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初儒家思想的困境與轉進-以吳敬梓《儒林外史》為研究對象
作者:黃信強
作者(外文):Huang Xinjiang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指導教授:朱嘉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儒林外史吳敬梓文木山房詩說儒家思想清初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近年來,隨者吳敬梓《文木山房詩說》在大陸的被發現與出版,吳敬梓的儒家思想再度引起學界話題。吳氏家族有治《詩》傳統與學堂興修的過往,相關史料亦可見吳敬梓當泰伯祭典盟主的企圖。
本論文認為,這顯示吳敬梓欲在當時的儒家思想界有一番作為,這讓我們想到了《儒林外史》的內蘊思想,過往學界對《儒林外史》思想的研究,多聚焦在其隱含的儒、釋、道思想。並以《儒林外史》展現了儒家思想、儒道互補思維、進步的佛教思想為結論,但三種思想間並不存在統一的交集。
若與前段所論相合,可發現有思想延伸的可能性存在,《儒林外史》不應只有儒、釋、道單一思想的論述。若本書只有單純的思想繼承或論述,並無法讓吳敬梓在儒家思想界嶄露頭角。本論文認為《儒林外史》一書,隱含作者對清初儒家思想的困境與轉進之論述,這樣的論述,在當時的儒家思想界,是獨特與創新的論點,可幫助吳敬梓在儒家思想界,得到一定的地位與掌聲。
本書從儒家社會背景、儒家思想本身衝突、儒佛會通三方面論述。社會背景從士商關係、八股科舉制度、清代異族統治三方面論之,儒家思想本身衝突則從忠與孝、禮與德、仕與隱三方面開展,儒佛會通則從五倫關係、民間信仰、國家禮法律令探討之。《儒林外史》在清初儒家思想困境與轉進之論述,隱含作者的創作企圖與思想寄托。
本論文讓《儒林外史》儒釋道家思想的論述,有統一作者目的的交集,相關推理,也符合吳敬梓欲在儒家思想界有一番作為的企圖心境。此為研究成果。
ㄧ、《儒林外史》版本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年)。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的校印本,是採用臥閑草堂刻本作底本,並重新校訂排版。

二、古籍(按著作時代排序)
(漢)董仲舒,蘇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新華書局,1992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仁壽本二十六史・漢書》(台北:正大印書館,1971年) 。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馬辛民等整理《十三經注疏(13)-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馬辛民等整理《十三經注疏(14)-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馬辛民等整理《十三經注疏(15)-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漢)公羊壽撰,(漢)何休解咕(唐)徐彥疏,馬辛民等整理《十三經注疏(20)-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漢)公羊壽撰,(漢)何休解咕(唐)徐彥疏,馬辛民等整理《十三經注疏(21)-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
(漢)趙岐注,(宋)孫奭,馬辛民等整理《十三經注疏(25)-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馬辛民等整理《十三經注疏(1)-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馬辛民等整理《十三經注疏(23)-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魏)王肅注,(清)馬國翰輯,《孔子家語》(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晉)阮籍著 林家驪注譯,《新譯阮籍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晉)陳壽撰,《仁壽本二十六史‧三國志‧魏書》 (台北:正大印書館,1971年) 。
(晉)釋慧皎撰,《高僧傳》,收錄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藏經 第五十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南朝宋)范曄撰,《仁壽本二十六史‧後漢書》 (台北:正大印書館,1971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仁壽本二十六史‧南齊書》 (台北:正大印書館1971年)。
《般泥洹經卷上》,收錄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藏經 第一冊 阿含部一》(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 。
(梁)僧祐撰,《弘明集》收錄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藏經 第五十二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韓愈,《韓昌黎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
(唐)柳宗元,《四不刊要 集部 別集類 柳宗元集1》(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馬辛民等整理《十三經注疏(26)-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
(唐)房玄齡等撰,《仁壽本二十六史‧晉書》(臺北:正大印書館,1971年)。
(宋)契嵩撰,《鐔津文集》收錄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藏經 第五十二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十四朱子語類(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十六 朱子語類(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十七 朱子語類(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十八朱子語類(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二十三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周敦頤撰,徐洪興導讀,《周子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程顥、(宋)程頤著,《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圖書公司,1983年)。
(元)脫脫等撰,《仁壽本二十六史・宋史》 (台北:正大印書館,1971年) 。
(宋)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明)宋濂等撰,《仁壽本二十六史・元史》(台北:正大印書館,1971年)。
(明)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國慶點校,《太函集(一)》 (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國慶點校,《太函集(二)》 (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四)》收錄於李勇先主編,《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 69》(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明)王陽明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王陽明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三)》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李善長等編,懷效鋒點校,《大明律》(瀋陽: 遼瀋書社,1990年)。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湛然圓澄著,《慨古錄》收錄於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三十三)》(台北:文殊文化公司,1988年)。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圖書,1974年)。
(明)李贄撰,《初潭集》(台北:漢京文化,1982年)
(明)張岱,《張岱詩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明)陳文等撰,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84年)。
(明)陳文等撰黃彰健校勘,《明成祖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陳文等撰黃彰健校勘,《明英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清)張廷玉等撰,《仁壽本二十六史・明史》 (台北:正大印書館,1971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趙翼撰,杜維運考證,《二十二史劄記》卷七〈三國志晉書〉(台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四)禮記章句》(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清)王夫之,《春秋家說》,收錄於王夫之《船山全書(五)》(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十) 讀通鑒論》(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清)全祖望撰,詹海雲校注,《全祖望《鮚埼亭集》校注(三)-《鮚埼亭集》外編》(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清)全祖望撰,沈雲龍主編,《鮚埼亭集(卷十一到十六)》(台北:文海,1988年)。
(清)江藩著,周予同選註,《漢學師承記》(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顏習齋、(清)李恕谷,《顏李叢書(上)》(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
(清)戴望述,劉公純標點,《顏氏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全祖望撰,詹海雲校注,《全祖望《鮚埼亭集》校注(三)-《鮚埼亭集》外編》(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黃宗羲,《南雷餘集‧怪說》,收錄於(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十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錄於(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顧炎武,《顧炎武全集18 日知錄(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顧炎武,《顧炎武全集21 亭林詩文集.詩律蒙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顧炎武撰,王雲五主編,《亭林詩文集(下)》(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68年)。
(清)清世祖,《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清史資料匯刊》,子部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雍正皇帝著,〈大義覺迷錄諭〉,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二十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清高宗敕撰,《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二)》(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清)清高宗敕撰,《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三)》(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清)張其濬修;江克讓纂,《全椒縣志(二)》(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4年)。
(清)顧雲,《盔山志 八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沈之奇撰,懷效鋒、李俊點校 《大清律輯註(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清)沈之奇撰,懷效鋒、李俊點校 《大清律輯註(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清)章學誠,《丙辰剳記》。收錄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叢書集成續編(二十)》(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 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台北:漢京文化,1988年)。
(清)蔣良騏撰,林樹惠、傅貴九校點,《東華錄》(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戴震撰,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六)》 (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清)袁枚著,王英志校點,《小倉山房(續)文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夏燮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明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78年)。
(清)劉錦撰,《清朝續文獻通考 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1965年)。
謝冰瑩等著,《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錢伯城、魏同賢、馬樟根主編,《全明文 第一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三、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俊年,《吳敬梓與《儒林外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 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中村元,《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
方立天,《中國佛學哲學要義(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田同旭、王增斌,《中國古代小說通論綜解(下冊)》(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朱一玄、劉毓忱編,《《儒林外史》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義祿,《顏元李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司徒琳,《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北京: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2009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何澤翰著,《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何滿子,《論《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公司,1989年)。
呂西安.戈德曼(Lucie Goldmann)著、蔡鴻濱譯《隱蔽的上帝》,(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呂西安.戈德曼(Lucie Goldmann)著、羅國祥譯、陳修齋校,《馬克思主義和人文科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年)。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法-伊夫.塔迪埃著,史忠義譯,《二十世紀的文學批評》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金鑫榮,《明清諷刺小說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竺青選編,《名家解讀《儒林外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吳淳邦,《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吳敬梓,吳烺撰;李漢秋校點,《吳敬梓吳烺詩文合集》(合肥:黃山出版社,1993年)。
李漢秋編,《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李漢秋主編,《儒林外史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2年)。
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縱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漢秋,《《儒林外史》的文化意蘊》(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李調元輯,《制義科瑣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
周延良,《《文木山房詩說箋證》》(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周延良,《《文木山房詩說》與《詩經》學案考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明)施耐庵集撰,(明)羅貫中修,《水滸傳(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孟醒人,《吳敬梓年譜》(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
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年)。
胡益民、李漢秋,《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胡適,《吳敬梓年譜》,收錄於胡適,《胡適文存 第二集》(台北:遠東出版社,1968年)。
徐定寶,《黃宗羲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秀榮主編,《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明)笑笑生著,劉本棟校訂、謬天華校閱,《金瓶梅》(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二)》(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黃彰健編,《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79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年)。
張錦池,《中國古典小說心解》(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張國風著,《《儒林外史》及其時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國風,《浮世畫廊-《儒林外史》的人間》(台北:中華書局,1988年) 。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汝衡,《吳敬梓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陳玉女,《明代佛們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台北:稻鄉出版社,2010年)。
陳美林著,《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陳美林編,《儒林外史研究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6年)。
陳美林,《吳敬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文新、魯小俊,《且向長河看落日:《儒林外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文新,《解讀儒林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程如恒,《吳敬梓傳》(台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下)》(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香港:中華書局,1961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齊裕焜、陳惠琴,《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魯迅,《魏晉風度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年)。
楊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清)蒲松齡撰,《聊齋誌異》(台北:文化圖書,1990年)。
葛榮晉、魏長寶,《一代儒宗顧亭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上)》(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鄭明娳,《《儒林外史》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7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81年)。
顧鳴塘,《《儒林外史》與江南士紳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謝浩,《科舉論叢》(台北:台灣省政府,1995年)。
釋藕益,《藕益大師全集》(台北:佛教書局,1989年)。
Holmes Welch 著,包可華.阿含譯,《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上)》(台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玥,〈淺論《儒林外史》父子形象與儒家文化〉,《綏化學院學報》第六期(2012年),頁39-41。
王菊豔、周斌,〈從杜少卿的形象看《儒林外史》對儒家理想人格的思考〉,《黑龍江社會科學》,第4期(1997年),頁71-73。
王菊艷,〈試論《儒林外史》進步的婦女觀〉,《黑龍江社會科學》,第五期(2002年3月),頁62-65。
王偉康,〈《儒林外史》與揚州文士〉,《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三期(1998年9月),頁34-39。
王春陽,〈論顏李學派實學思想對《儒林外史》創作的影響〉,《中州學刊》第三期(2012年),頁180-182。
王忠麗,〈《儒林外史》中避世人物分析〉,《職大學報》第三期(2005年),頁64-65。
朱靖〈《儒林外史》中魏晉遺風管窺〉,《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四期(2009年),頁77-81。
朱建華,〈入世與出世:吳敬梓的兩難抉擇〉,《哈爾濱學院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一期(2005年1月),頁73-76轉頁91。
李昭鴻,〈論吳敬梓《儒林外史》的僧人描寫與宗教理路〉,《華梵人文學報》,第十六期(2011年),頁147-170。
李漢秋,〈《儒林外史》泰伯祠大祭和儒家思想初探〉,《江淮論壇》第五期(1985年),頁96-102 。
李漢秋,〈《儒林外史》裏的儒道互補〉,摘錄於竺青編,《名家解讀儒林外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223-243。
李漢秋,〈虞博士的文化意蘊〉,《中國文化研究》第四期(2001年),頁106-111+3 。
於執立,〈試論《儒林外史》中八股取士與儒家倫理道德的衝突〉,《劍南文學》第十二期(2010年),頁94-95。
馮至,〈論《儒林外史》〉,摘錄於竺青編,《名家解讀《儒林外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169-181。
徐林、楊琪,〈士商相混蠅聚一膻—明代中後期江南商人與士人社會交互動〉,《江蘇商論》,2005年第三期,頁161-162。
許慶光,〈《儒林外史》正面人物思想分析〉,《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六期(2011年)頁52-55
陳文新、魯小俊〈《儒林外史》中《詩經》解讀的文化意義和敍事功能〉,《學術交流》第十期(2013年),頁136-139。
唐長孺,〈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收於《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86-100。
莫純星,〈《儒林外史》的佛教思想初探〉,《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五期(2003年),頁68-71。
張濤,〈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的佛學內蘊〉,《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第四期(2012年),頁502-504。
賈莹,〈《儒林外史》與魏晉風度〉,《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二期(2007年),頁83-84。
蔡勤禹,〈明清時期民間宗教的社會心理分析〉,《東方論壇》第二期(2000年),頁76-80。
謝晚晴,〈《儒林外史》一首儒家思想沒落的挽歌〉,《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5期(1990年10月),頁46-52。
謝正光,〈清初的遺民與貳臣──顧炎武、孫承澤、朱彝尊交遊考論〉,《漢學研究》,第十七卷第二期(1999 年12 月),頁31-60。
顧鳴塘著,〈吳敬梓《詩說》與《儒林外史》〉,《明清小說研究》,第四期(2001年),頁45-57。
顧鳴塘,〈吳敬梓的經學觀〉,《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2年),頁71-78 。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碩,〈《儒林外史》的文化解讀〉,渤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濤,〈《論《儒林外史》與儒釋道思想的精神聯結〉,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馮明濤,〈論《儒林外史》中的倫理思想〉,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趙愛華,〈《論吳敬梓的思想及其對《儒林外史》創作的影響〉,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