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作者:徐秀菁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u-Ching Hsu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洪惟助
卓清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清代詞學常州詞派詞選評點張惠言周濟譚獻陳廷焯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清代常州詞派張惠言、周濟、譚獻、陳廷焯分別針對《詞選》、《宋四家詞選》、《詞辨》和《詞則》進行評點,從唐宋詞評點的發展脈絡來看,常州詞派對唐宋詞的評點不但前有所承,更有所開創、拓展與深化,其評點的價值是確立常州詞派比興寄託的理論,同時建構唐宋詞典範,提供習詞門徑,並在解析詞之章法、筆法時,充分凸顯詞體特色,實屬唐宋詞評點的成熟時期,意義特殊。經由這四部詞選的理論宣揚、批評實踐,不但轉變詞風,引領清末詞壇的發展,更影響清末民初對唐宋詞的評論。透過本論文的梳理與探討,可以加深對唐宋詞評點發展的了解,對常州詞派的研究,亦可提供不同的研究路徑與發現。
The Chang-Zhou group’s four theorists include Zhang Huei-Yian, Zhou Ji, Tan Xian and Chen Tieng-Chuo. They had made comments separatly on Anthology of Ci-poetry, Anthology of the Four Composer’s Ci-poems in the Song dynasty, Ci Bian and Ci Ze. As seen from the history of how to comment on the Tang and Song Ci-poems, Chang-Zhou group’s comments is not only inherit the past achievements, but also have new developments and extensions. Their comments contribute to establish the Chang-Zhou group’s theory about “bi xieng ji tuo”, set up the representative of Tang and Song Ci-poems, give a method to compose Ci-poetry, analyse the method of composing and stres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i-poetry. It’s a very significant period for comments on Tang and Song Ci-poem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nd comment of the four anthology of Ci-poems, they change the classics of Tang and Song Ci-poems, and made a influence to the comment on Tang and Song Ci-poem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wentieth century. This thesis will help to comprehe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nts on Tang and Song Ci-poems. Also, the study of Chang-Zhou group’s theory will show a new point of view for reseach and discovery.
參考文獻(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專書
1.詞論、詞學研究
弓英德:《詞學新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初版。
王兆鵬:《詞學研究方法十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一版。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一版)。
王兆鵬、王可喜、方星移:《兩宋詞人叢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5月一版。
王偉勇:《詞學專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王熙元:《優游詞曲的天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5月初版。
皮述平:《晚清詞學的思想與方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3月一版。
朱崇才:《詞話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朱惠國:《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6月一版。
朱德慈:《常州詞派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一版。
朱麗霞:《清代辛稼軒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1月一版。
艾治平:《清詞論說》,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7月一版。
吳世昌:《詞林新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吳世昌:《詩詞論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吳宏一:《常州派詞學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0年6月初版。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7月初版。
吳宏一:《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初版。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一版。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二版。
沙先一、張暉:《清詞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一版。
李冬紅:《《花間集》接受史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6月一版。
李劍亮:《宋詞詮釋學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9月一版。
李睿:《清代詞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一版。
余意:《明代詞學之建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一版。
余毅恆:《詞筌》(增訂本),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增訂版。
沈松勤、黃之棟:《詞家之冠──周邦彥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一版。
沈祖棻:《宋詞賞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一版。
沈家莊:《宋詞的文化定位》,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一版。
﹝日﹞青山宏:《唐宋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一版。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3月初版。
胡建次:《中國古典詞學理論批評承傳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6月一版。
胡雲翼:《宋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5月一版。
洪惟助:《詞曲四論》,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5月初版。
洛地:《詞體構成》,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一版。
苗菁:《唐宋詞體通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7月一版。
夏承燾:《作詞法》,臺南:臺南北一出版社,1971年8月初版。
徐珂:《清代詞學概論》,上海:大東書局,1926年10月出版。
徐楓:《嘉道年間的常州詞派》,臺北:知書房出版集團,2002年出版。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孫克強:《清代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
孫虹:《北宋詞風嬗變與文學思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一版。
孫康宜:《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6月初版。
孫維城:《千年詞史待平章──晚清三大詞話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一版。
崔海正:《中國詞學研究體系建構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0月初版。
梁啟勳:《詞學》,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一版。
張以仁:《花間詞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2001年11月二版。
張以仁:《花間詞論續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8月初版。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一版。
張宏生:《清詞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一版。
張璟:《蘇詞接受史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10月一版。
張麗珠:《袖珍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5月初版。
陳水雲:《唐宋詞在明末清初的傳播與接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一版。
陳弘治:《詞學今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增訂二版。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8月一版。
陳振寰:《讀詞常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7月初版。
陳慷玲:《清代世變與常州詞派之發展》,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2月初版。
郭娟玉:《溫庭筠接受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12月出版。
陶子珍:《明代詞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3年7月出版。
陶子珍:《明代四種詞集叢編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6年7月出版。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黃志浩:《常州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一版。
黃雅莉:《宋代詞學批評專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初版。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彭軍輝:《社會信息傳播視野下的唐詩宋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一版。
閔豐:《清初清詞選本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一版。
葉嘉瑩、陳邦炎:《清詞名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12月初版。
葉嘉瑩:《清詞叢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二版。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二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8月初版。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4月初版。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一版。
萬柳:《清代詞社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一版。
楊柏嶺:《晚清民初詞學思想建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一版。
楊柏嶺:《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3月一版。
楊海明:《唐宋詞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一版。
鄭福田:《唐宋詞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一版。
蔡鎮楚、龍宿莽:《唐宋詩詞文化解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9月一版。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8月出版。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初版。
劉明華:《叢生的文體──唐宋文學五大文體的繁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一版。
劉揚忠編著:《宋詞研究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
劉堯民:《詞與音樂》,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二版。
劉尊明、王兆鵬:《唐宋詞的定量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一版。
蔣伯潛、蔣祖怡:《詞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5月一版。
錢錫生:《唐宋詞傳播方式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一版。
歐明俊:《詞學思辨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一版。
龍沐勛:《倚聲學(詞學十講)》,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1月初版。
龍榆生:《詞曲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一版。
賴橋本:《詞曲散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盧冀野編:《詞曲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1月臺三版。
鮑恆:《清代詞體學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5月一版。
遲寶東:《常州詞派與晚清詞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一版。
蕭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詞選與詞人群通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4月一版。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10月臺七版。
繆鉞:《繆鉞說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
繆鉞、葉嘉瑩:《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8月臺初版。
薛泉:《宋人詞選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一版。
謝桃坊:《宋詞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一版。
蘇淑芬:《朱彝尊之詞與詞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
蘇淑芬:《湖海樓詞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初版。
譚新紅:《清詞話考述》,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一版。
譚新紅:《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4月一版。
嚴迪昌:《陽羨詞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2月一版。
顧憲融:《填詞門徑》,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8月再版。
2.詞史、詞學史、詞學研究史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一版。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97年9月再版。
方智範、鄧喬彬、周聖偉、高建中:《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一版。
木齋:《唐宋詞流變》,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11月一版。
木齋:《宋詞體演變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一版。
朱惠國、劉明玉:《明清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8月一版。
艾治平:《婉約詞派的流變》,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一版。
李正輝、李華豐:《中國古代詞史》,新店:志一出版社,1995年12月一版。
邱世友:《詞論史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
姚蓉:《明清詞派史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版社,2007年7月一版。
孫克強:《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一版。
高峰:《唐五代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8月一版。
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2月一版。
張建業、李勤印:《中國詞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陳水雲:《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一版。
陳水雲:《明清詞研究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一版。
陳玉剛:《中國古代詩詞曲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2月一版。
許宗元:《中國詞史》,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12月一版。
陶爾夫、諸葛憶兵:《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一版。
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一版。
曹辛華:《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詞學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一版。
楊海明:《唐宋詞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
蔣哲倫、傅蓉蓉:《中國詩學史 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9月一版。
劉子庚:《詞史》,臺北:學生書局,1973年9月再版。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一版。
劉尊明:《唐五代詞史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
劉靖淵、崔海正:《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8月一版。
劉毓盤:《詞史》,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5月一版。
鄧紅梅、侯方元:《南宋詞研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8月一版。
薛礪若:《宋詞通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4年3月臺四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修訂本),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2月一版。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二版。
3.詞話
〔清〕王士禎:《花草蒙拾》,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二版。
﹝明﹞王世貞《藝苑巵言》,《詞話叢編》本。
〔宋〕王灼:《碧雞漫志》,《詞話叢編》本。
王熙元撰:《歷代詞話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出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間詞話刪稿》,《詞話叢編》本。
〔清〕王闓運:《湘綺樓評詞》,《詞話叢編》本。
朱崇才编纂:《詞話叢編續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清〕先著、程洪:《詞潔輯評》,《詞話叢編》本。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詞話叢編》本。
〔清〕杜文瀾《憩園詞話》,《詞話叢編》本。
李良年輯:《詞壇紀事》,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出版。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詞話叢編》本。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詞話叢編》本。
〔清〕周濟等:《介存齋論詞雜著.復堂詞話.蒿庵論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10月一版。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詞話叢編》本。
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11月一版。
施蟄存、陳如江輯錄:《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2月一版。
夏敬觀:《蕙風詞話詮評》,《詞話叢編》本。
〔清〕徐珂:《歷代詞選輯評》,葛渭君編:《詞話叢編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一版。
〔清〕許昂宵:《詞綜偶評》,《詞話叢編》本。
〔清〕陳廷焯:《詞壇叢話》,《詞話叢編》本。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詞話叢編》本。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1月一版。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一版。
〔清〕陳廷焯:《雲韶集輯評》,《詞話叢編補編》本。
〔清〕陳廷焯:《詞則輯評》,《詞話叢編補編》本。
﹝清﹞陳洵:《海綃說詞》,《詞話叢編》本。
〔清〕梁啟超:《飲冰室評詞》,《詞話叢編》本。
〔宋〕張玉田撰、蔡楨疏證:《詞源疏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宋〕張炎:《詞源》,《詞話叢編》本。
〔宋〕張炎注、夏承燾校注:《詞源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清〕張惠言:《張惠言論詞》,《詞話叢編》本。
〔清〕張惠言:《皋文手批山中白雲詞》,《詞話叢編補編》本。
〔宋〕黃昇:《花庵詞評 補中興詞話》,《詞話叢編補編》本。
〔清〕黃蘇:《蓼園詞評》,《詞話叢編》本。
〔清〕賀裳:《皺水軒詞筌》,《詞話叢編》本。
〔清〕馮煦:《蒿庵論詞》,《詞話叢編》本。
〔明〕楊慎:《詞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一版。
〔明〕楊慎:《詞品》,《詞話叢編》本。
〔明〕楊慎:《批點草堂詩餘》,《詞話叢編補編》本。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9月初版。
〔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詞話叢編》本。
﹝清﹞蔣兆蘭:《詞說》,《詞話叢編》本。
〔清〕蔣敦復《芬陀利室詞話》,《詞話叢編》本。
鄧子勉編:《宋金元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一版。
〔宋〕鮦陽居士:《復雅歌詞》,《詞話叢編》本。
〔宋〕鮦陽居士:《復雅歌詞》,《詞話叢編補編》本。
〔宋〕魏慶之:《魏慶之詞話》(附《中興詞話》),《詞話叢編》本。
〔清〕譚獻:《復堂詞話》,《詞話叢編》本。
4.詞選、總集、別集、輯評
〔清〕上彊邨民重編、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一版。
巴壺天:《唐宋詩詞選/詞選之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清﹞王鵬運:《半塘定稁》,據清光緒三十二年朱祖謀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清﹞王鵬運等:《庚子秋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1月初版。
王兆鵬主編:《唐宋詞彙評 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
王兆鵬、郁玉英、郭紅欣:《宋詞排行榜》,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一版。
朱德才主編:《增訂注釋全宋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清﹞朱彝尊抄撮,汪森增定:《詞綜》,《四部備要.集部》,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臺一版。
〔清〕朱彝尊、汪森編,孟斐標校:《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一版。
〔清〕朱孝臧輯校:《彊邨叢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
朱祖謀:《彊邨語業》,據民國刻《彊邨遺書》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清﹞先著、程洪輯,劉崇德、徐文武點校:《詞潔》,北京: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宋﹞何士信輯:《增修箋注妙選羣英草堂詩餘》,據明洪武二十五年遵正書堂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清﹞成肇麐輯:《唐五代詞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臺一版。
﹝清﹞沈辰垣、王奕清等編:《御選歷代詩餘》,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5月初版。
李次九:《詞選續詞選校讀》,臺北:復興書局,1971年9月二版。
李清照著,平慧善譯注:《李清照詩文詞》,臺北:錦繡出版公司,1992年8月初版。
李誼:《花間集注釋》,成都:文藝出版社,1986年6月一版。
﹝宋﹞吳文英著,吳蓓箋校:《夢窗詞彙校箋釋集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一版。
吳熊和主編:《唐宋詞彙評 兩宋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
﹝明﹞沈際飛評選:《古香岑草堂詩餘四集》,明崇禎翁少麓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汪中:《新譯宋詞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8月五版。
﹝明﹞卓人月彙選、徐士俊參評:《古今詞統》,據明崇禎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宋﹞周密編,查為仁、厲鶚箋:《絕妙好詞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周泳先校編:《唐宋金元詞鉤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7月初版。
﹝清﹞周銘輯:《林下詞選》,據清康熙十年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周篤文、馬興榮主編:《全宋詞評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6月一版。
﹝清﹞周濟輯:《宋四家詞選》,據清光緒潘祖蔭輯刊《滂喜齋叢書》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出版。
﹝清﹞周濟輯:《宋四家詞選》,據清同治十二年潘祖蔭刻《滂喜齋叢書》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清﹞周濟:《詞辨》,據清光緒四年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清﹞周濟:《存審軒詞》,據清光緒十八年周恭壽刻《求志堂存稿匯編》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清〕周濟編:《宋四家詞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6月一版。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 附譚復堂評詞辨 介存齋論詞雜著》,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初版。
〔明〕卓人月匯選、徐士俊參評,谷輝之校點:《古今詞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
姜亮夫箋註:《詞選續詞選箋註》,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12月初版。
胡雲翼選注:《宋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一版。
俞平伯:《讀詞偶得 清真詞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
洪惟助:《清真詞訂校註評》,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3月初版。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一版。
徐珂選評:《中國歷代詞選集評》,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5月初版。
徐培鈞:《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
〔清〕陳廷焯編選:《詞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一版。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存》,據清光緒刻本影印,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一版。
陳匪石編著、鐘振振校點:《宋詞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
張占國、王鐵柱主編:《中國歷代詩詞分類品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1月一版。
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一版。
張紅:《考調論詞/兩宋二十二名家詞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
﹝清﹞張惠言輯:《詞選》,據清道光十年宛鄰書屋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清﹞張惠言錄:《詞選》,《四部備要.集部》,據錢塘徐氏校本校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臺二版。
〔清〕張惠言錄,劉崇德、徐文武點校:《詞選(附《續詞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一版。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唐宋詞選注》,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2月修訂十八版。
張夢機:《詞箋》,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11月初版。
﹝宋﹞黃大輿編:《梅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黃昇編集:《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刻本;《中興以來絕妙詞選》,據無錫孫氏小淥天藏明萬曆二年舒伯明刻本景印,《四部叢刊.正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宋﹞黃昇輯:《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吳昌綬、陶湘輯:《景刊宋金元明本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一版。
﹝宋﹞黃昇編集:《花庵詞選》,〔明〕毛晉編:《詞苑英華》,《汲古閣宋人詞文及填詞集》(十一)(十二),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8年7月印刷。
﹝宋﹞黃昇輯:《花庵詞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黃昇:《散花庵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黃昇輯,王雪玲、周曉薇校點:《花庵詞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一版。
〔清〕黃蘇、周濟、譚獻選評,尹志騰校點:《清人選評詞集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9月一版。
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民編:《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一版。
﹝宋﹞曾慥:《樂府雅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曾慥編:《樂府雅詞》,據清咸豐伍崇曜《粵雅堂叢書》校刊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出版。
﹝宋﹞曾慥輯,陳三強校點:《樂府雅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一版。
﹝清﹞曹貞吉:《珂雪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梁令嫺編,劉逸生校點:《藝蘅館詞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一版。
閔宗述、劉紀華、耿湘沅:《歷代詞選注》,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9月初版。
﹝清﹞董毅錄:《續詞選》,《四部備要.集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臺二版。
﹝明﹞楊慎批點:《草堂詩餘》,明吳興閔暎璧刊朱墨套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楊慎批點:《草堂詩餘》,清光緒山陰宋澤元《懺花盦叢書》本,《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7月臺一版。
〔清〕端木埰選錄,何廣棪校評:《宋詞賞心錄校評》,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出版。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9月四版。
〔宋〕趙聞禮選:《陽春白雪 附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趙聞禮:《陽春白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初版。
〔宋〕趙聞禮選:《陽春白雪》,據清咸豐伍崇曜《粵雅堂叢書》校刊本影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出版。
〔宋〕趙聞禮輯:《陽春白雪》,據宛委別藏清抄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宋〕趙聞禮選:《陽春白雪》,《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出版。
鄭騫編注:《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年6月一版。
劉崇德、徐文武點校:《明刊草堂詩餘二種》,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一版。
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一版。
龍沐勛編選:《唐宋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一版。
龍沐勛編選、卓清芬注說:《唐宋名家詞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10月初版。
龍沐勛編:《唐五代宋詞選》,臺北:自力出版社,1959年5月出版。
龍沐勛:《唐五代詞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一版。
龍沐勛編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
鄺利安:《宋四家詞選箋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初版。
﹝清﹞譚復堂評,徐珂、三多、趙逢年校刊:《譚評詞辨》,線裝書,1920年出版。
﹝清﹞譚獻輯:《篋中詞》,據清光緒八年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亦載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7月臺一版。)
〔清〕譚獻輯:《篋中詞》,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6月一版。
〔清〕譚獻輯,羅仲鼎校點:《清詞一千首》,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6月一版。
嚴迪昌編:《近代詞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明﹞顧從敬、錢允治輯,錢允治、陳仁錫箋釋:《類選箋釋草堂詩餘》,《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宋﹞《草堂詩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尊前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宋﹞《增修箋注妙選草堂詩餘》,據上海涵芬樓借杭州葉氏藏明刊本景印,《四部叢刊.正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宋﹞《樂府補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5.詞韻、詞律
﹝清﹞戈載:《詞林正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五版。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5月初版。
王熙元、陳滿銘、陳弘治:《詞林韻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10月再版。
羊基廣編著:《詞牌格律》,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7月一版。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初版。
何文匯:《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初版。
徐信義:《詞譜格律原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夏授道:《詩詞曲聲律淺說》,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
〔清〕康熙帝御製:《欽定詞譜》據清康熙五十四年內府刻本影印,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3月一版。
〔清〕舒夢蘭輯,謝朝徵箋:《白香詞譜》,臺北:世界書局,2004年10月二版。
〔清〕萬樹:《詞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臺一版。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初版。
藍少成:《詩詞曲格律與欣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一版。
6.評點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一版。
王書才:《文選評點述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一版。
石麟:《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1月一版。
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二版。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年6月一版。
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
黃肇基:《鑒奧與圓照──方苞林紓的《左傳》評點》,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10月初版。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一版。
楊清惠:《文法──金聖歎小說評點之敘事美學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12月初版。
﹝宋﹞蘇東坡原著,﹝清﹞紀曉嵐批點:《紀評蘇詩擇粹》,臺北:佩文書社,1961年4月出版。
7.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
﹝英﹞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年4月一版。
﹝美﹞Rene&;Wellek:《文學理論》,臺北:水牛圖書公司,1995年11月三版。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12月初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毛正天:《中國古代詩學 本體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4月初版。
﹝法﹞皮埃爾.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一版。
﹝義﹞艾柯等:《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4月一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吳俊忠:《文學鑑賞論》,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
吳建民:《中國古代詩學原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
李幼蒸:《結構與意義─現代西方哲學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10月初版。
李明軍:《文統與政統之間: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精神》,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11月一版。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初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7月初版。
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2月一版。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6月二版。
﹝法﹞茨維坦.托多洛夫著,王東亮、王晨陽譯:《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1月初版。
陳傳才、周文柏:《文學理論新編》,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一版。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一版。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6月初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一版。
張方:《中國詩學的基本觀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5月一版。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一版。
康來新:《發跡變態──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4月二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6月一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6月一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年4月初版。
黃書泉:《文學批評新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一版。
〔美〕喬治.J.E.格雷西亞:《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一版。
馮若春:《「他者」的眼光──論北美漢學家關於「詩言志」、「言意關係」的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5月一版。
童慶炳:《文學理論要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一版。
童慶炳、陶東風主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一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一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初版。
楊松年:《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楊紅旗:《以意逆志與詮釋倫理》,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12月一版。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4月一版。
﹝法﹞德希達著,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言語與現象》,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1月初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7月出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9月初版。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再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出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一版。
蔣成瑀:《讀解學引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一版。
蔣寅:《中國詩學的思路與實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一版。
〔梁〕鍾嶸:《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一版。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
〔宋〕魏慶之編:《詩人玉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法﹞羅伯特‧休斯:《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1月初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1月一版。
﹝法﹞羅蘭‧巴特:《批評與真實》,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2月初版。
〔宋〕嚴羽:《滄浪詩話》,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一版。
龔鵬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一版。
8.經學、經學史、學術史
﹝清﹞孔廣森:《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一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一版。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新一版。
﹝清﹞江藩撰,周春健校注:《經解入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一版。
﹝日﹞安井小太郎等:《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一版。
周山:《解讀周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5月一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一版。
徐立望:《嘉道之際揚州常州區域文化比較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一版。
﹝清﹞張惠言:《周易虞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一版。
﹝清﹞張惠言:《周易虞氏義》,據清道光九年《皇清經解》本影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一版。
﹝清﹞張惠言:《周易虞氏消息》,據清道光九年《皇清經解》本影印,《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一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湯志鈞:《經學史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彭林主編:《清代學術講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一版。
楊旭輝:《清代經學與文學──以常州文人群體為典範的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7月一版。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四部備要.經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臺二版。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一版。
劉玉平:《易學思維與人生價值論》,濟南:齊魯書舍出版社,2006年1月一版。
9.詞學論集、詞學季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詞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6月初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初版。
王水照、﹝日﹞保藰佳昭編選:《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一版。
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一版。
吳熊和、喻朝剛、曹濟平、王步高主編:《中華詞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一版。
冒廣生:《冒鶴亭詞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一版。
夏承燾:《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唐圭璋:《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一版。
馬興榮等主編:《詞學》第一輯至第二十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第一輯,2012年6月出版第二十七輯。
黃文吉:《黃文吉詞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出版。
詹安泰:《詹安泰詞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一版。
趙為民、程郁綴:《詞學論薈》,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9年7月初版。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1月初版。
龍沐勛:《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一版。
龍沐勛編:《詞學季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6月初版。(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12月出版。)
龍沐勛編:《同聲月刊》,南京:《同聲月刊》社,1940年12月出版。
10.筆記、歷代詞紀事、詞學目錄、工具書
史雙元編:《唐五代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2月一版。
﹝美﹞包弼德著,﹝比利時﹞魏希德修訂:《宋代研究工具書指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一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杜海華編:《二十世紀全國報刊詞學論文索引》,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12月一版。
林玫儀主編:《詞學論著總目1901~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5年出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4月再版。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詞苑叢談》,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一版。
〔清〕張宗橚:《詞林紀事》,成都:古籍書店,1982年3月一版。
張惠民編:《宋代詞學資料彙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一版。
黃文吉主編:《詞學研究書目(1912~1992)》,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龍振中、尤以丁編:《清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2月一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出版,卷七,頁72。
11.其他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一版。
王菊生:《中國繪畫學概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10月十版。
朱廷獻:《中國書學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7月出版。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據上海涵芬樓影印明嘉靖本,《四部叢刊.正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一版。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
〔清〕李兆洛選,譚獻評:《駢體文鈔》,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3月二版。
〔明〕吳承恩著,李卓吾批評:《李卓吾批評本西遊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4月一版。
〔清〕金聖歎:《聖歎選批唐才子詩》,臺北:正中書局,1956年4月臺初版。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一版。
〔明〕施耐庵著,〔清〕金聖歎批評:《金聖歎批評本水滸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4月一版。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七版。
﹝清﹞張惠言輯:《七十家賦鈔》,據清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家塾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清﹞張惠言:《茗柯文編》,據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清同治八年刻本影印;《茗柯文補編》、《茗柯文外編》,據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清道光陳善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清﹞張惠言:《陽湖張惠言先生手稿》,據光緒戊申三月線裝書影印,臺北:武進同鄉會,1976年12月初版。
〔清〕張惠言:《茗柯文》,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初版。
〔清〕張惠言:《七十家賦鈔》,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初版。
﹝清﹞陳維崧:《陳迦陵文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一版。
陳方既:《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開封:河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清﹞盛宣懷輯:《常州先哲遺書》,《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8月初版。
喬志強編著:《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解讀》,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1月一版。
傅慧敏編著:《中國古代繪畫理論解讀》,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1月一版。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2月初版。
楊勇:《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87年1月出版。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香港:商務印書館,1984年12月初版。
﹝晉﹞劉昫:《舊唐書》,《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
鄭曉華:《書法藝術欣賞》(原書名:《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與審美》)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11月初版。
魏小虎編撰:《四庫全書總目彙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一版。
〔清〕譚獻:《譚獻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一版。
﹝清﹞譚獻:《復堂日記》,《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7月臺一版。
藍鐵、鄭朝:《中國的書法藝術與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4月一版。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一版。
二、碩博士論文
王國昭:《詞話之批評與功用研究》,1986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媛:《清代常州詞派寄託理論與吳夢窗詞研究》,2009年,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朱美郁:《清常州詞派比興說研究》,1991年,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德慈:《中晚期常州詞派研究》,2003年,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
任相梅:《譚獻年譜》,2007年,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碩士論文。
宋邦珍:《《白雨齋詞話》「沉鬱說」研究》,1990年,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娟娟:《《草堂四集》及《古今詞統》之研究》,1996年6月,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楨:《陳廷焯詞論及其詩詞創作實踐之關係》,2009年,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銳:《陳廷焯詞論研究》,2009年,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李睿:《清代詞選研究》,2006年,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李鍾振:《周濟詞論研究》,1984年,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旻旻:《香草美人傳統研究──從創作手法到閱讀模式的建立》,2003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錦琇:《陳廷焯《詞則》選評「王沂孫詞」析論》,2010年,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余佳韻:《清代詞學的南北宋之爭》,2008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淑華:《清代文學批評境界說之研究》,1991年,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玫儀:《晚清詞論研究》,1978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崗:《文心探微──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1997年,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
林淑華:《姜夔詞接受史》,2013年,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
林惠美:《楊慎及其詞學研究》,2003年,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金鮮:《陳廷焯早晚期詞學觀念之轉變》,1992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鮮:《清末民初宋詞學析論》,1997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邱全成:《蘇軾詞的接受與影響──從期待視野的角度觀之》,2009年,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2000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侯雅文:《白雨齋詞話「沉鬱說」析論》,1997年6月,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雅文:《常州詞派構成與變遷析論》,2003年6月,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侯裕隆:《晚清四大詞家對常州派詞論之承繼與開創》,2004年,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柯瑋郁:《晏幾道《小山詞》接受史》,2010年,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范松義:《《花間集》接受論》,2003年,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徐志豪:《論清代常州詞派詞史觀念之形成》,2004年,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子堯:《論常州詞派的起源與常州經學之關係》,2011年,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高楨臨:《清初戲曲評點閱讀方法與批評策略研究》,2010年,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1976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娟玉:《溫庭筠辨疑》,2007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苾芳:《清常州詞派寄託說研究》,1986年,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媚:《溫庭筠詞傳播接受研究》,2002年,湖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陳松宜:《清代接受宋詞之研究》,1999年6月,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侑伶:《陸游詞接受史》,2012年,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陳宣如:《常州詞派的文學閱讀》,2005年,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思涵:《晚清寄託說詞論的發展及其反響》,2007年,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虹蘭:《溫庭筠詞寄託問題研究》,2008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桂清:《清代詞學與經學關係研究》,2010年,中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
陳清茂:《楊慎的詞學》,1994年5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明升:《清代宋詞學研究》,2006年,揚州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博士論文。
許嘉瑋:《清初廣陵詞人群體研究──以評點與唱和為主的考察》,2009年,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2001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曾子淳:《柳永詞清代評論之研究》,2007年,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夢涵:《清代周邦彥詞接受史》,2013年,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程志媛:《宋代詞學批評研究--批評形式與文化詮釋》,2001年,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普義南:《吳文英詞接受史》,2010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祝滿:《性別與認同──李清照其人其詞的創作與接受研究》,2008年,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葉佳聲:《從宋人選宋詞四部詞選觀「雅」之演變》,2001年5月,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楊娜:《詞學史上的南北宋之爭》,2010年,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趙李娜:《《花庵詞選》研究》,2012年6月,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鄭聖勳:《憂鬱的價值:江淹作品解讀》,2004年6月,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小燕:《清末三大詞學家論花間詞》,2010年,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劉少雄:《宋代詞選集研究》,1986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1994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冠如:《比興寄託說在詞學史上的演繹與詮釋》,2011年,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蕭新玉:《譚獻詞學研究》,1992年,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旻琪:《明代評點詞集研究》,2004年6月,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薛乃文:《馮延巳詞接受史》,2008年,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顏妙容:《詞學之「言志」論發展研究》,1995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妙容:《清代詞學尊體之論述研究》,2005年,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文郁:《韋莊詞之接受史》,2009年,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隴興龍:《《白雨齋詞話》論詞思想研究》,2009年,貴州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三、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
丁放、甘松:<《草堂詩餘四集》的編選評點及其詞學意義>,《文學評論》2009年3期,頁162~168。
丁放、葛旭芳:<從明代詞選看詞學觀念的演變>,《學術月刊》2008年6月,頁106~113。
于立君、王安節:<「評點」的涵義和性質>,《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4期,頁34~36。
王兆鵬、劉尊明:<本世紀詞學研究的基本格局>,《百年學科沉思錄:二十世紀古代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頁312~321。
王兆鵬:<《古今詞統》誤收誤題唐五代詞考辨>,《唐代文學研究》2002年,頁74~84。
王兆鵬、劉學:<宋詞作者的統計分析>,《文藝研究》2003年6期,頁54~59。
王兆鵬:<歌妓唱詞及其影響——宋詞的口頭傳播方式研究>,東華大學中文系:《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4年7月初版,頁311~345。
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江漢論壇》2006年5月,頁109~113。
王兆鵬:<宋詞經典的建構>,《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1期,頁40~46。
王吉鳳:<陳廷焯論詞的審美傾向>,《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4期,頁115~119。
王書賓:<淺論常州詞派的讀詞方式>,《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年5期,頁1~4。
王萬象:<古典詩詞選評與典律化>,《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08年6月,頁263~309。
方彥壽:<黃昇《花庵詞選》新論──我國最早有評點的詞選>,《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1月,頁85~90。
方智範:<評張惠言的論詞主張>,《詞學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一版,頁357~375。
方智範:<關於張惠言寄託說評價的兩個問題>,《詞學論稿》,頁376~383。
方智範:<周濟詞論發微>,《詞學論稿》,頁384~401。
方智範:<論常州詞派生成之文化動因>,《詞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6月初版,頁313~330。
方智範:<常州詞派與近代詞學理論批評>,《中國文化月刊》1994年12月,第182期,頁98~110。
皮述平:<清代詞學的『尊體』觀>,《學術月刊》1997年11月,頁105~113。
史云:<《花庵詞選》版本源流考>,《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期,頁110~113。
甘松:<《草堂詩餘》與明前中期詞學演變──以陳鐸、張綖等人為例>,《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1月,頁22~26。
甘松、丁放:<承襲與新變:明代詞選的編選特點與詞學意義>,《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2期,頁161~167。
朱秋娟:<新發現黃昇論詞資料>,《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3期,頁67~70。
朱秋娟:<清初清詞評點的風尚成因與原生面貌>,《文藝研究》2008年11期,頁60~67。
朱建光:<論《草堂詩餘》在明代的傳播接受>,《理論導刊》2012年4期,頁100~102。
朱紹秦、徐楓:<清代詞學「正變觀」的新立論──論周濟正變觀與張惠言的異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期,頁67~71。
朱惠國:<論董士錫的詞學思想及其在常州詞派發展中的作用>,《詞學》第十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一版,頁148~157。
朱惠國:<張惠言詞學思想新探>,《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期,頁89~93。
朱惠國:<論周濟對常州詞派的理論貢獻>,《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頁70~75。
朱惠國:<論陳廷焯的詞學思想以及對常州詞派的理論貢獻>,《詞學》第十九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一版,頁174~194。
朱萬曙:<評點的形式要素與文學批評功能──以明代戲曲評點為例>,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頁71~85。
朱蘇權、王恩全:<《白雨齋詞話》注重「才、氣、力」的傾向>,《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2期,頁58~67。
伏滌修:<周濟寄託說與清代詞學的成熟>,《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期,頁116~119。
沙先一:<推尊詞體與開拓詞境:論清代的學人之詞>,《江海學刊》2004年3月,頁188~193。
邱惠芬:<胡承珙《毛詩後箋》解經體例與方法>,《經學研究論叢》第十二輯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2月初版,頁133~163。
余意:<論詞體觀念的確立──從明代詞論重新檢討常州詞派詞學思想>,《詞學》第十八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一版,頁75~88。
余筠珺:<問塗•經歷•回還——周濟「四家學詞門徑」的理論建構>,《東華漢學》2013年6月,頁137~170。
艾治平:<論清詞的流派>,《嘉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7年2期,頁38~45。
﹝日﹞伊藤虎丸:<張惠言的以「雅俗」觀念為中心的詞論--《詞選》的位置>,《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一版,頁386~403。
汪俊:<黃昇生平事跡考述>,《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4期,頁69~71。
李正治:<比興解詩模式的形成及其意義>,《中國文學新境界 反思與觀照》,頁343~367。
李社教:<文本意義的還原與創造──論張惠言解詞>,《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5期,頁18~21。
李揚:<批評及選擇──論《花庵詞選》的詞學批評意識>,《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2期,頁17~21。
李慈健:<清末民初常州詞派的情感流向>,《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2期,頁53~58。
李德偉:<傳播.出版.行銷:以「南宋詞選」為中心之文化探究>,《東海中文學報》21期,2009年7月,頁389~414。
李劍亮:<論丁紹儀對譚獻詞學闡釋論的影響>,《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期,頁144~149。
李睿:<論清代詞選>,《詞學》第十八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一版,頁99~113。
吳宏一:<清詞與世變、寄託的關係>,《學術研究》2003年3期,頁115~117;15。
吳承學:<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與南宋的詩文評點>,《文學評論》1995年1期,頁32~33。
吳承學:<現存評點第一書──論《古文關鍵》的編選、評點及其影響>,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頁215~236。
吳振華:<試論陳廷焯的詞學觀念>,《詞學》第十九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一版,頁195~211。
況周頤:<詞學講義>《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6月初版,頁107~112。
〔日〕村上哲見:<歷代選本中的辛棄疾詞>,《詞學》第十九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一版,頁1~13。
林玫儀:<新出資料對陳廷焯詞論之證補>,《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6月出版,頁785~811。
林玫儀:<詞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出版,頁113~150。
林玫儀:<論晚清四大詞家在詞學上的貢獻>,《詞學》第九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一版,頁148~173。
林玫儀:<由敦煌曲看詞的起原>,《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5月初版,頁1~43。
林玫儀:<清代詞籍評點敘例>,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頁129~155。
林玫儀:<研究陳廷焯之重要文本──《白雨齋詞存》與《白雨齋詩鈔》>,《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8年6月,第十八卷第二期,頁131~176。
岳淑珍:<張綖《草堂詩餘別錄》考論>,《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0月,頁94~97。
屈興國:<從《雲韶集》到《白雨齋詞話》>,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11月一版,頁869~897。
屈興國<《白雨齋詞話》的「沉鬱」說>,屈興國校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頁898~920。
孟婷:<《詞綜》與《花庵詞選》之比較>,《語文學刊》2011年4期,頁17~18;43。
洪惟助:<論詞與音樂的關係及後世詞譜的缺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4年6月,第四卷第二期,頁16~35。
祝東:<崇雅詞學觀的不同審美取向──兼論浙西、常州二詞派對宋季遺民詞的接受>,《殷都學刊》2008年,頁79~83。
柯慶明:<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一些理論思考>,東華大學中文系:《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頁1~21。
胡小林:<論《古今詞統》與明末詞風的嬗變>,《名作欣賞/文苑經緯》2012年5期,頁109~111。
胡明:<一百年來的詞學研究:詮釋與思考>,《文學遺產》1998年2月,頁16~29。
段學儉:<比興寄託說在宋代詞論中的生成與演化>,《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1期,頁72~78。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4年9月,第十四卷第三期,頁223~248。
侯雅文:<論晚清常州詞派對「清詞史」的「解釋取向」及其在常派發展上的意義>,《淡江中文學報》2005年12月,頁183~222。
侯雅文:<宋代「詞選本」在「詞典律史」建構上的意義──對「詞史」的研究與書寫提出「方法學」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8年6月,頁115~158。
侯雅文:<從社會學的視域論清代詞派研究的新方向:以浙西詞派為例>,曹虹等主編:《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二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0月一版,頁67~94。
姚曉雷:<試論清末常州詞派詞論的文化自救意識>,《平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8年3期,頁40~45。
施議對:<以批評模式看中國當代詞學--兼說史才三長中的「識」>,《百年學科沉思錄:二十世紀古代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頁344~365。
唐圭璋:<歷代詞學研究述略>,《詞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一版,頁811~834。
唐圭璋:<朱祖謀治詞經歷及其影響>,《詞學論叢》,頁1019~1027。
高建中:<浙西詞派的詞論>,《詞學論稿》,頁278~298。
高建中:<朱彝尊的詞論及其創作>,《詞學論稿》,頁314~339。
高峰:<常州詞派的尊體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5月,頁684~686。
馬里揚:<清代常州派「詞史」說新詮>,曹虹等主編:《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四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10月一版,頁369~402。
馬興榮:<張皋文手批《山中白雲詞》>,《詞學》第十五輯,頁279~287。
孫克強:<試論《草堂詩餘》在詞學批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2期,頁69~74。
孫克強:<清代詞學的南北宋之爭>,《文學評論》1998年4期,頁127~136。
孫克強:<常州派詞論家董士錫簡論>,《詞學》第十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一版,頁185~196。
孫克強:<清代詞學流派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7期,頁159~168。
孫琴安:<對中國最初詩歌評點形態的探討>,《社會科學》1999年2期,頁70~74。
孫維城:<清代詞學對王沂孫詞高評的歷史與現實>,《詞學》第二十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一版,頁248~259。
孫運君:<清代今文經學興起考--以惠棟、戴震、張惠言為中心>,《船山學刊》2005年4期,頁130~132。
徐立望:<張惠言經世思想:經學與詞學之統合>,《浙江學刊》2006年6期,頁60~67。
徐秀菁:<由選詞與評點的角度看張惠言《詞選》中比興寄託說的實踐>,《國文學誌》第十二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6月出版,頁283~~310。
徐楓:<常州詞派詞論的經世精神>,《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3期,頁106~108。
徐楓:<張惠言與常州經學>,《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2期,頁20~25。
徐楓:<張惠言與常州經學>,《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2期,頁20~25。
徐楓:<常州詞派與詩教復振簡論>,《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期,頁43~46。
徐楓:<《茗柯詞》及其對常州詞論的實踐意義>,《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期,頁49~56。
馬興榮:<建國三十年來的詞學研究>,《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一版,頁21~34。
曹辛華:<20世紀詞學批評的「現代化」特色>,《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2月,頁55~60。
曹辛華、彭功智:<晚清文學思潮與現代詞學批評的轉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2月,頁60~64。
曹秀蘭:<《花庵詞選》與《絕妙好詞》比較>,《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1期,頁65~68。
曹明升:<清人評點宋詞探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期,頁120~123。
曹明升:<論清人的宋詞史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3期,頁115~120。
曹保合:<談周濟的寄託理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3期,頁23~29。
曹保合:<談譚獻的論詞傾向>,《衡水師專學報》2004年3期,頁47~51。
張宏生:<詞與賦:觀察張惠言詞學的一個角度>,《中華詞學》第三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一版,頁20~30。
張宏生:<楊慎詞學與《草堂詩餘》>,《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月,頁128~135。
張宏生:<統序觀與明清詞學的遞嬗──從《古今詞統》到《詞綜》>,《文學遺產》2010年1期,頁86~93。
張宏生:<宏觀把握與微觀示範──從評點看朱彝尊的詞學成就>,《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0年2期,頁79~88。
張宏生:<創作的厚度與時代的選擇──王沂孫詞的後世接受與評價思路>,《詞學》第二十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一版,頁141~154。
張伯偉:<評點溯源>,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頁1~54。
張珍懷:<日本的詞學>,《詞學》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10月一版,頁207~221。
張靜:<劉辰翁有意評點過詞嗎?>,《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12月,頁200~205。
陶易:<張惠言與周濟詞論之比較>,《皖西學院學報》2001年1期,頁16~18。
清風:<《茗柯詞》變相《風》、《騷》創作意格──論清代常州詞派代表張惠言的創作實踐>,《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期,頁38~42。
陳水雲:<論康熙年間詞學的南北宋之爭>,《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2期,頁34~41。
陳水雲:<康熙年間詞學的辨體與尊體>,《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11月,頁131~137。
陳水雲:<張惠言的詞學與易學>,《周易研究》2000年1期,頁82~92。
陳水雲:<陳廷焯「沉鬱」說與古代詩學傳統>,《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2期,頁44~51。
陳水雲:<常州詞派與近代詞學中的解釋學思想>,《求是學刊》2002年5期,頁99~104。
陳水雲、張清河:<《雲韶集》與陳廷焯初期的詞學思想>,《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期,頁65~68。
陳水雲:<論清代詞選的編纂及其意義>,《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1期,頁15~18。
陳水雲:<《白雨齋詞話》在二十世紀的回響>,《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1期,頁41~47。
陳水雲、王茁:<陳廷焯的師友交往與詞學立場的轉變>,《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期,頁28~31。
陳水雲:<唐宋詞籍在明末清初傳播述略>,《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期,頁49~55。
陳水雲:<近現代詞學史上的文體批評>,《詞學》第二十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一版,頁315~333。
陳文新:<論常州詞派的詞統建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6期,頁117~121。
陳未鵬:<黃昇「以選為史」與當代編輯的學術使命>,《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11期,頁194~197。
陳先汀:<論黃昇的詞學思想>,《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年12期,頁149~152。
陳明恩:<董仲舒《春秋》公羊學解經方法析論>,《經學研究論叢》第八輯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初版,頁209~248。
黃志浩:<論常州詞派理論之流變>,《廣州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97年3期,頁34~40。
黃志浩:<論常州詞派的比興理論>,《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頁76~80。
黃志浩:<論常州派詞統的形成>,《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2003年5期,頁135~140。
黃志浩:<論常州詞派鑑賞理論的嬗變>,《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6期,頁140~144;159。
閔豐:<清初清詞選本中的異文形態與詞學流變>,《詞學》第十八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一版,頁114~130。
湯志鈞:<清代經學學派及其異同>,《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初版,頁1~20。
彭玉平:<陳廷焯正變觀疏論>,《詞學》第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一版,頁162~168。
彭玉平:<端木埰與晚清詞學>,《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期,頁32~38。
彭玉平:<選本批評與詞學觀念──陳廷焯的詞選批評探討>,《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期,頁24~30。
彭玉平:<選本編纂與詞學觀念──晚清陳廷焯詞選編纂探論>,《學術研究》2006年7期,頁139~143。
詹安泰:<論寄託>,《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三號,1936年9月,頁11~25。
雷磊:<明代詞學觀念的演變與《草堂詩餘》>,《閱江學刊》2010年10月,頁85~91。
葉嘉瑩:<論清代詞史觀念的形成>,《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10期,頁156~161。
葉輝:<從明代的《草堂詩餘》批評看明人的詞學思想>,《人文雜誌》2002年6期,頁95~97。
楊海明:<一部優秀的唐宋詞選──介紹黃昇的《花庵詞選》>,劉揚忠選編:《名家解讀宋詞》,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一版,頁145~150。(原載鎮江師專《教學與進修(語言文學版)》1983年2期,頁23~25)。
楊萬里:<略論詞學尊體史>,《雲夢學刊》1998年2月,頁38~41。
趙山林:<詞的接受美學>,《詞學》第八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一版,頁24~40。
趙云:<黃昇生平考>,《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年4期,頁111~113。
趙尊嶽:<詞籍提要>,《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一號,1936年3月,頁41~54。
趙曉輝:<陳廷焯思想探析>,《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6期,頁73~76。
趙曉輝:<從選本看譚獻對常州詞派詞統之接受推衍>,《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頁134~137。
趙曉輝:<從選本批評看陳廷焯的詞選思想>,《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期,頁52~55。
趙曉輝:<從選本看周濟詞學理論之演進及其成因>,《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8月,頁118~123。
趙曉輝:<清代唐宋詞選本的功能與價值論述>,《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2期,頁132~135。
蒲安迪:<《紅樓夢》評點學的分類解釋>,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頁157~188。
寧一中:<中國古代評點中的「結構」與西方結構主義的「結構」之比較>,《中國外語》2007年5期,頁98~104。
蔡長林:<常州學派略論>,彭林主編:《清代學術講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一版,頁45~60。
蔡英俊:<抒情美典與經驗觀照:沉鬱與神韻>,王安祈等:《中國文學新境界 反思與觀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3月初版,頁175~206。
鄧建、王兆鵬:<中國歷代選本的格局分布及其文化意蘊>,《江漢論壇》2007年11月,頁112~115。
鄧新華:<論常州詞派「比興寄託」的說詞方式>,《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期,頁48~52。
蔣哲倫:<《花庵詞選》及其在詞學史上的價值>,《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6期,頁46~55。
劉少雄:<《草堂詩餘》的版本、性質和影響>,《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1年5期,頁215~236。
劉少雄:<《草堂詩餘》版本論著目錄初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3年1期,頁49~57。
劉少雄:<近現代詞學批評方法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4年6月,第四卷第二期,頁31~35。
劉少雄:<周濟與南宋典雅詞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9月,頁155~194。
劉正遠:<張惠言經學思想與其詞論、詞評關係探賾>,《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10月,頁435~449。
劉軍政:<明代《草堂詩餘》版本述略>,《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2月,頁49~54。
劉尊明:<唐宋詞定量分析的理論探求與學術實踐>,《詞學》第二十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一版,頁59~74。
劉揚忠:<本世紀前半期詞學觀念的變革和詞史的編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8月,頁25~31。
劉揚忠:<二十世紀中國詞學學術史論綱(上篇)>,《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0年11月第二十二卷第六期,頁7~13。
劉曉光:<寄託.意.隔──周濟「寄託」說及王國維意境理論的幾個概念>,《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1期,頁24~26。
劉興暉:<論晚清民國時期唐宋詞選的現代轉型>,《雲南社會科學》2009年1期,頁156~160。
劉興暉、鄧喬彬:<「學詞」與「詞學」的分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2期,頁10~15。
劉雙琴:<從歷代詞選看歐陽修詞的經典化過程>,《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4期,頁328~335。
龍沐勛:<詞體之演進>,《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1~44。
龍沐勛輯:<近代名賢論詞遺札>,《詞學季刊》創刊號,1933年4月,頁165~168。
龍沐勛:<選詞標準論>,龍沐勛編:《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二號,1933年8月,頁1~28。
龍沐勛:<詞律質疑>,《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1~16。
龍沐勛:<彊邨本事詞>,《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12月,頁75~79。
龍沐勛:<研究詞學之商榷>,《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1934年4月,頁1~17。
龍沐勛:<兩宋詞風轉變論>,《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1934年10月,頁1~23。
龍沐勛:<今日學詞應取之途徑>,《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二號,1935年1月,頁1~6。
龍沐勛:<清真詞敘論>,《詞學季刊》第二卷第四號,1935年7月,頁1~18。
龍沐勛:<漱玉詞敘論>,《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一號,1936年3月,頁1~10。
龍沐勛:<南唐二主詞敘論>,《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二號,1936年6月,頁1~6。
龍沐勛:<論平仄四聲>,《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二號,1936年6月,頁7~14。
龍沐勛:<填詞與選調>,《詞學季刊》第三卷第四號殘存稿,1937年6月,頁1~11。
龍沐勛:<詩教復興論>,龍沐勛編:《同聲月刊》第一卷創刊號,南京:《同聲月刊》社,1940年12月出版,頁9~41。
錢璱之:<論張惠言>,《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期,頁69~75。
謝忱:<張惠言先生年譜>,《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月,頁40~52。
遲寶東:<試論張惠言的詞學思想>,《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期,頁90~99。
遲寶東:<譚獻的詞學思想>,《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期,頁40~46。
遲寶東:<嘉道時期常州詞派的組織形態>,《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期,頁25~28。
謝桃坊:<清代詞學復興述評>,《詞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53。
繆鉞:<常州派詞論家「以無厚入有間」說詮釋>,繆鉞、葉嘉瑩:《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10月初版,頁187~194。
薛泉:<娛賓遣興的詞體觀念與宋人詞選的興盛>,《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1期,頁61~64。
薛泉:<南宋詞人黃昇的淵明情節>,《湖南學院學報》2004年1期,頁32~35。
薛泉:<黃昇《花庵詞選》的編纂動機及其成書的文化背景>,《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期,頁114~117。
薛泉:<南宋詞人黃昇隱居的社會文化動因探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期,頁28~31。
薛泉:<宋人詞選之詞題的作者歸屬及其成因探賾>,《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頁57~60。
薛泉:<關於「詞選」的界定>,《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3期,頁70~73。
薛泉:<宋代風俗文化的高漲與宋人詞選的興盛>,《江漢論壇》2010年2月,頁68~70。
鄺士元:<常州詞派家法考>,《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月初版,頁351~369。
譚帆:<論小說評點研究的三種視角>,章培恆、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頁55~70。
譚新紅、王兆鵬:<論清人詞話的學術背景>,《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9期,頁188~192。
藍玲:<宋代詞選的美學觀念嬗變>,《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年1期,頁134~135。
蘇淑芬:<陳維崧與清初詞壇之關係研究>,《東吳中文學報》2000年6期,頁131~172。
饒宗頤:<張惠言《詞選》述評>,《詞學》第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2月一版,頁108~12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