕句道興撰《搜神記》,輯入〔清末-民國〕羅振玉編,《敦煌零拾》,(羅振玉自印本,1924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3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3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上海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上海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第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第3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第6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第7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第8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任繼愈,《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5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第1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鄭州:中州出版社,1989年)。
˙任繼愈主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8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吳芳思主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6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芳思主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7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郝春文編著,《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二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釋慧裕等倡印,《善財五十三參圖讚》(臺北:安樂淨苑、華嚴蓮社、菩提佛堂,1975年重印)。

中文圖書
˙20世紀上海文史資料文庫編委會編,《20世紀上海文史資料文庫》第9冊(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林泉高士》(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晉唐古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帝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上海戲曲學校中國服裝史研究組編著,《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五刷)。
˙于凌波《民國高僧傳初編》(臺北:知書房,2005年)。
˙大華嚴寺「無盡藏燈」付法會編,《賢首宗付法師資記》(臺北:大華嚴寺,2008年)。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經典中國藝術史》卷一(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第1卷:戰國至唐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二刷)。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第2卷:五代宋遼金1》(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六卷:北方六省》(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七卷:大足》(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八卷:四川 重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十卷:南方八省》(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
˙中國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美國西北大學學術技術部,《影像水陸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等編,《山西佛教彩塑》(香港:中國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審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香港:香港九龍鑽石山志蓮道五號,1996年)。
˙中國版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版畫全集第一卷:佛教版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3魏晉南北朝雕塑》(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4隋唐雕塑》(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0雲岡石窟雕刻》(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12四川石窟雕塑》(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19石刻線畫》(臺北:錦繡出版,1994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2隋唐五代繪畫》(臺北:錦繡出版,1993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2墓室壁畫》(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5敦煌壁畫(下)》(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6新疆石窟壁畫》(臺北:錦繡出版,1994年)。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重印)。
˙中國墓室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墓室壁畫全集:隋唐五代》(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 第8冊:晚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1996年)。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北齊徐顯秀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北齊婁叡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孔德明主編,《中國服飾造型鑑賞圖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重印)。
˙尹富,《中國地藏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第1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王中旭,《陰嘉政窟:禮俗、法事與家窟藝術》(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論文,2009年)。
˙王仁波,《隋唐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二刷)。
˙王四代,《詩性的智慧:雲南民族文學》(崑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
˙王伯敏,《中國繪畫史》(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王克文,《現世前塵:敦煌藝術》(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年)。
˙王秀雄,《日本美術史》上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
˙王定理,《中國畫顏料的運用與製作》(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年)。
˙王建光,《中國律宗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王耘,《隋唐佛教各宗與美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王惕,《佛教藝術概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王朝聞主編,《中國美術史:宋代卷(下)》(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王朝聞主編,《中國美術史:隋唐卷》(濟南:齊魯書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
˙王朝聞總主編;陳綬祥本卷主編,《中國美術史:魏晉南北朝卷》(濟南:齊魯書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
˙王菊華等著,《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達軍,《安岳石窟》(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8年)。
˙王頌,《宋代華嚴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王衛明,《大聖慈寺畫史叢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王曉麗等主編,《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王樹村,《觀音百圖》(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二刷)。
˙王嶸,《西域藝術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鏞,《印度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麗華,《服飾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包立本、陸開宇、徐伯元編著,《常州文物古跡》(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
˙北京法海寺文物保管所、中國旅遊出版社畫冊編輯室編,《法海寺壁畫》(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年)。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臺北:商周出版,2003年)。
˙古正美主編,《唐代佛教與佛教藝術》(新竹:覺風佛教藝術基金會,2006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編著,《平武報恩寺》(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大足縣政協等編,《大足石刻內容總錄》(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5年)。
˙弘學,《佛教諸尊全圖:雜曼荼羅》(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正聞學社等印贈,《善財五十三參圖讚》(臺北:正聞學社、圓覺寺、報恩小築,1972年)。
˙母學勇,《劍閣覺苑寺明代佛傳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田軍、蘇冰等編,《日本傳統藝術(卷五)肖像 佛畫》(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
˙白文,《關中隋唐西方淨土造像圖像志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
˙白文,《關中隋唐佛教藝術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白宿,《中國佛教石窟寺遺跡》(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石海軍,《愛欲正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石璋如,《莫高窟形》第一至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年)。
˙禾三千、吳齊,《佛菩薩羅漢護法說圖》(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5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重印)。
˙全佛編輯部主編,《天龍八部》(臺北:全佛文化,2000年)。
˙全佛編輯部主編,《佛教的手印》(臺北:全佛文化,2000年)。
˙全佛編輯部主編,《佛教的持物》(臺北:全佛出版社,2000年)。
˙全佛編輯部主編,《佛教的真言咒語》(臺北:全佛文化,2000年)。
˙全佛編輯部主編,《佛菩薩的圖像解說(二)》(臺北:全佛出版社,1999年)。
˙地球出版社編輯部編輯,《中國文明史5:隋唐五代》上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收錄敦煌研究院、江蘇美術出版社編,《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六一窟(五代)》(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年)。
˙朱岩,《佛陀紀事:告訴你一位真實的釋迦牟尼》(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7年)。
˙江西省博物館編著,《千年雷峰塔:雷峰塔暨浙江吳越佛教遺珍特展》(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年)。
˙江韶瑩、黃春和、卓靜美、劉襄儀等編,《智慧華嚴:北京首都博物館佛教文物珍藏展》(臺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2001年)。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珍品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余鶴清,《日本美術發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第1-8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佛光山文教基經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2冊 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彌勒信仰研究》(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2001年)。
˙吳立民、韓金科,《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之研究》(香港:中國佛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
˙吳汝均,《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吳虛領,《東南亞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呂威,《華夏諸神:財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一):密教的起源與早期傳播》(臺北:空庭書苑,2010)。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二):唐代密宗的形成和發展》(臺北:空庭書苑,2011年)。
˙呂澂,《中國佛學流源略論》(臺北︰大千出版社,2010年二刷)。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小山撰;江蘇美術出版社編,《中國歷代人物畫經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
˙李仁清,《中國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下篇(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李心峰主編,《藝術類型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李世傑,《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二刷)。
˙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史》(臺北:東大圖書,2001年)。
˙李玉珉,《佛陀形影》(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
˙李利安、張子開、張總、李海坡,《四大菩薩與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肖冰,《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臺北:美工圖書社,1995年)。
˙李林,《退回釋尊之側》(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輯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李青,《絲綢之路樓蘭藝術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長沙窯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畫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李玲,《華嚴十地修行體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李效偉,《長沙窯模印貼花:大唐陶瓷裝飾藝術之奇葩》(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
˙李強,《絲綢之路戲劇文化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淞,《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李斌成等編,《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重印)。
˙李鼎霞、白化文編著,《佛教造像手印》(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李輝柄主編,《長沙窯》作品卷第1冊(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李輝柄主編,《長沙窯》綜述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李學勤主編,《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考古學、博物館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杜斗城,《敦煌五臺山文獻校錄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杜而未,《揭示佛經原義》(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汪志強,《印度佛教淨土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沈以正,《敦煌藝術》(臺北:雄獅圖書,1999年二刷)。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重印)。
˙沈福偉,《絲綢之路中國與非洲文化交流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
˙沙武田,《敦煌畫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邢義田主編,《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2年)。
˙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周一良著;錢文忠譯,《唐代密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二版)。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服飾大觀》(臺北:百齡出版社,1984年)。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二刷)。
˙孟嗣徽,《元代晉南寺觀壁畫群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易存國,《敦煌藝術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林立樹,《世界文明史(上)》(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林光明,《華嚴字母入門》(臺北:嘉豐出版社,2007年)。
˙林伯謙,《中國佛教文史探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林保堯,《印度聖蹟山奇大塔門道篇》(新竹:覺風佛教藝術,2009年)。
˙林保堯,《佛像大觀》(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林保堯、關友惠主編,《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藝術卷(三)》(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林保堯編輯,《敦煌藝術圖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年二刷)。
˙林樹中,《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第二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竺小恩,《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邱永輝,《印度教概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邵洛羊主編,《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二刷)。
˙金申,《佛教美術叢考》(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金申,《佛教美術叢考續編》(北京:華齡出版社,2010年)。
˙金申編著,《海外及港台藏歷代佛像:珍品紀年圖鑒》(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金秋,《絲綢之路樂舞藝術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金維諾,《雙林寺彩塑》(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俞偉超主編,《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觀音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
˙昭陵博物館編,《昭陵唐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編,《洛陽陶俑》(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5年)。
˙洪文慶主編,《海外中國名畫精選Ⅲ:明中葉至清末》(臺北:錦繡出版社,2001年)。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臺北:佛光文化,1999年)。
˙洪啟嵩,《佛教的宇宙觀》(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洪緣音,《淨土修持法:蓮華藏淨土與極樂世界》(臺北:全佛出版社,1995年)。
˙耶律大石,《西藏文化談》(臺北:正覺教育基金會,2008年)。
˙胡之主編;張寶璽攝,《甘肅嘉峪關魏晉五號墓彩繪磚》(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藝術(修訂本)》,收錄胡文和本輯主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八輯:西南石窟文獻‧第三卷》第193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胡文和,《安岳大足佛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胡文和,《安岳大足佛雕》(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
˙胡素馨主編,《佛教物質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胡順萍,《《法華經》之思想內涵》(臺北:萬卷樓圖書,2077年)。
˙胡順萍,《《華嚴經》之「成佛」論:涵攝八十《華嚴經》之三十九品》(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
˙英武,《密宗概要》(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高格,《細說中國服飾》(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
˙倉聖,《財神圖說》(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5年)。
˙夏廣興,《密教傳持與唐代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孫振華,《中國美術史圖像手冊•雕塑卷》(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
˙孫國璋,《絲路文化瑰寶:敦煌》(臺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
˙孫曉崗,《文殊菩薩:圖像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徐光翼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第4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翼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第6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翼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第7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翼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第9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連達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重印)。
˙柴澤俊,《山西寺觀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柴澤俊、柴玉梅,《山西古代彩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桑大鵬,《三種《華嚴》及其經典闡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雷峰塔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黎毓馨、鄭嘉勵所撰文,《雷峰遺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編輯委員會編,《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第二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編輯委員會編,《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第四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編輯委員會編,《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第六卷(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陝西省文物局、上海博物館編,《周秦漢唐文明特集:壁畫卷》(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著,《唐長安醴泉坊三彩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唐李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
˙陝西歷史博物館編,《懿德太子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馬元浩攝影,《中國雕術觀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馬田書,《中國佛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年)。
˙馬書田,《中國佛菩薩羅漢大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馬煒、蒙中編著,《西域繪畫‧3(菩薩):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
˙馬煒、蒙中編,《西域繪畫‧7(經變):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
˙馬煒、蒙中編著,《西域繪畫‧10(紙本‧幢幡):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的繪畫珍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
˙高念華主編,《飛來峰造像》(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高振農釋義,《華嚴經》(大樹鄉:佛光出版社,1996年)。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交流研究中心編輯,《荒漠傳奇‧璀璨再現:敦煌藝術大展》(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05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印度宗教、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雷峰塔:秘寶與白蛇傳奇展》(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5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歷代佛雕藝術之美》(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佛雕之美》(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9年二刷)。
˙密法教義組編,《華嚴拜拜法》(臺北:華嚴印經會,2012年四版)。
˙崔人元,《普賢菩薩小百科》(臺北:橡樹林文化,2008年)。
˙崔正森,《敦煌石窟《五臺山圖》研究》(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
˙崔正森等編著,《五臺山寺廟》(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常月娥,《妙法蓮華經七譬喻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常任俠,《印度與東南亞美術發展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一平,《絲綢之路》(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年)。
˙張大千撰;國立故宫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張大千先生遺著漠高窟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5年)。
˙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妙,《唐宋峨眉山研究》(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金龍主編,《黎虎教授古稀紀念中國古代史論叢》(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張冠印,《中國人物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張映寶、李彥主編,《五臺山佛光寺》(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9冊):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5冊: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臺北:大乘文化社出版,1978年)。
˙張焯主編,《雲崗》(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年)。
˙張馭寰,《中國古塔集萃》第一卷(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馭寰,《中國塔》(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廣達、榮新江,《于闐史叢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總,《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張鵬川《黃土上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強梵暢主編,《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綜合表解》(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惟善,《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以梵文《具舍論》及其梵漢注釋為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三版)。
˙曹仕邦,《中國佛敎史學史:東晉至五代》(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曹郁美,《《華嚴經》「毘盧遮那佛」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曹意強等著,《藝術史的視野—圖象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2007年)。
˙梁公卿總主編;胡文和本輯主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八輯:西南石窟文獻‧第九卷》第199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梁思成著,《圖像中國建築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章利國,《中國繪畫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
˙莊伯和,《臺灣民間吉祥圖案》(臺北:商顧出版社,2002年)。
˙許志平,《中國佛畫之美佛陀篇:善緣無量》(臺北:應真藏,2006年)。
˙許明,《難行能行 大行普賢》(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郭乃彰,《印度佛教蓮花紋飾之探討》(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90年)。
˙郭玉海,《故宮藏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郭相潁主編;黎方銀編,《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北山石窟卷》(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郭相潁主編;黎方銀編,《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寶頂石窟卷(上)》(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
˙陳士強,《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壹)經典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士濱,《果濱學術論文集(一)》(臺北:萬卷樓,2010年)。
˙陳允吉主編,《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2004年)。
˙陳佩玫,《《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秉章、陳信木,《藝術社會學》(臺北:具流圖書,1993年)。
˙陳俊吉,《山西寶寧寺水陸道場繪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清香,《北朝佛教造像源流史:法相紋在埃及、印度、中亞、中土的傳承演變》(臺北:空庭書院,2012年)。
˙陳清香,《佛經變相美術創作之研究》(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年)。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陳琪、羅偉國著;張德寶、龐先健繪圖,《圖說普賢菩薩》(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
˙陳琪瑛,《《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臺北:法鼓文化,2007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
˙陳瓔秦,《《六度集經》菩薩行敘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研究生,2011年)。
˙揚之水,《古詩文名物新證(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1-5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敦煌研究院、江蘇美術出版社編,《敦煌石窟藝術: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江蘇省: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敦煌研究院、江蘇美術出版社編,《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一二窟(中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敦煌研究院、江蘇美術出版社編,《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六窟附第一六一窟(晚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敦煌研究院、江蘇美術出版社編,《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四窟附第二三一窟(中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敦煌研究院、江蘇美術出版社編,《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八五窟附第第一九六窟(晚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尊像畫卷》第2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本生因緣故事畫卷》3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佛傳故事畫卷》4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第5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彌勒經畫卷》6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法華經畫卷》第7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佛教東傳故事畫卷》12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圖案卷(上)》13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圖案卷(下)》14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飛天畫卷》15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音樂畫卷》16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舞蹈畫卷》第17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山水畫卷》第18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石窟建築卷》22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服飾畫卷》24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畫卷》25冊(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敦煌研究院編,《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百年》第四冊,石窟考古卷(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北京:朝華出版社,2007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湯貴仁,《泰山封禪與祭祀》(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甯強,《敦煌佛教藝術》(高雄:高雄市復文書局,2008年)。
˙程崇勛,《巴中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華正書局編輯部,《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華彬,《中國宮廷繪畫史》(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年)。
˙賀西林,李清泉著,《中國墓室壁畫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開濟,《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士龍,《中國服飾史略(新版)》(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黃春和,《漢傳佛像時代與風格》(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二刷)。
˙黃輝,《中國歷代服制服式》(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年)。
˙楊之水,《古詩文名物新證》一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楊正旗,《中國書畫裝裱大全》(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年重印)。
˙楊東苗、金衛東,《再現敦煌:大型敦煌壁畫復原精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政河,《華嚴哲學研究》(臺北:慧炬出版社,1992年再版)。
˙楊紹南,《宗教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2012年二版二刷)。
˙楊曾文,《日本佛教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楊新、高居翰、班宗華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楊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95年)。
˙楊維中、吳州、楊明、陳利權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伍)儀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萬建中、周耀明、陳順宣著,《漢族風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漢族風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2011年)。
˙董新林,《幽冥色彩:中國古代墓葬壁飾》(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3年)。
˙雷玉華、程崇勛執筆,《巴西石窟內容總錄》(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管城回族文物局編,《管城回族文物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管彥波,《中國頭飾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06年)。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上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蒲文成、王心岳,《漢藏民族關係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
˙褚柏思,《中國禪宗史話》(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修訂五版)。
˙褚柏思,《善財求道記》(美國加州:美國世界佛教青年會,1977年)。
˙趙力光主編,《長安佛韻: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藝術》(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趙玲,《印度秣菟羅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趙連賞,《中國古代服飾圖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聲良,《敦煌壁畫風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趙豐主編,《絲綢之路美術考古概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雒三桂,《中國書法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劉人慶,《中國書畫紙》(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年)。
˙劉長久,《中國西南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長久、胡文和、李永翹編著,《大足石刻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5年)。
˙劉長久主編,《安岳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長東,《宋代佛教政策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劉青戈主編,《中國舞蹈通史:古代文物圖錄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年)。
˙劉美觀,《解讀長沙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劉景龍,《古陽洞:龍門石窟第1443窟》第一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劉景龍,《賓陽洞:龍門石窟第104、140、159窟》(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劉景龍,《蓮華洞:龍門石窟第712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劉鳳君,《考古中的雕塑藝術》(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
˙劉慧葵主編,《中華名寺古剎4》(臺北:地球出版社,1982年)。
˙劉興珍、鄭經文,《中國古代雕塑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劉錫淦、陳良偉,《龜茲古國史》(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年二版)。
˙樊錦詩主編,《阿彌陀佛的中國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歐陽中石主編,《中國書法藝術》(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
˙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參)歷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潘桂明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肆)宗派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蔡子諤,《中國服飾美學史》(石家庄︰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年)。
˙鄧克銘,《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鄧尉山聖恩寺志編輯委員會編,《鄧尉山聖恩寺志》(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鄧惠伯,《亞洲美術史》(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年)。
˙鄭秀雄,《善財五十三參》(高雄:佛光山文化事業,1987年)。
˙鄭阿財,《見證與宣傳:敦煌佛教靈驗記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0年)。
˙鄭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藝術概論》(蘭州:甘肅文化,2005年)。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穆舜英、張平,《西域藝術》(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穆舜英主編,《中國新疆古代藝術》(北京: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1994年)。
˙蕭清,《中國古代貨幣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蕭湘著;長沙市博物館編,《中華彩瓷第一窯:唐代長沙銅官窯實錄》(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蕭湘著;長沙市博物館編,《中華彩瓷第一窯:唐代長沙銅官窯實錄》。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第四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賴建成,《吳越佛教之發展》(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賴鵬舉,《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錢初熹,《美術鑑賞及其教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
˙錢定一,《美術藝人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霍旭初著,《西域佛教考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龍門博物館、龍門石窟研究院編著,《龍門博物館藏品︰佛教藝術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戴欽祥、陸欽、林亞麟,《中國古代服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四刷)。
˙戴蘭琪,《《華嚴經․入法界品》思想內涵與現代詮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謝保生主編,《敦煌民俗研究(一)》(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年)。
˙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韓生編著,《法門寺文物圖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韓煥忠,《天台判教論》(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簡慶齡(釋依空),《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宣揚:《古清涼傳》的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聶秀藻,《原始佛教四諦思想》(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90年四版)。
˙聶鋒、祁淑虹著,《敦煌歷史文化藝術》(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重印)。
˙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魏迎春,《敦煌菩薩漫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臺北:空廷書苑,2007年)。
˙魏道儒主編,《普賢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宗勇,《廣元石窟藝術》(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5年)。
˙羅林,《中國文學史講義》(臺北:鼎茂圖書,2001年)。
˙羅哲文主編,《中國古代建築》(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
˙譚惠文,《《妙法蓮華經》譬喻文學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譚蟬雪,《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
˙嚴娟英主編,《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
˙嚴耕望,《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嚴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嚴耀中,《漢傳密教》(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二刷)。
˙寶篋園文化設計坊圖文繪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共3冊(臺南:和裕出版社,2009年)。
˙蘇州博物館編著,《蘇州博物館藏虎丘雲岩寺塔、瑞光寺塔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蘇美蓉,《華嚴十佛身義之研究》(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釋大寂,《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臺中:草屯華嚴念佛會,2006年)。
˙釋天慈,《華嚴佛身觀之研究》(臺北: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2003年)。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9年,修正版)。
˙釋印順,《成佛之道:增注本》(新竹:正聞出版社,2005年三刷)。
˙釋印順,《佛在人間》(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二刷)。
˙釋印順,《妙雲集上編之七:大乘起信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釋印順,《妙雲集下編之十:華雨香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集成》(新竹:正聞出版社,2002年,修正版)。
˙釋成觀,《華嚴法門集要》(臺北:毘盧出版社,2010年)。
˙釋見脈,《佛教三聖信仰模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0年)。
˙釋見辟,《華藏世界:華嚴學的淨土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0年)。
˙釋東初,《般若心經思想史》(臺北:法鼓文化,1997年)。
˙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釋悟殷,《部派佛教系列(中篇):修證篇》(臺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
˙釋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的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二版)。
˙釋聖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臺北:法鼓文化,2002年)。
˙釋聖嚴,《日韓佛教史略》(臺北︰法鼓文化,1997年)。
˙釋聖嚴,《印度佛教史》(臺北:法鼓文化,2008年三版)。
˙釋聖嚴,《西藏佛教史》(臺北︰法鼓文化,1997年)。
˙釋聖嚴,《從東洋到西洋》(臺北:東初出版社,1979年),頁606。
˙釋聖嚴,《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臺北:法鼓文化,2006年)。
˙釋賢度,《華嚴學講義》(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2010年八版二刷)。
˙釋覺醒,《清淨國土:佛教淨土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編,《敦煌莫高窟百年圖錄》(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年)。

外文圖書
˙〔中〕宿白等監修、執筆;〔日〕NHK大阪放送局編集,《正倉院の故鄉:中囯の金銀ガラス展》(大阪:NHK大阪放送局,1992年)。
˙〔日〕上原昭一,《日本美術全集:第6巻 密教の美術 東寺/神護寺/室生寺》(東京:学習研究社,1980年二刷)。
˙〔日〕上原昭一、鈴木嘉吉,《日本美術全集:第4巻 天平の美術 南都七大寺》(東京:学習研究社,1980年二刷)。
˙〔日〕下店靜市,《日本繪畫史研究》(東京:冨山房,1948年)。
˙〔日〕士井弘,《原色日本の美術:第4巻 正倉院》(東京:小學館,1985年改訂九刷)。
˙〔日〕大広編集,《中国☆美の十字路展》(東京:大広,2005年)。
˙〔日〕大西磨希子,《西方淨土変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2007年)。
˙〔日〕大村西崖《中囯美術史彫塑篇》(東京:國書刊行會,1980年,復刻1917年原版)。
˙〔日〕大村西崖《中囯美術史彫塑篇附圖》(東京:國書刊行會,1980年,復刻1917年原版)。
˙〔日〕大村西崖稿,大村文夫編,《廣日本繪畫史》(東京:寶雲舍,1948)。
˙〔日〕小林剛,《日本の美術:東大寺の大仏》第5冊(東京:平凡社,1964年)。
˙〔日〕小野玄妙,《小野玄妙佛敎藝術著作集》第九巻(東京:開明書院,1977年),頁887-889。
˙〔日〕小路田泰直監修,《史料集公と私の構造(別巻):稿本日本帝国美術略史》(東京:ゆまに書房,2003年)。
˙〔日〕中村薰,《中国華厳浄土思想の硏究》(京都:法藏館,2001年)。
˙〔日〕中野政樹、平田寬、阿部弘、菊竹淳一,《日本美術全集 第3巻:正倉院と上代絵画》(東京:講談社,1992年)。
˙〔日〕日本万国博覧会協会,《万国博美術展:調和の発見》(大阪:日本万国博覧会協会万国博美術館,1970年)。
˙〔日〕木村清孝著,《初期中国華厳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77年)。
˙〔日〕水野清一著,《中国の仏教美術》(東京:平凡社,1968年)。
˙〔日〕水野敬三郎,関口欣也,大西修也編,《日本美術全集:第2巻 法隆寺から薬師寺へ》(東京:講談社,1990年)。
˙〔日〕水野敬三郎、岡田英男、淺井和春,《日本美術全集 第4巻:東大寺と平安京》(東京:講談社,1990年),頁180。
˙〔日〕出光美術館編,《パリ‧ギメ美術館展:シルクロードに花開いた仏教美術の精華》(東京:出光美術館,1996年)。
˙〔日〕北海道立近代美術館,《シルクロードの煌めき:中国・美の至宝》(北海道:北海道新聞社,1999年)。
˙〔日〕平川彰、尾山雄一、高崎直道編集,《講座大乘佛教(3)華厳思想》(東京都:春秋社,1982-1986年)。
˙〔日〕平野杏子,《善財童子五十三詣》(平塚:平野杏子,1973年)。
˙〔日〕末木文美士著;涂玉盞譯,《日本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2002年)。
˙〔日〕本幸男,《華厳教の硏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56年)。
˙〔日〕正倉院事物所編集,《正倉院宝物:北倉》(東京:朝日新聞社,1987年)。
˙〔日〕田中義恭、星山晉也編,《目でみる仏像事典》(東京:東京美術,2008年)。
˙〔日〕田枝幹宏撮影;伊東照司解說,《ボロブドール》(東京:山川出版社,1998年)。
˙〔日〕田澤坦、大崗實編,《圖說日本美術史(概說)》(東京:岩波書店,1958年二刷)。
˙〔日〕石井公成,《華嚴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96年)。
˙〔日〕石井教道,《華厳教學成立史》(東京:石井教道博士遺稿刊行會,1964)。
˙〔日〕石田尚豊,《日本の美術:華厳経絵》第270号(東京:至文堂,1988年11月)。
˙〔日〕石田尚豊,《両界曼荼羅の智慧》(東京:東京美術,1979年),頁67。
˙〔日〕石田尚豊,《曼荼羅の研究》研究篇(東京都:東京美術,1975年)。
˙〔日〕石田茂作,《奈良時代文化雜攷》(東京:創元社,1944年)。
˙〔日〕立川武藏編,《曼荼羅と輪迴の思想と美術》(東京:佼成出版社,1993年)。
˙〔日〕伊藤延男等編,《日本古寺美術全集 第四巻:東大寺と新薬師寺‧法華寺》(東京:株式会社集英社,1975年)。
˙〔日〕会田雄次等監修,《インド文化圈》(東京:世界文化社,1968年)。
˙〔日〕吉村怜,《天人誕生図の研究:東アジア仏教美術史論集》(京都:東方書店,1999)。
˙〔日〕百橋明穂,《仏教美術史論》(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0年)。
˙〔日〕西村公朝,《仏の世界観:仏像造形の條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0年二刷)。
˙〔日〕佐々木象山,《心の遍歴:華厳経善財童子の求道》(金澤:北國出版社,1974年)。
˙〔日〕佐々木象山,《心の遍歴:華厳経善財童子の求道‧続》(金澤:北國出版社,1975年)。
˙〔日〕佐和隆研,《仏像図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增補版五刷)。
˙〔日〕佐藤達玄,《中国仏教における戒律の研究》(東京:木耳社,1986年)。
˙〔日〕尾山雄一監修;丹治昭義等訳,《さとりヘの遍歷‧上:華嚴經入法界品》(東京:中央公論社,1994年)。
˙〔日〕尾山雄一監修;丹治昭義等訳,《さとりヘの遍歷‧下:華嚴經入法界品》(東京:中央公論社,1994年)。
˙〔日〕村野隆男目録編集;河野哲郎英文翻訳;塩野直茂寫眞攝影,《法隆寺献納宝物》(東京:東京国立博物館,1996年)。
˙〔日〕每日新聞社、「重要文化財」委員会事務局編集,《重要文化財7:絵画I》(東京:每日新聞社,1973年)。
˙〔日〕奈良六大寺大観刊行会編,《奈良六大寺大観補訂版第十卷:東大寺二》(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補訂版)。
˙〔日〕奈良国立博物館等編,《大仏開眼一二五○年:東大寺のすべて》(東京:朝日新聞社,2002年)。
˙〔日〕奈良国立博物館編,《平成七年正倉院展目錄》(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館,1995年)。
˙〔日〕奈良国立博物館編,《浄土曼荼羅:極楽浄土と来迎のロマン》(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館,1983年)。
˙〔日〕奈良国立博物館編,《特別展菩薩》(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館,1987年)。
˙〔日〕奈良国立博物館編集,《東アジアの仏たち》(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館,1996年)。
˙〔日〕奈良国立博物館編集,《特別展日本仏教美術名宝展:奈良国立博物館開館百年記念》(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館,1995年)。
˙〔日〕奈良美術研究所編,《仏教美術からみた四川地域》(東京都:雄山閣,2007年)。
˙〔日〕岩宮武二,《ボロブドゥール:岩宮武二写真集》(東京都:岩波書店,1990)。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京都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西域美術展:ドイツ‧トウルアン探検隊》(東京:朝日新聞社,1991年)。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中国国宝展2000年》(東京:朝日新聞社,2000年)。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中国国宝展2004年》(東京:朝日新聞社,2004年)。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等編,《御即位二十年記念特別展:皇室の名宝》(東京:NHK NHKプロモーション、読売新聞社、日本経済新聞社,2009年)。
˙〔日〕東京国立博物館編集,《上海博物館展》(東京:中日新聞社,1993年)。
˙〔日〕松本榮一,《燉煌畫の硏究》圖像篇(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硏究所,1937年)。
˙〔日〕松原三郎《中国の美術○1彫刻》(東京:淡交社,1982年)。
˙〔日〕林良一,《東洋美術の装飾文様:植物文篇》(東京:同朋社,1992年)。
˙〔日〕林雅彥編,《生と死の図像学:アジアにおける生と死のコスモロジ》(東京:至文堂,2003年)。
˙〔日〕肥田路美,《初唐仏教美術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1990年)。
˙〔日〕肥塚隆、宮治昭責任編輯,《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13巻 ィンド(1)》(東京:小学館,2000年)。
˙〔日〕長廣敏雄,《大同石佛藝術論》(京都:高桐書院,1946年)。
˙〔日〕染川英輔、小峰弥彦、小山典勇等著,《曼荼羅図典》(東京:大法輪閣,1994年三刷)。
˙〔日〕浅也清、毛利久、相賀徹夫,《原色日本の美術:第3巻 奈良の寺院と天平彫刻》(東京:小學館,1985年改訂九刷)。
˙〔日〕秋山正美,《仏像の印相をたずねて》(東京:文進堂,1973年)。
˙〔日〕倉田文作、相賀徹夫,《原色日本の美術:第5巻 密教寺院と貞観彫刻》(東京:小學館,1985年改訂九刷)。
˙〔日〕唐招提寺編集,《鑑真和上升誕千三百年紀念:唐招提寺展》(東京:朝日新聞社,1987年)。
˙〔日〕宮治昭,《仏像学入門:ほとけたちのルーツを探る》(東京都:春秋社,2004年)。
˙〔日〕桂紹隆,《華厳経入法界品の文献学的研究》(広島大学:文部省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1989-1990年)。
˙〔日〕浜島正士、小川光三、永野太造等編,《太和の古寺7︰淨琉璃寺 岩船寺 海住山寺》(東京︰岩波書店,1991年二刷)。
˙〔日〕神奈川県立歴史博物館編集,《宋元仏画》(橫浜:神奈川県立歴史博物館,2007年)。
˙〔日〕高峯了州,《華嚴思想史》(京都:興教書院,1942年)。
˙〔日〕高峰了州,《華厳思想史》(京都:百華苑,1976年)。
˙〔日〕高崎直道等著,《華厳思想》(東京:春秋社,1986年二刷)。
˙〔日〕亀川教信,《華嚴學》(京都:百華苑,1935年)。
˙〔日〕密教辭典編纂會,《增訂新版密教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1979年)。
˙〔日〕張文良,《澄観華厳思想の硏究:「心」の問題を中心に》(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2006年)。
˙〔日〕望月信亨著:塚本善隆編纂代表,《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72年八版)。
˙〔日〕清岡卓行、佐伯快勝,《古寺巡礼︰京都 7 淨琉璃寺》(京都︰淡交社,1976年)。
˙〔日〕曾布川寬、岡田健責任編輯,《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3卷 三国‧南北朝)》(東京:小学館,2000年)。
˙〔日〕朝日新聞社文化企画局大阪企画部編集,《西遊記のシルクロード三蔵法師の道》(東京:朝日新聞社,1999年)。
˙〔日〕朝日新聞社編,《大英博物館所蔵インドの仏像とヒンドゥーの神々》(東京:朝日新聞社,1994年)。
˙〔日〕森本公誠,《善財童子求道の旅:華厳経入法界品華厳五十五所絵巻より》(東京:朝日新聞社,1998年)。。
˙〔日〕菊竹淳一、吉田宏志編,《高麗仏画》(東京都:朝日新聞社,1981年)。
˙〔日〕越智淳仁,《図説・マンダラの基礎知識:密教宇宙の構造と儀礼》(東京:大法輪閣,2005年)。
˙〔日〕塚本善隆,《望月仏教大辞典》(東京:世界聖典刊印協会,1987年第十一版)。
˙〔日〕新井和臣,《大和路(東大寺)》(大阪:近畿觀光會,1941年)。
˙〔日〕椿原春雄,《時を考える:華嚴思想の時間論》(東京都:北澤圖書,1989年)。
˙〔日〕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卷三(臺北:中新書局,1962年)。
˙〔日〕講談社《週刊日本の佛像》編集部編,日本の仏像:京都編》(東京:講談社,2008年)。
˙〔日〕鎌田茂雄,《中国華厳思想史の研究‧第2》(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5年)。
˙〔日〕鎌田茂雄博士古稀紀念會,《華厳学論集》(東京:大藏出版,1997年)。
˙〔法〕ジャック‧ジエス(長賈克•吉耶斯,Jacques Giès)編;秋山光和等訳,《西域美術第1巻:ギメ美術館ぺリオ・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1994年)。
˙〔法〕ジャック‧ジエス(長賈克•吉耶斯,Jacques Giès)編;秋山光和等訳,《西域美術第2巻:ギメ美術館ぺリオ・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1995年)。
˙〔美〕Jan Fontein, The Pilgrimage of Sudhana: A Study of Gandavyuha Illustrations in China, Japan and Java(Hugue: Mouton, 1967).
˙〔美〕Watt;James C.Y. (EDT);Harper;Prudence Oliver (EDT),China: Dawn of a Golden Age, 200-750 Ad (New York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04).
˙〔美〕Wu, Jiang, Enlightenment in Dispute: The Reinven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
˙〔美〕Yu, Chun-Fang,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英〕Emmerick R. E. , A guide to the literature of Khotan (Tokyo : Reiyukai Library, 1979).
˙〔英〕大英博物館監修;ロデリック・ウィットフィ-ルド(Dr. Roderick Whitfield)編集解說;上野アキ翻訳,《西域美術第2巻:大英博物館スタイン・コレクション:敦煌絵画Ⅱ》(東京都:講談社,1983年)。
˙〔英〕大英博物館監修;ロデリック・ウィットフィ-ルド(Dr. Roderick Whitfield)編集解說;上野アキ翻訳,《西域美術第1巻:大英博物館スタイン・コレクション:敦煌絵画Ⅰ》(東京都:講談社,1982年)。
˙〔韓〕文明大、俞聖雄責任監修,《韓國佛教美術大典:The great collection of Buddhist art in Korea‧2佛教繪畫》(서울시:韓國色彩文化社,1994年)。
˙〔韓〕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사경변상도의 세계 : 부처그리고마음》(서울특별시:지앤에이커뮤니케이션,2007年)。

漢譯外文圖書
˙〔日〕小川貫弌等著,《大藏經的成立與變遷 大正大藏經解題(上)》,收錄藍吉富主編、南開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編《新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二十五冊(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
˙〔日〕川田熊太郎、中村元等著;李世傑譯,《華嚴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2003年二刷)。
˙〔日〕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臺北;天華出版社,2005二版二刷)。
˙〔日〕木村泰賢;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八刷)。
˙〔日〕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1996年)。
˙〔日〕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佛教教理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00年)。
˙〔日〕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2002年)。
˙〔日〕西上青耀;譯者不詳,《觀世音菩薩圖像寶典》第1冊(臺北:唵阿哞出版社,1998年)。
˙〔日〕佐マ木教悟、高崎直道、井ノ口泰淳、塚木啟祥合著,《仏教史概說‧イソド編》,釋達合譯,《印度佛教史概說》(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日〕佐々木教悟等著;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日〕京都国立博物館等編,《空海と高野山:弘法大師入唐一二○○年記念》(大阪:NHKきんきメディアプラン,2004年)。
˙〔日〕松本文三郎著;張元林譯,《彌勒淨土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二刷)。
˙〔日〕松長有慶著;吳守鋼譯,《東方智慧的崛起:密教》(臺北:大千出版社,2008年)。
˙〔日〕金山正好著;劉果宗譯,《東亞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日〕阿部正雄著;張志強譯,《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日〕栂尾祥雲著;吳信如譯,《曼荼羅之研究》上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年)。
˙〔日〕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日〕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木浣原主編;潘襎譯,《藝術學手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日〕神林恒道、新關伸也編寫;鄭夙恩譯寫《日本美術101鑑賞導覽手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1年)。
˙〔日〕高田修、柳沢孝、相賀徹夫,《原色日本の美術:第7卷 仏画》(東京:小學館,1985年改訂九刷)。
˙〔日〕高田修著;高橋宣治、楊美莉合譯,收錄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89:佛像的起源(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年)。
˙〔日〕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Rosemead, CA:法印寺,1994年)。
˙〔日〕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概論》,收錄藍吉富主編、南開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編《新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五十二冊(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
˙〔日〕凝然原著;鎌田茂雄日譯:關世謙中譯,《八宗綱要》(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法〕伯希和著;耿昇譯,《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
˙〔俄〕弗‧柯爾涅夫(B. Kopheb)著;高長榮譯,《泰國文學簡史》(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1年)。
˙〔美〕王靜芬著;毛秋瑾譯,《中國石碑:一種象徵形式在佛教傳入之前與之後的運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美〕巫鴻著;文丹譯,《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肯尼斯•K•田中(Tanaka Kenneth K.)著;宋婕譯,《中國淨土思想的黎明:淨影慧遠的《觀經義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美〕斯坦利‧威斯坦因著(Stanley Weinstein著);張煜譯,《唐代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英〕A. K. Warader著;王世安譯,收錄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33 印度佛教史(下):大乘與密教》(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
˙〔英〕Bailey H.W.原著、許章真譯,〈中亞佛教時期的講說故事〉,收錄《西域與佛教文史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英〕戴維‧方坦納(David Fontana)原著;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臺北:米娜貝爾出版,2003年)。
˙〔義大利〕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 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東大圖書,1992)。
˙〔蘇格蘭〕坎貝爾(June Campbell);呂艾倫譯,《空行母:性別、身分定位,以及藏傳佛教》(臺北:正智出版社,2012年二刷)。

中文期刊
˙于向東,〈試論莫高窟屏風畫與敦煌變文的關係〉,《東南文化》總第186期(南京: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誌社,2005年第4期)。
˙于向東,《敦煌變相與變文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年)。
˙干樹德,〈「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說由何而來?〉,《文史知識》總200期、1998年2期(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
˙文卒,〈法海寺善財童子圖〉,《文史知識》第9期(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9月)。
˙毛德傳,〈普陀山、觀音與西藏〉,《香港佛教月刊》總第520期(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2003年9月)。
˙牛延鋒,〈北齊的戒殺斷肉運動〉,《佛教文化》總第92期(北京:佛教文化期刊社,2007年第6期)。
˙王邦維,〈四十二字門考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1999年7月)。
˙王果,〈漢代屏風藝術〉,《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蘇州: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2006年第4期)。
˙王法壽,〈華嚴四十二陀羅尼之研究〉,《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第七冊(臺北:華藏蓮社,1997年)。
˙王青,〈天鵝處女型故事淵源再探:兼談《召樹屯》的情節來源及其流播渠道〉,《民族文學研究》總第92期;2004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2月)。
˙王青,〈句道興《搜神記》與天鵝處女型故事〉,《敦煌研究》總第90期(蘭州:敦煌研究院,2005年第2期)。
˙王青,〈普陀觀音道場的建立與興盛〉,《吳越佛教》第五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王俊中,〈五台山的「聖山化」與文殊菩薩道場的確立〉,《正觀雜誌》第7期(南投:正觀雜誌社,1998年12月)。
˙王祥偉,〈吳越諸王與沙州曹氏歸義軍節度使同佛教關係之比較〉,收錄於光泉主編,《吳越佛教》第五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王惠民,〈華嚴圖像研究論著目錄〉,《敦煌學輯刊》總第74期(蘭州:蘭州大學,2011年第4期)。
˙王裕昌,〈麥積山早期洞窟的彌勒造像與信仰〉,《敦煌研究》總第121期(蘭州:敦煌研究院,2010年第3期)。
˙王榮國,〈吳越國割據時期的福州佛教〉,《閩都文化研究》2006年下冊(福州:閩都文化研究會,2006年第2期)。
˙王翠玲,〈〈華嚴感通賦〉初探〉,《成大中文學報》第19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12月)。
˙王蓮,〈日本屏風畫探源暨唐代畫風對它的至深影響〉,《東南文化》總第206期(南京: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誌社,2008年第6期)。
˙王嶸,〈關於米蘭佛寺「有翼天使」壁畫問題的討論〉,《西域研究》總第39期(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院,2000年9月)。
˙王艷霞,〈「蓮生貴子」的象征性造型研究〉,《魅力中國》總第27期(鄭州:魅力中國雜誌社,2008年12月)。
˙史葦湘,〈河西節度使覆滅的前夕:敦煌遺書伯2942號殘卷的研究〉《敦煌研究》總第3期(蘭州:敦煌文物研究所,1983年12月)。
˙白適銘,〈盛世文化表像:盛唐時期「子女畫」之出現及其美術史意義之解讀〉,《藝術史研究》第9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向世山,〈南絲路與邛崍重新崛起的多維構想〉,《中華文化論壇》增刊2期(成都:中華文化論壇編輯部,2008年)。
˙向世山,〈從「圓覺經變」石刻造像論宋代四川民間佛教的信仰特徵〉,《中華文化論壇》總第5期(成都:中華文化論壇編輯部,1995年)。
˙朱巍,〈飛天圖像流變考論〉,《東南文化》總第208期(南京:南京博物院,2009年6月)。
˙吳之清,〈雲南傣族與小乘佛教〉,《宗教學研究》總第64期;2004年3期(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4年8月)。
˙李正宇,〈印度普化大師五臺山巡禮記〉,《五臺山研究》總第25期(太原:五臺山研究會,1990年1期)。
˙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研究之回顧與省思〉,《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6年)。
˙李玉珉,〈半跏思惟像再探〉,《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卷、第三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年春季)。
˙李玉珉,〈佛教美術區域研究之回顧與省思〉《藝術史研究》第1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李玉珉,〈南北朝彌勒圖像與信仰〉,《故宮學術季刊》第30卷,第2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012年)。
˙李玉珉,〈隋唐之彌勒信仰與圖像〉,《藝術學》第1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3月)。
˙李其琼,〈論吐蕃時期的敦煌壁畫藝術〉,《敦煌研究》總第56期(蘭州:敦煌研究院,1998年第2期)。
˙李官智,〈安岳華嚴洞石窟〉,《四川文物》總第55期(成都:四川文物編輯部,1994年6月)。
˙李映輝,〈唐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湘潭:湘潭師範學院,1998年第4期)。
˙李悅,〈傣族的歷史文化與戲劇藝術〉,《文史知識》總第352期;2010年10期(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李偉穎,〈略探「善財五十三參圖讚」〉《書目季刊》34卷,第1期(臺北:書目季刊社,2000年6月)。
˙李裕德,〈靈泉寺北齊婁睿《華嚴經碑》研究〉,《考古學報》總第184期(北京:考古雜誌社,2012年1月)。
˙李靜杰,〈北齊至隋代三尊盧舍那法界佛像的圖像解釋〉,《藝術學》第22期(新竹: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6年1月)。
˙李靜杰,〈論宋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像〉,《藝術史研究》第13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靜杰,〈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簡論(一)〉,《故宮博物院院刊》總第88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3月)。
˙李靜杰,〈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簡論(二)〉,《故宮博物院院刊》總89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5月)。
˙杜斗城,〈西秦佛教述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卷上‧中文篇(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5月)。
˙沙武田,〈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補繪洞窟之初探〉《敦煌研究》總第73期(蘭州:敦煌研究院,2002年6月)。
˙沙武田,〈敦煌P.4049「新樣文殊」畫稿及相關問題研究〉,《敦煌研究》總第91期(蘭州:敦煌研究院,2005年6月)。
˙沙武田,〈敦煌石窟歷史的重構〉,《圓光佛學學報》第11期(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2007年)。
˙貝逸文,〈普陀紫竹觀音及其東傳考略〉,《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9卷第1期(浙江普陀: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編輯部,2002年3月)
˙阮榮春,〈早期佛教造像的南傳系統〉,《藝術學》第4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年3月)。
˙周建軍、徐海燕,〈山東巨野石佛寺北齊造像刊經碑〉,《文物》總第49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3月)。
˙周祝英,〈彌勒造像及其傳播〉,《佛教文化》總第101期(北京:佛教文化期刊社,2009第3期)。
˙周博,〈漫談送子觀音的圖像和信仰〉,《科教文匯》(上半月)第1期(安徽:科教文匯雜誌社,2004年9月)。
˙周曉茵,〈玉雕善財童子像〉,《東方博物》第20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孟嗣徽,〈《熾盛光佛佛會圖》與《藥師佛佛會圖》:廣勝寺密教壁畫的個案研究〉,《藝術與科學》第9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孟翠翠、于向東,〈水月觀音圖像的創作依據〉,《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第136期(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4月)。
˙東方既曉,〈《召樹屯》《朗退罕》淵源新證〉,《雲南社會科學》總第47期;1989年1期(昆明:雲南省社會科學院,1989年2月)。
˙林保堯,〈弗利爾美術館藏北周石造交腳彌勒菩薩七尊像略考:光背僧伽梨線刻素畫圖相試析之一〉,《藝術學》第17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4月)。
˙林保堯,〈弗利爾美術館藏北周石造交腳彌勒菩薩七尊像略考:光背僧伽梨線刻素畫圖相試析之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4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1999年7月)。
˙林保堯,〈弗利爾美術館藏北周石造交腳彌勒菩薩七尊像略考:光背增伽梨線刻素畫研究史上的一些問題〉《藝術學》第15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1996年3月)。
˙林保堯,〈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三世諸佛與二佛並坐的圖像及其成立基礎之三〉,第7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3月)。
˙林保堯,〈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三世諸佛與二佛並坐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之一〉,《藝術學》第3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9年3月)。
˙林保堯,〈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三世諸佛與二佛並坐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之二〉,《藝術學》第5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3月)。
˙林保堯,〈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釋迦五尊與左右二葙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之一〉,《藝術學》第1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3月)。
˙林保堯,〈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釋迦五尊與左右二葙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之二(兼論左右二葙菩薩的七尊造像性格〉,《藝術學》第2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8年3月)。
˙林清涼,〈中國漢傳佛教素食觀疑議略辨〉,《法音》總第334期(北京:法音編輯部,2012年第6期)。
˙祁英濤、柴澤俊,〈南禪寺大殿修復〉,《文物》總第29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1月)。
˙邱陵,〈新疆米蘭佛寺壁畫:「有翼天使」〉,《西域研究》總第19期(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院,1995年9月)。
˙金申,〈雷峰塔地宮出土的玉童子像不是善財童子〉,《中國歷史文物》總第42期(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2002年第1期)。
˙金申,〈談半跏思惟菩薩像〉,《中國歷史文物》總第37期(北京:中國歷史文物編輯部,2002年第2期)。
˙金維諾,〈四川石窟造像〉,《雕塑》總第42期(北京:中國工藝美術學會,2004年4期)。
˙姜亮夫,〈瓜沙曹氏世譜〉,《浙江學刊》總第20期(杭州:浙江省社會科學研究所,1983年1月)。
˙姜莉,〈淺析敦煌新樣文殊造像產生的淵源〉,《美與時代》總第378期(鄭州:鄭州大學美學所,2010年1月上旬刊)。
˙段文杰,〈飛天:乾闥婆與緊那羅〉,《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
˙段文傑,〈莫高窟唐代藝術中的服飾〉,《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
˙胡文和,〈大足寶頂「毗盧道場」和「圓覺道場」圖像內容、源流新探索:破譯「六代祖師傳密印」謎底〉,《法鼓佛學學報》第2期(臺北:法鼓佛教研修學院,2008年月8月)。
˙胡文和,〈四川石窟華嚴經系統變相的研究〉,《敦煌研究》總第51期(蘭州:敦煌研究院,1997年第1期)。
˙胡繩玉,〈碑刻聖手黃懷覺〉,《蘇州雜誌》總第96期(蘇州:雜誌社,2004年5期)。
˙貟安志,〈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南禪寺與佛光寺彩塑藝術分析〉,《文博》總第32期(西安:陝西省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89年9月)。
˙倪士毅,〈五代吳越國的佛教文化〉,《東南文化》總76期(南京: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雜誌社,1989年第6期)。
˙孫安邦〈敦煌遺書中有關五臺山的資料〉,《五臺山研究》總第19期(太原:五臺山研究會,1988年3期)。
˙孫旭,〈吳越國杭州佛教發展的特點及原因〉,《浙江社會科學》總163期(杭州:浙江省社聯浙江社會科學編輯部,2010年3月)。
˙孫修身,〈中國新樣文殊與日本文殊三尊五尊像之比較研究〉,《敦煌研究》總第47期(蘭州:敦煌研究院,1996年第1期)。
˙孫修身,〈四川地區文殊菩薩信仰述論〉,《敦煌研究》總第54期(蘭州:敦煌研究院,1997年第4期)。
˙孫修身,〈陜西延安市清涼山萬佛寺第2窟內容考〉,《敦煌研究》總第56期(蘭州:敦煌研究院,1998年第2期)。
˙徐立強,〈「梁皇懺」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3月)。
˙徐曉望,〈閩國時期的福州宗教〉,《閩都文化研究》2006年下冊(福州:閩都文化研究會,2006年第2期)。
˙柴澤俊、劉憲武,〈南禪寺〉,《文物》總第294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1期)。
˙殷光明,〈從釋迦三尊到華嚴三聖像的圖像轉變看大乘菩薩思想的發展〉,《敦煌研究》總121期(蘭州:敦煌研究院,2010年6月)。
˙馬志軍,〈西安西郊陜棉十廠唐壁畫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總第129期(西安:考古研究所,2002年第1期)。
˙常青,〈關於北美收藏的山西寺院壁畫的研究與問題〉,《藝術史研究》第13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康保成,〈藏戲傳統劇目的佛教淵源新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177期;第42卷(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2002年第3期)。
˙張子開,〈中土新創普賢信仰文獻敘錄〉,《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10年12月)。
˙張小剛,〈敦煌所見于闐牛頭山聖跡及瑞像〉,《敦煌研究》總第110期(蘭州:敦煌研究院,2008年第4期)。
˙張同標,〈早期佛教蓮華意象〉,《中國美術研究》第1、2合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張宏元,〈海寧鹽官安國寺唐代陀羅尼經幢〉,《東方博物》第38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張惠明,〈敦煌《五臺山化現圖》早期底本的圖像及其來源〉,《敦煌研究》總第66期(蘭州:敦煌研究院,2000年第4期)。
˙曹文斌,〈中國漢傳佛教素食傳統形成的原因〉,《中國宗教》總第128期(北京:中國宗教雜誌社,2010年第7期)。
˙梁尉英,〈莫高窟第464窟善財五十三參變〉,《敦煌研究》總第49期(蘭州:敦煌研究院,1996年第3期)。
˙許鳴岐,〈瑞光寺塔古經紙的研究〉,《文物》總28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11月)。
˙郭祐孟,〈敦煌莫高窟華嚴經變初探〉,《華嚴學報》創號刊(臺北:空庭書苑,2011年)。
˙陳明,〈西域出土文獻與印度古典文學研究〉,《文獻》總第95期;2003年第1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1月)。
˙陳明光,〈大足多寶塔外部造像勘查簡報〉,《2005年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陳俊吉,〈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書畫藝術學刊》第12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2年6月)。
˙陳俊吉,〈本生故事的善財童子對於亞洲文藝影響之初探:兼談中國此類造像藝術未發展之成因〉,《書畫藝術學刊》第13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2年12月)。
˙陳俊吉,〈嬉戲童顏:三國時期嬰戲題材的獨立發展與歷史解讀〉,《藝術論文集》第18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2年4月)。
˙陳英善,〈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5年7月)。
˙陳國燦,〈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時間問題〉,《敦煌學輯刊》總第7期(蘭州:蘭州大學,1985年第1期)。
˙陳清香,〈從臺灣佛寺供像藝術圖譜看華嚴思想的傳承〉,《華嚴學報》創號刊(臺北:空庭書苑,2011年),頁267-282。
˙陳清義,〈聊城博物館藏後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中原文物》總第131期(鄭州:中原文物編輯部,2006年5期)。
˙陳琪瑛,〈善財童子參訪圖像之研究〉,《華嚴學報》第2期(臺北: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2011年12月)。
˙陳維峰,〈五、六世紀盧舍那佛造像名稱意向的詮釋:關於研究方法論的思考〉《藝術學》第22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2006年1月)。
˙陳霞,〈唐代的屏風:兼論吐魯番出土的屏風畫〉,《西域研究》總第46期(烏魯木齊市:新疆社會科學院2002年第2期)。
˙傅偉勳,〈大小兼受戒、單受菩薩戒與無戒之戒:中日佛教戒律觀的評較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6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3年7月)。
˙馮大北,〈五臺山歷代山志編撰略考〉,《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總第24卷,2008年第3期(忻州:忻州師範學院,2008年6月)。
˙黃陽興,〈略論唐宋時代的「隨求」信仰(上)〉《普門學報》第34期(高雄:佛光山普門學報社,2006年7月)。
˙黃陽興,〈略論唐宋時代的「隨求」信仰(下)〉《普門學報》第34期(高雄:佛光山普門學報社,2006年9月)。
˙楊之水,〈行障與掛軸〉,《中國歷史文物》總第58期(北京:中國歷史文物編輯部,2005年第5期)。
˙楊永興,〈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文博》總第116期(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期)。
˙楊白衣,〈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華崗佛學學報》第8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5年10月)。
˙楊政河,〈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0年10月)。
˙楊美英,〈長興大雲寺唐代陀羅尼經幢〉,《東方博物》第38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楊富學,〈回鶻文佛教譬喻故事研究:以吐魯番本回鶻文《折吒王的故事》為例〉,《普門學報》總第36期(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6年11月)。
˙楊雄,〈莫高窟壁畫中的化生童子〉,《敦煌研究》總16期(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年)。
˙賈應逸,〈山東兖州興隆塔地宮出土遺物與新疆于闐佛教關係考〉,《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2010年3月)。
˙榮新江,〈于闐王國與瓜沙曹氏〉,《敦煌研究》總第39期(蘭州:敦煌研究院,1994年第2期)。
˙榮新江,〈從敦煌的五臺山繪畫和文獻看五代宋初中原與河西于闐間的文化交往〉,《文博》總第19期(西安:陝西省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87年7月)。
˙榮新江,〈敦煌文獻和繪畫反映的五代宋初中原與西北地區的文化交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25期(北京:北京大學,1988年3月)。
˙劉守華,〈「羽衣仙女」故事的中國原型及其世界影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恩施: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1997年6月)。
˙劉守華,〈一個佛經故事的傳譯與蛻化:也說《善財與悅意》和《諾桑王子》〉,《民族文學研究》總第103期;2006年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11月)。
˙劉淑芬,〈石室瘞窟: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二(中)〉,《大陸雜誌》第98卷,第3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99年3月)。
˙歐崇敬,〈魏晉南北朝佛學的脈絡發展構造與歷程:中國佛學的基礎形構〉,《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4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2004年12月)。
˙潘亮文,〈有關雲岡石窟中所見本生、因緣故事之相關問題:以儒童本生、阿育王施土與羅睺羅因緣為主〉,《南藝學報》第2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1年6月)。
˙蔡小晃,〈神聖與世俗:傣族的「聽經」風俗〉,《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特刊,(北京: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編輯部,2004年)。
˙蔡耀明,〈解讀有關《首楞嚴三昧經》的四篇前序後記:以《首楞嚴三昧經》相關文獻的探討為背景〉,《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2003年7月)。
˙鄧廷良,〈南絲路的門戶:邛崍〉增刊2期,《中華文化論壇》(成都:中華文化論壇編輯部,2008年)。
˙鄧端本,〈廣州黑奴考〉,《開放時代》1986年第4期(廣東:廣州市社會科學院,1986年4月)。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三界寺藏經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62期(銀川:北方民族大學,2004年第2期)。
˙鄭筱筠,〈佛教故事與傣族《召樹屯》故事淵源〉,《雲南社會科學》總第120期;2001年2期(昆明:雲南省社會科學院,2001年4月)。
˙鄭筱筠,〈貝葉經與傣族《召樹屯》故事不同版本之關係〉,《民族文學研究》總第82期;2001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1年8月)。
˙鄭筱筠,〈藏族《諾桑王子》故事的印度淵源考〉,《思想戰線》總第197期;第29卷第5期(崑明:雲南大學思想戰線編輯部,2003年9月)。
˙黎方銀,〈大足北山多寶塔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石刻圖像〉,《敦煌研究》總第49期(蘭州:敦煌研究院,1996年第3期)。
˙黎毓馨,〈杭州雷峰塔遺址考古發掘及意義〉,《中國歷史文物》總第40期(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2002年第5期)。
˙蕭易,〈邛崍石窟絕壁上的唐代風情〉,《看歷史》2010年7月刊(成都:成都日報報業集團;時代教育報刊社,2010年6月)。
˙賴建成,〈華嚴與禪的交涉:兼論如來禪與祖師禪〉,《法光雜誌》第179期(臺北:財團法人法光文教基金會,2004年8月),第3版。
˙賴鵬舉,〈唐代莫高窟的多重「華嚴」結構與「中心壇場」的形成〉,《圓光佛學學報》第7期(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2002年12月)。
˙魏道儒,〈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7月)。
˙關友惠、施聘婷、段文杰,〈莫高窟第220窟新發現的復壁壁畫〉,《文物》總第27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12月)。
˙蘇北海,〈瓜沙曹氏政權與甘州回鶻于闐回鶻的關係〉,《敦煌研究》總第24期,1990年第3期(蘭州:敦煌研究院,1990年8月)。
˙蘇州市文館會、蘇州博物館,〈蘇州市瑞光塔寺發現一批五代、北宋文物〉,《文物》總28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11月)。
˙釋如源,〈有部菩薩行之探微:以四波羅蜜多之成立為主的研究〉,收錄《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1999年)。
˙釋道昱,〈兜率內院疑點之探討〉,《普門學報》總第11期(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9月),頁199-212。

中文書籍文章
˙大足縣文物保管所,〈大足北山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收錄劉長久、胡文和、李永翹編著,《大足石刻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5年)。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審編,〈崇善寺簡介〉,《釋迦世尊應化示蹟圖》(香港:香港九龍鑽石山志蓮道五號,1996年)。
˙方廣錩整理,《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收錄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第1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王欣,〈唐末宋初于闐王國的社會經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9卷第1輯(西安:陜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2004年3月)。
˙王熙祥、曾德仁,〈四川資中重龍山摩崖造像〉,梁公卿總主編;胡文和本輯主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八輯:西南石窟文獻‧第九卷》第199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熙祥、曾德仁,〈資中重龍山摩崖造像內容總錄〉,梁公卿總主編;胡文和本輯主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八輯:西南石窟文獻‧第九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99冊。
˙古正美,〈唐代宗與不空金剛的文殊信仰〉,收錄古正美主編,《唐代佛教與佛教藝術》(新竹:覺風佛教藝術基金會,2006年)。
˙史葦湘,〈關於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收錄敦煌文物研究院整理《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宋立道,〈《華嚴經》與普賢信仰〉,收錄魏道儒主編,《普賢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李巳生,〈大足石窟佛教造像〉,收錄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七卷:大足》(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
˙李玉珉,〈中國觀音的信仰與圖像〉,收錄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觀音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
˙李淞,〈論中國菩薩圖像〉,《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李淞,〈龍門石窟唐代天王造像考察:天王圖像研究之一〉,收錄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李淞,〈龍門石窟唐代天王造像考察〉,《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周貴華,〈普賢菩薩與中土彌陀淨土信仰〉,收錄魏道儒主編,《普賢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林保堯,〈故宮博物院藏:犍陀羅彌勒菩薩立像〉,收錄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歷代佛雕藝術之美》(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年)。
˙林煌洲,〈早期印度教宗教哲學思想的文化史因素與意義〉,《印度宗教、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俞偉超,〈「考古類型學」在我國的運用和發展概況〉,收錄俞偉超主編,《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俞學明,〈淺析天台宗「法華三昧」觀的發展:兼論普賢在天台宗行法中的地位〉,收錄魏道儒主編,《普賢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姜捷,〈探秘法門寺〉,收錄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年)。
˙施萍婷、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法華經變〉,收錄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3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年)。
˙段文杰,〈敦煌壁畫中的衣冠服飾〉,收錄謝保生主編,《敦煌民俗研究(一)》(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年)。
˙洪莫愁,〈探索印度教的藝術表現〉,《印度宗教、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胡文和,〈四川石窟華嚴經系統變相的研究〉,收錄胡文和本輯主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八輯:西南石窟文獻‧第八卷》第198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胡文和,〈四川邛崍石筍山唐代摩崖造像〉,收錄胡文和本輯主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八輯:西南石窟文獻‧第八卷》第198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胡文和,〈四川摩崖石刻造像分期試論〉,收錄孫海藺新建主编,《中國考古集成:西南卷》第4篇,第4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胡建軍,〈晉唐古風〉,收錄於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晉唐古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徐紹強整理,《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收錄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第1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殷光明,〈敦煌華嚴法華經變的配置與判教思想〉,收錄敦煌研究院編《敦煌壁畫藝術繼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張文良,〈彌勒信仰述評〉,收錄佛光山文教基經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2冊 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彌勒信仰研究》(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2001年)。
˙張先堂,〈唐宋敦煌世俗佛教信仰的類型、特徵〉,收錄胡素馨主編,《佛教物質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張風雷,〈《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與《普賢觀經》中「普賢形象及普賢行法」之比較〉,收錄魏道儒主編,《普賢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寶璽,〈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彩繪磚〉,收錄於胡之主編;張寶璽攝,《甘肅嘉峪關魏晉五號墓彩繪磚》(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
˙曹永祿,〈再論普陀山潮音洞不肯去觀音殿開基說:以徐兢《高麗圖經》梅岑條的紀錄為中心〉,收錄張金龍主編,《黎虎教授古稀紀念中國古代史論叢》(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章太炎,〈大乘起信論辯〉,收錄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5冊: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臺北:大乘文化社出版,1978年)。
˙習五一,〈漢譯佛經中的普賢菩薩和普賢行願〉,收錄魏道儒主編,《普賢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士濱,〈《華嚴經》華藏世界的宇宙論與科學觀〉,《果濱學術論文集(一)》(臺北:萬卷樓,2010年)。
˙陳俊吉,〈寶寧寺水陸畫無榜題的佛與菩薩尊稱探考〉收錄《山西寶寧寺水陸道場繪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奕愷,〈從北朝造像藝術看佛教的表現題材〉,收錄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佛雕之美》(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
˙陳濤,〈唐宋時期造紙業重心的地理變遷〉,收錄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二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
˙揚之水,〈摩睺羅與畫生〉,收錄於《古詩文名物新證(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馮國棟,〈八十華嚴《入法界品》之文學内蘊及其在造形藝術上的意義〉,收錄陳允吉主編,《佛經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2004年)。
˙廖明活,〈智儼判教思想的形成:《搜玄記》和《五十要問答》的判教學說〉,收錄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廖暘,〈妙意童真未後收,五十三門一關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概覽〉,收錄於王曉麗等主編,《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榮新江,〈評《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歷史文獻》第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趙青山,〈俗眾佛教信仰的法則:以敦煌寫經為考察中心〉,收錄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二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
˙趙聲良,〈莫高窟唐代故事畫藝術〉,收錄於林保堯、關友惠主編,《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藝術卷(三)》(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趙聲良,〈敦煌晚期藝術的碩果〉,收錄敦煌研究院、江蘇美術出版社編,《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六一窟(五代)》(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年)。
˙鄭阿財,〈敦煌寫本「道明和尚還魂故事」研究〉,收錄《見證與宣傳:敦煌佛教靈驗記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0年)。
˙鄭嘉利,〈雷峰塔的歷史沿革〉,收錄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雷峰塔:密寶與白蛇傳奇展》。
˙霍旭初,〈米蘭「有翼天使」問題的再探討〉,收錄霍旭初著,《西域佛教考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霍熙亮,〈敦煌地區的梵網經變〉,收錄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藍慧齡,〈《華嚴經》之陀羅尼初探〉,收錄於《第三屆華嚴國際學術研討會 華嚴學:古典與現代的交會》論文集第一冊(臺北:華嚴學會,2012年5月26〜28日)。
˙顏娟英,〈北朝華嚴經造像的省思〉,收錄邢義田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2年)。
˙顏娟英,〈北齊小南海石窟與僧稠〉,收錄於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論文》(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羅世平,〈《夏山圖》—方聞繪畫史方法得失辨〉,收錄曹意強等著,《藝術史的視野—圖象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2007年)。
˙羅世平,〈四川唐代佛教造像與長安樣式〉,收錄胡文和本輯主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八輯:西南石窟文獻‧第八卷》第198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釋勤勇,〈童子與菩薩〉,收錄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9冊):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外文期刊與書籍文章(含翻譯之作)
˙〔中〕李静傑,〈北斉〜隋の盧舎那法界仏像の図像解釈〉《佛教藝術》通巻251号(東京:每日新聞社,2000年7月)。
˙〔中〕李靜杰,〈北朝晩期と隋の盧舎那仏像について〉,《美学美術史研究論集》第19号(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美学美術史研究室,2001年3月)。
˙〔日〕小林達朗,〈東大寺本善財童子絵巻の形成〉,《美術史》第39(1)期(京都:便利堂,1990年2月)。
˙〔日〕小林達朗,〈善財童子歴参図研究史料(稿)〉,《南都佛教》通巻63号(奈良:南都佛教研究會,1989年12月)。
˙〔日〕小島岱山,〈五臺山佛教文化圈內的華嚴思想:五臺山系華嚴思想的特徵與發展〉,《五臺山研究》總第42期(太原:五臺山研究會,1995年1期)。
˙〔日〕小島彩,〈騎象普賢と騎獅文殊の図像:中国における成立過程〉,《美術史》通巻137号(京都:便利堂,1995年3月)。
˙〔日〕山田龍城,〈大乘佛教的興起〉,收錄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臺北︰法爾出版社,1998年二刷)。
˙〔日〕干潟竜祥,〈Barabuḍur大塔廻廊の浮彫と華厳経入法界品〉,《印度学仏教学研究》通巻15号(東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1960年1月)。
˙〔日〕中村興二,〈日本的淨土變相與中國的敦煌〉,收錄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3冊(臺北:地球出版社,1988年)。
˙〔日〕今津洪嶽著;釋印海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解題〉,收錄於山口益等著;釋一平等譯,《佛典研究(初編)》,收錄藍吉富主編、南開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編《新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二十七冊(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
˙〔日〕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香編譯組譯,〈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香光莊嚴》72期(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2002年12月)。
˙〔日〕水野清一,〈いわゆゐ華厳教主盧遮那仏の立像について〉,原載於《東方学報》京都第十八冊,收錄於水野清一著,《中国の仏教美術》(東京:平凡社,1968年)。
˙〔日〕平田寛,〈広福護国禅寺蔵善財童子歴参図〉,《哲学年報》第33期(福岡: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1974年3月)。
˙〔日〕平田寬,〈上代の画師․画工〉,中野政樹、平田寬、阿部弘、菊竹淳一,《日本美術全集 第3巻:正倉院と上代絵画》(東京:講談社,1992年)。
˙〔日〕石田尚豊,〈飛来峰の華厳仏会像:新毘盧遮那像の源流〉,《MUSEUM》通巻194号(東京:美術出版社,1967年5月)。
˙〔日〕石田尚豐,〈華厳経美術の展開〉《Museum(東京国立博物館美術誌)》第350号(東京:美術出版社,1980年5月)。
˙〔日〕吉田宏晳,〈不空三藏與文殊信仰〉,《五臺山研究》總42期(太原:五臺山研究會,1995年第1期)。
˙〔日〕吉村怜,〈東大寺大仏の仏身論:蓮華蔵荘厳世界海の構造について〉,《佛教藝術》通巻246号(東京:每日新聞社,1999年3月)。
˙〔日〕吉村怜,〈盧舎那法界人中像の研究〉,《美術研究》通巻203号(東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1959年3月)。
˙〔日〕吉村怜,〈盧舎那法界人中像再論:華厳教主盧舎那仏と宇宙主的釈迦仏〉,《佛教藝術》通巻242号(東京:每日新聞社,1999年1月)。
˙〔日〕朴亨國,〈中国における騎獅文殊と騎象普賢の成立と一対化過程に関する一試論〉,《密教図像》(京都:密教圖像學會,2004年12月)。
˙〔日〕百橋明穂,〈「東大寺善財童子絵巻について」〉,《奈良国立文化財研究所年報》(奈良:奈良国立文化財研究所,1977年3月)。
˙〔日〕百橋明穂,〈「善財童子歴参図について」-1-〉,《國華》第1022号(東京:國華社,1979年4月)。
˙〔日〕百橋明穂,〈「善財童子歴参図について」-2-〉,《國華》第1023号(東京:國華社,1979年5月)。
˙〔日〕百橋明穂,〈「善財童子歴参図について」-3-〉,《國華》第1024号(東京:國華社,1979年6月)。
˙〔日〕百橋明穂,〈「善財童子歴参図について」-4-〉,《國華》第1025号(東京:國華社,1979年7月)。
˙〔日〕百橋明穂,〈善財童子歷参図について〉、〈東大寺善財童子絵巻について〉,《仏教美術史論》(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0年)。
˙〔日〕佐伯富著;陳舜平譯,〈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圓光佛學學報》第三期(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1999年2月)。
˙〔日〕阪井卓,〈北魏から唐への彫刻:龍門石窟の造像を中心として〉,收錄於松原三郎《中国の美術○1彫刻》(東京:淡交社,1982年)。
˙〔日〕奈良六大寺大観刊行会編,《奈良六大寺大観補訂版第六卷:薬師寺全》(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補訂版)。
˙〔日〕岡田健,〈初唐樣式と飛鳥時代後期の彫刻〉,水野敬三郎,関口欣也,大西修也編,《日本美術全集:第2巻 法隆寺から薬師寺へ》(東京:講談社,1990年)。
˙〔日〕松本榮一,〈西域華嚴經美術の東漸〉(上、中、下),《國華》548、549、551号,(東京:國華社1936年)。
˙〔日〕松浦正昭,〈正倉院宝物六宗厨子繪の復原(上)〉,《佛教藝術》通卷200號(東京:每日新聞社,1992年2月)。
˙〔日〕板倉聖哲,〈北澗居簡賛 善財童子図〉,《國華》第1181号(東京:國華社,1994年4月)。
˙〔日〕林宥海,〈燉煌千佛洞に於ける華嚴經七處八會圖像に就いて〉,《密教研究》第67号特輯(高野町:高野山大學密教研究會,1938年9月)。
˙〔日〕長谷一岡一也,〈善財童子の遍歷〉,收錄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等合著,《華厳思想》(東京:春秋社,1986年二刷)。
˙〔日〕長谷川誠著;林保堯譯,〈蓮華光背的莊嚴圖樣〉,《藝術學》第26期(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0年)。
˙〔日〕栂尾祥雲著;李世傑譯,〈密教史〉,收錄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2冊):密教史》(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
˙〔日〕宮治昭,〈巨大仏の源流:弥勒と毘廬舍那〉,水野敬三郎、岡田英男、淺井和春,《日本美術全集 第4巻:東大寺と平安京》(東京:講談社,1990年)。
˙〔日〕宮治昭,〈宇宙主としての釋迦佛:イソドから中央アヅア•中国ヘ〉收錄於立川武藏編,《曼荼羅と輪迴の思想と美術》(東京:佼成出版社,1993年)。
˙〔日〕宮治昭著;李靜杰譯,〈彌勒信仰與美術:從印度到中國〉,《藝術史研究》第8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日〕宮亀田孜,《国宝 吉祥天像 薬師寺;国宝 俱舍曼陀羅図 東大寺》,收錄於高崎富士彥、中野玄三、濱田隆、柳澤孝編集,《日本の仏画 第二期‧第四卷》(東京:学習研究社,1978年)。
˙〔日〕真鍋俊照,〈華厳経変相図の成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7巻,第1号(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2008年12月)。
˙〔日〕高崎直道,〈毘盧遮那仏と大日如來〉,收錄高崎直道、伊藤瑞叡、荒牧典俊…等著,《華厳思想》(東京:春秋社,1986年二刷)。
˙〔日〕高瀬多聞,〈天寿国繡帳小考〉,收錄於林雅彥編,《生と死の図像学:アジアにおける生と死のコスモロジ》(東京:至文堂,2003年)。
˙〔日〕梅津次郎,〈「華嚴入法界品善財參問變相經」〉,《大和文華研究》第5巻11号,通巻第31号(奈良:大和文化研究會,1960年11月)。
˙〔日〕梅津次郎,〈華厳 会善知識曼荼羅図〉,《東大寺(下)》(東京:講談社,1971年)。
˙〔日〕清水眞澄,〈長滝寺の宋代木造韋駄天立像と善財童子立像 (特集 美濃・飛騨地方の仏教美術)〉,《佛教藝術》第263期(東京市:每日新聞社,2002年7月)。
˙〔日〕曾布川寬原著;顏娟英譯,〈唐代龍門石窟造像的研究(上篇)〉,《藝術學》第7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年3月)。
˙〔日〕椎名宏雄〈《仏國禅師文殊指南図讚》の諸本〉,收錄鎌田茂雄博士古稀紀念會《華厳学論集》(東京:大藏出版,1997年)。
˙〔日〕濱田瑞美,〈唐宋時代の四川地域における千手観音:大型大悲变相龕を手がかりに〉,收錄奈良美術研究所編,《仏教美術からみた四川地域》(東京都:雄山閣,2007年)。
˙〔日〕鎌田茂雄,〈華厳三聖像の形成〉,《印度學佛教學研究》通卷88號(東京:日本印度仏教学会,1996年3月)。
˙〔日〕鎌田茂雄,〈慧蕚伝考:南宗禅の日本初伝〉,《松ヶ岡文庫研究年報》通巻1号(鎌倉:松ヶ岡文庫,1987年)。
˙〔日〕藤丸要,〈《新訳華厳経七処九会頌釈章》をあぐる諸問題〉,《仏教学研究》第48号(京都:竜谷仏教学会,1992年)。
˙〔日〕藤枝晃,〈吐蕃支配期の敦煌〉,《東方學報》通卷31號(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1年3月)。
˙〔法〕Foucher M. A. ,“Notes d'archéologie bouddhique ,”Bulletin de l'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 Tome 9, (Paris : L'Ecole, 1909),pp.9-18。
˙〔法〕ジャック‧ジエス(長賈克•吉耶斯,Jacques Giès);尾本圭子,〈新出の二大画幅「華厳経変相 七処九会」および「華厳経十地品変相」について〉,收錄ジャック‧ジエス(長賈克•吉耶斯,Jacques Giès)編;秋山光和等譯,《西域美術第1卷:ギメ美術館ぺリオ・コレクション》(東京:講談社,1994年)。
˙〔法〕石內德(Richard Schneider),〈敦煌本《普化大師五臺山巡禮記》初探〉,收錄鄭炳林主編;耿昇譯,《法國敦煌學精粹》第3冊(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Dorothy Wong, “ The Huayan/Kegon/Hwaŏm Paintings in East Asia” Edited by Imre ,Hamar. Reflecting Mirrors: Perspectives on Huayan Buddhism(Wiesbaden:Harrassowitz,c2007).
˙〔美〕Wen C. Fong “Toward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 Art Journal, vol.28, no. 4(New York:College Art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69).
˙〔美〕胡素馨(Sarah E. Fraser),〈佛教藝術的經濟制度:雜物曆、儲藏室和畫行〉,收錄胡素馨主編,《佛教物質文化: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
˙〔英〕Bailey H.W. ,“The Sudhana Poem of ddhiprabhāva,”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Vo1.29 ,part3(University of London :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96).
˙〔韓〕海住,〈莫高窟華嚴變相的考察〉,收錄於敦煌研究院編,《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百年》第四冊,石窟考古卷(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

網路圖片資料
˙出自雲端資料庫ARTstor Digital Library,2011年9月13日至2013年4月30日,取自網址http://www.artstor.org/index.shtml
˙出自卓克藝術網網站,2013年4月22日,取自網址
http://llg.zhuokearts.com/zhibo/artsview.aspx?arts_id=27518799
˙出自上海東林寺網站,2013年4月22日,取自網址http://www.donglinsi.org/mbdl/2011/1215/928.html
˙出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網站,2013年1月15日,取自網址http://db.am.geidai.ac.jp/object.cgi?id=656
˙出自相片網站Flickr,2013年6月2日,取自網址
http://www.flickr.com/photos/teapp/4287175903/sizes/o/in/photostrea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