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電視不逝,只是轉形:從科技觀點再論電視與社會的互動
書刊名:中華傳播學刊
作者:柯舜智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e, Shun-chih
出版日期:2012
卷期:22
頁次:頁19-44
主題關鍵詞:臺灣新電視電視電視科技數位匯流TaiwanNew TVTelevisionTelevision technologyDigital converg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3
  • 點閱點閱:115
台灣電視產業發展至今五十年,經歷從黑白到彩色、從類比到數位、從單頻到多頻、從本土到國際、從旁觀到參與、從客廳到戶外、從地面到雲端的轉變過程。因為新傳播科技的挹注,讓電視不斷有新的面貌出現,許多人遂以「新電視」來統稱。但是新電視的「新」,新在哪裡?這些「新」電視科技所指涉的意義是什麼?社會面對新電視採取哪些態度與行動?新電視又對社會產生哪些影響?本文將從科技的觀點來探討電視與社會的互動意涵。
Taiwan's television has developed over the past 50 years, including changes from monochrome to color, analogue to digital, a single channel to multiple channels, local to global, observation to participation, indoor to outdoor, and ground to clou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e transformed contemporary television, which we call "new TV." However, what is "new TV?" What is the meaning of "new?"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levision and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to elucidate how social forces and technology have worked together to transform TV.
期刊論文
1.方逸芸(19990500)。電視暴力對兒童的影響。生活科技教育,32(5),1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瞻、汪琪(19831200)。社會各界對電視聯播節目反映意見之調查研究。新聞學研究,32,9-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柯裕棻(2008)。電視的政治與論述:一九六○年代台灣的電視設置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9,107-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天鐸、何慧雯(2003)。我以前一定是個日本人?日本流行文化的消費與認同實踐。媒介擬想,2,14-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Kayany, J. M.、Yelsma, P.(2000)。Displacement effects of online media in the socio-technical contexts of households。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44(2),215-229。  new window
6.林元輝(20050700)。從史學法度論臺灣電視史之撰寫--以「臺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六篇主題論文為例。新聞學研究,84,205-2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照真(20130600)。為什麼聚合?有關臺灣電視新聞轉借新媒體訊息之現象分析與批判。中華傳播學刊,23,3-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鍾志鵬(2006)。韓劇崛起關鍵因素之研究--韓流現象的觀察與學習(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榮華(2007)。台灣報業經營困境與因應策略(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祁容玉(2007)。韓劇影音的流動與下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瑞松(1996)。政治性叩應電視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淑萍(2009)。雲林縣斗南鎮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視收視行為與偶像崇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Johnson, Steven(2005)。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New York:Riverhead Books。  new window
2.Jenkins, Henry(2006)。Fans, bloggers, and gamers: Exploring participatory culture。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Jenkins, H.(1992)。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s。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4.Postman, N.(1992)。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New York, NY:Knopf。  new window
5.Williams, Raymond(1990)。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6.汪琪、鍾蔚文(1988)。第二代媒介:傳播革命之後。臺北:臺灣東華書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建三(19950000)。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行政院新聞局(2003)。2003廣播電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彭芸(2012)。NCC與媒介政策:公共利益、規管哲學與實務。風雲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McLuhan, Herbert Marshall、鄭明萱(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Lotus(20120807)。PeoPo進步龜速‧公民記者聲聲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工業技術研究院(2006)。IPTV新興商業模式與管理之研究,台北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央社(20081029)。電視新聞廣告化 NCC開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央社(20120409)。2012第一屆數位匯流大調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國一周(1956)。電視教學的必要與可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內政部兒童局(2011)。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亞維(2012)。數位時代影視創作概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左文達(1957)。歐美的電視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尼爾森(2006)。AC尼爾森媒體大調查,2006年第一季,台北市:尼爾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尼爾森(2012)。尼爾森媒體研究廣告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行政院(2012)。中國民國國情簡介--居家及都市發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行政院主計總處(2004)。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時間運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吉森(2001)。數位匯流趨勢下藉執照監管媒體制度的再省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翠珍(2008)。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台北市:富邦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翠珍(2009)。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台北市:富邦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宗勵(1985)。我國對日本直播衛星因應措施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宜穆譯(20111016)。40%用邊看電視邊用手機或平板電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宓、李盛雯(20111230)。2011年十大數位匯流新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威廉譯(1956)。為什麼要實驗教育電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惠仁(20010903)。民視異言堂,台北市:民間全民電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汪琪(1985)。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系統小組研究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金海(1956)。美國電視教育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傑譯(1958)。如何發揮教學電視的效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華山(1990)。電視已死,香港:青文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正宏(2001)。台灣直播衛星電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柯舜智(2004)。衛星廣播電視事業直播衛星服務經營者營運狀況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柯舜智、林彥慧(2006)。媒介消費中商品意象消費的初探性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柯舜智、莊春發、蔡明燁、黃聿清(2005)。英國廣播電視產業資訊採購案,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2)。101年通訊傳播事業概況總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2)。100年通訊傳播事業概況總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2)。101年通訊傳播事業概況總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文智、許言(1997)。我國電視機造形發展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義豐(201208)。互動電視發展與趨勢,台灣,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瑋(2008)。電視與現代家庭:1960年代平面媒體中的再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莊春發、柯舜智(2010)。論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競爭政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其宏(201208)。數位匯流時代New TV的未來,台灣,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彥均(2009)。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電視收視行為對消費者行為影響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清河(200211)。從科技流變論述電視與社會的對話,台灣,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雲上(20120910)。中華電信MOD用戶突破116.9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彭芸(201105)。飛上雲端:從第三頻道到雲端策展,台灣,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湯健明、莊克仁(1994)。現代有線電視,台北市:美國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程宗明(200211)。電視政策對制度型塑的回顧與前瞻,台灣,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程宗明(201007)。公視無線廣播電視數位化之迷惑前景:從制度革新變成制度棄兒,台灣,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趙家齡(2004)。青少年電視使用行為與流行文化偏好關聯性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潘玲娟、李坤城(2005)。電視暴力研究:理論與現象之解讀,台北市:威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潘家慶、王石番(1989)。直播衛星DBS與通俗文化關聯性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蔣中正(1982)。民國六十一年四月廿八日信箋,台北市:台灣電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McLuhan, M.(1964)。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49.謝光正(2012)。描繪數位時代的真正面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蘇文彬(20080825)。奧運一戰成名 MOD加碼高畫質內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鐘惠玲(20120814)。發奧運財 中華電MOD增4萬用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Chen, P. H.(2002)。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shaping Taiwan’s cable industry。  new window
53.Chorianopoulos, K.(2009)。Examining the roles of mobility in social TV,New York: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new window
54.Dominick, J. R.(2009)。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Boston, MA:McGraw-Hill。  new window
55.Ducheneaut, N.(2009)。Television is dead. Long live television,New York: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new window
56.Harvey, S.(2010)。Who rules TV? States, market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West Sussex, UK:Blackwell。  new window
57.Johnson, B.(20070827)。Vint Cerf, aka the godfather of the net, predicts the end of TV as we know it。  new window
58.Murphy, S. C.(2011)。How television invented new media,Lond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鄭瑞城(19930000)。頻率與頻道資源之管理與配用。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臺北:澄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蘅(19930000)。語言(國/方)政策型態。解構廣電媒體 : 建立廣電新秩序。臺北:澄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