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凌濛初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作者:陳怡伶
作者(外文):Yi-lih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洪惟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凌濛初西廂記評本本色當行Ling MengchuCriticism on Xi Xiang JiSimplicityPopular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凌濛初是晚明戲曲家,現僅存兩部雜劇和一部傳奇。雜劇《識英雄紅拂莽擇配》和《虯髯翁正本扶餘國》取材自唐傳奇《虯髯客傳》,將小說中主要人物虯髯客、紅拂女和李靖,構成三部劇作描述,意在彰顯豪俠義氣。凌濛初的「紅拂三傳」有別於張伯起的《紅拂記》,剔除風花雪月的文人習氣,藉由北曲雜劇的形式寄託自身抱負。此外,他所評點的《西廂記》,經暖紅室翻刻後,歷久不衰。他的戲曲理論以對「本色」和「當行」探討為主,並評論各曲家看法,在晚明戲曲風潮蓬勃發展下,凌濛初試圖以客觀和理性,對劇作評論作出較為中肯的分析。本文就凌濛初劇作、戲曲評點和理論,結合當時曲風和現況,探討凌濛初在晚明戲曲發展的定位。
Ling Mengchu was the dramatis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wo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and one Chuanqi only has passed through centuries down to this day.The story of two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is in the collect material from Legend of Tang Dynasty of Hong Fu Ji. In creat ing or adapting opera novels bearing chivalric types of literature, he paid much at tention to absorbing mat erials from literary sket ches and folk legends in the Song and M ing Dynasties, especially from the t wo w orks of Legends of Sw ordsman and History of Eternit y. His creation and adaptation receive favorable comment s from experts, w hich is quite prominent in opera novels. Through the right handling of elegance and popularity,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opera are explained well.
一、古籍文獻(依朝代順序、按出版時間序列)
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王世貞:《曲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續修四庫全書》第17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懋昭:《三星圓‧例言》,清嘉慶十五年嫏嬛書屋刊本。
王魯川:《夢中緣‧跋》,﹝《玉燕堂四種曲》﹞,清乾隆刻本。
孔尚任:《桃花扇‧凡例》,﹝《古本戲曲叢刊五集》﹞

丘濬:《五倫全備忠孝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朱權:《太和正音譜》,臺北:學海書局,1980年。
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何良俊:《曲論》,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59年。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沈泰編:《盛明雜劇》第二集﹞,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沈德符:《顧曲雜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2年。
沈德符:《野獲篇補遺》卷一,北京:北京書局,1997年。
沈寵綏:《度曲須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2年。
沈自晉:《重訂南詞新譜》,﹝《歷代戲曲目錄叢刊》第2冊﹞,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李開先:《市井艷詞‧序》,﹝《李開先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李開先:《改定元賢傳奇‧後序》,﹝《李開先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李卓吾:《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李贄:《焚書》,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
李斗:《揚州畫舫錄》,學苑出版社,2001年。
李漁:《閒情偶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2年。
李贄:《焚書‧續焚書》,湖南長沙:岳麓書社,1990年。
祁彪佳:《遠山堂曲品劇品》,﹝《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758-175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長孫無忌等:《唐律疏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河洛圖書,1979年。
吳自牧:《夢粱錄‧妓樂》,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台灣商務,1968年。
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序》《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周德清:《中原音韻》,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周學濬等纂:《湖州府志》,台北:成文,1970年。
南卓:《羯鼓錄》,﹝《續百川學海》癸集﹞,臺北:新興書局,1970年。
洪昇:《長生殿》,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
胡祇遹:《紫山大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第1196冊﹞,北京:北京圖書,2006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明萬曆刻本。
祝允明:《猥談》,﹝《叢書集成新編‧小說類》﹞,臺北:新文豐,1985。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順之:《唐荊川先生文集》卷七,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袁中道:《遊居柿錄》,臺北:新興書局,1982年。
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筆記小說大觀》第10冊﹞,臺北:新興,1986年。
徐渭:《南詞敘錄》,北京:中國戲劇,1989年。
徐渭:《青藤山人路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徐復祚:《曲論》,﹝《續修四庫全書》第1743冊﹞,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徐大樁:《樂府傳聲》,﹝《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2年。
徐大樁:《樂府傳聲》,臺北:新文豐,1989年。
梁廷楠:《曲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2年。
凌迪知編:《萬姓統譜》,合肥:安徽教育,2002年。
凌濛初評:《凌刻套版繪圖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崔令欽《教坊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曹學佺:《石倉詩稿》,﹝《續修四庫全書》第1366冊至136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湯顯祖:《焚香記‧總評》,﹝《古本戲曲叢刊初集》﹞。
張邦基:《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潮輯:《虞初新志》,﹝《續修四庫全書》第178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張楚叔選輯:《吳騷合編》,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商務書局,2010年。
馮夢龍:《太霞新奏》,﹝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馮夢禎:《快雪堂集》,臺北:莊嚴文化,1997年。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十一冊,杭州:浙江古輯出版社,1992年。
黃宗羲:《黃梨洲文補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5年8月。
黃旛綽:《梨園原》,﹝《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九冊﹞,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2年。
黃圖珌《看山閣集閑筆‧文學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2年。
湯顯祖:《焚香記‧總評》,﹝《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10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學院,1953年。
趙令畤:《侯鯖錄》,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蔣士銓:《空谷香‧題詞》,﹝《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二十三冊﹞,北京:文苑出版社,2003年。
臧懋循:《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劉克莊:《後村居士詩餘》﹝《叢書集成三編》第63冊﹞,臺北:新文豐,1996年。
劉宗周:《人譜類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二,﹝《叢書集成續編》第六冊﹞,台北,新文豐,1989年。
陳繼儒:《眉公見聞錄》卷二,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1922年。
陳棟:《北涇草堂曲論》﹝任中敏編:《新曲苑》第六冊﹞,上海:中華書局,1940年。
陳師道《後山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陳所聞:《南宮詞紀》,臺北:學海書局,1971年。
陳繼儒:《見聞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小說家類第244冊﹞,台南:莊嚴文化,1995。
謝肇淛:《五雜俎》﹝《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陳眉公全集》,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臺北:新文豐,1989年。
嚴羽:《滄浪詩話》,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羅愫、杭世駿等纂:《烏程縣志》,《續修四庫全書》第704冊,上海古籍出版。
顧起元:《客座贅語》,﹝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明代編》第二集﹞,安徽:黃山書社,2009年。

二、專書(以下資料依姓名筆劃、次按出版時間序列)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王季烈:《螾廬曲談》,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王永炳:《琵琶記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2。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李開先:《李開先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吳梅:《顧曲麈談》,臺北:商務印書館,1916年。
吳毓華:《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北京:中國人民,2004年。
林鶴宜:《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周越然:《書談‧套印書》,杭州:浙江人民,1999年。
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明代編》第三集,安徽:黃山書社,2009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第二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徐子方:《明雜劇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
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孫書磊:《明末清初戲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章培恆:駱明玉主編:《中國文學史》中冊,復旦大學出版,1996年。
傅大興:《明雜劇考》,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
黃仕忠:《琵琶記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4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馮保善:《凌濛初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趙景深:《明清曲談》,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趙景深:《曲論初探》,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路工:《訪書見聞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劉奇玉:《古代戲曲創作理論與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0年。
陳岩野:《陳岩野先生集》,〈中興政要書‧歷俗篇〉第四謙讓。
蔣星煜:《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吳毓華:《中國古典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繆咏禾:《中國出版通史‧明代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魏同賢、安平秋編:《凌濛初全集》全十冊,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0年。
三、學位論文(依論文畢業年限排序)
陳韻妃:《李摯戲曲評點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尤麗雯:《「士不遇」與「崇俠尚奇」:論唐俠女在明戲曲中的改編》,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論文(依刊登時間排序)
王芷章:〈明雜劇的演唱和影響〉,《戲曲藝術》第2期,1980年。
黃仕忠:〈明清戲曲之發展與本色論〉,藝術百家,1990年04期。
謝景芳:〈明人士、商互識論〉,《明史研究專刊》第十一期,1994年12月。
陳多:〈凌濛初和他的《南音三籟》〉,《中國文學研究》第一期,1988年。
黃仕忠:〈明清戲曲之發展與本色論〉,《藝術百家》第4期,1990年。
許建中:〈凌濛初戲曲存目考補〉,《揚州師範學報》第二期,1991年。
余英時:〈明清變遷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轉變〉,﹝《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程國斌:〈唐代小說嬗變的成因探討〉,《社會科學研究》01期,1995年1月。
戴南海:〈淺述明末浙江閔、凌二氏的刻書情況〉,《西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
徐定寶:〈凌濛初生命歷程探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97年。
謝柏梁:〈明代雜劇的衰微與流變〉,《戲曲研究》第2期,1997年。
徐定寶:〈從凌濛初的《譚曲雜札》看明代曲壇的沈、湯之爭〉,《浙江學刊》第6期,1997年。
汪超宏:〈論毛氏父子對《琵琶記》的批評〉,《中山大學學報》第1期,1998年。
徐定寶:〈凌濛初戲曲創作概觀〉,《文教資料》第5期,1998年。
徐定寶:〈論凌濛初《南音三籟》的審美指歸〉,《蘇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8年。
趙紅娟:〈凌濛初及其家族的刻書經商活動〉,湖州師專學報,1998年4月第二期。
張人和、楊今才:〈明刊本《西廂記》體制的演變軌跡〉,東北師大學報,1998年第6期。
趙山林:〈古代曲論中的『本色』論〉,文藝理論研究,1998年。
馮保善:〈凌濛初交遊新探〉,《明清小說》第1期,1999年。
馮保善:〈論凌濛初的戲曲創作〉,《貴洲文史叢刊》第1期,,1999年。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中的風格論〉,《南京師大學報》第1期,2000年1月。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的形成與發展〉,《南京師大學報》第4期,2000年11月。
朱萬曙:〈明代《西廂記》的評點系統〉,《南京師大學報》第3期,2001年。
么書儀:〈《西廂記》在明代的發現〉,《文學評論》第五期,2001年。
趙春寧:〈《西廂記》的文本傳播〉,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4期,2002年。
徐子方:〈文人劇和南雜劇─明代雜劇藝術論系列之一〉,東南大學學報,2003年1月第5卷第1期。
聶付生:〈論馮夢龍、凌濛初與通俗文學的傳播〉,《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3年。
趙紅娟:〈凌濛初評點《幽閨記》及沈璟交遊考〉,《浙江社會學科》第6期,2004年11月。
趙紅娟:〈凌、閔二氏套印本零簽〉,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2月第1期。
江興祐:〈凌濛初不是《幽閨記》的評點者〉,《浙江社會科學》第4期,2005年。
王璦玲:〈曲盡真情,由乎自然──論李贄《琵琶記》評點之哲學視野與批評意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七期,2005年9月。
王璦玲:〈『為孝子、義夫、貞婦、淑女別開生面』---論毛聲山父子《琵琶記》評點之倫理意識與批評視域〉,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3月。
馮保善:〈《北紅拂》、《虯髯翁》合論〉,《浙江學刊》第4期,2008年。
馮保善:〈從傳奇《紅拂記》到明雜劇《北紅拂》〉,《戲曲研究》第59輯。
徐永斌:〈凌濛初《紅拂》雜劇創作考〉,《明清小說》第4期,2008年7月。
表野和江:〈明末吳興凌氏刻書活動考〉,﹝據東京內閣文庫所藏萬曆刊朱墨印本﹞。
王萬祥:〈明代反理學思潮與湯顯祖的戲曲觀〉,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專報,2009年第4期。
苗瀟瀟:〈從《盛明雜劇》看南雜劇的體制特點〉,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201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