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數位時代電視收視率量測機制變革
作者:邱慧仙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i-hsien Chiu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含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蔡念中
蘇建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收視率調查媒體使用數位匯流電視數位化Ratings measurementMedia usageDigital convergenceTVDigita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媒介是人的延伸。人們所花費在媒介上的時間,佔日常生活中的極高比例。
而媒體產業的運作,靠媒體本身、廣告主、媒體購買公司等機制的循環反饋,其
中依循的中心準則為媒體量測機構。自從商業電視興起,「收視率調查」便不可
或缺。只是,數位化後之匯流、網路化、頻道數量極大化、平台多元化、載具多
樣化、接收行動化等等趨勢,連帶使閱聽眾媒體使用行為隨之轉變;原有電視收
視眾遭到嚴重分散、解構,自然「電視收視率」之定義與測量機制上,也必須隨
之變革。
因此,本研究回顧相關文獻之後,採取得以深入獲得各方意見之質性研究方
法,進行進一步文獻與次級資料蒐集分析,以及專家深度訪談,回應以下研究問
題:(1) 數位時代既有電視收視率調查機制面臨哪些問題?(2) 電視收視率調查
機制與產業生態鏈變化趨勢為何?(3) 新型收視率調查機制發展方向與可能性
如何?
根據蒐集之資料,研究者歸納出既有慣用收視率調查機制之參考改革方向;
「電視收視率」調查趨勢發展;以及分析包括媒體頭端普查、有線電視系統業者
進行收視率調查、政府成立第三方調查組織等新機制之可能性與未來發展。最後
針對數位時代電視收視率量測機制之發展模式、未來展望,以及後續研究方向,
提出建議。
Media is the continuance of people, who spen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ime daily on media. While media industry runs on the feedback cycle of media itself, advertisers and the media’s purchase of various companies, the central guideline relies on the media measurement agencies. Since the rising of commercial TVs, rating measurement has become inevitable; however, the audience’ pattern of media usage has been transformed due to digitalization convergence, global networking, multiplied channels, multi-faceted platforms, various media vehicles and signal mobility. The original TV viewers are dramatically dispersed and deconstructed; hence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mechanism of TV ratings have to be reformed accordingly.
Upon reviewing relevant documents, this research adopts comprehensive qualitative methods to further conduct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 In the digital era, what problems does the current TV rating measurement mechanism face? B, what is the trend of TV rating measurement and industrial ecosystem? C, what is the direction and possibility of the new rating measurement mechanism?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 the researcher has compiled the revolutionary direction of current rating measurement mechanism, trend of the TV rat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zed the possibili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new mechanisms such as media census data, cable network providers’ rating measurement, and the government-found third party agency.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advice regarding the prospect of TV rating measurement mechanism in the digital era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direction.
中文部份

丁惠民、陳曉開、卓怡君譯(2002)。《線上行銷研究實用手冊》。台北:美商麥格
羅‧希爾。(原書Grossnickle, J., & Raskin, O. ﹝2000﹞. Handbook of online
marketing research. McGraw-Hill.)
丁榮國(1999)。〈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崗學報》,67:191-222。
方世榮譯(1998)。《行銷管理學(三版)》。台北:東華書局。(原著Philip Kotler,
1998)。
王天濱(2002)。《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文化。
王彩雲(2012)。〈數位化收視測量的未來〉,「2012數位化電視產業市場測量高峰
會」。台北:世新大學。
王嵩音(1995)。〈有線電視之收視調查〉,「政大新聞教育六十週年慶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
石世豪(2012)。〈導入活水,積極造雲〉,「2012數位化電視產業市場測量高峰會」。
台北:世新大學。
尼爾森媒體研究(2012)。《媒體量測方法與效果指標》簡報檔案。
李天任、藍莘(1995)。《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李玟譯(1997)。《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李秀真(2006)。〈數位電視與產業供應鍵〉。《標準與檢驗雜誌》,96:1-16。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原著Porter, M.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The Free Press.)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
英。(原書Babbie, E. R.﹝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CA: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李國榮(2005)。《網路經濟下的台灣數位化無線電視發展研究》。世新大學傳
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盛雯(2006.6.19)。〈收視率調查 TNS單挑AGB尼爾森〉,《經濟日報》。
何吉森(2012)。〈虛擬互動廣告與收視質研究〉,「2012數位化電視產業市場測量
高峰會」。台北:世新大學。
周文賢、李宏達(1992)。《市場調查與行銷策略研擬》。台北:華泰。
周法勛(2012)。〈數位媒體規劃及廣告投放〉,「2012數位化電視產業市場測量高
峰會」。台北:世新大學。
林育卉(2006)。《媒體的魔戒-收視率迷思》。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
展基金。
林宜蓁(2003)。《收視率於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
策略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維國(2012.3.19)。〈媒體數位化契機,關鍵在「收視質」〉,《中國時報》。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
北:巨流。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市:五南。
許文宜(2009)。《我國數位電視平台生態模式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
論文。
許玉芳(2009)。《電視數位化後收視調查機制之研究》。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
論文。
梁世武、郭魯萍(2001)。〈收視率調查與電視廣告的販售〉,郭良文編,《台灣的
廣告發展6》。台北:學富文化。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
館學》,7(4):1-13。
張玉佩(2004)。〈閱聽人概念的探索:從網路經驗出發〉,《中華傳播學刊》,5:
37-71。
莫季雍、王旭、湯允一(2000)。《收視率調查改良芻議-供需分析與政策建議》。
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陳子玫(2001)。〈公共電視的收視質研究〉。《新視野—公共電視台的發展與未來
研討會》。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陳怡君(2012)。〈數位化收視測量的未來〉,「2012數位化電視產業市場測量高峰
會」。台北:世新大學。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McQuail,
D.〔2000〕.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4th ed.)
陳振遠、陳振田譯(1992)。《行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台北:五南。
陳淑嬌(2007)。〈數位電視發展無限可能〉。《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0(12):123-128。
陳毓麒(2010)。《網路電視收視指標之探討-「新傳播科技」與「媒介使用行為」
之思辨》。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麗華(2005)。《不同世代媒體消費行為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2005東方消費者
行銷資料庫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碩士論文。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原書Morley,
D.〔1992〕.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葉相宜(2006)。《檢視廣電媒體生態與收視品質研究的發展契機》。南華大學傳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啟政(2001)。〈均值人與離散人的觀念巴貝塔:統計社會學的兩個概念基石〉,
《台灣社會學》,1:1-63。
凱絡媒體週報(2013.2.25~3.03)。《2012全年各媒體廣告量分析》。No.677。
黃中(2007)。《數位電視機上盒對收視調查的衝擊》。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
黃彥男(2012)。〈台灣電視數位化發展近況〉,「2012數位化電視產業市場測量高
峰會」。台北:世新大學。
黃詩芸(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檢視台灣數位無線電視之採用行為》。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聽率調查的現況-
以潤利、紅木、尼爾遜台灣分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14:25-61。
黃德琪(2001)。〈淺談收視質概念〉,《廣告雜誌》,117:108-110。
彭芸(1986)。《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
彭懷恩(1998)。〈市場經濟邏輯下的報業生態〉,《蛻變展望新世紀》。台北:行
政院新聞局。
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
虞晨曦、劉世筠(2000)。〈迎接收視率調查新紀元〉,《廣告雜誌》,38:84-87。
管中祥(2000)。〈新傳播科技合法化的競爭關係-兼談科技決定論的再思考〉。
「第三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輔仁大學。
廖秋香、鄧述訢、譚澤薇、陳秋香(2005)。《廣告媒體辭典》。台北:滾石文化。
(原書Surmanek, J.〔2005〕. Advertising media A-to-Z. McGraw-Hill.)
蔡美瑛 (1997)。〈北京、臺北青少年運用直效行銷管道情形之比較〉,《廣告學研
究》,9:51-86。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0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研
究》。台北:時英。
鄭自隆(2005)。〈電視數位化的思考與因應:日、韓經驗的借鏡〉,《傳播管理學
刊》,6(1):67-79。
鄭自隆(2012)。〈電視與廣告產業如何面對數位化〉,「2012數位化電視產業市場
測量高峰會」。台北:世新大學。
鄭自隆(2012.3.8)。〈收視率調查 荒唐方式該變了〉,《聯合報》。
鄭明椿(2003)。《換個姿勢看電視》。台北:揚智文化。
鄭俊卿(2013)。《新媒體收視調查及海量資料的商機及挑戰》演講資料。台北:
世新大學。
鄭真(1986)。《台灣各種收視率調查方法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論文。
鄭萬(2011) 。《南投縣有線電視數位化發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
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鍾起惠(1996)。〈多頻道環境觀眾收視行為之研究:以有線電視新店經營區為
例〉,《民意研究季刊》,197:103-140。
鍾起惠(1999)。〈閱聽眾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廣電人》,50:17-20。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質電視-兼論當前台灣電視節目產製的困境及出路》。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鍾起惠(2005)。〈收視率與頻道授權費:一個電視民粹化的悖論〉,「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
魏宏展(2002)。《收視質於廣告媒體企劃之應用探討》。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
文。
簡森垣(2006)。《台灣地區收視率調查產業之比較研究:台灣基礎國際網路股份
有限公司與AC尼爾森之比較為例》。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州(2010)。〈網路使用者之媒體共用偏好與網路關鍵字廣告效果研究〉,《新
聞學研究》,103:1-42。
蘇蘅(1986)。《傳播研究調查方法》。台北:三民。
蘇鑰機(1997)。〈欣賞指數可補足收視調查之不足〉,《傳媒透視》,2:12-13。
蘇鑰機(1999)。〈用欣賞指數量度電視節目品質-香港的經驗〉,《廣播與電視》,
14:139-166。
顧萱萱、郭建志譯(2001)。《消費者行為》。台北:學富文化。

英文部分

Alperstein,N.M.(2005).Liv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 Multitasking and simultaneous
media us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ers (Research report).Loyola College
in Maryland.
Anderson, J. A.(1996). The pragmatics of audience in research and theory. In J. Hay, L. Grossberg & E. Waterlla(Eds.), The audience and its landscape.
Boulder:Westview Press.
Balnaves, M., O’Regan, T., & Goldsmith, B.(2011). Rating the Audience: The
Business of Media. Bloomsbury Academic.
BIGresearch. (2003). NEWS-BIGresearch Releases : Newest Findings from Latest
Simultaneous Media Usage Survey.
Buzzard, K.S.(1990). Chains of Gold: Marketing the Ratings and Ratings the
Markets. Metuchen: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Cambridge Technology Partners(1998). Competition’s new battleground: The
integrated value chain, in the forging the value chain. Intelligent Enterprise
Magazine, 3(2), Jan. 20, 2000.
Dimmick J., Chen, Y., Li, Z. (2004)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news media: The gratification-opportunities niche dimension.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7(1), 19-33.
Dimmick, J. (1993). Ecology, economics, & gratification utilities. In Media
Economics: Theory & practic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Dowling, M., Lechner, C., & Thielmannn, B. (1998). Convergence- innovation and
change of market structures between television and online services. Electronic
Markets, 8, 31-35.
Foehr, U.G..(2006). Media Multitasking among American Youth: Prevalence, Predictors and Pairings.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CA.
Gardner,J.S.(2008). Simultaneous media usage: Effects on attention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Hawley, A. (1968). Human ecology. 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Macmillan.
Jan, V. C. (1999). One competition, access and diversity in media, old and new:
Some remarks for communications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Media
and Society, 1, 183-207
Kayany,J.M., & Yelsma,P.(2000). Displacement effects of online media in the socio-technical contexts of household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44(2),215-230.
Kobayashi, K. (2000).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Japa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convergence policy challenges in Asia.
New Delhi : Sage.
Kotler, P.(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 ,NJ: Prentice-Hall Inc..
Lee, W., Kuo, C.Y. (2002) Internet and displacement effect: Children’s media use and activities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9(2), 17-25.
Maitland, C.F., Bauer, J. M., & Westerveld, R.(2002). The European market for mobile data: Evolving value chains and industry structures.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26, 485-504.
McQuail, D. (1994). The rise of media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D. McQuail(Ed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pp.1-29). London: Sage.
Picard, R.G.(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 Sage.
Pilotta, J.J., & Schultz, D.(2005). Simultaneous media experience and synesthesi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45(1),19-26.
Plummer, J.T.(1974).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1, 38.
Pool, I. de Sola.(1983). Technologies of Freedom.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Porter, M.E.(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aeymeckers, K. (2002). Research note: Young people and patterns of time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print media.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2), 369-383.
Reichman, W. J.(1962). Use and Abuse of Statis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 D.F., Foehr, U.G., & Rideout, V.(2005). Generation M: Media in the lives of
8-18 year-olds.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CA.
Schultz,D.E.(2006). Media synergy: The next frontier in a multimedia marketplace.
Journal of Direct Data and Digital Marketing Practice, 7, 13-29.
Stempel III, G. H., Hargrove, T., & Bernt, J. P. (2000). Relation of growth of use of
the internet to changes in media use from 1995 to 1999.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7(1), 71-79.
Tapscott, D. (1996). 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NY: McGraw-Hill.
Timmers, P. (1998).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 8(2).
Weber, I., & Evans, V. (2002). Constructing the meaning of digital television in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New Media & Society, 4(4), 435-456.
Wirtz, W. B.(2001). Reconfiguration of value chains in converging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markets. Long Range Planning, 34, 489-506.

網站資料

24Drs.com(2012.01.19)。〈社群媒體可用於預測流行病〉。上網日期:2012年4
月19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119/5626854.html
AdColony(2012.04)。〈電視+行動載具行銷效益佳〉。上網日期:2012年4月25
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kangjim/12409031
Chevelle Fu(2010.12.29)。〈從壹電視看台灣數位電視發展:TV 2.0時代來臨,
史前恐龍該醒醒了〉。上網日期:2012年10月20日,取自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0/12/29/hope-next-tv-will-bring-new-tv-20/2
CSM Media Research(2013). 上網日期:2013年1月11日,取自
http://www.csm.com.cn/
Nielsen ccdata(2013). 上網日期:2013年2月24日,取自http://www.nielsenccdata.com/index/index.ht
中央社(2013.3.6)。〈挑戰數位匯流時代 數位媒體收視行為調查新任務
「新媒體閱聽行為研究實驗室」正式成軍〉。上網日期:2013年3
月8日,取自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22094.aspx
中國時報(2012.3.8)。〈收視調查數位化 明年上路〉。上網日期:2013年3
月8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tabula-rasa/article?mid=9970&prev=-1&next=9969&sc=1
台灣數位電視協會(2007)。〈DTV小百科〉。上網日期:2009年4月29日,取自
http://www.dtvc.org.tw/2-1.htm
李宜穆編譯(2011.10.11)。〈社群媒體討論度越高,電視收視率越高〉。上網日期:
2012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46/id/20377
吳啟賢(2009.6.22)。〈最HOT!的網路電視 IPTV的新商機〉。上網日期:2013
年5月2日,取自http://www.digiasia.com.tw/New_Special/3584
周根紅(2010)。〈美國電視收視率調查三大趨勢〉。上網日期:2012年12月
10日,取自http://blog.udn.com/jason080/4534965
邱莉玲(2011.11.26)。〈數位匯流衝擊廣告、媒體生態〉。上網日期:2012年4
月22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E6%95%B8%E4%BD%8D%E5%8C%AF%E6%B5 %81%E8%A1%9D%E6%93%8A%E5%BB%A3%E5%91%8A-%E5%AA%92%E9%AB%94%E7%94%9F%E6%85%8B-213000006.html
〈亞洲電視歡迎 CSM 首次奪標香港電視收視率調查市場〉。上網日
期:2012年10月10日,取自http://app.hkatv.com/atvnews/view.php?id=1557
麥克清(2010)。〈收視率專題〉。上網日期:2012年12月10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J71rxFiaHwM2pgj6U_oj8KyGs0A-/archive?l=f&id=19
動腦雜誌(2012.4.30)。〈台灣媒體代理商成績單搶先曝光〉。上網日期:2012年
8月2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content.aspx?ID=16990
動腦雜誌(2013.3.6)。〈2012年台灣總廣告量下滑3%〉。上網日期:2013年3月
2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8257
動腦雜誌(2013.4.30)。〈媒體代理商 懸崖上的對決〉。上網日期:2013年4月30
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8543
動腦雜誌(2013.6.21)。〈傳統電視台如何擁抱新媒體?〉。上網日期:2013年6
月22日,取自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8781
陳俐妏(2013)。〈新媒體閱聽行為研究實驗室成軍 明公布第一階段收視
調查〉。上網日期:2013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sogi.com.tw/newforum/article_list.aspx?topic_ID=6210000&page=1
陳曉莉編譯(2011.10.26)。〈Pew:平板電腦改變新聞閱讀習慣〉。上網日期:
2012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70467
游玉琦(2013)。〈台灣有線電視產業概況〉。上網日期:2013年6月10日,
取自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0&cat=35&id=0000334743_59X8SRQT3F26HM45AE99Y&ct=1#ixzz2VnIXZvu3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2.12)。〈2011年台灣媒體代理商之媒體預算分配〉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12_12_24.htm
新浪科技(2010)。〈分析稱美國精準電視廣告將迎來黃金時段〉。上網日
期:2013年1月20日,取自
http://finance.sina.com/bg/tech/sinacn/20101219/2306197259.html
辜雅蕾(2010.12.06)。〈SAS推出社群網站分析工具〉。上網日期:2012年5月
15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4857
經濟學人(2011.06)。〈電腦預測選舉?社群語言分析未來趨勢〉。上網日期:2012
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3170
劉葳儀(2013)。〈新媒體閱聽行為研究實驗室 正式成軍〉。上網日期:2013
年3月8日,取自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15&id=0000324905_LWK872471KCG2V48QJLQA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