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跨域中華」的新媒介與現代性:新加坡中文報與社會發展(1881-1911)
作者:黃國富
作者(外文):Kock-hoo Wong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賴鼎銘
馮建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新加坡現代性媒介報紙遠距民族主義印刷資本主義Singaporemodernitymedianewspaperprint capitalismlong-distance nation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新加坡,因為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與歷史機遇等因素,在亞洲與世界經濟中持續扮演著多樣且多邊的功能,特別是在其剛開始發展時,恰好是近代西方經濟、政治與文化力量衝撞亞洲區域的時期,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讓新加坡成為這些力量交匯的所在,使得民間社會迸發出獨特與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意涵。
十九世紀中期新加坡的「現代化」開始萌芽,且有越來越多「中國人」在這個港市寓居與移動,其市場潛力為商業嗅覺敏銳的西方人察覺,把各種新技術與新產品帶到新加坡,並以此為其中一個基地,向逐漸納入西方資本主義體制的亞洲區域進軍與擴散影響力,使得原本存在此區域很長時間的朝貢體系逐漸被取代,也轉化出交混的社會與文化特質,讓西方現代性展現出在此地的效果。新加坡的現代性效果是在各種力量相互抗衡、協商與接合下展現,也形成殖民性、本土性與現代性的交混、協商與辯證,創造出此地的特點,甚至連動影響亞洲部分地區,譬如華人跨域參與中國本土革命與國家建構,展現複雜的遠距民族主義,特別是在報紙這項新媒介所形成的場域,各種力量在此相互競爭與抗衡,其塑造的媒體環境讓許多華人能以逃脫它的影響。
在新加坡的殖民現代性中,展現了殖民主義、遠距民族主義與現代性之間的辯證關連,文化機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新媒介所建構的環境,讓這些元素逐漸滲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與傳統、自身需求等產生交混與協商。然而,在整體結構過度強調理性化的情況下,對文化現代性造成壓抑,未從制度上提供更多資源發展個體在主體性上的建構,特別在自我反身性部分,使得對殖民體制的批判與反思難以開展,這些局限都抑制了個體的能動性,影響了其後本土現代性的發展。
none
參考文獻

◎中文著作
戈公振(1982)。《中國報業史》(四版)。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方漢奇編(1996)。《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王世宗(2003)。《現代世界的形成》。台北:三民。
王先民(1997)。《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王志弘(2005)。〈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台北市官方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33(9):9-51。
王宏志(2005)。〈南來文化人:「王韜模式」〉,《二十一世紀雙月刊》,91:69-77。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慷鼎(1995)。〈邱菽園的報業活動〉,林徐典(編),《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歷史哲學卷》(下冊) ,頁176-190。北京:中華。
王振寰(2010)。〈現代國家的興起:從殖民、威權到民主體制的國家機器〉,黃金齡、汪宏倫與黃崇憲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頁101-136。台北:群學。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香港:商務。
王賡武(2002a)。《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劉宏、黃堅立(編)。新澤西(NJ):八方文化。
王賡武(2002b)。〈中國移民形態的若干歷史分析〉,《王賡武自選集》,頁188-20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賡武(2005)。《移民與興起的中國》。新加坡:八方文化。
王賡武(2009)。〈越洋尋求空間:中國的移民〉,《華人研究國際學報》,1:2-49。
王德威(2007)。《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台北:麥田。
王儒年(2005)。〈20世紀初期上海報紙廣告對市民的身份塑造:以二三十年代的《申報》為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3):153-158。
王鴻泰(2001)。〈社會的想像與想像的社會—明清的信息傳播與「公眾社會」〉,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頁135-147。武漢:湖北教育。
王鴻泰(2009)。〈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12:41-92。
朱惠足(2009)。《「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
衣若芬(2008)。〈吸煙與愛國:「五四運動」前後南陽兄弟煙草公司在新加坡《叻報》的廣告〉,《師大學報》,54(2):65-104。
江怡(2004)。〈試析「天人合一」中的「天」與「人」概念〉。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3158,上網日期:20121210。
何舒敏(1978)。《新加坡最早的華文日報:叻報(1881-1932)》。新加坡:南海編譯所。
汪暉(2008)。《去政治化的政治》。北京:三聯。
汪暉(2010)。〈帝國的衝突,或帝國主義時代的衝突〉,《讀書》,1:25-33。
李丁讚(1996)。〈日常實踐與媒體論述〉,徐正光、蕭新煌(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頁199-252。台北:東大。
李仁淵(2005)。《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台北:稻鄉。
李仁淵(2007)。〈思想轉型時期的傳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報刊與新式出版業〉,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頁3-49。台北:聯經。
李元瑾(1991)。《林文慶的思想:中西文化的匯流與矛盾》。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李元瑾(2001)。《東西文化的撞擊與新華知識分子的三種回應》。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
李元瑾(2009)。〈林文慶筆下的《中國內部危機》〉,李元瑾(編),《東西穿梭南北往返:林文慶的廈大情緣》,頁43-5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
李孝悌(1998)。《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李勇(2010)。〈天福宮的領導層、組織與功能(1840-1915):基於報章資料的研究〉,《華人研究國際學報》,2(2):2-25。
李鍾??1947[1895])。《新嘉坡風土記》。新加坡:南洋編譯所。
金觀濤、劉青峰(2004)。〈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二十一世紀》,84:52-66。
吳小安(2011)。〈移民、族群與認同:東南亞華人方言群的歷史特徵與發展動力〉,黃賢強(編),《族群、歷史與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與東亞》(上冊) ,頁3-22。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
吳庭俊、於淵淵(2012)。〈秉持公心 發言論事—「書生辦報」再檢視〉,《新聞學研究》,113:1-38。
吳龍雲(2009)。《遭遇幫群:檳城華人社會的跨幫組織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
沈松僑(1997)。〈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
沈松僑(2000)。〈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帝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集刊》,33:77-158。
沈松僑(2002a)。〈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49-119。
沈松僑(2002b)。〈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685-734。
林孝勝(1995)。《新加坡華社與華商》。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卓南生(2002)。《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柯木林(2007)。《石叻史記》。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
姚人多(2001)。〈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42:119-182。
馬學強(2009)。〈上海買辦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編),《買辦與近代中國》,頁10-52。香港:三聯。
胡波(2009)。〈買辦與社會轉型—以香山買辦為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編),《買辦與近代中國》,頁84-124。香港:三聯。
胡適(1928)。〈名教〉,《胡適文存》,第三集卷一,頁91-107。上海:新月。
孫隆基(1990)。《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
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桑兵(1991)。〈論清末民初傳播業的民間化〉。胡偉希(編),《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頁236-25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徐威雄(2010)。〈馬新華語的歷史考察:從十九世紀末到1919年〉,「多元社會的語言人權研討會」,吉隆坡:林連玉基金學術委員會、隆雪華堂文教委員會及星洲日報聯辦,12月11日。
梁元生(2005)。《新加坡華人社會史論》。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
梁元生(2008)。《邊緣與之間》。香港:三聯。
梅家玲(2001)。〈梁啟超「少年中國說」與晚清「少年論述」的形成〉,陳平原、王德威與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頁64-79。武漢:湖北教育。
莊欽永(1986)。《新加坡華人史論叢》。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
莊欽永(2007)。《新甲華人史史料考釋》。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
莊欽永(2012)。〈翻譯的政治:四不像「大英國」的創生〉,邱克威、徐威雄與莊華興(編),《何清園舊事:學文》,頁1-7。吉隆坡:莊華興。
莊國土(1989)。《中國封建政府的華僑政策》。廈門:廈門大學。
高宗魯譯註(2006)。《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珠海:珠海。
陳平原(2007)。〈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學變革〉,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頁383-428。台北:聯經。
陳光興(2007)。《去帝國》。台北:行人。
陳玉申(2003)。《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
陳志明(1984)。〈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峇峇華人的社會與文化〉。林水檺、駱靜山(編),《馬來西亞華人史》,頁167-200。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
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台北:麥田。
陳育崧(1958)。《南洋第一報人》。新加坡:世界書局。
崔貴強(1993)。《新加坡華文報刊與報人》。新加坡:海天文化。
崔貴強(1994)。《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教育出版。
許茂春編著(2008)。《東南亞華人與僑批》。泰國:許茂春。
郭成康(2010)。〈清朝皇帝的中國觀〉,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頁212-24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張小虹(2005)。〈時尚現代性〉,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編),《國科會外文學門86-90年度研究成果論文集》,頁447-468。台中: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張克宏(2003)。〈新馬華文日報之晚清現代化政論研究(1895-1911)〉,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論文。
張克宏(2006)。《亡命天南的歲月:康有為在新馬》。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張君玫(2012)。《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台北:群學。
張維安(1988)。〈近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士紳與商人階層文獻之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頁183-21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隆志(2004)。〈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與方法論芻議〉,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頁133-160。台北:播種者文化。
張曉輝(2009)。〈買辦的企業家精神—兼論買辦的歷史作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編),《買辦與近代中國》,頁54-82。香港:三聯。
張灝(2004)。《時代的探索》。台北:聯經。
黃大志(2005)。〈新加坡華資銀行的演變與未來〉,黃大志、王業薌(編),《新加坡、馬來西亞華族民生文化的演變》,頁19-36。新加坡:新加坡炎黃文化研究會。
黃仁宇(1991)。《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台北:聯經。
黃克武(2006)。〈「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歷史研究的本土反思〉,《當代》,223:76-95。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
黃堯(2003[1967])。《星馬華人志》。吉隆坡:元生基金會、馬來西亞黃氏聯合總會。
黃崇憲(2010a)。〈「現代性」的多義性/多重向度〉,黃金麟、汪宏倫與黃崇憲(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頁23-61。台北:群學。
黃崇憲(2010b)。〈從開港到加入WTO:當代台灣資本主義的歷史與結構轉型〉,黃金齡、汪宏倫與黃崇憲(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頁137-170。台北:群學。
黃時鑑(1996)。〈《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影印本導言〉,愛漢者等著,黃時鑑(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頁3-35。北京:中華書局。
黃建淳(1993)。〈晚清新馬華僑進階模式的探討(二)〉,《國史館館刊》(復刊),15:77-99。
黃順星(2008)。〈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1980-2005〉,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瑞祺(2002)。《現代與後現代》(第二版)。台北:巨流。
黃錦樹(2006)。《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
黃賢強(2008)。《跨域史學:近代中國與南洋華人研究的新視野》。廈門:廈門大學。
黃興濤(2010)。〈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頁267-29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黃蘭翔(2003)。〈麻六甲(滿剌加)王國的創立與東南亞都市雛形之出現〉。《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NO.63)。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甄小東(2005)。〈英國殖民部的形成和演變論略〉,《德州學院學報》,第21卷,5:79-83。葉啟政(2001)。《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台北:巨流。
葉啟政(2005a)。《觀念巴別塔》。台北:群學。
葉啟政(2005b)。《現代人的天命: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台北:群學。
葉啟政(2006)。《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第二版)。台北:三民。
葉啟政(2007)。〈西方社會學思維中驚奇做為準宗教經驗的曲折意涵〉,《教育與社會研究》,12:1-40。
葉啟政(2008)。《邁向修養社會學》。台北:三民。
葉維廉(2007)。〈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欲望〉,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二版),頁123-151。台北:麥田。
葉韻翠(2010)。〈國族論述下的新加坡華人聚落變遷〉,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葉鍾玲(1992)。〈葉季允創辦《醫學報》始末〉,《亞洲文化》,16:191-195。
甯應斌、何春蕤(2012)。《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台北:台社。
翟本瑞(2002)。〈閱讀傅柯與傅柯式閱讀〉,蘇峰山(編),《權力、意識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頁147-188。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雷祥麟(2010)。〈「我們不曾現代過」的三個意義〉,《科技、醫療與社會》,10:221-36。
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
楊進發(2007)。《新馬華族領導人的探索》。新加坡:青年書局。
楊瑞松(2011)。《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台北:政大。
潘光哲(2000)。〈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潘光哲(2007)。〈中國近代「轉型時代」的「地理想像」(1895-1925)〉,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頁463-504。台北:聯經。
廖赤陽及劉宏(2008)。〈網絡、認同與東亞地域秩序:反思二十世紀華僑華人研究〉,廖赤陽及劉宏(編),《錯綜於市場、社會與國家之間:東亞口岸城市的華商與亞洲區域網絡》,頁1-3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
盧嵐蘭(2007)。《閱聽人與日常生活》。台北:五南。
劉玉遵、成露茜、鄭德華(2012)。〈華僑、新寧鐵路與台山〉,夏曉鵑(編),《理論與實踐的開拓:成露茜論文集》,頁255-291。台北:台社。
劉悅笛(2008)。《視覺美學史: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濟南:山東文藝。
劉詩平(2010)。《匯豐帝國》。北京:中信。
蔡佩蓉(2002)。《清季駐新加坡領事之探討(1877-1911)》。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
錢存訓(1990)。〈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功能〉,《漢學研究》,8(2):239-250。
錢永祥(2001)。《縱慾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台北:聯經。
錢鋼、胡勁草(2003)。《大清留美幼童記》。香港:中華。
羅永生(2007)。《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
羅曉靜(2007)。《尋找「個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蘇碩斌(2006)。〈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讀者想像—印刷資本主義作為空間想像機制的理論初探〉,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1-116。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蘇碩斌(201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修訂一版)。台北:群學。
蘇碩斌(2011)。〈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109:2-42。
蘇精(2000)。《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台北:學生書局。
蘇精(2010)。《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顏清湟(2007)。〈新加坡和馬來亞華僑的民族主義(1877-1912)〉,《從歷史角度看海外華人社會變革》,頁97-126。新加坡:青年書局。
顏清湟(2008)。《東南亞華人之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
顏清湟(2010)。《海外華人的傳統與現代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八方文化。
顏清湟(2011)。〈新加坡早期的潮州人與福建人:海外華人社會的傳統權力結構與權力關係的比較研究〉,黃賢強(編),《族群、歷史與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與東亞》(上冊),頁23-53。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
譚國根(1999)。〈中國文化裡的「自我」與現代身分意識〉,劉述先、梁元生(編),《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頁177-188。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中文譯著
于曉等譯(200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原書Weber, M.[1920].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王玉茹、趙勁松、張瑋譯(2009) 。《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原書濱下武志[2008].China, East Asia and the Global Economy: Region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王世錄等譯(2003)。〈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政治結構〉,塔林(Tarling, N.)(編),《劍僑東南亞史》(第二冊),頁67-107。昆明:雲南人民。(原書Trocki, C.A.[1992]. Political Structur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In N. Tarling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 Vol2, Part1,From c.1800 to the 1930s [pp.79-130]. UK: Cambridge.)
王世錄等譯(2003)。〈國際貿易、國家和社會:經濟與社會變遷〉,塔林(Tarling, N.)(編),《劍僑東南亞史》(第二冊),頁108-161。。昆明:雲南人民 (原書R. E. Elson[1992]. International Commerce, the State and Society: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 In N. Tarling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Vol2, Part1,From c.1800 to the 1930s [pp.131-195]. UK: Cambridge.)
王世錄等譯(2003)。〈民族主義與現代改革〉,塔林(Tarling, N.)(編),《劍僑東南亞史》(第二冊),頁205-260。昆明:雲南人民。(原書Kratoska, P. & Batson, B. [1992].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t reform. In N. Tarling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Vol2, Part1,From c.1800 to the 1930s[pp.245-320]. UK: Cambridge.)
王志弘譯(1993)。〈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夏鑄九與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47-79。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明文書局。(原書Harvey, D.[1990].Between Space and Times: Reflection on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Annu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0[3]:418-434.)
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2004)。《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原書Soja, E.[1996]. Third Space. Cambridge, Mass. : Blackwell)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原書Cresswell,
T.[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王杰等譯(2007)。《本尼特:文化與社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原書Bennett, T.[2007]. Culture and Society: Collected Essays, Beij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王琴、劉潤堂譯(2010)。《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原書葉文心[Yeh, Wen-hsin][2007].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王寧等譯(2004)。《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原作者Dirlik, A.)
王福明譯(2003)。《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原書Duara, P.[1988].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憲明譯(2003)。《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原書Duara, P.[1995].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甘陽譯(1997)。《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二版)。台北:桂冠。(原書Cassirer, E.[1944]. An Essay on Man: 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史建雲譯(2004)。《大分流:歐洲、中國與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南京:江蘇人民。(原書Pomeranz, K. [2000]. 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毛尖譯(2008)。《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修訂版)。上海:上海三聯。(原書李歐梵[Lee, Leo Ou-fan][1999].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北京外國語大學譯(2008)。《新教在華傳教前十年回顧》。鄭州:大象。(原書Milne ,W.[1820]. 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弘俠譯(2009)。〈東南亞的毒品、稅收及中國的資本主義〉,卜正民、若林正(編),《鴉片政權:中國、英國和日本,1839-1952》,頁91-118。合肥:黃山書社。(原書Trocki, C.A.[2000]. Drugs, Taxes, and Chinese Capitalism in Southeast Asia. T. Brook & B. Tadashi Wakabayashi.[eds.]. Opium Regimes.[pp.79-104]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朱蔭貴、歐陽菲譯(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原書濱下武志[1990]. 《近代中國國際的契機:朝貢貿易近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向磊譯。《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意》。南京:江蘇人民。(原書Rogaski R.[羅芙芸][2004].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何道寬譯(2007a)。《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北京:北京大學。(原書Postman, N.[1992]. Technolog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何道寬譯(2007b)。《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北京:北京大學。(原書林文剛[Casey Man Kong Lum][ed.][2006].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 Media Ecology Tradition.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何道寬譯(2008)。《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語詞的技術化》。北京:北京大學。(原書Ong, W.J.[2002]. 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London: Routledge.)
汪暉譯(1998)。〈什麼是啟蒙?〉,汪暉、陳燕谷(編),《文化與公共性》,頁422-442。
北京:三聯。(原文Foucault, M.[1984]. What is Enlightenment. Porter, C.(ed.).
Foucault Reader.[pp.32-50].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
宋偉杰譯(1998)。〈從朝貢體制到殖民研究〉。《讀書》,8:60-68。(原作者何偉亞[James Hevia])
宋偉杰譯(2008)。《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二版)。北京:三聯。(原書劉禾[Liu, Lyria H.][1995].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00-1937.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明輝譯(1988)。〈答何謂啟蒙〉,《聯經思想集刊》,台北:聯經,頁1-12。(原文Kant ,I.[1784].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What Is Enlightenment?)
李明穎、施盈廷、楊秀娟譯(2004)。《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台北:韋伯。(原書Briggs, A. & Burke, P.[2002].A Social History of the Media: From Gutenberg to the Internet. Cambridge, UK: Polity.)
李恩涵譯(1982)。《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台北:聯經。(原書顏清湟[Yen Ching-hwang][1976].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ingapore and Malayu. Kuala Lumpur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恩涵譯(1982)。〈王賡武序〉,收入《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台北:聯經,頁(一)至(二)。(原書顏清湟[Yen Ching-hwang][1976].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ingapore and Malayu[pp.I-II]. Kuala Lumpur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榮昌、沈祖煒、杜恂誠譯(1988)。《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中西間僑樑》。上海:上海科學院。(原書郝延平[Hao,Yen-Ping].1970.The Comprad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李鴻志譯(2005)。《印刷書的誕生》。台北:貓頭鷹。(原書Febvre, L. & Martin, H. J.. [1997/1958]. The Coming of the Book. London: Verso)
吳叡人譯 (2010)。《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原書Anderson, B.[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佘碧平譯(2005)。《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原書Foucault, M.[2001]. L’hermeneutique de sujet : cours au College de France,1981-1982.)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原書Slater, D.[1997]. 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 Oxford, UK : Polity Press.)
周群英譯(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原書Highmore, B.[2002].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馬宋芝譯(1997)。《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香港:商務。(原書濱下武志[1996]. 《香港--都市》。東京:筑摩書房。)
馬援譯(2006)。〈朝貢和條約—談判時代的海洋性亞洲和條約口岸網絡,1800-1900〉,G. Arrighi, M. Selden & Takeshi Hamashita(濱下武志)(編),《東亞的復興》,頁20-6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原書G. Arrighi, M. Selden & Takeshi Hamashita (ed.)[2003]. The Resurgence of East Asia. London; New York: Routhedge.)
胡大平、付清松譯(2012)。《全球現代性: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現代性》。南京:南京大學。(原書Dirlik, A.[2007].Global Modernity: Modernity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Boulder : Paradigm Publishers.)
倪洋譯(2007)。〈攝影小史〉。顧錚編譯,《西攝影文論選》,頁6-20。杭州:浙江攝影。(原著Benjamin, W.[1980]. 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Trachtenberg, A.[ed.] .Classic Essays on Photography. New Haven: Leete’s Island Books.)
夏鑄九等人譯(2000)。《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原書Castells, M.[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ambridge: Blackwell. )
栗明鮮等譯(1991)。《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原書顏清湟[Yen, Ching -hwang][1986].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1800-1911.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高淑娟、孫彬譯(2006)。《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
南京:江蘇人民。(原書濱下武志[1989]。《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開港場市場圖》。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
馮建三譯(1992)。《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原書Jhally, S.[1987].The Codes of Advertising: Fetishism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aning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陳允明、王克仁與李華山譯(2009)。《技術與文明》。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原書Mumford, L.[1934].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and Co.)
崔志海、葛夫平譯(2005)。《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張灝[Chang,Hao][1971]. 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0-190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莫偉民譯(2001)。《詞與物》。上海:三聯。(原書Foucault ,M.[1994]. The Order of Thing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原書Storey, J.[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原書Bocock, R.[1993].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張奕善譯(1969)。《南洋華人簡史》。台北:水牛。(原作者王賡武[1959])
張旭東、王斑譯(1998)。《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原書Benjamin,W[1969]. Arendt, H.[ed] Illumination: Essays and Reflectio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曹衛東譯(2002)。《後民族格局:哈伯瑪斯政治論文集》。台北:聯經。(原書Habermas ,J.[1998]. Die postnationale Konstellation :Politiche Eassay. Frankfurt: Suhrkamp Verlag.
曹衛東譯(2011)。《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南京:譯林。(原書Habermas ,J.[1985].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 : Zwolf Vorlesungen. Frankfurt am Main : Suhrkamp.)
黃中憲譯(2007)。《貿易打造的世界》。台北:如果。(原書Pomeranz, K. & Topik, S.[2006].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 New York : M. E. Sharpe. )
黃中憲譯(2010)。《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台北:野人。(原書Darwin,J.[2007].After Tamerlane: The Global History of Europe. New York: Bloomsbury Press.
黃振萍譯(2007)。《製造中國:消費文化與民族國家的創建》。北京:北京大學。(原書Gerth, K.[2003].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黃燕?J譯(2004)。〈族群身份的建構—種族主義、國族主義、族裔身份〉,許寶強、羅永生選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頁102-120。北京:中央編譯。(原書
Wallerstein, I.[1991].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hood: Racism, Nationalism , Ethnicity. In E. Balibar & I. Wallerstein. Race, Nation, Class: Ambiguous Identities. Trans by Chris Turner[pp.71-85]. London & New York: Verso. )
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台北:唐山。(原書Sontag, S.[1977].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黃濤譯(2003)。〈移動與虛擬的現代性凝視:流浪漢/流浪女〉。羅崗、顧錚(編),《視覺文化讀本》,頁327-340。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原文作者Friedberg, A.)
彭淮棟譯(2006)。《美的歷史》。台北:聯經。(原書Eco, U.[2004]. History of beauty. New York : Rizzoli.)
渠東、汲?簂?2006)。《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原書Durkheim,E.[1917.] Les Formes E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Le systeme totemique en Australie. Paris: Alcan.)
葉書德譯(1993)。《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原書宋旺相[Song ,Ong -siang][1967/1923].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賈士蘅譯(2006)。《帝國的年代:1875-1914》。北京:國際文化。(原書Hobsbawm, E.[1987]. The Age of Empire:1875-1914.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雷頤、羅檢秋譯(2003)。《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原書Cohen, P.[1974].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楊立華等譯(2009)。《帝國的話語政治:從近代中西衝突看現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北京:三聯。(原書劉禾[Liu, Lyria H.][2004].The Clash of Empire.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楊貴誼譯(1998)。《阿都拉傳》。新加坡:熱帶。(原書Abdullah, Munsyi[1849]. Hikayat Abdullah.)
楊渝東譯(2009)。《消解文化:全球化、後現代主義與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原書Featherstone, M.[1995]. 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London: Sage.)
鄧伯宸譯(2008)。《美的濫用》。台北:立緒。(原書Danto, A. C. [2003]. The abuse of beauty :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IL: Open Court)
鄭明萱譯(2004)。《從黎明到衰頹》。台北:貓頭鷹。(Barzun, J.[2001]. From Dawn to Decadence: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
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原書McLuhan,M.[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 Hill.)
鄭維中譯(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台北:遠流。(原書Andrade,T.[2008].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原書Tomlinson, J.[1999] .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Oxford : Polity.)
鄭義愷譯(2009)。《消失的現代性》。台北:群學。(原書Appadurai , A.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劉北成譯(2000)。《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的東方》。北京:中央編譯。(原書Frank, A.G.[1998]. ReOrient: The G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L.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規訓與懲罰》(二版)。北京:三聯。(原書Foucault, M.[1975]. Surveiller et punir : naissance de la prison . Paris : Gallimard.)
劉果因譯(1974)。《馬來亞華人社會》。檳城:檳城嘉應會館。(原作者今堀誠二)
劉前度譯(1950)。《馬來亞華僑史》。檳城:光華日報。(原作者Purcell, V.[1948]. The Chinese in Malay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劉建基譯(2004)。《關鍵詞》。台北:巨流。(原書Williams, R.[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Fontana. )
劉森堯(2005)。《閒暇:文化的基礎》。北京:新星。(原書Pieper, J.[1952].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賴盈滿譯(2008)。《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台北:貓頭鷹。(原書McLuhan, H.M.[1962]. 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謝亮生、楊品泉和謝思煒譯(1990)。《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原書Kuhn, P.A. [1970].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謝柏暉譯(2012)。《書籍的秩序:歐洲的讀者、作者與圖書館(14-18世紀)》。台北:聯經。(原書Chartier, R.[1992]. L'ordre des livres : lecteurs, auteurs, bibliotheques en Europe entre XIVe et XVIIIe siecle.)
魏玓、劉昌德譯(2001)。《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台北:國立編譯館。(原書Curran, J. & Seaton, J.[1997].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Britain. London: Routledge.)
羅世宏等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原書Barker, C.[2000].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台北:群學。(原書吉見俊哉[2004] 。《文化論 ?堌]人15話》。東京:有斐閣。)
蔡百銓譯(2001)。《東南亞》。台北:麥田。(原書SarDesai, D.R.[1996]. Southeast Asia. Hampshire: Macmillan.)
蔡承志譯(2007)。《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台北:貓頭鷹。(原書Postman, N.[1985].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顧長聲譯(2004)。《馬禮遜回憶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原書Morrison ,E. (ed.)[1839].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London: Longman.)
顧錚編譯(2007)。〈1859年的沙龍:現代公眾與攝影術〉,《西攝影文論選》,頁1-5。杭州:浙江攝影。 (原著Baudelaire, C.[1859]. The Salon of 1859.)
龔永慧譯(2009)。《物質文化》。台北:書林。(原書Dant. T.[1999].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英文著作
Alatas, S.H.(1977). 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 A Study of the Image of the Malays, Filipinos and Javanese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Ideology of Colonial Capitalism. London: Frank Cass.
Anderson, B.(1998).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London & New York: Verso.
Arrighi, G. ,Hui, Po-Keung(許寶強), Hung, Ho-Fung(孔皓烽) & Selden, M.(2003). Historical Capitalism, East and West. In G. Arrighi, Takeshi Hamashita & M. Selden(Eds.) The Resurgence of East Asia: 500, 150 and 50 Year Perspectives(pp.259-333).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auman, Z.(2000). Liqui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rger, J.(2002).The Ambiguity of the Photograph. In K. Askew & R.R. Wilk. The Anthropology of Media: A Reader(pp.47-55). Malden: Blackwell.
Berman, M.[1982].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 Simon and Schuster
Byrd, C.K.(1970). Early Printing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06-1858. Singapore: Singapore National Library.
Carey, J.W.(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Chen, Mong-Hock(1967). The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of Singapore 1881-1912.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Duara, P.(1997). Nationalist Among Transnationals: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Idea of China,1900-1911.In A. Ong & D. Nonini (Eds.). Ungrounded Empires :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pp.39-60). New York: Routledge .
Duara, P.(2010). Asia Redux: Conceptualizing a Region for Our Time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9, No. 4 (November) 2010: 963–983.
Emerson, R.(1937/1970). Malaysia: A Study in Direct and Indirect Rule.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Fau, N.(2010). Singapore’s Strategy of Regionalisation. In K. Hack, & J.-L., Margolin (eds.), Singapore from Temasek to the 21st Century(pp.76-99).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eatherstone, M.(1991). The Body in Consumer Society. In M. Featherstone, M. Hepworth & B. Turner(eds.), The Body: 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e Theory(pp.170-196). London: Sage.
Featherstone, M.(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2nd). L. A. : Sage.
Foucault, M.(1991).Governmentality. In G. Burchill , C. Gordon & P. Miller(eds.),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pp.87-104).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ulnivall, J.S.(1948). Colonial Policy and Practic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rma and Netherlands Ind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llner, E.(1983). Nation and Nationalism. London: Blackwell.
Giddens, A.(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Giddens, A.(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Goh, Daniel P.S.(2010). Unofficial Contentions: The Postcoloniality of Straits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Legislative Council.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41(3).483-507.
Habermas, J.(1980/1997). Modernity: An Unfinished Project. In M.P.d’ Entreves and S. Benhabib(eds.). Habermas and the Unfinished Project of Modernity: Critical Essays O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pp.38-55).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Hall, S.(1992).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S. Hall, D. Held and T. McGrew(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pp.273-325).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milton, G.G. & Chang, Wei-An(張維安)(2003). The Importance of Commenc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China’s Late Imperial Economy. In G. Arrighi, Takeshi Hamashita & M. Selden(eds.) The Resurgence of East Asia: 500, 150 and 50 Year Perspectives(pp.173-213).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Hirschman, C.(1987).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Ethnicity in Malaysia: An Analysis of Census Class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6(3),555-582.
Jhally, S.(2002). Image-based Culture: Advertising and Popular Culture. In K. Askew & R.R. Wilk(eds.). The Anthropology of Media: A Reader(pp.327-336). Malden: Blackwell.
Innis, H.A. (1951).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Kanayson, A.(1964).The newspaper of Singapore,1824-1914.《南洋學報》.Vol:XVIII,1962-1963,Parts I & II.pp.31-95.
Kuhn, P. A.(2008).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Singapore: NUS Press.
Lash, A.(2002). Critique of Information. London : Sage.
Law Wing-Sang(2009). 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 H.(1984).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Sacha Rabinovitch, Trans.).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Lerner, D.(1958).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U.S.A.:Free Press.
Liu, G.(1999). Singapore: A Pictorial History, 1819-2000. Singapore: Archipelago Press.
Mills, L.A.(1924/2003). British Malaya 1824-67. Puchong Jaya: MBRAS.
Milner, A.(2002). The Invention of Politics in Colonial Malay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ttler , B.(2007).Domesticating an Alien Medium: Incorporating the Western-style Newspaper into the Chinese Public Sphere. In R. G. Wagner (ed.). 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Word, Image, and City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870-1910(pp.13-45).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urfett, M.H., Miksic J.N., Farrell,B.P. & Chiang,Ming-Shun(2011). Between Two Oceans: A Military History of Singapore from 1275 to 1971(2nd).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Ooi, J.B.(1963/1976). Peninsular Malaysia: Land , People and Economy in Malaya.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Park, R.E.(1922). The Im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New York; London: Harper & Brothers.
Reed, C.A.(2004).Gutenberg in Shanghai: Chinese Print Capitalism, 1876-1937. Vancouver, BC: UBC Press.
Saw, Swee-Hock(蘇瑞福)(2012). 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3rd).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kott, C.(2010).Imagined Centrality: Sir Stamford Raffles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Singapore. In K. Hack & J.-L. Margolin, (eds.), Singapore from Temasek to the 21st Century(pp.155-184).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ai, Yuen(戴淵)(2010). Chinese Capitalism in Colonial Malaya, 1900-1941. Ph.D. Thesis.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omson, J.(1875/1992). 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Travel, Adventures and Residence Abroad. London : S. Low Marston, Low & Searle.
Thompson, J.B.(1995).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Cambridge : Blackwell.
Trocki, C.A.(1997).Boundaries and transgressions: Chinese Enterprise in Eighteenth-and Nineteenth-Century Southeast Asia. In A. Ong & D. Nonini(eds.),
Ungrounded 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pp.61-85).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Trocki, C.A.(2006). Singapore: Wealth, Power and the Culture of Control. London: Routledge.
Turnbull, C.M.(1970). Internal Security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26-1867.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I, No.1, pp.37-53.
Turnbull, C.M.(1972).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26-67: Indian Presidency to Crown Colony.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Turnbull, C.M.(1977). A History of Singapore, 1819-1975.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rren, J.F.(1990). Prostitu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Venereal Disease: Singapore, 1870-98.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XXI, No.2, pp.360-383.
Wills, J.E.(1993).Maritime Asia,1500-1800: The Interactive Emergence of European Dominatio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93(2),pp.83-105.
Zhou, Yong-ming(周永明)(2006). 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 Telegraph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參考報刊資料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叻報》
《星報》
《天南新報》
《日新報》
《中興日報》
Straits Times Weekly Issue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The Straits Times
The Straits Chinese Magazine

◎參考其他資料
謝燕燕。〈同德書報社 匾額凝聚滄桑〉,2011.10.6。《聯合早報》(新加坡)。
http://www.zaobao.com/special/xh100/pages/xh100111006ab.shtml,查詢日期:2012年4月16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