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播:新論楊慎
作者:王鐿容
作者(外文):I-Zong W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康來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楊慎知識生產文化傳播聲譽地域展演性別先驅性Yang ShenKnowledge ProductionCultural DiffusionReputationRegionalPerformingGenderInnov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文為文化研究模式的明中葉文人個案討論,論題核心首為「傳播」。據《明史.楊慎傳》得知楊慎(1488—1559)是明代著作最多的文人,本文就文學/文化傳播角度,探究其人其文遠傳廣播的知名成因。
本文也處理楊慎其文的讀者反應議題,藉由正反兩方如:李卓吾、謝肇淛、考據學群等,對楊慎的閱讀、理解、評論,重新檢視此一文化/文學接受現象。
楊慎其人一生充滿傳奇和爭議,本文將以展演、自我形象建構等視角,就其行其事,如以大禮議事件為核心的一連串展演,重新詮釋其行在文學和文化史上啟蒙屬性。
楊慎遠放雲南三十餘年的「千古奇謫」,卻帶來雲南景域文化聲譽的提升,本文對此,以人文地理學和後殖民概念,探討其人對雲南史地、文學、教育的啟蒙之功,觀察其人藉由貶謫經驗、地域書寫提升其文文化聲譽和文學多元性,和其中透顯的漢人中心意識。
明中葉考據學興起,楊慎諸多有關「物」質的考據論述成為當時文人雅士建構品味生活的知識載體。在這種文化生態下,考據學具有物質文化「新」知識體的屬性。
另一「新」屬性是楊氏夫婦的文章唱和和以黃峨為名的作品頗多,且論《升庵詩話》、《赤牘清裁》、《江花品藻》、《漢雜事秘辛》、《麗情集》、《倉庚傳》等楊慎相關編撰作品,以及評點《文心雕龍》、《史記題評》、當代文人文集等,凡此,皆可謂楊慎為先驅人物的例證。
This essay is a cultural case study of a Middle Ming Dynasty litterateur, which takes “diffusion” as its main topic of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Ming, Biography of Yang Shen, Yang was the litterateur who had most writings in Ming Dynasty. The factors and reasons that had made him and his writings wild-spread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on a literal and a cultural diffusion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discuss the reader response issue. The cultural and literal acceptance phenomenon is re-examined throughout the readings,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s about Yang from the people who like Yang and the people who don’t.
Yang Shen’s life was legendary and controversial. In a new aspect of performing and self-image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er re-explains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Yang Shen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Middle Ming Dynasty by what he had done.
Yang Shen’s 30-year demotion in Yunnan had increased the cultural reputation there. Based on a human geographic concept, this approach studies how Yang brought inspiration and innovation to Yunnan’s history, geography,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Also, the research observes how Yang rose his cultural reputation and diversity through his demotion experience and regional writings.
Textology was on the rise in Middle Ming Dynasty. The textual research that Yang Shen had written about materialism was the knowledge carrier that other litterateurs used to add up flavor to their life. In this way of cultural ecology, textology’s attribute was the” new” knowledge system of material culture.
The other “new” attribute is that there were a lot of writings that Mr. and Mrs. Yang wrote together. Also, there were a lot of works from Mrs. Yang, Huang E. This research also talks about the works that Yang Shen had compiled such as Shan-an Shi Hua, Chih Du Cing Cai, Jiang Hua Pin Zao, Han Za Shi Mi Xin, Liqingji, and Cang Geng Chuan.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comments other literal works such as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The Lost Notes of the ShiJi, Collected Works of scholars in Middle Ming Dynasty. The works mentioned above are the proof that Yang Shen was the pioneer at the time.
一、古籍
(一)楊慎著作
〔明〕楊慎:《升庵詩話》,收入李調元編:《函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明〕楊慎:《畫品》,收入李調元編:《函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明〕楊慎:《升庵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楊慎撰,焦竑編:《升庵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明〕楊慎著;王文才輯校:《楊慎詞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明〕楊慎輯:《風雅逸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函海》本排印。
〔明〕楊慎纂:《古今風謠》,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藝海珠塵》本排印。
〔明〕楊慎纂:《古今諺》,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據《藝海珠塵》本排印。
〔明〕楊慎著;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著;楊文生校箋:《楊慎詩話校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楊慎著,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王文才、張錫厚編:《升庵著述序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明〕楊慎著,王文才編:《楊慎詩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楊慎:《丹鉛摘錄》,收入《四庫全書》,卷8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丹鉛餘錄》,收入《四庫全書》,卷8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丹鉛總錄》,收入《四庫全書》,卷8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丹鉛續錄》,收入《四庫全書》,卷8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檀弓叢訓》,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一)》,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滇載記》,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滇程記》,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譚苑醍醐》,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墨池瑣錄》,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書品》,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畫品》,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異魚圖贊》,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謝華啟秀》,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文集》,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三)》,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遺集》,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三)》,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南中集》,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歷代史略詞話》,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批點文心雕龍》,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赤牘清裁》,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詩文補遺》,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長短句》,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陶情樂府》,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四)》,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古今風謠》,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五)》,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風雅逸篇》,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五)》,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詩話》,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六)》,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詩話補遺》,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六)》,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批點草堂詩餘》,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六)》,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詞品》,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六)》,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集》,收入《四庫全書》第12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楊慎:《南詔野史》,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150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明〕楊慎:《南詔野史》,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楊慎撰,陸恆訂:《雲南山川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66年,第90冊。
〔明〕楊慎:《璅語》,收入《百部集成叢書》,輯6,第10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明〕楊慎:《稻晦術》,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年。
〔明〕楊慎、黃峨撰,金毅點校:《楊升庵夫婦散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楊慎撰、李調元校定:《麗情集》、《續麗情集》(百部叢書集成37輯,函海第61種),收於《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臺北:新文豐,1985),冊83。
〔明〕楊慎撰:《漢雜事秘辛》,收於﹝清﹞蟲天子《香豔叢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年不詳)。
﹝明﹞李夢陽著,楊慎批選:《空同詩選》,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五)》,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木公著,楊慎批選:《雪山詩選》,收入王文才、萬光治主編:《楊升庵叢書(五)》,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嚴嵩著,楊慎批選:《鈐山堂詩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張含著,楊慎評選《張愈光詩文選》,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上海:上海書店,1994。

(二)一般古籍(按朝代先後順序編次)
〔唐〕樊綽:《蠻書》,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86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李京:《雲南志略》,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第87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元〕郭松年《大理行記》,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李贄《李卓吾先生讀升庵集》,《四庫存目叢書》第12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明〕李贄:《焚書注(一)》,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2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焚書注(二)》,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3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續藏書注(一)》,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9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續藏書注(二)》,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0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續藏書注(三)》,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1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讀升庵集注(一)》,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6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讀升庵集注(二)》,收於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第17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李贄:《焚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陳耀文:《正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明〕顧起綸:《國雅品》,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明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巵言》,山東:齊魯出版社,1992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收於《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明〕王慎中:《遵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續集》,《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臺北:新文豐,1985年。
〔明〕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明〕胡應麟:《詩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李元陽:《李中谿全集》,收入《雲南叢書》第2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李元陽:《嘉靖大理府志》,大理:大理文化局,1983年。
〔明〕李元陽纂修:《雲南通志》,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倪輅:《南詔蒙段野史》,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3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6年。
〔明〕徐炯:《使滇日記》,收入《中國西南文獻叢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張居正等:《明實錄》,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66年。
〔明〕張道宗:《紀古滇說原集》,臺北:中央圖書館出版,1981年。
〔明〕陳文:《雲南圖經志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6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沈泰輯編:《盛明雜劇》,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341冊。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收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明〕鍾惺:《名媛詩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39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收入《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第22冊。
〔明〕馮夢龍編著,欒保群點校:《古今譚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張岱著,朱宏達點校:《四書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758冊。
〔明〕王廷相著,王孝魚點校:《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楊一清:《征西日錄》,《叢書集成新編》第1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徐樹丕:《識小録》,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明〕謝肇淛《滇略》《四庫珍本.史部.地理類》,臺北:商務書局,1972年。
〔明〕張含《張愈光詩文選》,《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42冊,上海:上海書局,1994年。
〔明〕諸葛元聲撰,劉業朝校點:《滇史》,昆明: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明〕凌迪知編:《國朝名公翰藻.集部.總集類》第313集,《四庫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林之盛編,周駿富輯:《皇明應諡名臣備考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陸深:《玉堂漫筆》,收於《儼山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徐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