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專科學校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 建置與實施成效之研究
作者:胡倩瑜
作者(外文):Chien-yu Hu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王保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學生學習成效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junior college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旨在建置個案專校幼兒保育科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與機制實施之成效,研究中以全面品質管理之計畫、執行、檢核、及行動四個面向之六個向度為主要架構來進行探究。研究期程橫跨101與102兩學年,研究設計採質、量並進的方式,研究方法除了國內外文獻查證、個案專校與系科檔案文件的分析,更使用德懷術,焦點團體座談,產、學界專家諮詢,問卷施測評估,以及師生質性訪談等,多元的匯集研究之相關資料。綜上,本研究茲從機制建置與實施成效兩部分,獲致以下結論:
壹、品質保證機制建置之內涵
一、計畫面的研究結果:建置之系科定位與校級目標相結合,完備系科十項核心能力指標、三十四項指標內涵,以及5級分檢核能力標準。
二、執行面的研究結果
(一)行政治理與經營:個案系科之科務發展具有常態規劃機制;專校設有校務暨財務資訊公開專區;系科主要透過服務學習進行國際交流。
(二)課程與教學:建置系科核心能力級數融入專業課程中;完備系科三大產業與十一項代表工作定名;建置系科各類課程地圖並串聯至專校數位平台。
(三)學習資源、支援與學習輔導措施:個案專校系科置有設備充足之專業教室,圖書藏量類別多元,並建置e-learning與e-portfolio數位平台,能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資源。專校學務處設有「減免及就貸區」、「獎助學金專區」以提供學生各項學習的支援。專校實施雙導師生活輔導制,兩階段式學習預警輔導制,職能診斷輔導措施,並透過多元的社團活動滿足學生學習輔導之需求。
三、檢核面的研究結果:在校外實習進展上,實習生與校外機構認知實習生在「專業核心」與「一般核心」能力整體之展現已達中高水準。在學生學習進展上,「年級」極可能是影響學生在「專業核心」與「一般核心」能力學習進展高低的重要因素,年級越高平均數表現越高。在畢業生職場表現進展上,畢業校友與雇主認知校友在職場「專業核心」與「一般核心」能力的展現已達中高水準,兩者認知並無顯著性差異。
四、行動面的研究結果:系科有自我評鑑機制,但無常態運作應予以改善;協助系科訂立畢業門檻、103學年專業課程與能力級數增修,亦訂立出系科之學生學習成效辦法等,以促進系科學生學習成效。
貳、品質保證機制實施之成效
彙整全年級生問卷調查與師生質性訪談之結果,顯示個案專校品質保
證機制各面向實施成效在中高水準,顯示系科師生多數肯定機制實施的內容具有正面的成效。
依據本研究建置完備的機制內涵與實施成效,繪製出專科學校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之架構圖。
綜上結論,個案專校建置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之效益,能符應「以學生為中心」、「能力為本位」、「課程能統整」、「職涯為導向」,達技職教育「務實為用」的辦學宗旨。本文文末將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專科學校、系科、教師、學生以及未來研究者在品保機制建置上的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establish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of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effects for department 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of junior college. This study adopts four step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lan, do, check and action) which includes six dimensions as core architecture. This study covers 101 and 102 two school years in us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arallel. Meanwhile, this study collects multiple research information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case analysis of junior college, Delphi technique, core group discussions,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experts consulting, questionnaire assessments as well as teacher and student qualitative interviews. Eventually, this study makes conclusions as below:
1. Regarding the content of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For result of「Plan」, the orientation of department links up with goal of school. 10 core competence indexes of department, content of 34 indexes and 5 levels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of competence are built. For result of 「Do」, firstly from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the department administration development exists a mechanism for regular planning. School website has special zone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financial affairs publicly. Department conduc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service-learning method. Secondly from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oint of view, core competences of department are integrated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Three main industries and eleven 11 representative jobs are defined. Department curriculum map links up with school’s digitized platform. Thirdly from learning resource and support point of view, department builds specialty classrooms with enough facilities and creates digitized platforms such as e-learning, e-portfolio. Library has volume of books across multiple categories. These can fulfill students’ learning demands. School affair division builds supporting information such as「Loan for Employment Zone」、「Scholarship Zone」. School practices bi-tutors for student counseling method, two steps learning alarm system, career diagnosis and multiple student associations able to support student learning and assistance requirement. For result of 「Check」, firstly from out-school practical training progress point of view, both student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 are aware that student ability performance has achieved middle-high level in terms of 「specialty core competence」 and 「general core competence」. Secondly, from student learning progress point of view,「grade」is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learning progress of 「specialty core competence」and 「general core competence」for students. Higher grade shows higher performance. Thirdly, from graduates’ performance in career point of view, department graduates and employers are aware that their performance shows middle-high level in terms of career 「specialty core competence」 and 「general core competence」. 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between department and employers awareness. For result of 「Action」, Department establishes self-evaluation mechanism without operating regularly. It should be improved. Graduation condition is modified. Also specialty courses and ability level for 103school year is modified and meanwhile comes out a procedure for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2. Regarding to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The summary of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on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dicates that effects show performance of middle-high level. Most of departm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firm that this mechanism has positive effectiveness. This study founds complete content of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effects and draws a frame diagram of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of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for junior college.
Finally, effects of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of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for junior college can fulfill the demand of「student-centered」,「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integrated」,「career-oriented」and achieve the pragmatic nurture purpose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end of this study,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which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junior colleges, departm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future researches regarding quality assurance establishment.
壹、中文參考文獻

丁瑜瑄、阮明淑(2008年6月)。以焦點團體訪談法探討知識管理系統使用之實證性研究初探。「2008年圖書資訊暨傳播學進行中論文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世新大學。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2013)。大專學生共通職能。2013年3月24日取自http://ucan.moe.edu.tw/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十五版)。臺北:五南。
王秀槐、王玉麟(2009)。歐盟動態循環課程規劃模式(Tuning process)簡介。評鑑雙月刊,20,40-45。
王金龍(2010)。銘傳大學學習成果評量推動之經驗分享。評鑑雙月刊,28,23-29。
王保進(2006)。從專業評鑑機構標準發展檢視我國大學評鑑標準。教育政策論壇,17,43-69。
王保進(2010a)。建立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之大學校務評鑑。評鑑雙月刊,26,56-58。
王保進(2010b)。以學生學習品質保證為核心之第二週期系所評鑑作業規範。評鑑雙月刊,33,7-11。
王保進(2011a)。從評鑑取向探討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制之內涵。教育研究月刊,207,5-17。
王保進(2011b)。建構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之機制。台北市: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王保進、胡倩瑜(2012年4月)。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效保證機制之個案分析。陳伯璋(主持人),大學品質保證機制,學生學習成效之提升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淡江大學。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嘉陵(2011)。臺灣高等教育課程地圖繪製之反思。教育研究與發
展期刊,7 (2),57-79。
中原大學(2013e)。i-learning網路學園。2013年10月24日取自http://i-learning.cycu.edu.tw/
中原大學(2013c)。學校財務規劃。2013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cycu.edu.tw/
中原大學(2013a)。追蹤輔導機制。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s://tle.cycu.edu.tw/trackCourse.do
中原大學(2013b)。教學評量辦法。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s://tle.cycu.edu.tw/teaAssesWay.do
中原大學(2013d)。C-Map能力指標系統。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s://tle.cycu.edu.tw/courseActivation_list.do?courseActClassId=39a2af74-907c-418b-945d-44b7d70d644f
中原大學教務處(2014)。中原大學學生學習成效促進辦法。2014年
3月15日取自
http://uip.cycu.edu.tw/UIPWeb/wSite/np?ctNode=16455&;idPath=13919_16455&;mp=2000&;ulId=13919
中臺科技大學(2013)。中臺課程地圖。2013年12月25日取自http://epage.coursemap.ctust.edu.tw/bin/index.php?Plugin=coursemap&;Action=csmapschcosrec
中興大學教務處(2014)。中興大學學生學習成效檢核辦法。2014年
3月15日取自http://www.oaa.nchu.edu.tw/download/rule/C42.pdf
史美瑤(2013)。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28,19-22。
台灣評鑑協會(2014)。第二週期專科學校系科評鑑指標內容。2014年5月4日取自http://utce.twaea.org.tw/index.php
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委員會(2008)。專科學校護理教育評鑑報告。
取自http://www.heeact.edu.tw/ct.asp?xItem=1087&;CtNode=356&;mp=5
江文鉅(2000)。德國職業教育改革。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58,21-24。
江文鉅、張美瑤(2012)。德國高等技職教育新貌。教育資料集刊,55,129-145。
弘光科技大學(2013)。全校課程地圖。2013年11月25日取自http://map.hk.edu.tw/
池俊吉(2012)。學生學習成效與績效責任-內外部品質保證的角色。評鑑雙月刊,37,59-62。
朱愛群(2005年9月)。從核心工作能力到組織智慧資本─組織學習的觀點。「強化文官核心能力再造政府競爭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政治大學。
邱于真、蔣丙煌(2010)。如何推動學生學習成效評量:以臺灣大學為例。評鑑雙月刊,28,19-22。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台北:五南。
汪文正、李彥蓉、吳偉庭與鄭雅芸(2012年12月)。華夏技術學院-建置課程地圖以企業管理系為例。潘文超(主持人),科技與管理,2012第13屆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新北市華夏技術學院。
何希慧(2009)。建構學生學習能力指標:以東吳大學結合e-portfolio為例。評鑑雙月刊,19,12-15。
何卓飛(2012)。落實大學自主加速推動大學自我評鑑。評鑑雙月刊,37,4-8。
李坤崇(2009a)。大學課程地圖理念、繪製與類型。教育研究月刊,187,86-116。
李坤崇(2009b)。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86,39-58。
李坤崇(2013)。成果導向的大學課程調整。教育研究月刊,227,57-73。
李坤崇(2014)。大學成果導向評量的理念及結果呈現。教育研究月刊,239,100-115。
李秉乾、鄧均文(2011)。逢甲大學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體之教
學品質保證機制。評鑑雙月刊,34,5-11。
李俊湖(2008)。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多元人才。研習資訊,25(5),1-2。
李隆盛(1988)。德爾非預測術在技職教育上的應用。工業教育雙月刊,7(1),34-60。
李麗君、游家政(2012年4月)。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機制與實例之探討。陳伯璋(主持人),大學品質保證機制,學生學習成效之提升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淡江大學。
沈姍姍(2007)。人口結構變遷趨勢與因應-國際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167-182。
吳京玲(2011)。建構大學生核心能力架構之研究:分析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觀點。通識教育學刊,7,9-38。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評鑑、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
第29輯。2013年12月4日取自
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29/a13.htm
吳清山(201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研習資訊,28(4),1-3。
吳清山、高家斌(2005)。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63,53-66。
吳清山、王令宜(2008)。從認可評鑑走向品質保證。評鑑雙月刊,16,9-12。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天祐(2002)。認識研究倫理。在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編),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二版)(頁77-84)。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林天祐(2004)。台灣地區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妙真、張佩芬(2013)。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制度下的學生核心能力評估:大學教師、系主任、院長的觀點。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4),37-68。
林佩璇(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佳靜、曾翠華、蕭淑貞、王淑怡、盧美秀、鍾聿琳(2008)。台灣
護理教育專業人才培育的現況。醫護科技學刊,103(3),145-158。
林俊瑩(2008)。家長對學校滿意度因果模型之建構與檢驗。教育與社會研究,15,23-52。
周金城(2011)。弘光科技大學課程地圖與通識教育推動之成效。教
育資料與研究,99,65-87。
周金城、林合懋(2012)。科技大學教師評估課程地圖需求與實
際推動比較之研究:以國內一所課程地圖績優學校為例。弘光學報,68,116-137。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
51-74。
亞洲大學(2013)。學生學習地圖。2013年12月4日取自http://coursemap.asis.edu.tw/
明新科技大學(2013)。幼保系選課指南。2013年11月24日取自http://acade.must.edu.tw/04_download.aspx?UnitID=30303&;Mainid=384&;Subid=3100
侯永琪(2010)。全球化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跨國發展-對我國大學的啟發。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基金會「高等教育評鑑論壇」春季場。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Attachment/041513525415.pdf
政治大學(2014)。政治大學核心能力。2014年4月9日取自http://cis.nccu.edu.tw/coursemap/students/Core.aspx
胡倩瑜、臧瑩卓(2009)。個案專校幼兒保育科校外實習滿意度調查研究。醫護、婦幼與生命倫理、生活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96-125。
胡倩瑜(2012)。專科學校提升整體品質教學計畫對教師專業發展實踐全面品質管理之影響。新生學報,9,45-70。
胡倩瑜、張國保(2013)。專科學校推動「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為導向之校務發展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28,1-32。
洪裕宏(2008)。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報告(NSC 95-2511-S-010-001),臺北市:陽明大學。
洪裕宏(2011)。定義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的理論與架構。研習資訊,
28(4),15-24。
柯慧貞(2012)。追求卓越與績效責任之高等教育自我評鑑:自我改善機制?績效責任機制?評鑑雙月刊,37,9-14。
姜麗娟(2009)。國內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5,1-40。
姜麗娟(2012年4月)。學生學習議題在大學國際化評鑑中的定位探討。陳伯璋(主持人),大學品質保證機制,學生學習成效之提升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淡江大學。
孫本初(2002)。公務人員核心能力建構之探討。公訊報導,100,
55-57。
孫志麟(2000a)。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教育政策論壇,3(1),
17-136。
孫志麟(2000b)。國民教育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學報,13,121-148。
徐宗國(譯)(1997)。A. Strauss &; J. Corbin 著。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馬偕專科學校(2014)。幼兒保育科畢業門檻。2014年2月6日取自
http://www.mkc.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pageID=
3071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11)。101-106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台
北市:作者。國立東華大學(2013)。學生學習成效網。2013年
1月15日取自
http://wwww.assessment.ndhu.edu.tw/files/11-1097-6385.php/Lang=zh-tw
莊惠輝、楊順富(2011)。護理人員職業倦怠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區域教學醫院為例。澄清醫護管理雜誌,7(2),51-60。
淡江大學(2013)。淡江大學課程地圖。2013年11月14日取自http://coursemap.tku.edu.tw/TKUMAP /
陳向明(200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陳伯璋(2000)。教育研究方法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有限公司。
陳伯璋、潘慧玲、張新仁、蔡清田(2008)。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
之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報告(NSC
95-2511-S-032-001),臺北市:淡江大學。
陳清溪(2005)。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之作法。研習資訊,22(2),
56-67。
陳淑敏、宋明娟、甄曉嵐(2010)。大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為例,高等教育,5(2),61-100。
陳琦媛(2011)。大學生學習成效評量之初探。教育研究月刊,207,32-41。
陳德興、童士恒(2009)。全校課程地圖建構之反思─以高雄大學之
經驗為例。教育部通識平台工作坊(二),98年10月23日,高雄
大學,高雄,台灣。
陳慧玲、孫良誠(2009)。康寧醫護專科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究。康寧學報,11,47-90。
陳靜瑤、詹志禹(2013)。課程結構審查與學生學習成效評量-政大經驗。評鑑雙月刊,46,33-36。
陳賢舜(2008)。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技專校院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佩雲(2013)。「成果導向學習」與大學教學品質提升:以中文學科實踐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4),1-35。
教育部(2007)。教育部補助及輔導大學校院推動以通識教育為核心
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要點。
教育部(2011a)。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b)。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a)。101學年度技專校院總覽。2013年11月4日取自
http://tve.cyu.edu.tw/
教育部(2013b)。十二年國教教育政策之理念。2013年11月4日取自http://12basic.edu.tw/about03_goal.php
教育部(2013c)。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2013年12月15日取自
http://www.moe.gov.tw/userfiles%5Curl%5C20131204121147/1021204%E6%95%99%E8%82%B2%E9%83%A8%E4%BA%BA%E6%89%8D%E5%9F%B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E4%B8%8A%E5%82%B3%E7%89%88.pdf
教育部(2014)。專科學校評鑑實施辦法。2014年3月19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2500
教育部技職司(2013)。技職教育宣導—12年國教宣導。2013年11
月6日取自
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0122111034/12%E5%B9%B4%E5%9C%8B%E6%95%99%E5%AE%A3%E5%B0%8E.pdf
教育部技職司(2014a)。專科學校一覽表。2014年1月1日取自
http://tve.uch.edu.tw/
教育部技職司(2014b)。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方案。2014年4月1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1183
教育部統計處(2013a)。101學年專科學校總學生人數。2013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教育部統計處(2013b)。101學年度至111學年國中新生人數推估。2013年10月5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教育部統計處(2013c)。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以上師資比率。2013年10月5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教育部統計處(2013d)。教育統計指標。2013年10月5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教育部統計處(2013e)。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01年版)。2013年11月4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publication.aspx?publication_sn=2082
教育部統計處(2013f)。各校基本資料庫檔案(100學年版)。2013年11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9767
許政行(2011)。學生學習成效保證機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中原大學特色分享。評鑑雙月刊,34,28-34。
郭昭佑(2001)。教育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58。
曹亞倫(2011)。大學績效與學生學習成效新視野-美國高等教育轉變之啟發。評鑑雙月刊,32,19-23。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2014)。幼兒保育科畢業門檻。2014年2
月6日取自
http://daa.knjc.edu.tw/ezfiles/6/1006/img/480/186226185.pdf
單文經、侯秋玲(2008)。探索取向的課程與教學。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63-84。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重修二版。台北:東華。
張國保(2008)。少子女化的技職教育特色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5(5),3-10。
張國保、胡倩瑜(2012a)。我國專科學校護理教育的問題與發展願景。輯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編,中國工業教育學會101年度學術論文專輯,頁1-30。ISBN 978-986-87754-0-4。
張國保、張熒書(2012b)。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的議題與趨勢。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9(3),5-14。2013年11月5日取自
http://study.naer.edu.tw/04search/report01.asp?DID=vol029_03_03
黃能堂(2009)。職場核心能力對台灣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3,19-36。
黃淑玲(2010)。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執行學生學習成效之策略與實務。評鑑雙月刊,28,13-18。
黃淑玲(2011a)。教學典範的轉移與評量大學生學習成效之建議。教育研究月刊,207,61-74。
黃淑玲(2011b)。學生學習成效評估為核心的系所評鑑-以加州兩大學為例。評鑑雙月刊,29,23-29。
黃曙東(2006)。我國技職校院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之研究(為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崑巖(2009)。黃崑巖談有品社會。台北市:聯經。
彭森明(2010a)。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彭森明(2010b)。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學生學習成效評估計畫之實施。評鑑雙月刊,27,37-55。
曾瑞譙、郭淑菁(2007年11月)。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本位課程之發展-以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為例。「敏惠醫護專科學校本位課程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南市敏惠醫護專科學校。
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013)。幼兒保育科100-104年中長程發展計畫書。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100-104年中長程發展計畫書,未出版。
個案專校(2013a)。教師獎勵辦法。2013年5月2日取自http://rnd.web.hsc.edu.tw/files/15-1004-16638,c7-1.php
個案專校(2013b)。學雜費專區。2013年5月2日取自http://sa.web.hsc.edu.tw//files/11-1002-10.php
個案專校(2014a)。幼兒保育科網頁。2014年4月25日取自
http://child.web.hsc.edu.tw/bin/home.php
個案專校(2014b)。校務暨財務資訊專區。2014年5月5日取自
http://www.web.hsc.edu.tw/ezfiles/0/1000/img/61/214219856.pdf
個案專校(2014c)。圖書館網頁。2014年4月25日取自
http://lib.web.hsc.edu.tw/bin/home.php
個案專校(2014d)。課程地圖首頁。2014年4月25日取自
http://map.epage.hsc.edu.tw/bin/home.php
個案專校(2014e)。學務處網頁。2014年5月5日取自
http://sa.web.hsc.edu.tw/bin/home.php
個案專校(2014f)。e-learing。2014年5月25日取自
http://child.web.hsc.edu.tw/bin/home.php
個案專校(2014g)。e-portfolio。2014年5月25日取自
http://epage.hsc.edu.tw/bin/home.php
個案專校人事室(2014)。人事法規。2014年5月1日取自
http://www.web.hsc.edu.tw/files/13-1000-6359.php
個案專校幼保科(2009)。幼兒保育科系科本位計畫。98學年度個案專校專科學校提升整體教學品質計畫報告書,未出版。
個案專校幼保科(2013)。專業類幼兒保育科評鑑報告書。102學年度個案專校專科學校評鑑報告,未出版。
個案專校幼保科(2014a)。科友服務專區。2014年4月25日取自
http://child.web.hsc.edu.tw/files/11-1011-101.php
個案專校幼保科(2014b)。校外實習手冊。個案專校幼兒保育科,
未出版。
個案專校研發室(2014)。證照與獲獎獎勵辦法。2014年5月5日取
自http://rnd.web.hsc.edu.tw/bin/home.php
個案專校教務處(2013)。教學計劃表。2013年11月5日取自
http://aa.web.hsc.edu.tw/files/11-1001-19.php
個案專校教務處(2014)。預警輔導與補救教學辦法。2014年4月5日取自
http://aa.web.hsc.edu.tw/files/11-1001-42-1.php
個案專校課程地圖(2014a)。幼兒保育科頁面。2014年6月4日取
自http://child.epage.hsc.edu.tw/bin/home.php
個案專校課程地圖(2014b)。幼兒保育科升學地圖。2014年6月4日取自http://child.epage.hsc.edu.tw/bin/index.php?Plugin=coursemap&;Action=csmapcomdcos
個案專校課程地圖(2014c)。幼兒保育科職業地圖。2014年6月4日取自http://child.epage.hsc.edu.tw/files/90-1006-2.php
個案專校課程地圖(2014d)。幼兒保育科證照地圖。2014年6月4日取自http://child.epage.hsc.edu.tw/bin/index.php?Plugin=coursemap&;Action=csmapcomdcos
個案專校學術交流區(2014)。國際交流。2014年6月5日取自
http://www.web.hsc.edu.tw/files/40-1000-34-1.php
個案專校學務處生服組(2014)。導師制度。2014年4月5日取自
http://is.hsc.edu.tw/hsvs_all/sysmain/adminx.asp
個案專校學務處住服組(2014)。賃居生訪視。2014年4月5日取自
http://sa.web.hsc.edu.tw/files/90-1002-3.php
個案專校學務處就服組(2014)。職涯服務。2014年4月5日取自
http://sa.web.hsc.edu.tw/files/40-1002-14-1.php
個案專校課指組(2014)。102學年社團一覽表。2014年4月25日
取自http://sa.web.hsc.edu.tw/ezfiles/2/1002/img/88/912485453.htm
個案專校學輔中心(2014)。認輔制度。2014年4月5日取自
http://sa.web.hsc.edu.tw/files/13-1002-27460.php?Lang=zh-tw
個案專校e-portfolio(2014)。學生檔案紀錄。2014年5月25日取
自http://epage.hsc.edu.tw/bin/home.php2
溫明麗(2006)。1988以降英國教育改革對臺灣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48,5-16。
溫瑞烘(2010年4月)。核心能力指標系統的建構-以中華科技大學為例。「2010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
楊瑩(2011)。以學生學習成效為評量重點的歐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
政策。評鑑雙月刊,30,27-34。
蔡小婷(2008)。大學內部品保機制的建立。評鑑雙月刊,16,28-30。
蔡明學(2011)。從學習核心素養探究國際的教育政策發展之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107,111-134。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2)。課程改革的「核心素養」之選擇。教育研究月刊,215,113-121。
廖年淼、劉玲慧(2009)。從就業市場表現析論台灣專科學制調整政策。教育資料集刊,43,37-51。
劉金山(2011)。技職教育實務課程與人才培育。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1(3),9-14。
劉維琪(2010)。推動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的機制。評鑑雙月刊,26,1-2。
銘傳大學(2013a)。未來學生人數預估。2013年2月24日取自http://www.mcu.edu.tw/
銘傳大學(2013b)。教學暨學習資源中心。2013年2月24日取自http://www1.mcu.edu.tw/Apps/SB/SB_Site.aspx?pageID=900
銘傳大學(2013c)。傳播學院。2013年2月24日取自:http://web.comm.mcu.edu.tw/
銘傳大學(2013d)。moodle系統。2013年2月24日取自:http://moodle.mcu.edu.tw/
蕭紋旭、洪萬富、洪銘建、范淑媛、楊政璋、何青慧(2010)。數位
課程地圖之規劃與建置。吳鳳學報,18,203-213。
謝小芩、沈宗瑞 (2006)。學生重視什麼?大三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的探
討。 2014年4月31日,取自
http://www.cher.ed.ntnu.edu.tw/analyze/2006/07/15
盧美貴譯(2006)。課程地圖:統整課程與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評量。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頁80-85)。臺北市:心理。
臉書(2014)。新生幼保社團。2014年6月30日,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6215509485529/
戴華、甘偵蓉、鄭育萍(2010)。人文社會科學與研究倫理審查:執
行研究倫理治理架構計畫的考察與反思。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12(1),10-18。
鍾瑞國、楊寶華(2006)。發展企業數位學習成效評鑑指標之研究。
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1),123-140。
關晶(2003)。關鍵能力在英國教育中的演變。外國教育研究,30-1,
32-35。
蘇錦麗(2009a)。「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相關內涵分析。評鑑雙月刊,21,58-62。
蘇錦麗(2009b)。美國WASC採行的「學生學習本位評估模式」。評鑑雙月刊,22,37-55。
蘇錦麗、李昕翰(2009)。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本位評估模式之行動研究:建構與應用。載於楊思偉(主編),課程實驗與教學改革(頁79-114)。臺北市:五南。

貳、英文參考文獻

Adamson, L., Becerro, M., Cullen, P., Gonzalev-Vega, L., Sobrino, J., &; Ryan, N. (2010). Quality assura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Helsinki, Finnland: ENQA.
Besterfield-Sacre, M., Gerchak, J., Lyons, M., Shuman, L. J., &; Wolfe, H.
(2004). Scoring concept maps: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rubric
for assessing engineeringeducatio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93(2),105-115. doi:10.1002/j.2168-9830.2004.tb00795.x
Bohlander, G.W., Sherman, A.W., &;Snell, G.A. (2004).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13th ed).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Catwright, R., Weiner, K., &; Streamer-Veneruso, S. (2010).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 handbook. Montgomery County, Maryland: Montgomery College.
CHEA(2006). Special report: Accredit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Washington, DC: CHEA.
Cohn, E., &; Geske T. G. (1990). Economics of education. Oxford :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Cottrell, S., Linger, B., &; Shumway, J. (2004).Using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ool (CurrMIT) to capture opportunities for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edical Teacher, 26 (5), 423-427.
Cuttance, P.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Canberra, Australia: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outh Australi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3575)
Cuttance, P. (1994).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al system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 99-112.
DeSeCo(2000). DeSeCo Annual Report 2000. Retrieved July 25,
2013, from
http://www.portal-stat.admin.ch/deseco/deseco-annual-report2000.p
df
English, F. W. (1980). Curriculum mapp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7(7), 558-559.
ENQA (2008). Learning outcomes: Common framework-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learning outcome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Helsinki, Finnland: The author.
Guggenheimer, P., &; Szulc, M. D. (1998). Understanding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Creating tomorrow’s leaders today. Menlo Park, CA:
Crisp Publications. Harris, J., &; Baggett, M. (1992). Quality quest in
the academic process.Brimingham, AL: Samford University.
Hale, J. A. (2009). 21st century curriculum mapping: a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UKANSKILLS Project. Retrieved January 13, 2010, from
http://lis.tees.ac.uk/ukan/mapping. pdf
Harden, R. M. (2001). AMEE Guide No. 21: Curriculum mapping: a tool
for transparentand authent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dical Teacher, 23(2),123-137.
Howarth, C. I. (1993). Assur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Reflec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5, 69-89.
Jacobs, H. H. (Ed.). (1997). Mapping the big picture: Integrating
curriculum &; assessment K-12.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acobs, H. H. (Ed.). (2004). Getting results with curriculum mapp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ahrig, T. (2011). Defining and measuring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Retrieved April 17, 2012, from
http://www.xavier.edu/osir/institutional-research/documents/DefiningandMeasuringSLOs.pdf
Kurtz, S. (2005). Demographics and the culture war the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deline. Policy Review, 29, 27-40.
Light, G., &; Cox, R. (2001). Learning &;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reflective professional. London, UK: Paul Chapman.
Maki, P. (2004). Assessing for learning: Building a sustainable commitment across the institution. Sterling, VA: Sterling.
Nash, M. (2004).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learning community. Nebraska Library Association Quarterly, 35 (4), 18-22.
Oliver, B., Jones S., Ferns, S. &; Tucker, B. (2007). Mapping curricula: ensuring work-ready graduates by mapping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and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valuations and Assessment Conference, Brisbane.Retrieved October 19, 2013, from http://c2010.curtin.edu.au/local/docs/paper3.pdf
Peng, S. S. (2010). Assessing colleg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What could we learn from American 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ies?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2), 89-102.
Precision Consultancy (2006).Employability skills: From framework to practice. Canberra,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Science and Training Retrieved October 30, 2013, from
http://www.nssc.natese.gov.au/__data/assets/pdf_file/0010/69454/Employability_Skills_From_Framework_to_Practices.pdf
Radford, J., Raaheim, K., Williams, R., &; de Vries, P. (1997).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Sanerivi, L. L. (2012). Achieving learning outcomes through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sia-Pacific Quality Network 4th online forum: Learning outcomes and accountability – the role of EQA and IQA, the third se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qn.org/files/forum/paper_258.doc
SCANS (1991).What Work Requires of Schools: 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 The 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 a publica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Retrieved October 28, 2013, from http://www2.honolulu.hawaii.edu/facdev/guidebk/teachtip/scans.htm
SPBEA. (2011).Quality assurance standard. Retrieved May 18, 2013, from http://cdinforpack.spbea.org.fj/accreditation%20manual.pdf
Stern,J.D.(1988).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Washington,D.C.: Na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al Statistics.
Sumsion. J. &; Goodfellow. J. (2002, Dec). Identifying generic skills through curriculum mapping: A critical evalu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RetrievedMarch 19, 2010, from https://www.aare.edu.au/02pap/sum02460.htm
TEQSA (2014). 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Retrieved February 2, 2014, from http://www.teqsa.gov.au/
Uchiyama, K. P. &; Radin J. L. (2009). Curriculum mapp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vehicle for collaboratio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3, 271-280.
Valerius, J. D., &; Hersh, W. R. (2008). How well does a biomedical informatics curriculum map to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knowledge clusters? Analysis of a program. In AMIA Annual Symposium Proceedings (p.967). San Francisco, CA: AMIA Symposium 2008.
Veltri, N. F., Webb, H. W., Matveev, A. G., &; Zapatero, E. G. (2011). Curriculum mapping as a tool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S curriculum.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22 (1),31-42.
Wagenaar, R. (2011, June). From project to process: Recent outcomes and new initiatives. PPT presented at the launch conference Tuning Academy Groningen, Tuning Educational Structures in the World: A University-driven Approach to Enhance Degree Programmes. Retrieved June 22, 2012, from
http://www.unideusto.org/tuningeu/images/stories/presentations/Opening_Tuning_Academy_Groningen/PPT_Wagenaar_Opening_Tuning_Academy_Groningen.ppt
Waters, L. A. (1995). Higher education and TQM: Taking lessons from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ventures. In S. J. Sims &; R. R. Sims (Ed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pp. 23-36).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Winchester, H. (2012). Learning outcomes,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and accountability [Asia-Pacific Quality Network 4th online forum: Learning outcomes and accountability – the role of EQA and IQA, the first session].Retrieved May 10, 2012, from http://www.apqn.org/files/forum/paper_254.docx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