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布農族傳統文化適用於小學民族教育課程之研究
作者:蘇美琅
作者(外文):Mai-Lang S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
指導教授:許添明
周水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布農族民族教育課程原住民族教育the Bununindigenous educationethnic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摘要
本研究分成二個階段進行研究,第一個階段在分析歸納布農族0-15歲(成年禮之前)孩童的學習內容、教養特徵、兒童定義,以及歸納布農族美好的傳統文化內涵。第二階段是運用第一階段所得的研究內容,設計布農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架構。
第一階段的研究採文獻分析以及個別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歸納,獲得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從故事裡的兒童、歌謠裡的兒童、祭儀裡的兒童,歸納兒童的年齡階段、學習內容、教養特徵,並為布農族兒童下定義。
二、布農族的學習方式是先觀察、再模仿、然後主動探索,最後創新發展。
三、布農族社會的人才是透過社會公評,以能力為導向的選才機制,強調能為集體利益努力、待人能慷慨分享、帶隊能團結和諧之人。
四、「德性陶冶」是布農族的教育核心,每歌必和陶冶和諧圓融的德性,祭儀生活陶冶虔敬內斂的德性,狩獵文化陶冶團結分享的德性,萬物有靈陶冶珍愛大自然的德性…,品德不是教條與教導,而是「陶冶」。
第二階段是由研究者先運用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設計布農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架構草案,再經由三次焦點團體訪談,修正草案,建構布農族小學民族教育課程架構:
一、本研究整理歸納了八項文化概念:布農族的世界觀、人觀、社會制度、家庭倫理、德性陶冶、素樸生活、遷徙與歷史、勞動好體能等等,此為本課程架構之主要內涵。
二、布農族民族教育課程架構提供學生學習目標,教師課程設計之參考內容與素材,整體架構強調以布農族為主體的民族教育課程。
最後提出對教育行政單位、原住民族重點學校以及後續研究等三個面向的建議。
Abstract
This research develops from two phases of study. The first phase analyzes how the Bunun children (before age 15, or the coming-of-age ceremony) learn, how the children are reared, how “children” is defined, and outlin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Bunun. The second phase,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former part, establishes a course structure for the ethnic education of the Bunun in the primary school.
Archival research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 constitute the first phase of this research. The major findings through the analysis are:
1.From the presence of children in stories, songs, and rites, the study observes the age range of childre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features of child rearing, and thus defines the concept of “Bunun children.”
2.The Bunun learn from observing, imitating, active exploring, and then they develop innovatively.
3.The person who works for the Bunun society is evaluated through social judgment, and capability oriented; meanwhile the one is eager to achieve collective interests, be generous to the people, and leads the group to strengthen in union with balance.
4.“Nurturing morality” is the core of the Bunun education. Songs nurture the morality of harmony; rites nurture the morality of piety and reservation, and hunting nurtures the morality of cohesion and sharing, and universal spirituality nurtures the morality of treasuring the nature. Morality is not conveyed through disciplines or teaching but the process of nurturing.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research designs a draft of the course structure for the ethnic education of the Bunun in the primary school. Through three meetings of focused groups, the revised draft outlines:
1.The research summarizes eight cultural concepts: the worldview of the Bunun, the humanity of the Bunun,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family ethics, the nurturing of morality, the simplicity of life, migration and history, labor and physical strengths etcetera. These are the foundations of the course structure.
2.The course structure for the ethnic education of the Bunun offers learning goals for students, a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design of teachers.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ethnic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Bunun.
Finally, the research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e key school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and future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2008)。番族調查報告書.第六冊,布農族.。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尤瑪.達路(2000)。布農族人經濟文化活動之變遷。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巴蘇亞‧博伊哲努(1999)。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出版社。
巴蘇亞‧博伊哲努(2010)。部落(社區)因素與學習適應--從《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談起。阿浪.滿拉旺、楊錦浪編輯。原住民族教育的省思與展望:87-95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解析,229-262。台北:原民會。
方永泉(2011)。壓迫者教育學內涵初探。市北教育學刊,38,71-96。
方有水、印莉敏(1995)。布農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南投縣:玉山國家公園。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前龍(2011)。從原住民族自決權利論原住民族教育權利之建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2),143-169。
王前龍(2014)。現階段原住民民族課程政策發展之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評析。課程研究,10(1),1-22。
王秋桂主編(1996)。神話、信仰與儀式。63-64。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秋絨(1997)。成人教育的思想與實務:現代、後現代的論辯。台北市:心理。
王秋絨(2010)。謙虛的鬥士:Paulo Freire的教育勇氣與智慧評述。教育與社會研究,20,145-159。
王薪琇、王建台(2009)。布農族的傳統體育與文化傳承。屏東教大體育,12,1-11。
王齡慶(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丘其謙(1966)。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司淼、張軍(2010)。弗萊雷對話式教學理念對教學的啟示。湖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56-59。
田哲益(2002)。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師大書苑。
田哲益(2009)。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台灣書店。
石忠山(2007)。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論叢,2,169-193。
伊斯瑪哈單‧卜袞(1999)。山棕月影—布農族詩歌與諺語。台中:晨星出版社。
伍麗華(2014)。泰武國小民族教育教學。原住民族學校民族教育課程理論與實務。45-76。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安生鋒(2005)。霍米巴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牟中原(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7)。原住民聯合國工作資源手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3)。102年度以民族教育為特色之學校本位課程補助計畫,(102年1月8日原民教字第1020001450號函)。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4)。103年度推展以民族教育為特色之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計畫各校核定經費一覽表,(103年6月16日 原民教字第1030032349號函)。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體育專輯—傳統體育。台北:體育會。
何孟侯主編(2007)。「百年觀點—史料中的臺灣‧原住民及臺東」特展導覽專刊。台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何蘊琪(2007)。原住民文學在語文教學之應用。中等教育,58(4),32-47。
余錦虎、歐陽玉(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吳天泰、姜明義(2008)。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的時代意義--東華族群所的文化實踐。吳天泰主編。族群與社會,49-67。台北:五南圖書。
吳榮順(1995)。布農族音樂。南投縣:玉山國家公園。
吳榮順、曾毓芬(2007)。我用生命唱歌:布農族的音樂故事。南投縣:玉山國家公園。
呂枝益(1999)。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內涵之分析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秋文(2000)。布農族社會變動與傳統文化。台北:成文出版社。
李壬葵(2011)。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
李瑛(2000a)。各國原住民教育發展趨勢之分析。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287-318。。台北:師大書苑。
李瑛(2000b)。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教育—教育決策倫理決策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7(4),P349-361。
李榮哲(2012)。實驗型第三學期制民族學校。原教界,46,6-7。
李福清(B.Riftin)(1998)。從神話到鬼話。台中:晨星出版社。
汪知亭(1978)。臺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汪秋一(2010)。原住民族教育的概況與展望。師友月刊。511,16-23。
沙力浪.達岌斯菲萊藍(2014)。祖居地.部落.人。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周水珍(2007)。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與檢討。東部教育論壇,243-264。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周水珍(2009)。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發展研究--以三所原住民小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水珍(2014)。民族教育教學策略。原住民族學校民族教育課程理論與實務。113-134。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周水珍、葉素玲(2012)。原住民族文化的建置與傳承—文化基本教材的編輯與運用。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4),1-28。
周淑卿(1997)。社區與多元文化學校。黃政傑編譯。多元文化課程:(91-112)。台北:師大書苑。
周惠民(2011)。加拿大原住民族教育權的現況與發展。台灣國際研究季列,7(2),183-205。
周德禎(2001a)。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
周德禎(2001b)。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五南。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台北:學富文化。
林春鳳(2010)。從原住民教育白皮書談民族教育的未來。師友月刊。511,16-23。
林振春(1988)。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相互為用。中等教育,39(1),18-24。
林道生(1997)。國中小鄉土教材-布農族民謠合唱直笛伴奏曲集。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中心。
花蓮縣政府(2013)。102年度推展以民族教育為特色之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計畫核定經費一覽表,(102年6月27日府教學字第1020116902號函)。
南方塑(1993)。國際原住民有一個全球第二大國的夢—各國對原住民問題的處理態度與展望。新新聞,327,107-110。
姜添輝(2000)。荷蘭據台時期的教育概況與特性。原住民教育季刊,18,95-111。
胡家瑜(1998)。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2003)。布農族--與月亮的約定。台北:新自然主義。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如林、楊南郡(2010)。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台北:南天。
徐雅慧、戴永禔(2006)。布農族小米文化與生態的關係。設計學研究,9(1),63-74。
浦忠成(2005)。日治時期對於原住民的教化及其影響。當代教育季刊,13(4),1-32。
海樹兒•犮剌拉菲(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海樹兒•犮剌拉菲(2015)。卓溪鄉志。花蓮縣:卓溪鄉公所。付梓中。
秦夢群、賴文堅(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政策與問題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9(2),23-44。
張如慧(2000)。原住民女學生學校生活經驗中之潛在課程研究:以山海中學原住民藝能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佳琳(2004)。課程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琦琪、許添明(2001)。原住民學校實施本位教育之探討—國外實踐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原住民教育季刊,21,74-101。
張耀宗(2004)。台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耀宗(2007)。教育菁英VS. 傳統菁英:日治時期教育影響下原住民領導機制的轉變。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1-27。
張耀宗(2009)。國家VS. 部落:日治時期官方原住民教育策略的變革。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2),1-30。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006163860049)。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個案計畫(100年至104年度)。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潘(1988)。台灣史。台北:眾文。
許添明(2003)。全村協力--論教育界幫助原住民窮學生。現代教育論壇--教育界如何幫助學生。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許添明、張琪琦(2002)。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集刊,48(4),103-134。
許添明、廖鳳鳴(1998)。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問題與對策--以花蓮縣第一年實踐經驗為例。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6(6),100-120。
許添明、劉貞蘭(2000)。原住民學校與家長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太陽國小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2),99-127。
許添明、蘇美琅(2007)。教育政策在學校執行之研究:以原住民學校推動傳統文化之教育政策為例。教育研究發展,3(3),55-82。
陳世聰、蘇純慧(2014)。理念學校生活課程實踐:文化回應教育。屏東縣:長榮百合小學。
陳伯璋、李瑛(1999)。原住民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劃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伯璋、盧美貴(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陳伯璋、許添明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踐,167-189。台北:高等教育。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復文。
陳枝烈(2000)。各級各類學校教科書內容之原住民女性觀點分析。原住民教育季刊,26,18-45。
陳枝烈(2008)。台灣原住民民族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枝烈(2012)。部落學校發展概況探討。2012台灣原住民族暨大陸少數民族學術交流論文集,3-12。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
陳玲芳撰(2013)。LIMA原住民女性傳統藝術。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台北:五南。
陳曉明(2007)。「後東方」視點--穿越後殖民化的歷史表象。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233-246。台北:麥田出版 城邦文化事業。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學報,9,179-220。
單文經(2000)。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與教育做法。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199-225)。台北:師大書苑。
湯仁燕(2005)。Paulo Freire批判解放導向的課程觀點及其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8(4),57-76。
湯浅浩史(2009)。瀨川孝吉 台湾先住民写真誌―ブヌン篇。台北:南天書局。
無名氏(2015)。雲和人比賽跑步【閱讀綱路資料】。2015/6/2取自
http://www.zs.ks.edu.tw/JS/bunun/bunun/bunun07.htm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7)。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論叢,2,141-168。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出版社。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應貴(1986)。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生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黃應貴(2006)。布農族。台北:三民。
黃鴻文(1989)。教科書之成見。現代教育,13,55-71。
黃麗容、張建成(2000)。紐西蘭的毛利語教育。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343-373。台北:師大書苑。
楊元享(未列出)。布農化教育課程之思維。未記載。
楊孝濚(1997)。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與原住民教育權之維護。原住民教育季刊,7,1-8。
楊南郡(1996)。尋訪月亮的腳印。台中:晨星發行。
楊深坑(1998)。理論‧詮釋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楊麗娟(2004)。世界神話與原始神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葉家寧(2002)。台灣原住民史 布農族史篇。南投:台灣文獻館。
達西烏拉彎•畢馬(1992)。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3)。台灣的原住民--布農族。台北:臺原出版社。
達西烏拉彎•畢馬、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2003)。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北:晨星出版社。
鄒岱妮(2006)。加拿大原住民自治體制與教育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熊同鑫(2014)。民族教育與國民教育翻轉。原住民族學校民族教育課程理論與實務。1-9。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
劉美慧(2000)。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教學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115-142。
劉美慧(2001)。文化回應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4(4),143-152。
劉貞蘭、許添明(1999)。原住民學校與社區結合之困境。花蓮師範學院學報,9,238-306。
劉蔚之(1994)。多元文化教育之實地探究—以一個山地學校為例。教育研究雙月刊,2(2),72-88。
撒古流.巴瓦瓦隆(1998)。部落有教室。台北:順益博物館。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台北:富學文化。
潘慧玲主編(2007)。張建成著。追求美善的教育。299-246。台北:心理出版社。
衛惠林(1958)。衛惠林論文集 臺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閱讀軟體版別】。取自東華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料。閱覽日期:2013年12月
http://www.chinamaxx.net/showbook?dxNumber=10520380&;d=8FB598C04158492E9955716525C01C1B&;fFenleiID=0K892040
衛惠林(1982)。社會人類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閰自安(1998)。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6(2),71-86。
霍斯陸曼‧伐伐(1996)。人神合一的律法—早期布農族社會律法探微。原住民教育季刊,4,63-75。
霍斯陸曼‧伐伐(1997a)。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稻鄉出版社。
霍斯陸曼‧伐伐(1997b)。那年我們祭拜祖靈。台北:晨星出版社。
霍斯陸曼‧伐伐(1997c)。玉山的生命精靈。台北:晨星出版社。
霍斯陸曼‧伐伐(2006)。玉山魂。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劉瑞超、楊鈴慧(2009)。原住民女性的律法脈絡:三個高地族群的比較。南投市:台北文獻館。
譚光鼎(1995)。台灣土著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102-114。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虛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2006)。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舞動原住民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 第二輯:文化教育。63-74。
譚光鼎(2011)。原住民社區本位學校發展之研究--以一所南台灣原住民高中為例。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4,35-72。
譚光鼎、周文欽(2010)。原住民學生就學狀況之檢討與分析。阿浪.滿拉旺、楊錦浪編輯。原住民族教育的省思與展望:87-95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解析,1-36。台北:原民會。
關華山(2002)。布農族傳統家屋的構成與意義。住宅學報,11(2),121-158。
蘇美琅(2004)。布農族家長對學校推動文化活動態度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美琅、趙聰義(2010)。99年度推動無形文化資產普查工作專案補助計畫「花蓮縣布農族(Bunun)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翻譯書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8)。喜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六冊, 布農族. 前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方永泉譯(2003)。Paulo F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Sharon Vaughn、Jeanne Shay Schumm、Jane Sinagub等著。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五南。
曲囡囡、劉明堂譯(2008)。Michael W. Apple著。教育與權力。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6)。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著。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宋文里譯(2001)。Jerome Bruner著。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台北:遠流。
宋文薰等譯(1994)。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台北:順益博物館。
宋文薰譯(1994)。森丑之助著。臺灣蕃族圖譜。台北:南天。
李平漚譯(1989)。盧梭原著。愛彌兒。台北:五南。
李苹綺譯(1998)。James A. Banks原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川夫審訂(1998)。鈴木質著。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林正芳譯(1999)。E. Patricia Tsurumi著。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
林金源譯(2012)。藍柏(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著。福爾摩沙見聞錄 風中之葉。台北:經典雜誌。
林寶山、康春枝譯(2001)。John Dewey著。學校與社會 兒童與課程。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寶山譯(1989)。John Dewey著。民主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罗燕、钟南等譯(2008)。Michael W. Apple著。被壓迫者的聲音。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洪志成、廖梅花合譯(2003)。Cash, Mary Anne、Kluger, Richard A著。焦點團體訪談。嘉義市:濤石文化。
徐亮、陸興華譯(2003)。Hall著。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許夢云譯(2008)。Ann Gray著。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台北:韋伯文化。
陳瑞華譯(2005)。Frantz Fanon著。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
黃光雄主譯(2005)。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嘉義市:濤石文化。
黃忠敬、吳普婷譯(2008)。Michael W. Apple。教育的正確之路—市場、標準、上帝和不平等。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煜文譯(2004)。黑伍德著。孩子的歷史 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黃道琳譯(1976)。Ruth Benedict著。文化模式。台北:巨流。
楊南郡譯(1996)。鳥居龍藏著。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
楊南郡譯(1998)。山崎柄根著。鹿野忠雄—縱橫台灣山林的博物學、地理學、民族學者。台北:晨星出版。
楊南郡譯(2000a)。鹿野忠雄著。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台北:玉山社。
楊南郡譯(2000b)。森丑之助著。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
楊南郡譯(2005)。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鹿野忠雄、國分直一等原著。台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伐調查實錄。台北:南天。
楊南郡譯註(2011)。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書局。
楊南郡譯註(2012)。伊能嘉矩原著。台灣踏查日記(上)。台北:遠流。
楊德睿譯(2010)。Claude Levi-strauss著。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出版社。
解志強等譯(2006)。Geneva Gay著。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台北:文景書局。
歐素汝譯(2000)。Stewart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出版。
蕭昭君、陳巨擘合譯(2003)。Peter McLaren著。批判教育學導論--校園生活。台北:巨流。
魏桂邦譯(1996)。宮本延人著。台灣的原住民族—以世界觀研究台灣原住民之作。台北:晨星。
顧正祥(2013)。(瑞士)阿.布律迈尔著。裴斯泰洛齊與當代教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

英文文獻
Abrahams, R. D. &; Troike, R. C.(Eds.).(1972).Languag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American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Antone, E. M.(2000).Empowering Aboriginal Voice in Aboriginal Edu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Education,24(2),92-101.
Banks, J.A. and Banks, C.A.M.(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 and Perspective. Boston:Allyn &; Bacon.
Banks, J.A.(1988).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Allyn &; Bacon.
Banks, J.A.(1994).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Allyn &; Bacon.
Beck, L. C., Trombetta, W.L., &; Share, S.(1986).Using focus group sessions before decisions are made. North Carolina Medical Journal, 47(2),73-74.
Connely, M.(1972). The function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terchange, 3(2-3),161-177.
Corson, D.(1993). Restructuring minority school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37.l,46-68.
Corson, D.(1998). Change education for diversity.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Craven, R., Miller, J., Parbury, N., &; Rigney, R.(1996).Teaching the teachers: Indigenous Australian studies for Primary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ustralia: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Daigle, J.(1997). An examination of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models in first nations communities. PhD thesis in progress. University of Toronto.
Eggleston, J.(Ed.).(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Escalante, J., &; Dirmann, J.(1990).The Jamie Escalante math program.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50(30),407-423.
Fishman, J. A.(1991).Maori: the Native language of New Zealan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Folch-Lyon, E., &; Trost, J. F.(1981). Conducting focus group sessions.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12(12),443-449.
Forbes, J. D.(1973).Teaching Native American values and cultures. In J. A. Banks(Ed.), Teaching ethnic students:Concepts and strategies(43rd Yearbook, pp.200-225).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Freire, P. &; Faundez, A.(1989).Learning to question:A pedagogy of liberation. NY:Continuum.
Freire, P.(1972).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Harrmondsworth:Penguin.
Freire, P.(1998). Pedagogy of Freedom: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Gay, G.(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eertz, C.(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Books.
Gordy, L. L. &; Pritchard, A. M.(1995). Redirecting our voyage through history:A content analysi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 Urban Education,30(2),195-218。
Grant, C.A. &; Sleeter, C.E.(1989).Race, Class, gender, exceptionality,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J.A.Banks &; C.A.M.Banks,(Eds.)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 and perspective,pp.49-66. Boston:Allyn &; Bacon.
Guttentag, M. &; Ross, S.(1972). Movement responses in simple concept lear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42(4),657-665。
Hargreaves, A.(1982).The Rhetoric of school-centred innov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4(3),251-266.
Harvey, K.D., Harjo, L.D., &; Jackson, J.K.(1992). Teaching about native American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Social Studies, Bulletin No.84.
Holliday, B. G.(1985).Towards a model of teacher-child transac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Black childrenˊ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 B. Spencer, G. K. Brookins, &; W. R. Allen(Eds.).Beginnings: The social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of Black children(pp117-130).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ouse, E. R.(1992). Future policy for school-based evaluation. In A. M. Indrebo, L. Monsen, &; T. Alvik(Eds.),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research perspective(publication no.77). Lillehammer: Oppland College.
Kennedy, K. J., Sabar, N. &; Shafriri, N.(1985).Knowledge utiliz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repor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7(1),103-106.
Merton, R. K.(1987).The focused interview and focused groups: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51(4)550-556.
Morgan, H.(1990).Assessment of studentˊs behavioral interactions during on task classroom activitie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0(2),563-569.
Pai,Y(1990).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Columbus, OH:Merrill.
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Sage.
Rossatto C. A.(2002). Critical pedagogy applied Praxis:A Freirean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and grassroot social movement. In J. J. Slater, S. M. Fain, &; C. A. Rossatto(Eds.), The Freirean legacy:Educating for social justice(pp.157-171). NY:Peter Lang.
Rouse. I.(1992).The Tainos:Rise and Decline of the People Who Columbus.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Sabar, N.(1985).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7(4),452-454.
Shade, B. J.(1994). Understanding the African American learner. In E. R. Hollins, J. E. King, &; W. C. Haymam(Eds.)。Teaching diverse populations(175-189).Albany:State Universty of New York Press.
Sheets, R. H.(1995). From remedial to gifted:Effects of culturally centered pedagogy. Theory into practice, 34(3),186-193.
Simons, H.(1992).Towards professional school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In A. M. Indrebo, L. Monsen, &; T. Alvik(Eds.),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research perspective(publication no.77). Lillehammer: Oppland College.
Skilbeck, M.(1976).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pp.154-166). London: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 M.(1984).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leeter, C. and Grant, C.A(1994).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New York:MaCmillan.
Smith, H. G.(1991).Tomorrow's School and development of Maori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Educational Policy Conference. Wellington: NZCER.
Smith, G. H.(1992). Kura Kaupapa Maori:contesting and reclaiming education in aotearoa. In D. Ray, &; D. H. Poonwassie(Ed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ifference:New Perspectives. New York:Garland.
Stair, A.(1994).The culture negotiation of indigenous education:Between microethnography and model-building.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69(2),154-171.
Stannard, D.E.(1992). American Holocaust:Coolumbus and the conquest of the new Worl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nnen, D.(1994).Gender and discours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e Puni Kokiri(1993).The benefits of Kura kaupapa Māori. Wellington: NZ Ministry of Maori developmen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