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新營地區的歷史變遷
作者:劉淑玲
作者(外文):Shu-Ling,Liu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梅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鹽水港製糖會社深耕犁業佃會沈參家族新營地區Yan-shuei Sugar Refinery Company Limitedheath ploughLand Rent AssociationShentsan FamilyHsinying Area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位於嘉南平原的中央地帶的新營地區,是平原向沿山地區拓展之路,具區域發展的重心。基於臺灣區域史研究的發展脈絡,期盼瞭解此區域內的人地互動及人際間締結的社會網絡,並突顯新營地區在日治時期發展的特色。
在臺灣總督府殖產政策下,衝擊鹽水地區舊有的漢人社會傳統經濟規模,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成立後,在地方家族林立的新營地方,鬆動原有的農業生產關係,土地改良事業及業佃會有其深層意義。
其次以農業變化結構的轉變為基礎,來說明新營地區進入近代的開展過程。
透過各類稅制統計表與各類議論來瞭解新營地方發展狀況,並分析商業系統在面臨近代化過程中的演變。
最後說明新營地方的沈參家族及柳營劉家家族在面對歷史過程,從清領時期到日治時期,地方家族開拓原先舊社會的功能與角色,學習面對新政權的挑戰。
質言之,在日治時期新營地區的歷史變遷中,新營地方社會展現主體性,以地方利益為依歸,不應該只被看成是嘉義及臺南的中繼站。
SUMMARY
Hsinying District, located in the centre of Chianan Plain, is viewed as the cor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plain to mountainous areas.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venation of regional history study in Taiwan, this Study hopes to get familiar with the interpersonal social network as well as that between land and human beings within this region, and highlight Hsinying District’s development features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Key words: Yan-shuei Sugar Refinery Company Limited;heath plough; Land Rent Association;Shentsan Family ;Hsinying Areas
INTRODUCTION
As guided by Japanese Industry Breeding and Business Initiating Policy,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scale in the Han society within Yan-shuei District was affec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Yan-shuei Sugar Refinery Company Limited in Hsinying, where local families stood in great numbers, had disintegrated the origi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lations, with profound significance on land improvement and land rent.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change under different era, when the colonial power to intervene, and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treet village space where political forces changed from regional to urban areas of Hong Kong and brin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oreign regime, these substantial we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hange provides new camp area region as a national reference in the business place。
Nex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sinying District in modern times. Moreover, it also takes on the District’s development status through various kinds of tax statistical sheets and discussions, and makes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system in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thinking that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related to new business areas for discussions, inside a local happening in through the modern process of qualitative change in the process, recording phenomenon that changes occur,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gle, collecting historical data and re dismantl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local society layer process of change.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 regions, the mining compound eyes of the concept note of vis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general this research program, with a new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i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enrich the history of this perio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o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llection, collation, analysis-based induction and the use of statistical datas.
Obser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attributes through statistics. Development of local family places her mission field, supplemented by family biography or a related discussion.
RESULTS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emphasis on the history of the camp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Hsinying Areas to carry out, so the space issu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geography of this place chang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Han family settlement. Then, after a large sugar clubs stationed, where the response to change, such as agriculture; so the agro-industrial transition issues, places change these agricultural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based, to illustrate the Hsinying Areas entered launched the modern, the local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brough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introduction in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paper is mainly explained, including motivation,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purposes, followed by research review, the final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architecture:
Introduction:History Social Studies and Local
Chapter II:Geographical extension of Reclamation and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Han family of new operators and observe local activities Reclamation settlement.
Chapter III:Colo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changes under the new camp area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aline agriculture Yan-shuei Sugar Refinery Company Limited and Hsinying Areas.
Chapter IV: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agro-industrial society
To explore the local financial profiles and to browse through other related informations.
Chapter V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local leaderships
To analysis process and the two fami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sinying Areas areas, and to explore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Chapter VI: In conclusion.
CONCLUSION
At last,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hentsan Family and Liu’s Family in Liouying Town, Hsinying District. From Ching Dynasty to Japanese Occupation, local families had exploited the old social functions and roles, and learned to meet challenges under new regimes.
All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 search process is complete, to solve problems facing society today and troubled. The hsinying areas where the family developed by accumulation point to settle entity settlement, fac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o show subjectivity to local interestes. From Ching period to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local family through the experience, learning, action to open up the original function and role of the old society,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regime.
In a brief, during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Hsinying District had developed as a whole, esteeming local interest, and should not only be viewed as a relay station between Chiayi and Tainan.and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一、史料
(一)中文
《臺灣府輿地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臺北巿:臺灣大通,1987年。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第三冊至第五冊),臺北巿:臺灣大通,1987年。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巿:臺灣大通,1987年。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南投縣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年。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2 種,臺北巿:臺灣大通,1987年。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縣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年。

何澂著,〈臺陽雜詠〉,收於臺銀編,《臺灣雜詠合刊》,《臺灣文獻叢刊》第 28 種,1957年。

林聖欽等撰述;施添福總編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編輯,《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2年。

林品桐、陳文添、洪雪吟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十輯》,臺灣省文獻會:南投市,1997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高拱乾纂修‧周元文增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眾文出版,1979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5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建置(疆域附)〉,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徐國章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明治四十二年至明治四十四年)》,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市:黎明文化出版,2011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葉宗元〈嘉義縣輿圖註說〉《臺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錦榮編譯,《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v.58》,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影印本。
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1917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印,《臺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撰,劉寧顏主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199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私法商事編》,南投縣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私法商事編第一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1年。

劉澤民等編,《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集》,南投:臺灣文獻館,2001年。

劉澤民編,《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臺灣文獻館,2002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Ⅳ,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11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蔡伯壎譯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上卷)中譯本Ⅱ,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0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第二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81號,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顏義芳編譯,《臺灣總督府殖產史料彙編(明治28年-明治41年)》,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魏永竹‧李宣鋒主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4年2月。
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
(二)日文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府報》
《鹽水港廳報》
伊勢田劣《鹽水港鄉土誌》,收入《臺南現存街庄輯存(一)》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據昭和11年(1936)傳抄本影印,1985年3月
新營郡役所編《新營郡要覽》第10至第15年版,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年
新營郡役所編,《新營郡特輯號》,新營:新營郡役所,1935年。
臺南州商品陳列館,《臺南州商工名鑑 昭和八年版》,臺南市:臺南州商品陳列館,193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私法債權編(第一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志》,臺北市:南天,1939(昭和14)。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
臺灣經濟研究會、竹本伊一郎編,《昭和十八年臺灣會社年鑑》,臺北市:成文:日治時期臺灣文獻史料輯編;20,1999年。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路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1932年。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編,《臺灣の關稅》臺北:臺灣總督府財務局,昭和10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ニ於ケル小作問題ニ關スル資料》,臺北,1930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統計課,〈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第一統計書〉《日據時期臺灣統計書》(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明治三十二年年五月)。
(三)報紙
《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
《臺南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報》
《臺灣民報》
《臺灣新民報》
《徵信新聞》
(四)電子資料庫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庫
臺灣文獻叢刊合訂本全文檢索資料庫
臺灣日日新報全文檢索資料庫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日治時期台灣時報資料庫(1898-1945合集)

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簡介」
http://tcsd.lib.ntu.edu.tw/info_about/about_database_3.php
二、專書
(一)中文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日本殖民地下之台灣與沖繩》,台北市:前衛,1997年。
小田俊郎著,洪有錫譯《台灣醫學50年》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5年。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柳營鄉志》(臺南:柳營鄉公所,1999年。
中國合作事業協會臺灣省分會、合作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臺灣合作年鑑(民國七十五年版)》,臺北:中國合作事業協會臺灣省分會,1986年。
王柏山等撰述,吳建民總編纂,臺灣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輯,《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三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2000年。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1999年。
王榮春等撰述,吳建民總編纂,臺灣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輯,《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四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2000年。
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司馬遼太郎著‧李金松譯,《街道漫步-台灣紀行》,台北:台灣東販出版,1995年。
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0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發現老臺灣》,臺北市:臺原出版,1994年。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陳蒼杰‧沈永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市:福祿壽,1999年。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1996年。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1926-1945)下》,臺北市:時報文化,2009年。
何世仁主編,《懸壺淑世-沈乃霖博士》,新營市耆宿群像輯;1,新營:新營市公所,2001年。
何林墾等編纂;林京珍總編輯,《新營市志》,臺南縣新營市:新營市公所,1997年。
何培夫,《南瀛古碑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
杜聰明著,《回憶錄》,收入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一輯,台北:龍文,1989年。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市:自立晚報,1991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8),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吳新榮,《吳新榮全集─吳新榮日記(戰前)》,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10月。
吳新榮,《震瀛採訪錄》,《南瀛文獻》叢刊第一輯,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81年4月
吳新榮、盧嘉興纂修,《臺南縣志》,新營:臺南縣政府,1980年。
吳濁流,《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新臺灣文庫;2,臺北巿:前衛,1988年。
吳學明主編,《地方菁英與地域社會:姜阿新與北埔》,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編著,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2007年。
沈榮,《法窗剪影》,台南:編者自印,大明印刷局,1951年11月。
周曉婷等文字撰述,《舊情南瀛:臺南縣老照片之二》,臺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7年。
周曉婷等文字撰述‧姜博智‧黃武璋主編,《舊情南瀛:臺南縣老照片之七》,臺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2003年。
林川夫編,《民俗臺灣》第六輯,台北市:武陵出版社,1997年。
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訪談;吳美慧、吳俊瑩紀錄,《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台北市;遠流,2008年。
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1994年。
林秋雄,《南瀛農會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07年。
林栭顯,《臺灣鐵路管理局所屬車站之沿革》,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6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共同註解,《灌園先生日記》第八冊,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0年。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板橋:稻鄉,1996年。
社團法人台灣糖業文化協會編輯,《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歷史圖說集》,雲林:財團法人臺灣武智紀念基金會,2005年。
邱文鸞,劉範徵,謝鳴珂作;周永芳校釋,《臺灣旅行記校釋》,臺北市:臺灣古籍,2004年。
陳秋坤等編,《里港鄉志》,里港鄉:里港鄉公所,2003年。
柳營鄉公所編印,《柳營鄉志》,臺南柳營:柳營鄉公所,1999年。
洪致文,《臺灣鐵道傳奇》,臺北,時報出版,1993年
洪郁程等編,《南瀛大地主誌-新營區卷》,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10年。
段洪坤等作‧戴文鋒主編,《東山鄉志》,臺南縣東山鄉:東山鄉公所,2010年。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化-日治台灣醫學史》,臺北:稻鄉,2005年。
涂叔君,《走出悲情 台南縣「228」事件52週年追思紀念大會專刊》,臺南:臺南縣縣政府編印,1999年2月28。
涂叔君,《南瀛二二八誌》南瀛文化研究叢書;30,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01年。
涂順從,《鹽水製糖:岸內糖廠人文生態》,南瀛文化叢書;53,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7年。
翁佳音主持,《倒風內海研究》,臺南縣倒風內海歷史地理調查計畫報告書,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
曾小萍等編,《早期近代中國的契約與產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年。
張兆榮主編,《南瀛醫情‧五五鴻爪》,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醫師公會,2001年。
張炎憲主編,《吳三連全集:第一冊:戰前政論》,臺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2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主編《臺灣近代人物誌》第4冊,自立晚報叢書,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年12月。
張治華纂修,《續修台南縣志卷六人物志》,新營鎮:臺南縣政府,1977年。
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莊永明,《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台北:遠流,2006年。
莊永明著《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2002年10月。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年
許永河等文字撰述;黃文博總編輯,《走過65:臺南縣地方自治回顧》,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10年。
許佩賢譯,《攻臺戰紀-日清戰史‧台灣篇》,台北:遠流,1995年。
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2004年。
許雪姬訪問、記錄,〈沈乃霖先生訪問記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第3期「二二八事件專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嘉音編校,《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1988年。
侯坤宏、許進發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一)》,臺北,國史館,2003年。
陳永興,《台灣醫療發展史》,臺北市:月旦,1997年。
陳明言、楊金華編著,《臺灣近代糖業先驅者:武智直道》,臺北市:臺灣武智紀念基金會,2005年。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年。
陳秋坤等編,《里港鄉志》,里港鄉:里港鄉公所,2003年。
陳益裕,《南瀛人物誌》南瀛常民生活叢書;5,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4年。
陳翠蓮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台北市:遠流,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8年。
陳鴻圖,《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11年。
陳鴻圖,《臺灣水利史》,台北:五南圖書,2009年。
郭伶芳,《清代臺灣知識份子社會參與之研究》,臺中:必中,1993年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新營區卷】》,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8年。
黃文博,《倒風內海及其庄社》,臺南市政府:臺南市,2013年。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市:前衛,1994年。
黃紹恆,《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施政權限、經濟學及史料》,臺北:遠流,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10年。
黃清琦,《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10年9月。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1995年。
黃國書,《舊營往事》,臺南:鹽水鎮月津文史工作室,2004年。
黃德旺主修,《續修臺南縣志卷二政事志》,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85年。
新營扶輪社編印,《新營扶輪社三十年社史》,新營:新營扶輪社,1994年。
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11。
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臺北:天下遠見,2002年。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葉盛吉傳:一個臺灣知識份子之青春‧徬徨‧探索‧實踐與悲劇》,臺北:人間,1995年。
楊彥騏,《臺灣百年糖紀》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楊碧川編著《台灣歷史辭典》,臺北:前衛,2000年10月。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一)》,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
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彰化銀行,《南臺灣人物志》,出版年月地點不詳。
趙祐志,《日據時期臺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臺北:稻鄉,1998年。
葉淑貞,《臺灣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臺北市:遠流,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13年。
葉榮鐘著,李南衡‧葉芸芸編註,《台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4月。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2000年。
葉榮鐘著,《近代臺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台中市:星晨,2002年。
葉榮鐘著,《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臺中:晨星,2000年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臺北市:玉山社,1998年。
費德廉、蘇約翰主編,羅效德、費德廉中譯,《李仙得臺灣紀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年。
臺南市政府編印,《台南市志卷九選舉志》,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7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私法債權編(第一冊)》,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臺灣教會公報社,《臺灣古早教會巡禮》,臺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蔡伯壎譯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上卷)中譯本Ⅱ,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08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Ⅳ,,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11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臺南縣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蔡石山編著,《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臺北市:遠流,2012年。
薛化元主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鄭梓,《光復元年:戰後台灣的歷史傳播圖像》,新北市:稻鄉,2013年。
劉阿蘇,《查畝營文獻》,臺南市:連合企業,2011年。
劉淑玲,《走過一世紀-沈乃霖和他的時代》,臺北市:常春樹書坊,2009年。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史: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市:玉山社,2000年。
戴寶村,《陳中和家族史:從糖業貿易到政經世界》台北市:玉山社,2008年。
鍾肇政,《望春風》,臺北:草根,1997年。
謝宏昌、邱為君主編,《鹽水鎮志》,臺灣省臺南縣,鹽水鎮公所,1998年。
謝玲玉,《南瀛鄉賢誌》,臺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中心,1997年7月。
謝玲玉文字撰述、姜博智主編,《舊情南瀛-臺南縣老照片之一》,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文化局,1996年。
謝玲玉文字撰述:姜博智主編,《舊情南瀛》,臺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6年。
韓石泉,《六十回憶錄》,台南:作者自印,1956年。
藍奕青,《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臺北市:國史館,2012年。

顏新珠編著,《打開新港人的相簿》,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蘇新著,《未歸的臺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二)日文
《日治時期臺灣文獻史料輯編第四十七號》,臺北:成文,2000年
上野雄次郎,《明治製糖株式會社三十年史》,東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東京事務所
小野文英,《臺灣糖業と糖業會社》,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30年
大友昌子,《帝国日本の植民地社会事業政策研究-台灣‧朝鮮》,東京:ミネルヴァ書房,2008年
不著撰人,《躍進臺灣大觀續タ篇奉祝紀元兩千六百年臺灣特輯記念號》,東京:中外每日新文聞社,1941年
不著撰人,《臺灣南部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1907年
山田京三郎,《臺灣海陸運輸交通便覽》,臺中市:海陸運新聞社臺灣支局,1928年。
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台湾史研究センタ─編纂,《台湾行啟記錄》東京:創泉堂,2009年
井出季和太著,《台湾治績志》,臺北市:南天,1997年
內藤素生編纂,《南國の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年
日本大學安積開拓研究會《殖產興業と地域開發─安積開拓の研究》,東京都:柏書房株式會社,1994年
矢內原忠雄著,《帝國主義下の台湾》,日本東京市:岩波書店,1934年。
左藤吉治郎,《臺灣糖業全誌-會社篇》,台北:臺灣新聞社,1926年。
吉田靜堂,《臺灣古今財界人の橫顏》,臺北市:經濟春秋社,昭和7年。
向山寬夫,《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湾民族運動史》,日本東京都:中央經濟研究所,1987年
松田吉郎,《明清時代華南地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1年
林肇,《伸び行く臺灣》,東京:經政春秋社,昭和11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上卷)》,東京:刀江書院,1965年復刻。
伊勢田劣《鹽水港鄉土誌》,收入《臺南現存街庄輯存(一)》,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據昭和11年(1936)傳抄本影印,1985年3月。
門協源太郎編輯,金融之世界社編纂,《昭和十六年版躍進臺灣の全貌》東京市:金融之世界社,1941年。
枝德二,《嘉南大圳新設事業概要》,臺南: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1930年。

相良捨男,《經濟上より見たる臺灣の糖業》,東京:作者自印,1919年。

波形昭一著,《日本植民地金融政策史の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85年。

柯萬榮,《臺南州名士錄》臺南市:臺南州名士錄編纂局,1931年
屋部仲榮編,《新臺灣の事業界》,臺北市:民眾事報,1936年。
屋部仲榮編,《特輯「臺灣地方產業報國豪華版」》,臺北市:民眾事報,1938年。
屋部仲榮編,《特輯「南進國策と臺灣地方產業」》,臺北市:民眾事報,1938年。
茂野信一、林朝卿著,《臺灣人の小作問題》,臺北:吉村商會出版社,1933(昭和8)年。
宮川次郎,《鹽糖の槇哲》,東京:新興印刷株式會社,1939年。
宮川次郎著,《臺灣の農民運動》,臺北:臺灣糖業研究會,1927年。
宮崎才治編,《創立二十周年記念誌》,新營郡新營街:新營公學校同窓會,1937(昭和12)年2月。
宮崎健三編,《陳中和翁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
涂照彥著,《日本帝国主義下の台湾》,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年。
鈴木常良,《臺灣商工便覽》,大正七年版,1918年。
新渡戶稻造,〈台灣糖業獎勵之成績及其將來〉,《新渡戶稻造全集》第四卷,新渡戶稻造全集編集委員会, 東京都 : 新渡戶稲造全集編集委員会, 1969年。

柳營庄役場,《柳營庄勢一覽》,新營街:東文社,1938年

新營街,《管內概況》,臺南州新營街,1939(昭和十四)年。

新營郡役所編輯《始政四十周年記念新營郡特輯號》,1935(昭和十)年。

臺南州東石郡役所,《東石郡要覽》(昭和12年版),臺北:成文,1985年。
村上玉吉,《南部臺灣誌》,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34年。
材木信治,《日本糖業秘史》東京市 : 材木糖業,1939年。
臺南州:《臺南州水利概況》,(臺南:編者自印,1932年。
臺南州新營郡役所,《新營郡要覽》(昭和10年版~昭和15年版),臺北:成文,1985年。
臺南州新營郡地主小作人聯合協調會編,《地主小作人協調會設立經過》,編者出版,1922年12月19日。
臺灣新民報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1934年。

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商工便覽(第二版)》,臺中:臺灣新聞社,1919年。
臺灣新聞社‧遠藤東之助編纂,〈臺灣を代表すふもの(一)昭和10年刊本〉
臺灣經濟研究會、竹本伊一郎編,《昭和十八年臺灣會社年鑑》,臺北市:成文,1999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農業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2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稅務史》,1918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臺灣社會事業要覽》,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31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會,《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四回事業報告》,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篇)》,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年。

臨時臺灣糖務局,《第二次糖業記事》,臺北:臨時臺灣糖務局,1903年。
橋本白水,《評論臺灣之事業》 臺北市:臺灣出版社,1920年。
藤井鄉川著,《臺灣糖業の實際》 臺北:新聞合同通信臺灣支社,1932年。
篠原哲次郎編,《臺灣市街庄便覽》,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2年。
黑田秀博,《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社業概況》,新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1939年。
(三)、外文
Bohannan, Paul,Soci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3。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期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1期,1994年。

王崧興,〈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36期,臺北:中央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
加福均三文、何聰明譯,〈一九三○年的台南州〉,《台南文化新52期》,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3月。
石再添,〈濁大流域的聚落分布與地形之相關研究〉《臺灣文獻》28(2),臺灣省文獻會,1977年。
孔邁隆,〈晚清帝國契約的構建之路──以臺灣地區瀰濃契約文件為例〉,收錄於曾小萍等編,《早期近代中國的契約與產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池永欽,〈空間、地方與鄉土:鄉土文化的地理學面向詮釋〉,收錄於《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師範學院,1998年。
李文良,〈民田與請墾制度:清初臺灣田園的接收與管理〉,收錄於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11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舊制臺南師範學校之探討(1899-1904)〉,收入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編,《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慶祝百週年校慶紀念專輯》,臺南;臺南師範學院,1998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臺灣文獻51:2》,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吳文星,〈八田與一對臺灣土地改良之看法〉,《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8 ,2000年6月。
吳新榮,〈南縣地方沿革總論〉,《南瀛文獻》第二卷第一期,新營: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4年。
吳新榮,〈採訪記第十一期〉,《南瀛文獻》,第七卷合刊,新營: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61年12月。
吳新榮,〈採訪記第十二期〉,《南瀛文獻》,第八卷合刊,新營: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62年。
吳新榮,〈扉頁圖片說明名人與名物〉《南瀛文獻第九卷合刊》,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64年。

吳學明,〈終戰前臺灣庶民生活〉收錄於《九十年度南區國民中小學教師鄉土藝文研習會研習資料》,臺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2001 年 11 月。
沈乃霖,〈先嚴森其公事略〉,《南榮青年》第20期,臺南縣鹽水鎮:南榮工專,1991年5月。
沈乃霖,〈回憶母校新營公學校-現新營國民小學〉,《南瀛文獻》第42卷合刊,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8年2月。
沈乃霖,〈回憶新營建築購買利用組合﹝原新營街農會,現新營市農會﹞〉,《南瀛文獻》第38卷,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4年。
沈乃霖,〈從醫學史上之觀點回憶條蟲驅除法暨台南縣新化鎮梁宰醫師之重要業績等〉,《南瀛文獻》第38卷,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4年。
沈乃霖〈雜談—九旬老人的回憶〉,《南瀛文獻》第43卷合刊,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9年10月。
沈乃霖博士口述,劉淑玲整理,〈涓涓滴滴話南榮〉,《南榮青年》第22期,臺南縣鹽水鎮:南榮工商專校,1993年。
沈耀初,〈南縣沈氏兩三事(上)〉《南瀛文獻》,第4卷下期,新營:臺南縣文獻會,1958年。
沈耀初,〈新營沈氏六順公之開基祖-參公來臺略考〉《南瀛文獻第四卷下期》,新營:臺南縣政府,1958年。

沈耀初,〈南縣沈氏兩三事(下〉〉,《南瀛文獻》第四卷下期,新營:臺南縣政府,1958年。
林玉茹〈1945年以來台灣學者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台灣史料研究》第21號,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3年09月。
林文正,〈屏東區域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45-2005)-兼論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臺灣史料研究》第30號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8年。
林芳年,〈臺灣糖業史〉《南瀛論叢第三輯》,臺南縣新營鎮:臺南縣政府,1982年4月。

林春水,〈白河鎮志(上)〉《南瀛文獻》三卷第3.4期,新營:台南縣文獻委員會,1956年。

林孟欣,〈「殖民」與「植民」─拓殖的異文化交流〉,《2010異文化交流國際學術
林德政,〈日治初期嘉義地區的公學校:以新港公學校為中心〉,《第二屆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2007年04月。
林寶安著,〈日據時期台灣的信用組合與地方社會〉,《臺灣銀行季刊》第44卷第3期,1993年9月。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灣之近代殖民地經濟〉《臺灣研究叢刊第59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洪麗完,〈族群互動與遷徙、擴散:以清代哆囉嘓社人遷徙白水溪流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18卷第4期,2011年12月。
洪燦楠,〈臺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臺灣文獻》29:3,1978年。
施添福,《揭露島內的區域性:歷史地理學的觀點》,《中等教育》45: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4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北縣:臺灣風物,1998年。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為例〉,《臺灣文獻》第56卷第3期,2005年9月
施添福,〈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發表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史學專題講座」,2006年5月30日。
孫得雄,〈臺灣之赤糖業〉,敷明農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五十九號抽印本,臺北,1956年。
孫鐵齊,〈臺灣嘉南大圳輪作制度之初步研究〉,《臺灣銀行季刊》,8卷4期,1956年。

黃清淵,〈茅港尾八景追記錄〉,《南瀛文獻》,第一卷第一、二期合刊,1953年3月。

黃紹恆,〈關於戰前臺灣總督府官員退官後之經濟活動之研究〉收於日本地國殖民地之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工作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年。

唐立著、何鳳嬌譯,〈清末台灣南部製糖業與商人資本(1870-1895)〉,《臺灣風物第五十卷一期》,板橋市:臺灣風物社,2000年。
翁佳音、林孟欣,〈荷蘭文獻中的倒風港〉收錄於《倒風內海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縣政府,2003年12月。
高淑媛,〈地方產業走向近代之路:以日治時期番社庄陳氏兄弟為例的討論〉《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Ⅱ》,臺南縣新營市:南縣府,2010年。

張漢裕,〈日據時代臺灣經濟的演變〉收入《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張漢裕博士文集(一)》,臺北市:張漢裕博士文集出版委員會,1884年。

張國興,〈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台灣社會的變化(1895~1945年)〉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6年。
曾品滄,〈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七期》,2006年3月。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恢復武官制的背景-日本「南進」政策的變本加厲〉,《成功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報第22號》,臺灣:臺南,1996年12月。
許丙丁,〈五十年來南社的社員與詩〉,《臺南文化》第3卷第1期,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1953年。
黃紹恆,〈明治後期日本製糖業的「雙重構造」〉,《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卷1期,1995年。
彭杏珠,〈縣市競爭力2─國土整併〉《遠見雜誌》第288期,2010年6月號。
陳永芳,〈追尋歲月痕跡-沈乃霖博士訪問紀錄〉,《南瀛文獻》第40卷合刊,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5年5月。
陳志豪,〈試評洪麗完著《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一書〉《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四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年2月。
陳春木採抄,「四庒聯禁約字」,《南瀛文獻》第四卷下期,臺南縣新營鎮: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8年。
陳叔倬‧段洪坤,〈西拉雅族的體質文獻回顧與數據重新分析〉,第一屆南瀛學歷史、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縣政府,2005年10月。
陳美玲,〈日治時期嘉義地區的糖業與水利演變與區域發展〉,《臺灣文獻》,59卷4期。
陳益裕,〈新營沈氏家廟祭祖記實〉,《南瀛文獻》第40卷合刊,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5年12月。
陳清誥,〈鐵線橋紀略〉《南瀛文獻》,第9卷合刊,1964年6月。
陳紹馨,〈富田芳郎的臺灣鄉村都市研究〉,《南瀛文獻》,第二卷第一二期,臺南縣新營鎮: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4年。
陳國川,〈雲林地區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2000年。
陳漢光,〈臺南縣地名研究初稿〉,《南瀛文獻》創刊號,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3年3月。
陳鴻圖,〈嘉南大圳對土地改良及農作方式的影響〉,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期 ,2011年12月
富田芳郎,〈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3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5年6月。
富田芳郎著,王一剛譯,〈新營〉,《南瀛文獻》第一二卷合刊,新營:臺南縣政府,1954年。
富田芳郎著,許世珍譯,〈鹽水〉,《南瀛文獻》第一二卷合刊,新營:臺南縣政府,1954年。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八號》,臺北:中央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1997年。
郭鴻裕、劉滄棽、朱戩良、江志峰,〈雲嘉南農田土壤及其特性〉,《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132,臺南:臺南區農業改良場,2005年。
郭瀛宗,〈鹽水鎮的滄桑史〉《南瀛文獻》第11卷合刊,新營鎮: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66年。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探討〉(《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
葉宗元,〈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葉龍彥,〈老醫學徒沈乃霖之回憶雜談〉,《南瀛文獻》,第38卷合刊,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94年。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纂組,〈採訪記,第二期〉《南瀛文獻》第一卷第二期,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3年。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採訪記第八期〉《南瀛文獻》第四卷下期,臺南縣新營鎮: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8年。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編,〈諸羅十七莊〉《南瀛文獻》第二卷第一二期,臺南縣文獻委員會:臺南縣新營鎮,1954年。
劉淑玲,〈「做人」的博士-參加沈乃霖博士九十晉一壽宴有感〉,《南榮青年》28期,臺南縣鹽水鎮:南榮工商專校,1999年3月。
劉淑玲,〈日治時期深耕犁事件﹝Heath Plough﹞〉,《南瀛文獻》專刊改版第一輯,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02年1月。
劉淑玲,〈回顧甘為霖牧師事略〉,《南榮青年》第25期,臺南縣鹽水鎮:南榮工商專校,1996年5月。
劉淑玲,〈槇哲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臺南鹽水,南榮技術學院「2012南榮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2012年05月11日。
劉淑玲,〈沈乃霖醫師「雜談」筆下的「鹽水港製糖會社」〉,收於「2009南榮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縣鹽水鎮:南榮技術學院,2009年03月13日。
劉淑玲,〈沈乃霖醫師及其醫療學術研究〉,《南榮學報》復刊第10期,臺南縣鹽水鎮:南榮技術學院,2007年06月。
劉淑玲,〈沈乃霖醫師與二二八事件〉,《南榮學報》復刊第6期,臺南縣鹽水鎮:南榮技術學院,2002年07月。
劉淑玲,〈沈榮與臺灣近代民族社會運動的發展〉,《南榮學報》復刊第8期,臺南縣鹽水鎮:南榮技術學院,2004年10月。
劉淑玲,〈深耕犁事件初探〉,《南榮學報》復刊第3期,臺南縣鹽水鎮:南榮工商專校,1999年9月。
劉淑玲,〈臺灣農民對日籍退職官員放領土地的抗爭〉,《臺灣風物》第42卷1期,臺北:臺灣風物,1992年。
劉淑玲、張靜宜,〈新營的開發與沈氏宗族〉,高苑學報第十四期,高雄:高苑科技大學,2008年。

劉淑玲,〈日治時期臺南州下的農民爭議事件〉,高雄,高苑科技大學,「2008年南臺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2008年12月。
盧嘉興,〈八掌溪與青峰闕〉,《南瀛文獻》,第9卷合刊,1964年6月。
盧嘉興,〈臺南縣疆域篇〉《南瀛文獻叢刊第二輯》《輿地纂要》
盧嘉興,〈臺南縣十大氏族〉,《南瀛文獻》,第四卷下期,1958年
蔡慧玉,〈日治臺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收於王泰升主編,《臺灣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臺北:學林文化,2000年。

賴子清,〈臺南縣詩乘〉,《南瀛文獻》第六卷合刊,臺南新營: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9年。
賴子清,〈臺南縣明清紀聞〉,《南瀛文獻》,第七卷合刊,臺南新營: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61年12月。
謝碧連,〈沈榮〉,《台南文化》新58期,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5年3月。
戴炎輝,〈清代臺灣族長的選充〉《臺灣文化》第3卷第6號,1948年。
顏義芳,〈日據初期糖業獎勵政策下的的臺灣糖業發展〉《臺灣文獻》第50卷第2期,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9年6月。
(二)日文
小原一策,〈看天田改良と灌溉及排水の管理—嘉南大圳組合區域內に於ける—〉,《臺灣の水利》,第4卷第3號,1934年5月。

やまだあつし,〈明治期台湾における糖業殖產興業政策-嘉義地區の小製糖の実践と挫折を中心-〉,《現代中国》第68號,1994年7月。

千石興太郎,〈產業組合と台灣に於ける其の助長〉,《臺灣時報》,1922年5月號。

不著撰人,〈看天田改良實績〉,《糖業》第24年第6號,1937年。

中村綗,〈臺灣都市の特殊性と都市計畫〉,《臺灣經濟叢書(8)》收入竹本伊一郎編,臺北市:臺灣經濟研究會,1940年
水越幸一,《市郡の區域稱呼其所在地竝街庄の稱呼等に就て》,《臺灣時報》,1920年10月
山本豐,〈臺南州下の鹽分地改良に對する所感〉,《臺灣の水利》,第4卷第1號,1934年。
內務局地方課調查,〈市街庄戶稅割負擔額〉,《臺灣時報》,1925年11、12月號。
有安龍太郎,〈ヒースプラウに依る看天田改良事業の一考察〉;《臺灣の水利》,第5卷第1號,1935年1月。

有安龍太郎,〈ヒースプラウに依る看天田改良の狀況に就て(二)〉,《臺灣の水利》,第5卷第1號,1935年1月。

有安龍太郎,〈土地改良に對する農政問題に就て(三)〉,《臺灣の水利》,第5卷第4號,1935年7月。

有安龍太郎,〈嘉南大圳區域內鹽分地改良就(一)〉,《臺灣の水利》第4卷第4號,1934年。

伊豆利直,〈臺南州下の鹽分地改良事業に就て〉,《臺灣の水利》,第6卷第1號,1936年1月。

松田吉郎:〈嘉南大圳事業をめぐって―中島力男さんより聞き取り資料をもとに―〉,《兵庫教育大學研究紀要》,第18卷第2分冊,1998年2月。
森久男,〈台灣總督府の糖業保護政策の展開〉收錄於《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第一號,東京:龍溪書舍,1978年
森久男,〈資料紹介:翼浦漁人著「夢乃跡」〉收錄於《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第二號,東京:龍溪書舍,1979年
茂野信一,〈小作問題より展望する臺灣〉,《臺灣經濟叢書(2)》,台北市:成文,2000年。
茂野信一,〈業佃事業團體の機構と其の運用に就て〉,《臺灣農事報》,第265號,臺北:臺灣農友會,1929年。
柴健次,〈自治體會計の個別問題〉,收錄於神戶都市問題研究所編,《自治體公會計の理論實踐》,東京:勁書房,1995年。
黑谷了太郎,〈臺灣糖業界の企業主體の變遷〉《臺灣時報》,1935年1月號。
傅奕銘,〈大正、昭和期の台湾の地方財政(1920~1945)〉《天理臺灣學會年報》12 ,天理台灣學會,2003年。
澁古紀三郎,〈看天田に關する研究〉,《臺灣農事報》第10年第10號,1916年。

臺灣時報,〈臺灣最初の業佃會聯合會〉,《臺灣時報》,1923年2月號。

臺灣時報,〈產業組合法改正の要旨〉,《臺灣時報》,1921年4月號。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企業的農業經營調查〉《農業基本調查書第二十九》,收錄於渋谷隆一,《都道府縣別 資產家地主總覽 旧植民地他編》,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1年。

濱島敦俊,〈從〈放生河規約〉看明代後期江南士大夫家族〉,《明代研究》,17,臺北,2011年。

藤井康子,〈1920年代台湾における地方有力者の政治參加の一形態-嘉義街における日台人の協力關係に着目して-〉《日本台湾学会報》第九號》,2007年5月。
藤黑總左衛門,〈嘉南大圳事業の齎したる影響〉,《臺灣の水利》,第4卷第2號,1934年1月。

(三)、外文
Hansen, Valerie,Negotiating Daily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 How Ordinary PeopleUsed Contracts, 600-1400.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四、學位論文
王文清,《戰後新營基層選舉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
林宜駿,《日治時期郡市街庄官廳建築之研究─以西元1920〜1945年為例》,中壢:中原大學建築學係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沈明穎,一個新式製糖工廠的興衰(1908-2001),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2年11月。
林聖欽,《日本時代台灣糖業的不均衡發展: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差距擴大為例(1896-1930)》,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洪郁程,《鹽水港街市變遷中地方菁英的角色(1624-1945)》(臺南市: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莊天賜,〈臨時臺灣糖務局與臺灣新製糖業的發展(1902-191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7月。
黃皎怡《明鄭與清領時期下營地區聚落演變與民宅構成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1 月。
范博生,《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社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臺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高淑媛,《臺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臺灣工業與政策分析》,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3年。
許世融,《關稅與兩岸貿易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許歆妮,《日治時期台灣新式製糖工廠組成與都市發展-以虎尾、溪湖及新營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00年6月
許淑娟,《國家與地方:旗山鄉街的時空發展過程(1700s~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論文,2003年。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年。

陳美玲《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1945年以前》,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1999年。
陳鴻獻,《臺灣光復前鹽水的開發與社會發展》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1999年。
黃詩驊,《臺南新營地區之產業發展及其聚落變遷(1662-1945)》,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文雀,〈新營市的發展與變遷〉,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趙文榮,《日治時期臺南州區之糖業與地方社會(1895~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劉家宏,《旗山市街發展之研究》,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 月。
葉郁芬,《日治時代臺灣「小作」問題與業佃會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五、口述訪談
沈乃霖‧劉淑玲記錄整理,〈沈乃霖相關口述資料(1997年-1999年〉未刊稿,採訪地點:新營市沈乃霖自宅。
沈水雲‧沈乃霖‧沈澄淵口述,劉淑玲記錄,〈新營市沈武德侯管理委員會祖厝重建出資相關事宜之口述歷史〉未刊稿,1998年4月10日下午3時至6時於新營市沈乃霖自宅。
劉淑玲訪問、記錄,〈沈肇輝先生訪談記錄〉未刊稿,2007年06月06日,採訪地點:新營市沈肇輝自宅。
六、地圖
明治38年3月臨時土地調查局調製10萬分之一臺灣圖30、31號。
夏獻綸,《全臺前後山輿圖(1878年版)》,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七、家譜、傳記
劉秋峰,《柳營劉家傳記》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