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 : 理論、發展、與轉型》,時英出版,台北市,1999年。 丘昌泰:《地方政府管理研究》,韋伯文化出版,台北市,2007年。 史美強:《制度、網絡與府際治理》,元照出版社,台北市,2005年。 朱柔若 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的取向》揚智文化公司,台北市,2000年。 朱浤源 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正中書局,台北市,1999年。 江大樹、趙永茂主編:《府際關係》。元照出版,台北市,2001年。 江大樹:《國家發展與文官改革,憬藝出版社》,台北市,1997年。 江大樹:《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社,台北市,2006年3月。 呂育誠:《地方政府與自治》,一品文化出版,台北市,2008年。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五南出版,台北市,1995年。 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永然文化出版公司,台北市,1992年。 李登輝基金會:《健全地方發展與治理研討會論文集》,李登輝基金會,2014年。 林谷蓉:《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五南圖書出版,台北市,2005年。 林健次、蔡吉源:《台灣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研究》,前衛出版社,台北市,2004年。 林錫俊:《地方財政管理要義》,五南出版,台北市,2008年。 施嘉明:《施嘉明談地方自治》,致良,台北市,1998年。 紀俊臣:《經省與新地方制度---始末、設計、發展系論》,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發行,時英出版,台北市,1999年9月。 翁興立 編:《地方政府與政治:精省後之財政自主與地方分權》,商鼎文化,台北市,1999年。 高安邦:《中央政府與地方財政權》,中央與地方關係學術研討會,台北市,2001年。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央與地方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與地方關係」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藝文中心國際會議廳,2001年5月12日。 張正修:《地方制度法理論與實用,學林文化》,台北市,2000年。 許志雄:《強化台北市立法權及人事權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台北市,1998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月旦出版社,台北市,1997年 陳陽德:《台灣鄉鎮市與區及政府之比較研究:台中縣市民眾與菁英態度之調查》,五南圖書,台北市,1999年。 黃世鑫:《財政學概念》,國立空中大學,台北市,1998年。 黃錦堂:《地方自治法治化問題之研究》,月旦出版社,台北市,1995年。 黃錦堂:《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翰蘆圖書,台北市,2000年 黃錦堂:《如何健全地方自治法規之研究,台灣省諮議會委託研究報告》,台灣省諮議會編印,南投,2000年。 葉任凱、王佳煌合譯:《質性研究法 : 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學富出版,台北市,2005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揚智文化,台北市,2000年。 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五南出版社,臺北市,2001年。 薛化元:《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II(1979—1988)》,業強出版社,台北市,1997年。 薛曉源、陳家剛主編:《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五南出版社,台北市,2002年。 簡振澄:《精省後縣市政府財政之分析與檢討:地方制度法施行一年總檢討會議論文集》,台北縣政府編印,台北縣,2000年。 羅致政 主編:《地方政府治理的新局與挑戰》,新台灣國策智庫出版,台北市,2010年。
(二)期刊論文 仉桂美:〈我國各級政府間區劃調整之監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學報》,第5期,1999年。 丘昌泰:〈在造地方政府---修憲後縣市政府組織架構的調整方向〉,《中國地方自治》,第51卷,第5期,1998年。 自由中國,〈社論:我們的地方政制〉,《自由中國》,第17卷第10期,1957年。 自由中國,〈社論:「地方黨治」必須立即停止〉,《自由中國》,第20卷第9期,1959年。 李顯峰、呂昌熙:〈地方財政與地方經濟成長的政治經濟分析〉,《財稅研究》,39卷3期,2007年5月。 林全:〈中央與地方財政權的劃分應在憲法中貫徹分權主義〉,《經濟前瞻》,第26卷,1992年4月10日。 林全:〈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的經濟評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1992年。 林宗弘:〈威權主義與國家財政能力-以中國大陸財政改革為例之分析〉,《政治學報》,第47期,2009年10月。 孫克難:〈落實稅制改革,展現公平正義〉,《遠見雜誌》,2004年6月號,2004年。 徐仁輝:〈省虛級化後的財政收支劃分〉,《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74期,1997年9月。 馬駿:〈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關係〉,《財稅研究》, 第29卷第4期,1996年。 張其祿:〈我國地方政府財政地位之經驗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8期,2003年6月。 陳立剛:〈地方財政問題探討及因應之道〉,《東吳政治學報》,第6期,1996年。 葛克昌:〈統籌分配稅與地方自治〉,《月旦法學》,第84期,2005年5月。 廖坤榮、吳秋菊: 〈扛不起的未來:地方財政困境之研究--嘉義縣鄉鎮市案例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14期,2005年3月 。 趙永茂:〈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與府會衝突的改善途徑〉,《研考雙月刊》,第20卷第4期,1996年。 劉淑惠:〈地方財政困境與展望〉,《國家政策雙週刊》,第97期,1994年。 蔡茂寅:〈地方制度法之特色與若干商搉〉,《律師雜誌》,第244期,2000年。 蔡茂寅:〈地方財政問題初探〉,《中國地方自治》,第53卷第2期,2000年。 蔡茂寅:〈政府間補助的法律問題〉,《全國律師》,3月號,1997年。
(三)專書論文 李酉潭:〈邁向先進的民主:二十一世紀台灣民主化的展望〉,收錄於《跨世紀的政治願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私立東海大學,1999年。 林全:〈健全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收錄於《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1999年。 紀俊臣:〈地方制度法修正後各影響層面剖析〉,收錄於《地方政府治理的新局與挑戰》,羅致政主編,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出版,2010年。 孫克難:〈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的理論基礎〉,收錄於《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台北市,1999年。 陳立剛:〈府際關係研究:海峽兩岸政府關係之比較分析〉,收錄於國立中山大學編:《海峽兩岸地方政府與政治〉,高雄市,2000年。 陳錦稷:〈五都升格的迷失----地方政府財政問題的再探討〉,收錄於羅致政 主編:《地方政府治理新局與挑戰》,新台灣國策智庫出版,2010年。 黃世鑫:〈地方財政自主與地方自治:精(凍?廢?)省後的省思〉,收錄於翁興立 編《地方政府與政治---精省後的財政自主與地方自治〉》,商鼎出版社,1999年。 劉建忻:〈推動地方分權的障礙〉,收錄於《健全地方發展與治理研討會論文集》,李登輝基金會,2014年。
(四)博碩士、專研究論文 王麗虹:《我國中央與直轄市府際關係之發展與展望》,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全:〈我國統籌分配稅的演變與其對中央及地方財政關係的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報告,1992年。 吳挺鋒:《財政政治的轉型:從威權主義到新自由主義》,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李長晏:《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林谷蓉:《精省後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林福鵬:《財政收支劃分法對地方財政之影響》,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洪菁珮:《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的政治經濟分析,1945-1999》,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嘉仁:《由財政社會學探討我國的財政赤字問題》,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研究所博論文,2008年。 許秀鶴:《從民主化探討地方財政惡化之政經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國文:《民主化時期的國家與工運〈1993-2000〉》,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曾明德:《我國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分析》,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國忠:《地方制度法實施對地方政府職權之影響-以臺南市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五)中文報刊 唐復年:〈爭取升格 彰縣府向議會提案〉,《聯合報》,2009-04-28,第C2版。 黃文博:〈南縣市6訴求 爭取合併升直轄市〉,《中國時報》,2009-03-21,C3版。 黃旭昇:〈周錫瑋:北縣沒道理比中縣市慢升格〉,《中央社》,2009-04-03。 謝佳珍:〈縣市拼升格 內政部收到7件改制計畫書〉,《中央社》,2009-05-27。 張振峰:〈絕不落後中縣市 高縣市力爭升格同步〉,《台灣時報》,2009-03-19,第1版。 鄭琪芳、黃敦硯:〈中縣市合併 經費多了200億〉,《自由時報》,2009-04-04,A03版。 葉子綱:〈雲林縣議會通過雲嘉合併升格案〉,《中央社》,2009-05-27。 王寓中:〈三都十五縣 馬大選政見〉,《自由時報》,2009-04-04,A02版。 吳佩玲:〈升格好處 人多錢多〉,《聯合報》,2009-02-04,第5版。 〈新公債法下各級政府舉債概況〉,《經濟日報》,2013-08-23,A04版。 蘇治芬:〈公債法對貧縣無幫助〉,《民眾日報》,2013-06-29,A03版。
(六)網站資料 周信佑:〈地方制度法通過後,財政收支劃分法配套措施〉,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9年。http://www.npf.org.tw/post/3/5754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公告日期2012-02-23。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5.aspx?n=875F36DB32CAF3D8&sms=7BD79FE30FDFBEE5&s=BF4032FF8F13BE4F。 陳華昇:〈推動台中縣市合併升格,建構台灣北中南三大都會」之分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2009-02-16。http://www.npf.org.tw/post/1/5425 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B240030020000600-0881012
二、 英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Bruce Bueno de Mesquita,2006, “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people's power, preferences, and perceptions”, Washington, D.C. : CQ Press. Daron A, James A. Robinson ,2005, “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Samuel.,199,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Norma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eters, B. Guy,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Wekkington House. Rhodes,R.A.W., 1997 , “Undew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s,Governance,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T.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 and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rensen,Georg, 1993, Democracy and Deomocratization:Processes and Prospects in a Changing World,Oxford:Westview Press. Steinmo,Sven;Thelen Kathleen and Longstreth Frank, eds. ,1992,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lly, C. ,1990.“Capital , Coercion and European States.”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二)期刊論文 Hall, Peter A. ,Taylor, Rosemary C.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5: 936-957. Katznelson, Ira, 1998: "The Doleful Dance of Politics and Policy; C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Make a Differenc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92,Iss:1:191-197.
Pierson, Paul., 1996,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9(2): 126. Pierson,P.,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s,vol.94.No.2:251-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