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白居易散文研究
作者:王偉忠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光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白居易散文百道判策林實用文小品文Bai Juyiprosethe One Hundred Verdictsthe Strategies and TreatisesPractical Writingsessays/feuillet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白居易主要生活於中唐,兼工詩文,才氣縱橫,為人稱許。後人因其詩名而忽視其散文,本文特以「白居易散文」提出研究;以白居易散文寫作的淵源與思想、文體與風格、特色與藝術、評價、地位與影響等提出探討。採歸納、演繹的推理、比較、分析等方法,析論白居易的散文,期能以另一種面貌,將白居易介紹給世人認識。
白居易的散文,無論在文體或內容上,皆以關注現實、關心民生為主;行文平易自然,語言通俗易懂;以婉曲有致寫意,以真情真趣寫實,將其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此為其創作散文的特有風格。白居易散文的結構,以簡易為主,不標新立異,以嚴謹的態度寫作,寄慨深遠而有寓意。
白居易散文雖不似韓、柳之文光耀後世,但對後世散文家仍具深遠影響。尤其是對晚唐的「諷剌小品」、宋代「平易自然」的散文創作,以及明、清兩代的「小品文」等,皆有跡可求。
本論文對於白居易散文有以下發現:其一,論淵源及動機,計有:詩經精神、儒家思想、科舉考試、學習陶潛、古文運動、貶謫解脫等六種;其二,論思想,可歸納為:儒家、政治、佛家、道家四種思想;其三,論文體風格,計有:情理兼文理的百道判、說理圓融的策林、說理明志的奏表、平實淺易的詔誥、真情流的祭銘、說理明確的書論、清新雋永的記序、情理有韻的散賦、韻味濃厚的箴贊等;其四,論散文特色,可歸納為:經世濟民、關懷女性、兼融佛道、小品平易等;其五,論散文藝術,計以韻散兼具體製、實用文的結構、五種主要句型、以及八種修辭技巧等呈現。末章則綜論歷代對白居易散文的評價,並與唐宋散文家比較,以凸顯其地位;終乃論述其散文對後世之影響。
主 要 參 考 書 目

編輯說明:

1、本參考書目分六大類。包括:「古人著作」、「今人著作」、「學位論文」、「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
2、「古人著作」,別立「唐人別集、總集」項,餘依四部分類,各類則以朝代先後排序。「今人著作」亦大略依四部分類,各類則以出版時間排序。
3、「學位論文」、「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三類,皆以出版時間排序。
4、本參考書目登載引用於本文中之著作、論文,其他著作、論文則擇要錄之。


一、古人著作

1. 唐人別集、總集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 ,1984年3
〔唐〕白居易:〔清〕汪立名編訂:《白香山詩集》,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2
〔唐〕白居易 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6月
〔唐〕白居易 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
〔唐〕白居易〔清〕汪立名編訂:《白香山詩集》,臺北:世界書局 2006年9月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1965年5月
〔唐〕韓 愈:《韓昌黎先生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3月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2月
〔唐〕李商隱 錢振倫等箋校:《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6
〔唐〕魏 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印行,1979年12月
〔唐〕元 稹:《元稹集》,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1983年10月
〔唐〕杜 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年12月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唐〕元 稹 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 月
〔唐〕李林甫《唐六典》臺北:三民書局 2002年11月
〔唐〕劉禹錫 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4月
〔唐〕吳 競 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 ,2003年11月

2.經部
〔周〕左丘明著 晋 杜預注 唐 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新文豐出
版社 ,1988年7月
〔漢〕毛亨 鄭玄箋 唐 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漢〕鄭玄注 唐 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漢〕趙 岐注 宋 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8年7
〔魏〕何 晏注宋 邢昞疏︰《論語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8年7月
〔清〕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1976年6 月
〔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1979年11月
〔清〕孔廣森:《大戴禮禮記補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2002年3月

3.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印行 ,1979年12月
〔漢〕班 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印行, 1979年12月
〔唐〕房 喬等:《晉書》,洪氏出版社, 1974年10月
〔後晉〕劉 昫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979年1 2月
〔南朝〕沈 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1979年1 2月
〔南朝〕范 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979年1 2月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古亭書屋, 1975年8月
〔宋〕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979年12月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6年1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1月
〔宋〕脫 脫等:《宋史》,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景淵閣
〔宋〕贊 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1月
〔宋〕王 讜 周勛初:《唐語林校證》,中華書局, 1987年1月
〔宋〕王 溥:《唐會要》,臺北:臺灣世界書局 ,1989年4月
〔宋〕王保定:《新譯唐摭言》,臺北:三民書局, 2005年1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明〕吳 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1965年6月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4.子部
〔晉〕王 弼:《老子注》,臺北︰世界書局 ,1984年7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1974年8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1955年11月
〔清〕孫星衍:《孫子十家注》,臺北︰世界書局, 1955年11月
〔宋〕劉義慶撰 梁 劉孝標注 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
局 2006年10月初版2刷

5.集部
〔漢〕洪興祖 蔣 驥:《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 ,1978年12月
〔晉〕摯 虞 :《文章流別志論》,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晉〕陶淵明撰 郭維森 包景誠注譯:《陶淵明集》,臺北︰地球出版社, 1994
年8
〔晉〕陶潛撰楊家駱編:《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世界書局 ,1953年11月
〔晉〕陶淵明 溫洪隆注譯:《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 2002年7月
〔晉〕陶淵明 丁仲祜:《陶淵明詩箋注》,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2005年10月
〔梁〕劉勰著 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1991年1月
〔宋〕蘇 軾:《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1963年4月
〔宋〕王應麟 翁元圻注:《翁注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3月
〔宋〕洪 邁:《容齋隨筆》,新北市: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3月
〔宋〕李 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4年10月
〔宋〕李 昉:《太平廣記》,臺北:明倫出版社 ,1975年元月
〔宋〕蘇 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9月
〔宋〕蘇 轍:《蘇轍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10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12月
〔宋〕歐陽脩:《歐陽脩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12月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12月
〔宋〕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12月
〔宋〕胡元任:《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書局, 1979年6月
〔宋〕洪 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3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唐宋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莊 綽:《雞肋編‧唐宋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
〔宋〕姚 鉉:《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 1989年5月
〔宋〕李 昉:《二李唱和集》,臺北︰新文豐出版, 1989年3月
〔宋〕王 溥:《唐會要》,臺北:三民書局, 2002年11月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4年11月
〔宋〕蘇 軾: 劉文忠評注《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宋〕徐 鉉:《騎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景淵閣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注《翁注困學記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明〕袁中郎:《晚明二十家小品》,臺北:廣文書局印行 ,1968年1月
〔明〕袁中郎:《袁中郎全集》,臺北:清流出版, 1976年10月
〔明〕吳 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長安出版, 1978年12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 1978年12月
〔明〕張 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5
年6月
〔明〕張 岱:《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4月
〔明〕袁宗道 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9
〔明〕李 贄:《焚書 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8月2版
〔明〕李 贄著張建業譯:《焚書 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1版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1968年12月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元月
〔清〕陳鴻墀:《全唐文紀事》,臺北:世界書局 ,1971年3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史學出版社, 1972年4月
〔清〕姚鼐輯 王文濡校註:《評註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 ,1974年7月
〔清〕董 誥主編:《全唐文》,臺北:文友書店印行, 1974年8月
〔清〕鄭 燮:《鄭板橋全集》,臺中:曾文出版社印行 ,1975年2月
〔清〕胡震亨:《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 ,1977年6月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臺北:廣文書局, 1978年2月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新北市:藝文印書館 ,1978年8月
〔清〕袁 枚:《小山倉房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9年3月
〔清〕陳 騤:《文則》臺北:莊嚴出版社 ,1979年3月
〔清〕袁 枚:《袁枚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文集》,臺北︰大俊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
〔清〕劉熙載:《劉熙載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1993年3月
〔清〕《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 ,1989年4月
〔清〕袁 枚:《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二、今人專著
1.白居易專書
郭虛中:《白居易評傳》,臺北:正中書局, 1936年10月
陳友琴:《白居易詩評述彙編》,北京:北平科學出版社 ,1958年10月
蕭文苑:《論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及其創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年
陳友琴:《白居易》,臺北:中華書局, 1961年3月
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1962年
劉維崇:《白居易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3年12月
劉本棟:《白居易》,臺北:林白出版社 ,1979年7月
施鳩堂:《白居易研究》,臺北:天華出版社, 1981年10月
陳 香:《白居易的新樂府》,臺北:國家出版社, 1982年5月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5年3月
黃錦珠:《白居易—平易曠達的社會詩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8
年11月
彭安湘:《白居易研究新探》,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廖美雲:《元白新樂府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年6月
陳友琴:《白居易》,臺北:萬卷樓出版公司, 1992年6月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8月
蹇長春:《白居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5月
嚴 杰編選:《白居易集.詩選》,南京:風鳳出版社, 2006年11月
(日)靜永健 劉維治譯:《白居易寫諷諭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10月
陶敏 魯 茜:《新譯白居易詩文選,》臺北︰三民書局, 2009年11月
肖韋韜:《白居易生存哲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2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臺北:世界書局 ,2010年1月三版
毛妍君:《白居易閒適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年6月

2.經學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0年8月
侯家駒:《周禮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7年6月
杜若明:《詩經注釋》,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9年11月
鄭佩香主編:《四書集解新譯》,臺南:正言出版社 ,1990年4月
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5年10月再版2 刷
郭 丹:《左傳漫談》,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8月
顧寳田注譯:《新譯穀梁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1998年4月
雪 克注譯:《新譯公羊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1998年4月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6月
郁賢皓、周福昌注譯:《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2002年9月
宋鼎宗:《春秋胡氏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公司 ,2004年4月

3.史學
陳仁安:《中國近世文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6年1月
中國文學史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7月1 版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4年1月
朱東潤:《中國批評史大綱》,臺北:開明書局 ,1975年2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書局, 1976年2月
陳 柱:《中國散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6年4月
李方晨:《中國通史》,臺北︰三民書局 ,1977年3月
劉大杰:《校定本中國文學史》,臺北︰華正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77年7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泰盛書局 ,1977年10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9年6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史》,臺北:華正書局 ,1979年3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 ,1980年4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1981年1月
郭紹虞:《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3年6月
胡 適:《白話文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 1986年6月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律出版社 ,1987年2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出版社, 1987年8月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10月
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0年11月
敏 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年4月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年12月
漆緒邦:《中國散文通史》(上冊),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年10月
牛鴻恩等:《中國散文通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年11月
黃保真等《: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3年12月
郭預衡:《中國散文簡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
傅錫任等:《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1995年1月
孫 望 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年9月
馬積高 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7月
敏 澤著:《中國文學理論評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9年3月
袁行霈等:《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2003年8月
劉 衍:《中國古代散文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載運、龔書鐸主編《中國通史》,新北市︰中經社出版, 2005年2月
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年1月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 ,2007年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4月
孔慶茂著:《八股文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熊禮滙等主編:《中國古代散文二十四講》,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0年3月

4.文學
高 明主編:《宋文彙》,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印行 ,1967年11月
蔣伯潛《:體裁與風格》,臺北:世界書局, 1967年12月
薛鳳昌:《文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1969年3月
孫兆民:《古文評註》,臺南︰綜合出版社, 1969年12月
邱燮友等:《散文結構》,臺北:蘭臺書局, 1970年6月
姜 濤:《中國文學欣賞》,臺北:臺灣時代書局 ,1974年11月
過商侯:《古文評註》,臺中:曾文出版社,1975年7月
周振甫:《文章例話》,臺北:蒲公英出版社
季 薇:《散文研究》,臺北:益智書局 ,1979年4月
馮書耕等《古文通論》,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年4月
姜 濤主編:《中國文學欣賞全集》,臺北︰莊嚴出版社,1979年12月
高 風:《文心雕龍分析研究》,臺南:龍門圖書有限股份公司 ,1980年10月
藍天蔚主編:《唐宋元明清名人小品》,臺北:清流出版社, 1980年6月
方孝岳:《中國散文論》,臺北:清流出版社, 1981年5月
田素蘭:《袁中郎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2年3 月
衛 泳等:《明清小品》,臺南:文國書局 ,1984年8月
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臺北:洪氏出版社 , 1983年11月
朱任生:《古文法纂要》,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 1984年9月
楊鴻銘:《歷代古文析論.唐宋之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12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5年10月
張仁青:《應用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7月
簡有儀:《袁枚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11月
鄭佩香編:《古文觀止》,臺南:正言出版社, 1990年4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10月
程祥徵著:《語言風格》,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月
顏美雲主編:《古文觀止導讀》,臺南:晨光出版社,1991年,8月
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 ,1991年11月
童 超:《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1年2
啟 功:《說八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廖仲安著:《陶淵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2年9月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 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10月
黃春貴:《宋代古文運動探究》,臺北︰八德教育文化出版社,1992年6月二版
張 毅:《文學文體概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年1月
方元珍著:《王荊公散文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3月
沈時蓉 詹杭倫著:《兩村賦話校證》,新北市: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月
顧鑒塘等著:《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 1994年6月
陳霞村 閻鳳梧譯注:《唐宋八大家文選》,臺北:建安出版社, 1994年4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 7月
王榮初:《清代散文選注》,臺北:建宏出版社, 1996年1月
劉操南 平慧普選注:《古代遊記選注》,臺北:建宏出版社, 1996年1月
李茂肅:《三袁詩文選注》,臺北:建宏出版社, 1996年1月
龔克昌:《白居易詩文選注》,臺北:建宏出版社, 1996年2月
歐明俊主編:《明清名家小品精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李光連:《散文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7年4月
吳承學:《晚明小品文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7月
謝冰瑩等:《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3月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年9月
任寅虎:《中國古代婚姻》,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年9月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9月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9月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印行,1998年10月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999
年5月
趙伯陶:《明清小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啟 功 張中行 金克木:《說八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張少康:《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9月
蔡芳定:《北宋文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2年12月
張惠民:《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2月
田啟文:《晚唐諷刺小品文之風貌》,臺北:文律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年3月
邱燮友等編:《國學導讀》,臺北:三民書局, 2004年7月
陳 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
蘭喜并:《老子解讀》,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10月
馬興榮:《陶庵夢憶.西湖夢憶》,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4月
陳重業:《古代判詞三百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0月

5.文法與修辭專書
(1)文法專書
楊樹達:《中國修辭學》,臺北︰世界書局印行 ,1961年4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1969年8月
劉 淇:《詞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77年1月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8年5月
蔡謀芳:《表達的技巧.語法十七講》,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0
路燈照 成九田:《古詩文修辭例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印行 ,1987年10月
沈 謙:《修辭學》,新北市:空中大學 ,1990年12月
鄭子瑜:《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辭偶疏舉要》,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8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印行, 1999年8月
陳正治:《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9月
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2008年11月

(2)修辭專書
宋文蔚:《文法津梁》,臺北:蘭臺書局, 1977年10月
朱任生:《古文法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1984年9月
楊鴻銘:《歷代古文析評‧唐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12月
湯廷池:《古代漢語句法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1988年3月
張志公:《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1998年10月
許世英:《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998年9月再版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
月3 版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8年11月

6.結構專書
方祖燊等:《散文結構》,臺北:蘭臺書局, 1970年6月
謝無量:《實用文章義法》,臺北:華正書局, 1979年6月
許恂儒:《作文百法》,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12月
李曰剛:《辭賦流變,》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7年2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10月
陳滿銘:《文章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圖書, 1999年5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上下) ,臺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2月
陳滿銘:《大學辭章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凱符:《八股文概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第二次印刷

7.唐宋文史
羅根澤:《隋唐文學批評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1966年8月1版
羅聯添等編:《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9年
6月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4年5月
楊鴻銘:《歷代古文析評.唐宋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2月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8年7月
呂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年2月
葛曉音:《唐宋散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2月
錢冬父:《唐宋古文運動》,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1991年7月
王士菁:《唐代文學史略》,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年4月
黃春貴:《唐代古文運動探究》,臺北︰八德教育文化出版社,1992年6月二版
方元玲:《王荊公散文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3月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9月
楊旻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9月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1993年10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隋唐五代卷》,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3年11月
呂武志:《杜牧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4年5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8月
漆緒邦等編:《中國散文通史上下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王運熙等:《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10月
孫望 郁賢皓編:《唐代文選上中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喬象鍾、陳鐵民等:《唐代文學史》(上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5年
董乃斌編:《唐代文學史上下冊》,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張撝之編:《唐代文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
王水照編:《宋代文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
王更生:《歐陽脩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5月
華寳魁著:《李商隱傳》,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4月
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王偉忠:《劉禹錫散文研究》,臺北︰自印, 2000年9月
王更生:《蘇軾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
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3月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2年
陳 飛:《唐代試策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4月
蕭瑞峰、彭萬隆:《劉禹鍚 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10月
孫琴安:《唐詩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7月
李希泌主編:《唐大詔令》上下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12月
劉楚華主編:《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 ,2004年5月
王仲犖撰:《隋唐五代史》,新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5年6月
朱孟陽編:《唐二十王朝》,北京:京華出版社, 2005年10月
王更生:《曾鞏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6月
劉文忠:《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9月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12月
許 總:《唐宋詩派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抗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7年
12月
楊 軍:《元稹集編年箋注》,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8年12月
王輝斌:《唐代文學探論》,合肥︰黃山書社, 2009年8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臺北:世界書局, 2010年3月1刷
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年7月
謝思煒:《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11年1月

三、博、碩士學位論文

1‧博士論文
張修容:《中唐樂府詩研究》政治大學 博士論文, 1991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6年
傅興林:《白居易散文研究》北京師範大學 博士論文, 2007年12月
蕭偉韜:《白居易生存哲學綜論》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8年

2‧碩士論文
呂正惠《:元白比較研究》臺灣大學 碩士論文, 1974年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 碩士論文 ,1980年
俞炳禮:《白居易諷諭詩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 ,1981年
張長臺:《劉夢得研究》 東吳大學 碩士論文,1982年
陳仲祥:《唐人論詩研究》文化大學 碩士論文 ,1986年
黃亦真:《白詩研究》文化大學 碩士論文 ,1987年
韓庭銀:《白居易詩與釋道之關係》政治大學 碩士論文 ,1987年
林明珠:《白居易敘事詩研究》東吳大學 碩士論文,1993年
唐任伍:《唐代經濟思想研究》北京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1996年
姜素英:《白居易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 1998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逢甲大學 碩士論文 ,2003年
李妮庭:《閒樂:宋初白居易接受研究》東華大學 碩士論文, 2003年
侯配晴:《白居易敘事詩美學研究--以諷諭詩、感傷詩為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碩
士論文, 2005年
林巧玲:《白居易碑誌文研究》,中興大學 碩士論文 ,2006年6月
倪春雷:《論宋代文人對白居易接受》,曲阜:曲阜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2007
年4月
徐柏泉:《白居易經濟思想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2007年4月
胡作法:《白居易散文初探》,合肥:安徽大學 碩士論文,2007年4月
謝仲偉:《論白居易散文》,曲阜: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文 佳:《白居易詩歌在南宋的傳播與接受》,桂林:廣西大學 碩士論文,2007
年6月
肖瑩星:《元白派散文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 碩士論,2009年5月
賴詠鈴:《白居易蘇杭行勝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碩士論,2011年6

四、期刊論文
陳寅恪:〈白樂天之思想行為與佛教關係〉《元白詩箋證稿》, 1950年11月
任嘉禾:〈談白居易的寫作方法〉《文學遺產選集》第1冊 ,1956年
雷 原:〈白居易論文學藝術的社會本質〉《甘肅日報》, 1957年6月
谷 響:〈詩人白居易的佛教生活〉《現代佛學》第9期, 1958年9月
羅聯添:〈白居易散文作品校記〉《臺大文史哲學報》,1959年6月
羅聯添:〈白居易年譜考辨〉《大陸雜誌》第31卷第3期, 1965年8月
葉慶炳:〈武元衡之死與白居易之貶〉《出版月刊》第25期 ,1967年12月
羅聯添:〈白居易作品繫年〉《大陸雜誌》第38卷第3期, 1969年2月
陳寶條:〈白居易的社會詩〉《中國詩季刊》第4卷第2期 ,1973年6月
梁容若:〈白居易的生平與作品〉《文壇》第55卷第3期,1980年
王秉鈞:〈試論白居易的政治思想〉《蘭州大學學報》第3期 ,1980年
周 明:〈白居易對社會本質的探索和表現〉《文學評論叢刊》第13期 1982年
吳汝煜:〈談劉禹錫禹白居易晚年的酬唱詩〉《光明日報》,1984年4月7日
蹇長春:〈《百道判》及學術價值—兼論白居易的早期思想〉《西北大學學報》,
1984年第3期
張元亨:〈白樂天的社會思想〉《世界日報副刊》,1985年11月
傅素蓮:〈白居易的遊踪及其旅游散文〉《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4期
蔡正發:〈白居易散文概述〉《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3期
葛曉音:〈中唐文學的變遷〉(上)《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4期
葛曉音:〈中唐文學的變遷〉(下)《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5期
霍存褔:〈張鷟《龍筋鳳髓判》與白居易《甲乙判》異同〉《法治與社會》,1997
年第2期
吳佳芬:〈讀〈與元九書〉後談白居易的文學主張〉《中國語文》,2000年1月
李寶玲:〈皓首同歸兩心知--試論劉禹錫與白居易的際遇與詩藝〉《逢甲人文社
會學報》,2000年第1期
李志紅:〈《草堂記》與白居易的園林意象〉《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37卷第6期 ,2004年11月
傅興林:〈論白居易《百道判》的思想價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5年11月
傅興林:〈論白居易《百道判》的文學價值〉《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
3期
劉曙初:〈論元白文與傳奇的交叉影響〉《阜陽師範院學報》,2005年6期
傅興林:〈白居易《策林序》考釋〉《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
卷第2期,2006 年3月
傅興林:〈白居易《百道判》的藝術成就〉《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
36卷第2期, 2006年3月
盧英宏:〈詩文雙璧傳千秋―白居易反戰詩文簡論〉 《雲夢學刊》第28卷第3
期, 2007年5月
王相民:〈既尊法理又合人情—白居易的判詞寫作特色〉《蘭臺世界(理論版)》,
2007年第2期
陳冬梅:〈試論白居易文論思想的偏激性〉《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8年12期
尚永亮:〈論白居易的政治體認、人生解悟與“獨善”觀——以白氏之貶及其
超越意識為中心〉《湖北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5期
鄧 濤:〈唐代散文與新聞傳播〉《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1期
譚淑娟:〈關於張鷟《龍筋鳳髓判》文風問題探討—兼論與白居易《百道判》比
較〉《江海學刊》,2010年第3期
陳登武:〈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理推理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2011年45期
黎愛群:〈從《百道判》看白居易的思想價值觀〉《作家雜誌》,2012年第6期

五、論文集論文

羅聯添:〈白居易秦中吟〉《唐代文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年6月,
頁497-520。
羅聯添:〈長恨歌與長歌傳『共同機構』問題及其主題探討〉《唐代文論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年6月,頁521-538。
羅聯添:〈白居易詩評論分析〉《唐代文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年6
月,頁539-586。
羅聯添:〈白居易與弗道關係重探〉《唐代文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
年6月,頁587_646。
羅聯添:〈白居易中日制詔年月考〉《唐代文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6月,頁647-682。
周勛初:〈元和文壇的新風貌〉《唐代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
年8月,頁305-321。
(日本愛媛大學)西村富美子:〈論白居易的『閒居』〉《唐代文研究》,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年8月,頁322-329。
朱金城:〈試論白居易詩歌的藝術價值〉《唐代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年8月,頁330-337。
梁德林:〈白居易研究〉《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104-113。
路 劍:〈中晚唐小品文選〉《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199-202。
傅璇琮:〈平實創新〉《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
年,頁285-296。
姜光斗:〈中唐文學〉《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3
年,頁67-90。
周建國:〈白居易與中晚唐的黨爭〉《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 1992-3年,頁229-231。
尚永亮:〈論白居易所受佛老影響及超越途徑〉《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3年,頁232-236。
朱 琦:〈論韓愈與白居易〉《唐代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年11月,頁177-203。
何丹尼:〈唐代法律與白居易《新樂府》、《秦中吟》〉《唐代文研究》,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11月,頁204-216。
(日)靜永健:〈白居易詩四分類試論〉《唐代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1994年,頁454-467。
(日)入谷仙介:〈關於《琵琶行》創作〉《唐代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 ,1994年,頁468-479。
(日)西村富美子:〈白居易詩中『北窗』的問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1994年,頁480-488。
張金亮:〈白居易閒適詩創作心態芻議〉《唐代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 ,1996年9月,頁468-479。
(日)西村富美子:〈關於白居易詩歌創作年代的幾個問題〉《唐代文研究》,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9月,頁422-432。
(日)芳村弘道 :〈白居易杭州刺史轉任考〉《唐代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 ,1996年9月,頁433-440。
李芳民:〈中唐文學研究〉《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1998年,頁17-36。
劉國盈:〈韓愈和白居易交遊考〉《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頁136-139。
張哲俊:〈母氏與嬗變︰從《長恨歌》到《楊貴妃》—悲劇與宗教的關係〉《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頁158-162。
殷祝勝:〈元白研究〉《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頁95-105。
簡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臺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第六期,2003年5月,頁1-28。
殷祝勝 張 寧:〈白居易 元 稹研究〉《唐代文研究年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頁135-148。

六、重要工具書
臧勵龢主編,許師慎增補:《中國名人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7年
徐鶴仙主編:《辭 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7月
羅聯添編:《唐代文學論著集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7月
張錦郎:《中文參考用書指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4月初版
朱東潤主編:《古文鑒賞辭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11月
王 彬主編:《古代散文鑒賞辭典》,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關永禮主編:《唐宋八大家鑒賞辭典》,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9年10月
霍旭東:《歷代辭賦鑒賞辭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8月
傅璇琮、張忱石等編撰:《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2月
林 尹 高 明主編:《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1993年10月九版
王熙元等主編:《中國文學辭典》,臺北:百川書局印行,1994年9月2
歐明俊主編:《明清名家小品精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陳振鵬 章培恒主編:《古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文辭出版社,1998年4月
老 鐵主編:《中國帝王辭典》,臺北:建安出版, 2003年1月
金性堯 程千帆等:《古文小品文鑒賞辭典》,上海:上海文辭出版社,2011年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